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哭鬧寶寶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小嘴一癟,臉一拉——寶寶要發脾氣了?!他們可不管這是在家還是在公共場合,不高興就一定要表現出來!

有哪些哭鬧寶寶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一個發着脾氣又哭又鬧的寶寶有時候真的會讓媽媽和周圍人“抓狂”,如何安撫孩子突如其來的哭鬧呢?看看我們的“發脾氣全攻略”吧,爸爸媽媽們一定會大有收穫!

光光是個普通的1歲半男孩兒,不過在有些時候,他可表現得不那麼“普通”。

“我們帶他去商場購物時,常會把他留在商場提供的兒童娛樂場,當買好東西準備帶他離開時,他就會大聲哭鬧,經常把周圍的人嚇一大跳。他會大聲尖叫、抽泣,還會把娛樂場裏的充氣玩具丟向聞聲而來的工作人員。”

“這種事情發生實在讓我們覺得丟人,每每受到在場所有媽媽們的注目,我唯一的做法就是——迅速抓起孩子,然後立即消失。”

在類似的情形下,小孩子大發脾氣是由於他們的大腦對於情緒的控制機制發育得比較慢;相反的,對於自身的喜好、意願等發育得比較快一些。換句話說,你的小傢伙已經開始懂得向你表達他的想法了,只不過在“方式選擇上”有些讓人難爲情。

推薦閱讀:寶寶又哭又鬧,原因多多 爸爸搞定哭鬧寶貝10絕招

作爲父母,振作起精神吧,努力瞭解暫時性發脾氣是怎麼回事,一定會有幫助的。

場景1 購物中心“攤牌”

發生地點:購物中心,玩具店,超市等。

直接起因:勞累,行動受限制,有明確的物質願望沒能得到滿足。

年齡層次:從18個月到6歲,尤以2~3歲的幼兒居多。

典型徵兆:坐在購物車中焦躁地不停扭動,要求玩具或者甜食等。

個案描述:

金薇飽受此類孩子暫時性發脾氣之苦。她告訴我們,最近在一家商場購物時,她2歲的女兒坐在購物車裏突然開始不停地扭動。“當我試圖阻止她爬出來時,她就開始大聲哭鬧。此時旁邊的一位婦女非常氣憤地對我說:‘你怎麼這樣帶孩子!?’” 金薇試圖向這位陌生人解釋,她這樣做是爲幫助孩子克服暫時性發脾氣,然而這位婦女顯然不能理解這樣讓孩子哭泣,並且不讓她爬出來的“虐待”行爲能有什麼用。“我真想痛哭一場,覺得自己實在不是個稱職的母親”,金薇說。

預防和處理方法:

● 分散注意力:幼兒對於大人做鬼臉以及幼兒園老師教的童謠有很好的反應能力,可以試着用這些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也可以拿出一根香蕉或者蘋果什麼的。

● 遠離“旁人壓力”:每次購物時留意商場提供的特別服務處,這樣在突發事件臨頭時,你就可以從容地把購物車推到服務處寄存,然後到人少的地方去處理你的問題了。

● 忽略旁觀者: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孩子身上。畢竟讓你的孩子能從中瞭解並記住什麼要比旁人說些什麼更重要。

● 檢討自己的情緒:如果你在超市裏“塞車”或者排隊結賬時不停咒罵、着急上火的話,想想坐在車裏的小傢伙會從中學到些什麼呢?

● 隨時提醒自己孩子在不停地變化:或許上個月時你的寶寶還非常樂意坐在購物車裏,但這個月時,如果你依然讓他老實坐下,他就會“大發雷霆”。獨立性會伴隨着孩子們的成長而慢慢增強,即使是對於只有3歲大的小傢伙也是如此。比較好的預防辦法是在他願意拉着你的手或者扶着購物車的情況下,允許他自己下地走。

場景2 疼痛的哭鬧

發生地點:醫務所,醫院等。

直接起因:讓人不安的治療經驗,嚇人的醫療器械和空氣中的味道,狹窄的治療室。

年齡層次:18個月~6歲

典型徵兆:不停踢腿,手來回抓劃;號啕大哭或者尖叫。

個案描述:

事情的起因是:當3歲的小女孩蓓蓓不得不去醫院時,她的媽媽爸爸正在上班,所以只好由祖母帶她到醫院。這時一個護士過來說治療室比較小,要求祖母暫時先出去,而蓓蓓此時明顯有些緊張了。過了一會兒,醫生出來,他告訴祖母這個小傢伙實在太緊張了,無法作任何檢查,於是孩子的祖母被重新請回來,蓓蓓看到祖母后很快就乖乖坐好了,並且表現得非常合作。

預防和處理方法:

● 讓孩子知道“該知道的”就夠了:如果坦白地告訴孩子他會被帶去看醫生,並且很可能會捱上一針,會讓孩子更加緊張。

● 帶上一個娃娃或者小熊:在醫生檢查前,請求醫生首先在娃娃身上做出示範,從檢查耳朵一直到示範注射。

● 輕鬆愉快地交談:用輕快的語調告訴孩子一些醫學的小常識,但要注意避開那些可能引起緊張的部分,比如手術、注射等等。你們也可以乾脆聊點別的什麼。

場景3 遊戲中的突發事件

發生地點:遊戲場所,運動場等。

直接起因:與特定的夥伴分享玩具;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競技類遊戲。

年齡層次:3~6歲,當小孩子變得越來越喜歡扎堆兒之後。

典型徵兆:對遊戲的興趣開始顯著下降;從小夥伴身邊搶奪玩具,扔掉玩具,摔打玩具,推搡夥伴等。

個案描述:

賈明曾經看到她3歲大的兒子因爲在一次“丟包”的遊戲中輸給比他大的孩子而大發脾氣,不停地哭鬧。“當時我確實感到非常驚訝,但仔細想來這的確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典型表現:他們希望贏得比賽,成爲最棒的,希望事情能按照他們自己的願望發展,也就是希望擁有支配性。”

預防和處理方法:

● 評估娛樂場地:要仔細觀察娛樂場地提供的活動內容、場地大小以及遊戲的頻率(節奏)是否與你的孩子所喜愛的一致。

● 預防打鬥:如果你的孩子很在意某些玩具,比如當有其他小朋友要求分享這些玩具,你的小孩會表現得非常不高興,甚至大發雷霆時,應在下次出來玩兒時避免帶出此類玩具。另一方面,你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小孩與別人分享玩具。這其實不難做到,你只需在發現他與別人分享玩具後,對他的態度額外好些就可以了。

● 制定有益的規則:推薦一種有趣的'遊戲規則,非常有利於消除孩子不願與人分享的習慣——“與孩子約定輪流拿玩具,每次大家一起數到20,玩具就換個人來拿。”

● 當“局勢升溫”時,做個主動的人:有時父母在處理孩子們的衝突時會顯得手足無措,尤其是當對方的父母也出現在面前時。此時總要有一個首先站出來解決問題的人,如果你希望對方發言的話,或許大人和孩子們都要等上很長時間才能讓局勢重新“受控”。

● 及時叫暫停:當一些小口角發生時,你可以及時叫“暫停”,吃塊點心或是喝點水什麼的,然後再讓孩子們繼續玩兒。通常這樣做之後,會讓本來可能“失控”的情緒平復下來。

推薦閱讀:嬰兒哭鬧請試試心理治療 中外媽媽止哭13個招數

場景 4 痛苦的“離別”

發生地點:幼兒園(非全託),小阿姨或者長輩身邊。

直接起因:與父母分開前的焦躁情緒。

年齡層次:18個月~5歲,尤其多見於嬰幼兒生長的關鍵階段。

典型徵兆:在你出門前,孩子抱住你,大聲尖叫、哭泣。

個案描述:

我家小阿姨總在下午過來陪小偉,小偉看上去也很喜歡她。可是一天下午,小偉突然明確地說“要和媽媽一起玩”。我告訴他我要上班,就匆忙出門了。結果,這導致了一場小型“風暴”。我回來時,家裏已經亂成一團糟,小偉哭得眼睛腫了,嗓子也啞了。

預防和處理方法:

● 給孩子準備一些有你的特徵的東西:一個有你的氣味的枕套,或者有你相片的小相框,讓他可以隨身攜帶。

● 出聲表揚昨晚照顧過孩子的小阿姨:儘早讓他明白替代媽媽的人也是很好的人,有助於減少孩子離開媽媽時的焦慮。

● 讓參與照顧孩子的人更多地介入生活細節:比如,孩子喜歡吃自己媽媽同樣做法的早餐,這讓他們感覺是在自己家中。

● 說完再見後,立刻離開:你的猶豫、不忍心會增添孩子的焦躁情緒。

場景5 “睡覺時間到了”綜合症

發生地點:臥室。

直接起因:疲乏(鬧覺),被打斷,卻又不願錯過新鮮的事情。

年齡層次:14個月~5歲,因爲過於疲乏而出現此類症狀。

典型徵兆:焦躁不安,打呵欠,不厭其煩地揉眼睛,並不願躺下。

個案描述:

我們深夜2:00纔到家,但18個月大的莉莉看上去還是挺精神的。可是當我匆忙帶她去睡覺時,莉莉卻大聲哭鬧起來。我不停地哄她,大概有45分鐘吧,還是不見起色。最終,我放棄了,把她按到牀上和我躺在一起,然後,不顧她大聲叫嚷,對她說:“媽媽已經很累了,晚安。”但這句話引起了更加強烈地反抗。

預防和處理方法:

● 制定睡覺時間表:這需要長期堅持。另外,別指望孩子會在你接電話時自覺入睡,所以,還是讓自動應答機處理來電吧。

● 提前聲明會很有效:比如“看完這個動畫片,然後我們就去洗澡”或者“讓我們最後看3個小故事然後就關燈”等等。

● 制定“優質睡眠”獎勵計劃(適合3歲以上的幼兒):規定當你的孩子按時睡覺若干次後,就獎勵帶他去公園玩。

● 強制方式:這是最後的辦法。把他放到牀上,然後關燈關門,任其哭鬧,在這段時間裏孩子很可能會因爲疲乏而入睡。如果5分鐘後還沒有入睡,則應走到牀邊小聲安慰,然後再離開,這次堅持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