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是不是最小的洲

相信好多人都認爲北美洲是最小的洲,那麼就由小編就帶你一起進入知識的海洋,去遨遊世界上最小的洲,歡迎參閱。

北美洲是不是最小的洲

最小的洲:大洋洲

世界上最小的洲是大洋洲,面積約是9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位於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0000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由一塊大陸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無數島嶼組成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伊裏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羣。

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經濟發達,其它島國多爲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後。工業也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新西蘭。在地理上劃分爲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大洋洲的歷史

約在5萬年前,歐亞大陸的原始人羣就沿着印尼羣島來到澳大利亞,考古學家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磨製石器是在新幾內亞發現的2萬多年前人工磨邊的石斧。6000年前左右,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已馴養野狗,逐漸形成一直延續至今的經濟、政治及宗教習慣。近代歐洲人到達時土著人口已有30萬。

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新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作爲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羣島、馬克薩斯羣島和關島等地,開闢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1526年,葡萄牙人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羣島(即馬魯古羣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捲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爲捲髮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羣島。1545年,西班牙人沿新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爲新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祕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所羅門羣島。約30年後,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羣島、聖克魯斯羣島等地。

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託雷斯,先後發現庫克羣島、新赫布里底羣島和新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託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啓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羣島、斐濟羣島中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新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爲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羣島。1768年,法國人路易斯·安託萬·德·布干維爾發現所羅門羣島中的布干維爾島(今屬巴布亞新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後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羣島。17世紀西班牙佔領馬里亞納羣島。

18世紀末~19世紀末,大洋洲的島嶼先後淪爲殖民地。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統治。此後,歐洲人即在大洋洲搜求檀香木、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1828年,荷蘭佔領新幾內亞島西半部。1831年,英國佔有皮特凱恩島。1840年,新西蘭淪爲英國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對後來稱爲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些島嶼宣佈進行保護。1853年,法國佔有新喀里多尼亞島。1872年,美國在薩摩亞羣島的帕果帕果設海軍加煤站。1874年,英國控制了斐濟,1877年,英國在斐濟設立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維護英在太平洋的利益。同時,英國宣佈托克勞羣島、紐埃島、科克羣島歸英國保護。1884年,英國宣佈新幾內亞島東南部(後稱巴布亞)爲英保護地,稱英屬新幾內亞。同年,德國宣佈佔有新幾內亞島的東北部。1885年,荷蘭劃定新幾內亞島西半部與東半部的邊界線。同年,德國佔領馬紹爾羣島。1886年,英佔領吉爾伯特羣島,德國攫取所羅門羣島北部島嶼。1887年,皮特凱恩島正式成爲英國保護地。法國宣佈瓦利斯羣島爲其保護地。1888年,法將該保護地的範圍擴及富圖納羣島。同年,德國吞併瑙魯。1892年,英國將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羣島的大部分劃爲保護地。1893年,所羅門羣島的南部島嶼成爲英國保護地。1898年,美國佔領西班牙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領地,取得關島,吞併夏威夷。1899年,美國佔據東薩摩亞,德國擁有西薩摩亞。同時,西班牙將加羅林羣島、馬里亞納羣島賣與德國。

1900年,英國將大洋島劃爲保護地並宣佈"保護"湯加。1906年,英、法兩國撤銷了1887年在新赫布里底羣島設立的聯合海軍委員會,宣佈對該羣島實行共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洋洲殖民統治的格局隨之改觀。國際聯盟決定,德國在美拉尼西亞的領地讓與澳大利亞,西薩摩亞由新西蘭接管。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殖民地則爲日本佔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先後佔領了新幾內亞的統一部分和所羅門羣島的大部。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大洋洲劃定的勢力範圍再次發生變化。密克羅尼西亞由美國佔領。

19世紀60年代,新西蘭爆發了毛利人反抗殖民者長達30年的戰爭(見毛利人起義)。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生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20世紀初期,密克羅尼西亞發生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西薩摩亞出現以"薩摩亞人的薩摩亞"爲鬥爭口號的馬烏運動(意即政治反對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羣島、新赫布里底羣島都發生了反殖民統治的鬥爭。戰後,大洋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着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前殖民地經過長期地鬥爭相繼取得政治上的獨立,1962~1980年大洋洲有9個新的島國誕生,即西薩摩亞(1962年1月),瑙魯(1968年1月)、湯加(1970年6月)、斐濟(1970年10月)、巴布亞新幾內亞(1975年9月)、所羅門羣島(1978年 7月)、圖瓦盧(1978年10月)、基里巴斯(1979年7月)、瓦努阿圖(1980年7月)。加上20世紀初獲得獨立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共有11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是英聯邦的成員國或聯繫國。此外,紐埃島、馬紹爾羣島、科克羣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這 5個領地已取得內部自治權。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尚未獨立。夏威夷則成爲美國的一個州(1959年)。

大洋洲已經獨立的國家,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均爲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着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任務。在共同的目標下,他們組織了南太平洋論壇,成立了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南太平洋漁業局,實行區域性的合作,爲了維護該國的自然資源,先後宣佈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同時,倡議設立南太平洋島嶼基金,成立南太平洋共同市場,開展南太平洋無核區運動。截至1982年,戰後獨立的九個島國中,巴布亞新幾內亞(1976年10月12日)、斐濟(1975年11月5日)、西薩摩亞(1975年11月6日)、基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瓦努阿圖(1982年3月26日)等已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大洋洲的地理環境

大洋洲橫跨印澳板塊、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三大板塊,區內從太古宙至今經歷了漫長的構造演化歷史。根據區域地質特徵,該區可劃分爲3個一級構造單元,即澳大利亞中西部前寒武紀克拉通、澳大利亞東部古生代造山帶和環太平洋中新生代島弧區,12個二級構造單元和40個三級構造單元。大洋洲的地質構造特點,主要表現爲古老的大陸部分地殼相對穩定,新期形成的島嶼部分構造活動頻繁,地體發展自西向東由老變新。大洋洲是由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澳大利亞大陸和一萬多個面積大小懸殊的島嶼組成,島嶼之多,爲各洲之冠。島嶼面積佔全洲總面積的13.8%,其比例之高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大洋洲不僅島嶼衆多,而巨類型齊全。按其成因可分爲大陸型、火山型、珊瑚型和棍合型四種。若結合外貌形態細分,火山型又可分爲夏威夷式和維蘇威式;珊瑚型則可分爲臺礁、環礁和裙(堡)礁三種形式。大洋洲除部分山地海拔超過2000米外,一般在600米以下。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1/3,200一600米的丘陵、臺地約佔全洲面積1/2以上。爲世界地勢低緩的一洲。澳大利亞大陸中、西部面積遼闊,氣候幹早,植被稀少,風力較強,地表廣泛分佈着風蝕、風積地貌。在西部沙漠和中部艾爾湖一帶,有許多風積作用形成的沙丘、沙壠和碟狀往地。麥克唐奈山脈附近可以看到風蝕的沙岩柱和典型的雅丹地形。大洋洲的島嶼生成多與火山作用有關,珊瑚島和環礁的基底,也是火山物質組成的,因而火山地貌分佈廣泛,形式多樣。如新西蘭有成羣的火山口、熔岩彎丘: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亞有體積較大、坡度偏小的盾狀火山地貌等。大洋洲的地貌結構自西向東有五個明顯不同的地貌單元:大陸西部的侵蝕高原(西澳高原)、大陸中部的沉降平原(中澳平原)、大陸東部的斷塊山地(東澳山地)、大陸東側的新褶皺島弧(大陸型島嶼)、更東的火山一珊瑚島嶼羣(海洋型島嶼)。

大洋洲的人口

大洋洲合計約290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語言: 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因是英國殖民地。約佔世界人口的0.5%。全洲65%的人口分佈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佔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佔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土著居民爲黃種人和黑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