《放學後》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放學後》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放學後》讀後感

《放學後》讀後感1

以前寫書評非常標準:寫某本書寫了什麼,想告訴我什麼,我學到了什麼……現在不想寫那樣中規中矩的書評了,畢竟我的書評一般也就自己翻翻看看了

一個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同學以爲我看過就直接跟我討論這本書,但是我真的沒看過,趕緊翻開看。

書中有一個矛盾是:在村橋和竹井看到惠美ziwei後,他們無論怎麼做在惠美眼裏都是一樣的,要麼他們死,要麼她死。所以,在透過門縫看到的那一瞬間,結果就決定了!

至於說一個高一女生爲什麼那麼早熟,我不想討論,不知性教育與性行爲的標準是什麼,或者說並沒有。書中對高中的友誼寫的非常到位,明知在做一些不應該的事,甚至非常可怕,也要幫助朋友。那時候的友誼很簡單,她是我朋友,我就要幫她。

說到前島的妻子裕美子,婚前兩個人都是非常獨立而且嫌麻煩的人,這點可以從他們工作時的交際看出。但是婚後,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兩個人的生活,裕美子做出了改變,但是前島並沒有,觀念的轉換在婚姻生活中是至關重要的。插句題外話:日本真的不能提離婚嗎?或許只是那個階段罷了

唉 不寫了,回去睡覺了

《放學後》讀後感2

看到裕美子接電話那些細節描寫之後,我就猜到她出軌了,之後警察查了那麼久也沒找到是誰開車要殺前島,我想到應該是謀殺親夫。這個情節安排真的有點無語,日本是不能離婚還是咋的?如果是因爲被逼着打掉孩子而起的怨恨,最後也沒交代這一點啊?

這個殺人動機也是讓我驚了,有一點荒唐又有一點可以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又特別敏感,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又有着一直不可言喻的羞恥感。記我上學時班上有女孩子來大姨媽被男孩子發現了,會被男生各種討論,各種笑弄,反正特別尷尬特別難堪。惠美這個更不得了,ZW這種事情被兩個男老師看見實在太難爲情,那種羞恥感是很難承受的。書中通過惠子之口講述了惠美集訓之後的心境,無法接受自己的祕密被人知道,感覺每天被人“視線強暴”,無法忍受地想象着這兩個老師是如何地YY自己如何討論自己。那到底該怎麼辦呢?讓他們閉嘴啊,讓他們消失,這樣再也沒有人知道了,就當從來沒有發生過。

想到我六年級日記被一個女生偷看了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氣死了,我記得放學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氣得邊哭邊走還邊撕日記。當時就想罵死那個女生,又特別害怕她會把這些都告訴別人。我都忘了自己寫了啥,大概是喜歡誰、討厭誰之類的,當時覺得是天大的事。後來在班上我最怕的就是面對那個女生,不過很快國小就畢業了,老死不相往來。

小孩子的羞恥心吶,那些敏感的小祕密啊,也是需要保護和理解的。

《放學後》讀後感3

還剩二百多頁的時候,一口氣看到最後,有點心累,有點奔潰,有點不知所措,甚至還有點噁心。

兇手是惠美和惠子,儘管兇手結局沒有交代,案件中的謎團一步步揭開,也夠讓人釋懷的了。其實,在看這本書之前,無意中看到評論裏有說兇手是誰,所以在看的的過程中,一直沉迷於作案動機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尋找密室殺人的各種方法,但結局總是那麼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兇手的殺人動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對於一個把死都看的無所謂的叛逆期青少年,殺人有何畏?只不過是求一個內心的安穩。就好比一個人身上的缺點,拿放大鏡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點,放大了別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內心的扭曲,造成兩個老師的死,從而去尋得一個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稱視角來展現整個故事,各種伏筆,各種猜測,鋪墊也很多,覺得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覷。讓人崩潰的三個轉折點,第一是知道兇手作案手法,第二是瞭解兇手的作案動機,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殺我,雖然是最後一章,看的也是熱火朝天,引人深思。

《放學後》讀後感4

《放學後》,當代日本長篇小說,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成名作。

東野圭吾(ひがしのけいご),日本推理小說家,1958年2月4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1985年以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放學後》出道。1999年《祕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20xx年《嫌疑人X的獻身》獲134屆直木獎。代表作有《白夜行》《暗戀》《信》。

第一次讀東野圭吾的書,這本書讓自己瞬間陷於推理的世界,無法自拔。

這本書主要以一名不愛教學的數學教師爲主人公,對於主人公所處的高中環境以及部分生活環境設計了巧妙的推理故事。不僅驚歎推理的跌宕起伏,而且讓我更能體會高中時期學生,老師的心理活動。

這本以高中時期爲背景的推理書,讓我想起來今年9月份電影院看的《聲之形》,對於日本的高中生活以及學生的心理了解更充分。

總體感悟,這本書是一本清晰表達時代背景而又情節難以捉摸的推理經典。

《放學後》讀後感5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已經感覺到真正的殺意已經一點點埋下伏筆,這是一條暗線,最後殺意兌現了;另一條明線是爲了殺死另外兩位老師而故意製造的假象。明暗交替,這就是東野先生作品的巧妙之處,讀完深感欽佩。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主人公對父親責任的逃避、強迫妻子流產,對妻子造成了傷害,恨意灑下了種子;對妻子缺少更多的關心,疏於交流,讓恨意漸漸滋長;妻子工作後的外遇,就是恨意的果實。外遇可能是出於裕美子的報復,最終恨意變爲殺意。對於前島老師來說,他可能沒做錯什麼大事,日本社會就是這樣,男外女內,男人對家庭關注很少,都交給女人打理,只需要把錢一部分交給女人,剩下的很少管。結了婚還讓夫人出去工作的很少,其實可以感覺到前島是愛裕美子的。只是這種默默生活的性格,讓他沒有把愛更多的表達出來。

抱着默默生活態度的前島老師沒有太多熱情,對學生不多幹涉,這竟然還能贏得很多同學的支持至少不反感。反過來說,學生們可能缺少太多的被尊重,被過多幹涉。

《放學後》讀後感6

女子高中的前島老師一直遭到暗算,每次都差點喪命,懷疑有人想殺死他。利用密室殺死訓導主任村橋,利用調包瓶裝酒殺死另一名男老師竹井,本以爲這些暗算衝着他來的,然而實際上卻是爲了掩人的耳目,真正的目標就是這兩人。當前島老師找出兩名真兇後,不會再危險時,卻被利用這一切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所用。結局很開放,大概警察也會以爲有人長久以來想殺死男老師,所以最後的命案也不會懷疑到妻子身上。

像書上所說,“如果人能夠因爲一點的小事就對他人抱有好感,那麼也能因爲一點小事對他人產生憎惡。”問題少女高陽原子有想殺死教導主任的想法和行動,只是被別人搶佔了先機,而殺機是因爲教導主任剪短了她的頭髮;高陽原子卻又會在前島老師被妻子謀害時,勇敢的衝到車前面。真正的兇手的殺人動機是因爲惠美的私生活被兩個老師看到,不堪心裏壓力,自殺未遂,救她的室友惠子與她一起策劃的謀殺案。

說起殺人動機,如警官所說,成人更看重財、色、欲,這些女高中生卻更難判斷其動機。因爲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敏感叛逆,他們看重的是美麗、純潔、毫無虛僞之物。

《放學後》讀後感7

本書講述了校園私立清華女子高級中學的兩起兇殺案,兩名老師先後被殺死,然後各種推理,各種誤導,各種不停地尋找兇手,最後結局出入意料。

故事設計得很精巧,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一個,到最後才揭示真相,卻是完全想不到的兇手和殺人動機,兩名女學生合夥殺死了兩個偷窺的教師。

這本小說的主體是在學校裏,而發生的事件又全都是在放學後,那些大人們認爲的純潔孩子,其實,遠比大人們想象的複雜,她們很天真,可是有時候又成熟的可怕,就像書中所寫:“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很難預測她們的行動。若以爲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地發現她們根本就是孩子;若以爲她們是孩子,她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我從未預測到她們的行動——這一點,不管是第一年還是第五年當老師都相差無多。”

在對殺人動機的追尋中,男主或者讀者不解,也許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很多成人所不屑的東西,在他們看來彌足珍貴,就像幫兇所說的“我能理解她,因爲我們有拼了命也要保護的東西。”

本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值得細心品味。

《放學後》讀後感8

放學後,會發生什麼呢?九月十日,這天是週二,下午的秋日夕陽正好,風微微正好,前島老師在私立清華女中放學後,差點被樓上直直砸來的花盆擊中,之後發生的一連串意外事件——月臺上差點被撞倒跌入鐵軌、浴室泡水的連電插座都讓他覺得事情不是這麼簡單,這份恐慌終於在訓導主任村橋老師的密室被殺事件中爆發,兇手是誰?是學生們還是老師?在案情偵查逐漸顯現光明之時,體育老師竹井又被投毒殺害在了體育節遊行活動上了…最終兇手還是被前島老師發現了,正是他教導的擊劍社的兩名女生,而前島老師出於保護學生的目的還是沒有告訴警察,而故事的結尾,前島在買醉回家的公園被一個高大的男性襲擊,恍惚中聽到了妻子呼喊這名男子“快跑”的聲音,原來之前的幾次襲擊不全都來自於學生,還來自於曾經被他傷害過的妻子裕美子,前島在堅持着等過路人發現的時候,還在心存期待:他不想死,他不想讓妻子裕美子成爲殺人兇手…

從他兩次的庇護,我們可以發現前島老師是非常愛身邊的人的,但是從兩位老師的被殺以及前島老師的遇害,我們又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曾在無意中傷害過別人,而這些傷害又成爲了自己的禍端。

作者東野圭吾,日本著名推理小說作家,1985年憑藉本書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放學後》結構精巧細密,謎題設計出色,既有青春的歡笑與憂愁,也有人性的幽微與黑暗,從多角度直擊日本社會問題。

《放學後》讀後感9

這本書在青春推理的外衣之下,其實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不要忽視任何一件小事帶給其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對別人的傷害,長存善意,盡力去照顧其他人的感受。除此之外,這篇校園推理小說也折射了校園內存在的各種問題:學生畸形的價值觀和衝動的行爲、老師的“機器型”工作方式、訓導主任和竹井老師對學生的不尊重…

我們作爲一名教師一方面應該時刻謹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對學生問題及時發現,採用合理教導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以粗暴方式處理導致學生受到心理傷害,避免悲劇的發生;另一方面,作爲教師更要做到“爲人師表”,品行惡劣的教師是沒有辦法讓學生信服、敬愛的,甚至會出現書中全校學生都對兇手心知肚明、甚至心照不宣的集體包庇的行爲,這種無聲的對抗是教育莫大的失敗。

而同學們作爲新一代的希望更要好好要求自己,首先,要樹立遠大目標,香港著名推銷商馮兩努曾說過“世界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如果說努力是成功的基石,那麼目標就是我們蓄勢待發的起點;其次,努力學習、積極向上,掌握紮實的知識、鞏固所學的操作技能,知行合一,在最美好的年紀裏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爲將來的獨立打好基礎;此外,團結同學、敬愛師長,與人友善相處,建設良好的人際關係,遇到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健康狀態。

最後,祝福各位親愛的老師、可愛的同學們,放學後愉快呀~

《放學後》讀後感10

本月利用十幾天的時間讀了東野圭吾的《放學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這是一部經典的推理小說。

讀罷小說,深深佩服東野圭吾的故事設計能力,從有人多次要殺主人公開始,故事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謀殺案撲簌迷離,引人入勝。作者不愧是學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樣理性十足。我對故事主人公有一個印象,他很像個機器人,他的機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劇。在家因爲太理性了,精於算計而剝奪了愛人生育的機會,最終引來殺身之禍;在學校也是因爲像機器人一樣沒有人情味而被學生利用,成爲連環殺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設計的子。

書的結尾:“一直以來有人要我的命,其實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這一點,卻是以這種方式,並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殺,多麼諷刺!”他最終被刺倒在馬路上,還在想着怎樣開脫他愛人的罪責,“但我不能死,死在這裏也留不下什麼,只會讓裕美子成爲殺人犯”。主人公多麼富有理性,什麼都算到了,就是沒有算到被愛人追殺,實在是一個笑話。

《放學後》讀後感11

在撲朔迷離的謎團中,推理也在一步步的進行着,說實話,整個案件構造其實十分簡單,絕大多數讀者應該都能想到最後的真相。但精彩的正是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的那一刻。

當然從一開始我就懷疑惠子是不是這個案件的關鍵人物,但從高原陽子說到充分的不在場證明反而顯得可疑的時候,我才確實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子們,確實在意的並不是金錢,權利之類的東西,而是令我們神往的單純,友誼,愛情等等。

惠美自認爲的人設崩塌,被村橋和竹井視覺攻擊的時候,惠子的出現讓她彷彿找到了前進的動力,與活下去的勇氣,正是因爲這種友誼,讓原本能夠順順利利畢業的女高中生犯下如此令人髮指的錯誤。

但這種錯誤並不是不能讓人理解的,畢竟每個人都有不爲人知的一面,再怎麼灰暗的人內心也有塊乾淨的聖域,再怎麼純潔的人內心也有未知的祕密。

從裕美子神情顯得不自然的時候,大概就能夠推斷出裕美子要麼是出軌了,要麼是因爲孩子的原因對前村懷恨在心,但結局的設置卻讓人大吃一驚,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

《放學後》讀後感12

《放學後》是東野圭吾的處女作,依然十分精彩,當故事的謎底被揭開時,特別佩服作者的構思。

本書講的是兩個女學生設計殺害兩位老師的故事,讀的時候一直想知道兇手是誰,讀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緒,最易敏感脆弱,最重義氣的年紀,惠子之所以設計殺害兩位老師,不是因爲老師做了傷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爲義氣。因爲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師的傷害。村橋和竹井兩位老師,他們確實犯了錯。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於一切。不是殺他們就是自殺。而惠子會痛閨蜜之所痛,要一起殺了他們,才能讓好朋友安心。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就像“少年的你“這部電影裏的男女主角一樣,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會去掂量自身的利益與得失,會不計後果,是友情最純粹的時候,長大後經歷得多了,累計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願隨便掏心掏肺了。從今天開始,只想做個貪財好色的俗人,對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來的任性與性情,令自己受傷頗多,也是時候該長大了。

真正想殺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軌了,可到故事的結尾,她才發現,不斷把自己的位置情況告訴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殺。老婆之所以要殺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懷孕了,他硬是逼着老婆把孩子打掉,沒有無緣無故的殺人動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開,一切都是註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願接下來的人生,能夠無憂無慮,就做一個簡簡單單的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