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的體型特點有哪些分類

藍鯨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鬚鯨亞目。共有四個亞種。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藍鯨的體型特點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藍鯨的體型特點有哪些分類

  藍鯨的體型特點

體型龐大、體色呈藍灰色、體表斑駁、背鰭小而矮鈍、位置偏後方、頭部寬而平、呈U字型,噴氣孔前衛巨大、尾幹非常厚實、噴氣達9公尺、潛水時、可能展現尾鰭、體呈流線形、喉下有許多皺摺、鯨鬚板中長、上頷側觀呈水平狀。

藍鯨有三種不同的亞種,生活在南半球的中間藍鯨、生活在北半球目閣小的亞,以及更小的,生活在南半球熱帶地區的亞種小藍鯨。成鯨很少躍離水面,通常以45度仰角躍出,然後以腹部鋰體側回落。在某些地區,攝食活動似乎都在傍晚或清晨進行,族羣大小爲1-2,良好攝食區內有時會有較大的族羣。

  藍鯨的分類

藍鯨是須鯨科目的其中一個物種,這個科的成員還包括大翅鯨、塞鯨、布氏鯨、長鬚鯨與小鬚鯨。鬚鯨科被認爲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鬚鯨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對於鬚鯨科的成員何時彼此分離演化還是未知的。藍鯨通常被歸類在鬚鯨屬的其中之一,雖然有學者將它歸類在另一個單型屬-藍鯨屬(Sibbaldus)中,但是這種分類方法並沒有被其他學者接受。DNA序列分析顯示,藍鯨比其屬中的其他物種在種繫上更接近座頭鯨和灰鯨。如果進一步的測試可以證實這種關係的話,將有把鬚鯨重分類的必要。

藍鯨是鰮鯨屬七個物種中的一種。但是DNA測序分析表明,藍鯨比其屬中的其它物種在種繫上更接近駝背鯨和灰鯨。關於藍鯨/鰭鯨雜交的成年後代至少有11項文獻記載。也已知有藍鯨與大翅鯨之間的雜交種。阿倫遜和格爾伯格(1983年)認爲藍鯨和鰭鯨的差別類似於人類和大猩猩的差別。普遍認爲鰮鯨科早在漸新世中期就和鬚鯨亞目的其他科分離。但是不知何時這些科的成員彼此分離。

與藍鯨相關的動物種系樹一些權威把該物種分爲三個亞種: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種羣;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種羣;B. m. brevicauda (也稱侏儒藍鯨),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種羣。更早的權威把把印度洋種羣單獨列爲一個亞種稱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個亞種不同的是,最後一個亞類的名稱並未出現在瀕危物種紅色列表上。兩種分類方法仍舊受到一些科學家的置疑;遺傳分析卻表明只有兩種亞種。

  藍鯨的生活習性

呼吸

藍鯨雖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肺進行呼吸,肺的重量達1000多千克,能容納1000多公升的空氣。這樣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數大大減少,大約每隔10-15分鐘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時先將肺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從鼻孔逐出體外,然後再吸進新鮮氧氣。每當它的頭部露出水面呼吸時,先將體內的二氧化碳等廢氣逐出體外,這股強有力的灼熱氣流衝出鼻孔時,噴射的高度可達10米左右,並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藍色的海面上出現了一股蔚爲壯觀的水柱,遠遠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噴泉,同時還發出猶如火車的氣笛一般響亮的聲音,人們稱之爲“噴潮”。人們可以根據藍鯨噴氣時發出的聲音、噴潮的高度和形狀,來確定它的位置。藍鯨生活在各大洋中。中國海域極爲少看到,黃海和南海曾有出現過藍鯨的記錄。它潛水一般不超過100米,但有的個體可潛至500米深,潛水時間可持續10-20分鐘,隨後是連續8-15次噴氣。

一般鯨類在潛水之前是不會升起尾巴的,但藍鯨在潛水之前總是將尾巴露出水面,有時竟高高地躍出水面,然後迅速潛入30-40米的水中去尋覓食物。平時它也喜歡用尾鰭打水,這是一種有着多種用途和多種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遊戲,也可能是爲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許是爲了擺脫皮膚上的寄生蟲的騷擾。

活動

雖然有人曾見到50-60只藍鯨成羣活動,但一般很少結成羣體,大多數是孤獨的,或僅有2-3只在一起活動。雙棲的藍鯨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潛水、覓食和呼吸,宛如鴛鴦,形影不離,身後常常留下一條寬寬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藍鯨,大多爲雌獸和一隻幼仔鯨緊靠在一起,雄獸尾隨其後,相距大約3米左右。

儘管體型巨大,平時行動緩慢,常常靜止不動,卻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靈活地擺動,既是前進的動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進的時速高達28公里。

食物

藍鯨棲息的海灣大多由陸地的河水中衝入了極爲豐富的有機質,使水質十分肥沃,促進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來了身體閃耀着鑽藍色光芒的大羣磷蝦。藍鯨的胃分成四個,第一胃爲食道部分膨大而變成的,所以胃口極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蝦約200萬隻,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於2000千克,就會有飢餓的感覺。磷蝦是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動物,廣泛分佈於南北極海區,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裏沒有支持體重的限制,所以藍鯨才能發育得這樣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時間張開大口遊弋於稠密的浮游生物叢中,嘴巴上的兩排板狀的須像篩子一樣,肚子裏還有很多像手風琴的風箱一樣的褶皺,能擴大又能縮小,這樣它就可以將海水和磷蝦一齊吞下,然後嘴巴一閉,使海水從須縫裏排出,濾下小蝦小魚,吞而食之。藍鯨的食物還有其他蝦類、小魚、水母、硅藻,以及各種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藍鯨,體型比生活於南極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認爲這與其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着密切的關係。

藍鯨以浮游生物爲食,主食磷蝦(krill)。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5噸食物。攝食時遊速2-6千米/小時,洄游中5-33千米/小時,被追逐時最大20-48千米/小時。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鐘。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所吃的這類浮游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極,南極磷蝦是藍鯨的主要食物。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羣,這意味着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爲一般爲10分鐘。潛水20分鐘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鐘(西爾斯,1998年)。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羣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鬚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乾淨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鬚板的磷蝦。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藍鯨在與夥伴聯絡時使用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聽到的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有一種靈敏的儀器曾在80千米外探測到藍鯨的聲音。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準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89-122分貝。作爲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羣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爲10-30秒鐘。有記錄斯里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複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鐘,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爲,因爲這種現象沒在其它種羣中看到,它可能爲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

科學家並不知道藍鯨爲什麼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幾個原因:

1.保持個體間的距離

2.同類和個體識別

3.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羣體聯繫(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

5.地貌特徵定位

6.食物定位

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認爲將大量擴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記錄藍鯨的歌聲將是一個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後,一些已對藍鯨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發現,世界上每一頭藍鯨的歌聲每一年均變得越發深沉。但對於其中的原因,他們並不清楚。

儘管語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異,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說話速度均變得越發緩慢,越來越像詹姆斯·厄爾·瓊斯。這種變緩幅度很小,每年只減少不到一個赫茲,但整個趨勢卻較爲穩定並且具有持續性。

從全球氣候變暖到噪音污染不斷加劇,人們認爲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但全球變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並不能解釋通,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變化上,藍鯨發出的聲音並不會因此發生較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