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對各類黑板報都很熟悉吧,黑板報屬於“報”的範疇,具有“報”的特點和形式。那什麼樣的黑板報纔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歡迎閱讀與收藏。

好看的清明節黑板報資料

清明節的含義

隨着科學的發展,清明逐漸被衆多的科學家研究。

清明“節”之含義,如今已隨語境而定。擁有民俗學和自然科學含義上的雙重身份:既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久遠節日,更是一個天文學上的重要時間節點——節氣。

節氣,是古人根據觀測日影,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個節點,每一點指代的那天,即被喚作一個節氣。在365天的週期中,如果以立春爲起始,清明就是第五個時間節點了。

這每一個時間節點,對應現代天文學,就是地球位於繞日軌道上的特定位置。而我們的先人,則通過影子的變化,實現了對時間節奏的把握。

竺可楨在他的《論新月令》裏考證說:“四季之遞嬗,中國知之極早,二至、二分,已見於《尚書·堯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也。”

四季更迭,皆因赤道與太陽間存在夾角。一年中影子最長的那天,被古人冠名爲冬至,此時太陽直射南迴歸線,位於黃經270度;影子最短之日則被稱爲夏至,正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之時。而春分、秋分正好將“二至”平分。

及至把4個時間節點再等分成二十四節氣,粗粗一算,已逾千年。在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編的《淮南子·天文》中,第一次提到了清明:“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爲清明。”

而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其實,從節氣的清明演變成節日,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施愛東博士將其解釋爲“文化節日對時間符號的讓步”。

主要習俗

清明節在公曆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蘊含着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爲固定的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即爲“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爲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爲和禮俗觀念。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爲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爲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於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後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着系在上面的長線,趁着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纔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爲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爲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爲掃墓,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爲“掃山”、“拜清”或“拜山”等,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爲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爲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爲“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堪輿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爲“山向”。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衆山”,拜祭祖山稱“掃大衆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爲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裏,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爲的並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餚,或合於時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爲,插柳的風俗,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爲“三大鬼節”。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爲了紀念介子推。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爲宴樂。帝呼爲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爲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盪鞦韆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之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爲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中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爲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爲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清明節時,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節標語

1、請勿攜帶火種、不得隨意燒烤。

2、關愛生命,平安出行。

3、告別街頭燒紙陋習樹立文明祭祀新風

4、燒紙舊習莫仿效,文明上墳好風氣。

5、嚴禁在城區組織鼓樂隊送葬,亂撒冥紙。

6、羣策羣防,森林防火有力量;嚴查嚴管,森林安全有保障。

7、骨灰應存放在合法的公墓。

8、爲了保護生態、嚴防森林火災。

9、煙火污染環境,鮮花環保芬芳。

10、清明正當今月夜,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鍾猶是春。

11、提倡文明爲先,反對封建迷信;

12、山田年年耕、防火天天講。

13、清明時節淚花飛,祭奠香爐煙雨忙。手捧禮花獻英雄,焚燒斷魂燃靈堂。

14、國運昌隆,英雄膽壯;金甌無恙,烈士心安。

15、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

16、上墳不燒紙。

17、告別街頭燒紙陋習,營造一方清新空氣。

18、改上墳燒紙陋習,倡植樹獻花新風。

19、紙焚寄思深,空林欲斷魂。

20、清明拜祭你先人,青山園裏綠茵菌。勸君愛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21、森林資源是全社會的共同財富、森林防火是全社會的共同職責。

22、文明祭祀進社區

23、清明節到了,掃墓去吧。

24、管好星星火、保住片片林。

25、若要奔小康、山林別燒光。

26、上墳不燒紙,獻花表哀思。

27、禁止燃放鞭炮,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28、掃墓燒紙不提倡,引發山火徒悲傷。

29、秋冬季節草枯葉黃、森林防火羣抓羣防。

30、倡導文明祭祀,樹立和諧健康、文明時尚社會新風。

31、破祭奠陋習,樹文明新風。

32、倡導文明祭祀風尚樹立節儉過節新風

33、清明節寄哀思,鮮花一朵告天知。

34、破除陋習崇尚科學崇尚健康崇尚文明

35、平安清明,安全第一。

36、清明祭先祖不忘前人澤被,慎火護山林常使後人蒙蔭。

37、大力推行文明低碳祭掃,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

38、冬春草木幹,防火要當先。

39、倡導厚養薄葬,弘揚人文關懷、勤儉節約傳統美德。

40、清明時節祭先人,青山園裏綠茵茵;勸君愛惜祖先地,莫留星火把它焚。

清明節作文1

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我在清明節吃年青餃。

你聽過年青餃麼?我來介紹一下,它是由艾青——一種綠色橘瓣狀的葉子和麪粉混合在一起,做成餃子皮,再在餃子皮上放些鹹菜,把它做成像普通餃子的形狀,就把它放進鍋中煮,一會兒就可以吃了。吃年青餃是清明節的習俗,我也包過一次:

4月5日的清明節到了,我馬上跑出了被窩,飛快地穿好衣服,跑進廚房,看起外婆做年青餃了:只見外婆用雙手搓着麪粉,在上面放上些艾青葉子的碎末,再用力把碎末和麪粉一起翻滾……拿起一張麪皮把碎末溶入麪粉後,搓成麪糰。後來再把它搓成粗粗的條狀,搓好後,用右手從粗條狀的麪粉中拉出一個個小麪糰,然後把麪糰用杆面棍壓成餃子的麪皮。

我看見一張張麪皮躺在餐桌上,上面鑲嵌着一點點“閃閃發光”的“綠星星”,忍不住用手去摸一摸它們,感覺涼涼的。

開始包了!我拿起一張麪皮,學着外婆的樣子包了起來。

我拿起一張麪皮,用筷子夾了一大塊鹹菜,放在麪皮上。再用右手把周圍的皮對摺,用力按了按,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個餃子一包好,裏面的鹹菜馬上露了出來,像一個胖娃娃的大肚子露了出來,外婆笑着說:“來!放一些油!”我聽了,馬上用手粘了粘碗裏的油,然後在餃子皮邊緣擦了擦,然後一按,成功了……

中午快到了,外婆把着些年青餃放進鍋中,我看見它們一個個馬上浮了上來,再歡快地沉入水底,又上來了,彷彿在歡快地游泳……。

中午,我們在桌上吃着餃子,外婆還給我和弟弟講許多有關清明節的故事。

除了在清明節吃年青餃,還有去掃墓、賽龍舟等習俗。

清明節作文2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一家要去艾山爲祖先掃墓。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大約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所以這個節日也十分古老。

今天早上,我們從家裏出來,然後到老家,和老家的親人們一起去艾山。一路上,我們都困了,因爲我們六點就起牀了。走了不知多長時間,突然爺爺說:“到了。你看,那就是艾山。”到了目的地後,便上了艾山。艾山是一個有龐大公共墓地的山,這裏植被很少,遠處的山頂上只有幾棵光禿禿的樹。山上全是枯黃的野草,整座大山顯得死氣沉沉。也許是護林工作不到位吧?再加上別的來掃墓的人,空氣中充滿着一種悲傷的氣氛。這一座座墓,訴說着一個個家族的興盛與衰落,但更多的是留給後人的無限悲傷。山上吹來的風裏也有不少煙的味道,這是來掃墓的人燒的紙錢所散出的味。這些煙霧環繞在上空,再加上人們的哭泣聲,也給這座山增添了不少恐怖的氣氛,令人不得不毛骨悚然。

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紙錢放在祖先的墓前,然後三叔理了理他那略卷的黑色小鬍子後,便從上衣口袋取出了一盒火柴,點燃了墓前的紙錢,然後我父親和我爺爺各拿一個破舊的大鐵鏟在翻動着燃燒的紙錢。我的奶奶和二爺爺在墓前的小石臺上放了些供品。我爺爺顯然年紀大了,已被紙錢燃後的煙弄得眼睛流淚,但是仍不停地拿着鐵鏟在翻動着紙錢。

當紙錢燒完後,我們一大家子在祖先墓前拜了幾拜後,便離開了艾山。在回去的路上,我看了看艾山山上那直衝雲霄的煙霧後心想:“這些死去的人會收到親人的祝福嗎?他們的靈魂在天堂可好?”雖然這有些迷信,但也是中國傳統的風俗呀。

我們結束了一天的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