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岷縣的氣候特點類型

岷縣地處青藏高原邊緣,是甘南草原向黃土高原、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境內海拔2040-3754米,素有“隴原旱碼頭”之稱。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甘肅岷縣的氣候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甘肅岷縣的氣候特點類型
  甘肅岷縣的氣候特點

岷縣年平均氣溫:6.5℃ ; 年平均最高氣溫:13℃ ;年平均最低氣溫:0℃

歷史最高氣溫:33℃ 出現在2000年 ;歷史最高氣溫:-26℃ 出現在1957年

年平均降雨量:578毫米

岷縣氣候屬於高原性大陸氣候,年平均日照時數2214.9小時,年平均氣候4.9℃--7.0℃,年平均相對溼度68% ,年平均無霜9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596.5毫米,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16℃, 岷縣冬季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6.9 ℃。岷縣地處青藏高原邊緣,是甘南高原向黃土高原、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境內大部分地方海拔高,受大陸性氣團、副熱帶暖溼氣團的交替影響和地形對大氣擡升的作用,形成高寒陰溼這一氣候特點。降雨量多,氣溫低,無霜期短,多冰雹等自然災害。

  甘肅岷縣的地理環境

地質

地質構造

岷縣屬西秦嶺地槽皺系的北支秦嶺海西褶皺帶。經歷了中生代的燕山運動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運動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其巖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陸交相互層的灰巖、砂岩、泥炭、泥岩爲主。在縣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紀的紅色岩層以及第四紀的黃土。黃土以洮河域爲深厚。岷峨山、莫遮及閭井鎮下草地出露的花崗岩爲印支運動的侵入岩。

地層岩石

岷縣境內地層,從晚古生代泥盆紀中期開始至新生代第四紀,均有出露。中生代缺失白堊紀。除第三紀和侏羅紀分別屬於大陸山麓相和內陸湖沼相沉積外,其它各紀地層均屬濱、淺海相沉積、變質程度較淺。侏羅紀以前的地層均爲淺變質的板岩、砂岩、灰巖等。僅在浸入體的邊緣和斷裂帶的兩側有接觸變質的黑雲母片岩、絹片岩、千枚巖和角巖以及動力變質的糜棱巖、角礫岩、壓磷巖等。侏羅紀以前的部分地層受侵入岩和斷裂構造的影響,有一定程度的破壞。第三紀地層分佈於斷層東北地區。三迭紀地層僅在斷層西南有出露。縣內地質分層巖、岩石兩大部分。

位置境域

岷縣,位於甘肅省南部,洮河中游,地處青藏高原東麓與西秦嶺隴南山地接壤區,是定西、天水、隴南、甘南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3°41′29″-104°59′23″,北緯34°07′34″-34°45′45″。西北與臨潭、卓尼、迭部三縣相鄰;東北和漳縣、武山接壤;東南與宕昌、禮縣毗鄰,地處甘南高原東緣與隴中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接壤區,在甘肅地理單元上劃歸甘肅洮岷區。全縣總面積3578平方公里。

地貌

特徵

岷縣地貌屬高原形態,西秦嶺北支褶皺帶。全縣山地佔88.8%,南有長江、黃河分水的岷峨山、大拉樑;北有洮河、渭河分水的木寨嶺、嶺羅山。全境山嶺起伏,河流縱橫,氣勢壯觀。

類型

①侵蝕切割山區:主要分佈在洮河流域及蒲麻河、湫山河、閭井河上游等區,海拔較高,山勢陡峻,溝谷深,淺切割,中度侵蝕。相對高差在400—1000米之間。山坡爲沉積、殘積及第四紀薄層風積黃土覆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山脊巖體裸露,溝地少階地,氣溫低,溫潤垂直帶明顯。植被以高山草甸,針、闊葉混交井爲主。林、牧資源豐富。

②高原形態山區:主要分佈在班哈山以東至馬塢廣闊地帶及迭藏河上游,海拔2800左右,地形起伏較緩,山勢低緩渾圓,相對高差400米左右。山間有盆地、灘地、植被完好,以沼澤、草甸沼澤、草甸草原、山地草甸等爲主。氣溫低而溼潤,有發展牧業的良好前景。

③河谷川臺區:主要分佈在洮河、迭藏河流域,地勢平坦開闊,階地Ⅱ—Ⅲ級,中部爲川地、坪臺。西川、南川、梅川以及東部的狼渡灘、後治灘,均爲較大面積的川臺區。洮河中游川臺地區無霜期較長,是主要的農業精耕區。

水文

岷縣全境水系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3個水系。屬黃河流域的有洮河水系支流16條,渭河水系支流5條;屬長江流域的只有湫山河水系1條。境內自產水大小河流22條,年徑流量1億立方米以上的2條,1000萬—6000萬立方米的10條,1000萬立方米以下的10條。

洮河爲黃河一級支流。從本縣西寨鎮冷地口入境東流,經西寨、清水、十里、岷山、城郊、茶埠、折北過梅川、西江、小寨、中寨、堡子、維新等12個鄉鎮,於堡子鄉佔旗入臨潭境,呈馬蹄形,流域面積2177平方公里,流長83.5公里,平均流量120立方米/秒,比降0.24%。

迭藏河爲洮河一級支流,發源於分水嶺大拉樑北側。流長42.1公里,流域面積827.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秦許河、綠葉河、南溝河、槽子河等,流徑麻子川、寺溝、秦許、城郊入洮。年平均徑流量2.2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7.16立方米/秒,比降25.4%。

閭井河(榜沙河)是境內自產第二大河,屬渭河一級支流,發源於西秦嶺直拉樑北側,流域面積713.7平方公里,境內流長54.8公里。主要支流有申都河、吊溝河、苛太溝河、下河、裏河,年平均流量1.28億立方米,平均流量4.05立方米/秒,比降14.6%.

納納河自產第三大河,洮河次一級支流。發源於班哈山西側,全長28.8公里,流域面積279.8平方公里。流徑禾馱、茶埠;主要支流有耳陽溝、三溝、四溝、義仁溝、立哈等溝水,多年平均流量0.5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77立方米/秒。比降20.8%。

土壤

岷縣土壤包括13個土類,19個亞類,45個土屬,59個土種。

①土壤特徵:全境土壤包括地帶性土壤、中苔原土壤、荒漠土壤和非地帶性土壤等型。西北部洮河流域屬隴中黃土高原南部,分佈有黑土、麻壚土、黃綿土。西南部、中部絕大部分地區屬甘南高原邊緣地帶,分佈有亞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土。東部分秦嶺山地帶,分佈有黑土、灰褐土、黑鈣土、山地草甸土等。具有中國各土壤區劃交匯過渡地帶特點。

②土壤類型

黑土類:分佈在海拔2500-3000米,涉及22個鄉。面積253.78萬畝,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47.3%,爲本縣主要土壤。土色黑灰,土體疏鬆,結構良好。

黑壚土類:主要分佈在海拔2100-2700米左右的洮河沿岸山、川、坪臺及河谷地帶,面積89.6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16.7%。土壤細而不粘,鬆而不散。

黑鈣土類:主要分佈在海拔2400-2700米的閭井、申都、禾馱、寺溝等地陽坡及乾溝臺階地上,面積18.49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52%,土層厚50~100釐米以上,多爲壤質土壤。

  甘肅岷縣的景點

秦長城

二郎山上發現有秦長城遺址,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 大將蒙恬率三十萬衆,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在唐代的《元和郡縣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明代的《讀史方輿紀要》和今人王國良的《中國古長城考》等各種文獻都認爲:“秦長城的起點在岷縣”。二郎山上發現的.秦長城遺址更是有力的證明。二郎山上還發現有多處古代墓葬,除宋墓、明墓之外,西北坡尚有漢墓羣存在,同時還出土過長度在半米以上的巨型秦瓦。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草灘遺址:位於西江鎮草灘村咀咀坡下的臺地上。東臨洮河,南爲草灘溝。斷面有灰層及人骨架暴露,出土有寺窪文化的馬鞍形口沿陶罐,也有較多的齊家文化陶片。

白塔山遺址:位於中寨鎮下白塔村。東依白塔村,南臨馬崖溝,北爲水溝。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100米,有齊家、寺窪類型出土。

姚莊遺址:位於茶埠鎮姚莊西南100米處,爲一齊家文化墓葬區。黃土斷層中可見人骨架,有不少泥質紅陶隨葬品出土。

西壩遺址:位於梅川鎮下西壩村。東靠學校南臨洮河。有齊家類型的洮片暴露。

紅崖遺址:位於中寨鎮紅石崖村。東依紅崖村,南臨洮河,西爲馬崖溝,北爲太平山。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紅陶片及漢代神紋瓦片,有完整的陶器出土。

山那樹扎遺址:位於縣城北10公里茶埠鎮洮河西岸的一級臺地上。東臨洮河,南爲將臺國小、西爲樹扎村,北爲山那村。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500米,文化層距地表0.5-3米,地表有豐富的彩陶片,黑色彩繪,並有少數的變體鳥紋和寫實蛙紋圖案。還有較多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出土。據暴露的器物分析,有廟底溝、石嶺下、馬家窯三種類型。

葩地坪遺址:位於中寨鎮葩地村。東依固堆山,西臨中寨村,南爲珠子溝,北靠中寨河。南北寬200米,東西長500米。內涵石器和陶器,彩陶的比例大。北面山腳處多墓葬,出土的文物有長頸鼓腹,飾火焰紋彩陶壺,爲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1982年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郎山

二郎山原名金童山,據岷州志記載:“遠山近山如削玉,山腰半坡晴雲束,長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林滿幽谷。”讚譽的就是二郎山的景觀,它隔洮河與岷山玉女峯相望,沿山脊有三峯起伏相聯,因峯頭曾築在堡寨,依次被稱爲頭、二、三寨子,最高峯三寨子拔地約200米。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整個二郎山綠樹成蔭,松柏林立,被命名爲省級森林公園。

二郎山山脊及東西坡面均被綠蔭遮蔽,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樹種有云杉、落葉松、楊樹、杏樹、柳樹、李樹及山梨等。1993年省林業廳批覆建立的二郎山省級森林公園由二郎山、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三部分組成,總面積3081畝。南川苗圃風景區距城南5公里處,G212線旁,始建於1940年,總面積160畝,其中苗圃地65畝、護圃林帶95畝。

雙燕生態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