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在清明節,你一般會做什麼呢?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1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2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3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4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天陰沉沉的,彷彿隨時都會下起雨來。清明,是祭祀祖先的日子,那天,晚輩們會早早地準備好吃的、燒的,然後,來到祖輩們的墳頭,叩拜這。

每年,我都會跟隨着外婆他們,冒着如絲般的細雨,來到太太與太公的墳頭,看着外婆不停叨唸着什麼,我知道,這只是些迷信罷了,但其中也表達了外婆對祖輩們的敬意。接着,外婆他們便將盒裏的飯菜都分到了小碗裏,然後又拿出了買來的紙錢,點上火,對着火光不停拜着,也催着我們拜着。不遠處的山頭,總有煙火在燃放,它們使暗淡失色的天空,瞬間綻放出了絢麗的火花,我知道,這不僅僅只是普通的煙火,其中,還蘊含着晚輩對逝去長輩的思念與問候。天,雖一直飄灑着朦朧的細雨,卻永不熄那綻放的火花!我也一樣,雖不曾見過那些和藹,親切的面容,但還是希望他們能在那個觸摸不到的世界裏,開心,快樂地生活着。

叩拜完後,外婆便讓我們趁熱吃了那些多帶來的`艾餃。由於早晨沒吃多少,我隨即抓了一隻塞進嘴裏。這艾草是前幾天我跟哥哥和舅媽採來的。艾草不顯眼,與那嫩綠的小草沒太大區別,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艾草的葉片式毛茸茸的,彷彿有層薄薄的雪落在了上面。在我們離開之前,外公還捧來幾堆新土,折來幾條柳枝,將新土覆蓋在陳土上,又將柳枝插入在土壤裏,這才離開。

這一整天,天都是那樣沉重,不時下着零落的細雨。而在清明前後,學校也會組織去踏青,讓我們在陽光明媚的早晨,感受到春的氣息,春的腳步,春的盎然!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2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爲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七年級清明節小報內容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星期天,我和媽媽一起坐車去鄉下給去世不久的外公上墳。一路上,看到媽媽的心情有些沉重,我也不便多說話,打開車窗,趴在窗口,觀賞起窗外的景色來。空氣很清新,給人一種溼潤潤的感覺。路邊的楊柳已經抽出了嫩綠的新葉,田裏的麥苗也是綠油油的,滿眼都是新綠……鄉村的景色真美!可一想到長眠於地下的外公,再也無心欣賞了,我不由得一陣難過。

車到外公家了,家裏的長輩們都沒有去幹活,在家裏等着我們。見面後大家聊了一會兒,便拿上紙錢和供品,準備去給外公上墳。

到了墳地以後,大家便不說話了,拿出供品擺好,又拿出紙錢點着了。外公的墓碑旁長出了一些雜草,我們除盡了雜草,便開始完成應到的禮數。這時,長輩們和媽媽都由小聲訴說變成了失聲痛哭。聽着那傷心的哭聲,我的眼淚也不由自主地流了出來,越哭越傷心,越哭越難過。隨後,我們每人都要鞠三個躬,輪到我時,我滿心惆悵,啊,您一生勤勤懇懇地勞作,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女。想到這裏,我連鞠三躬,外公的音容笑貌又彷彿浮現在我的眼前,外公的諄諄教誨又好似在我的耳畔迴響…。。

該回家了,長輩們把我們送到村口,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我們有空常回家看看。不知什麼時候,天上下起了小雨,我不由得想起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