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是什麼

宮殿是帝王朝會和居住的地方,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給人強烈的精神感染,突現王權的尊嚴。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宮殿是什麼嗎?有多大?下面就由本站小編帶大家去看看吧。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是什麼

紫禁城宮殿是中國觀存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羣,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羣。在紫禁城宮殿裏,先後有明代14個皇帝和清代10個皇帝,統治天下共491年,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發生過重大影響。

紫禁城的城牆,內外用磚包砌,髙7.9米,底寬8.62米,頂寬6.66米,周長3428米,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北京故宮的城牆內面積達72.36萬餘平方米,共有大小宮殿70多座,房屋9000餘間。城牆的外圍,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城牆四隅,各矗立一座角樓。

角樓的屋頂,有3層檐,72脊,上下重疊,縱橫交錯,造型奇特,玲瓏秀美。紫禁城共有6個城門。天安門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的前門。門樓建在13米高的磚臺上,臺中有5個券形門洞。臺上的城樓,是重檐歇山廡殿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城樓東西寬9間,南北進深5間,南向有10根明柱,36扇窗門,均塗以紅漆,色彩鮮豔。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北京故宮分外朝、內廷和御園三大部。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爲主體,文華殿和武英殿爲兩翼,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從事政治活動的殿堂。內廷以乾清、交泰、坤寧後三宮爲主體,東六宮和西六宮爲兩翼,是皇帝及其家屬居住的地方。御園在內廷的後面。

清王朝被辛亥革推翻後,1913年在外朝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先後開放了三大殿等。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其它部分也都開放。 現在,故宮博物院除以規模巨大的建築羣聞名於世外,還藏有91萬件具有藝術魅力的稀世珍寶。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羣,成爲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以1500萬人次的年接待觀衆數量,位居世界所有博物館和世界文化遺產之首。故宮成爲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爲歷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那麼,關於故宮還有哪些趣聞呢?

  冷宮

“冷宮”在哪裏,要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爲“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和西路六宮。封建帝王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皇帝的妻妾衆多。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裏等死,更爲悲慘。故宮的“冷宮”並無定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爲“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啓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御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裏。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故宮設計者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爲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爲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皇帝上朝的`地點

現在很多人都認爲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縱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爲御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垂簾聽政,清朝後期)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故宮爲何“龍”多

紫禁城是龍的世界,龍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皇帝被稱做“真龍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樑、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龍作爲紋飾。那麼,故宮裏到底有多少龍?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龍計算,就有龍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築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龍,那就數不勝數了。

這種萬龍朝聖的裝潢設計,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祕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三大殿院不種樹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爲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採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故宮三大殿上沒有樹木的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古代皇帝在五行中屬“土”,“木”克“土”,因此沒有“木”。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臺基就是一個坐北朝南的“土”字。第三個原因是:謹防刺客進入,傷及皇上、大臣。保護皇上不受侵害。

  故宮九龍壁

故宮九龍壁,由上等琉璃磚瓦拼砌而成,絢爛奪目。然而,在九龍壁上所列的九條龍中,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鑿成型後補上去的。據傳,當年在燒製故宮九龍壁琉璃的時候,工匠們一不小心,把其中一塊給燒壞了,由於琉璃工藝要求極高,燒製難度極大,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一次,一位木匠師傅冒着欺君之罪,用木塊雕刻替代,並刷上白色油漆,使它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終於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難。

  故宮所有權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在這個意義上說,故宮屬於世界。從財產所有權的角度來看,故宮作爲一項標的巨大的不動產,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屬於清朝皇族所有。而當馮玉祥將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後,它就已被收歸國有。由此牽涉到國際法上的兩個重要概念:“國有化”和“政府繼承”。當一國政府基於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時,可以對國民私有財產或外國公私財產實行徵用或徵收,這便是“國有化”。革命黨人推翻帝制的正義行動,應民意、符民心,所實施的“國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宮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法主體地位之後,國家財產發生了“交替政府的繼承”——故宮也不例外。和“中華民國政府”在海內外的衆多財產一樣,故宮的所有權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