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又好看的元宵節手抄報設計

元宵節快到了,孩子們已經開始準備做元宵節手抄報了,你準備好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簡單的元宵節手抄報,一起來看看吧!

簡單又好看的元宵節手抄報設計
  整潔美觀的元宵節手抄報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各地元宵節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羣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爲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爲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裏,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着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擡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 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大年三天,人們忙於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纔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髮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羣衆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羣衆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阜陽燈會始於隋唐,盛行於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羣衆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臺戲或兩臺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爲“戲臺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元宵節手抄報資料:元宵節食俗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制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加便便湯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宋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爲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爲科斗羹,煮糯爲丸,糖爲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特製的“八寶元宵”,是名聞朝野的美味。馬思遠則是當時北京城內製元宵的高手。他製作的滴粉元宵遠近馳名。符曾(生於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詞》雲:“桂花香餡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詩中所詠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馬家元宵。

近千年來,元宵的製作日見精緻。光就麪皮而言,就有江米麪、粘高梁面、黃米麪和苞榖面。餡料的內容更是甜鹹葷素、應有盡有。甜的有所謂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芝麻、花生等。鹹的有豬油肉餡,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勞、長久、向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