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森林動物的小知識

關於動物的知識,相信小朋友們在幼兒園和童書上已經學了很多。但是,隨着寶寶逐漸成長,只知道動物的名字、模樣、和叫聲是不夠的,TA們應該瞭解更深入的動物知識。動物們獨特的習性、它們的棲息地、它們喜歡的食物、它們如何捕食……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相關關於森林動物的小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森林動物的小知識

  森林動物的小知識:啄木鳥

啄木鳥常啄開樹木上的小洞,食洞中小蟲,並將巢穴安於啄開的洞中,故被稱爲啄木鳥。它的嘴很鋒利,有幾寸長,舌頭比嘴長。它的爪也很堅硬,用嘴啄到蟲後,用舌頭鉤出後吃掉。這是一種益鳥。

它是常見的留鳥,在我國分佈較廣的種類有綠啄木鳥和斑啄木鳥。它們覓食天牛、吉丁蟲、透翅蛾、蠢蟲等有害蟲,每天能吃掉大約1500條(? 需要鳥類學家再做覈實)。由於啄木鳥食量大和活動範圍廣,在13.3公頃的森林中,若有一對啄木鳥棲息,一個冬天就可啄食吉丁蟲90%以上,啄食天牛80%以上。

鴷形目啄木鳥科和啄木鳥亞科( 真啄木鳥),約180種,以在樹皮中探尋昆蟲和在枯木中鑿洞爲巢而著稱。除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南極,幾乎遍佈全世界,以南美洲和東南亞數量最多。多數啄木鳥爲留鳥,但少數溫帶種如北美的黃腹吸汁啄木鳥及撲動鴷(撲動鴷屬)有遷徙習性。[1]

大多數啄木鳥終生在樹林中度過,在樹幹上螺旋式地攀緣搜尋昆蟲;只有少數地上覓食的種類能像雀形目鳥類一樣棲息在橫枝上。多數啄木鳥以昆蟲爲食,但有些種(尤其是Melanerpes屬)吃水果和漿果,吸汁啄木鳥一般在特定季節吸食某些樹的汁液。春天,啄木鳥的響亮叫聲,是雄性佔領地盤的表示,加以常常啄擊空樹,或偶爾敲擊金屬而使聲響擴大;在其他季節中,啄木鳥則通常無聲。啄木鳥多無社羣性,往往獨棲或成雙活動。

橡樹啄木鳥長約20公分(8英寸),分佈於北美洲西部、南到哥倫比亞的落葉林中。以橡樹果作爲冬天的食物,在樹皮上鑽洞儲存食物。紅頭啄木鳥體型與橡樹啄木鳥相似(19~23公分〔7.5~9英寸〕),稀疏地分佈於洛磯山脈以東的北美洲溫帶開闊林地、農地和果園。[2]

啄木鳥屬的著名種類有絨啄木鳥(D. pubescens),約僅15公分(6英寸)長,棲息於北美洲溫帶林地或果園;大斑啄木鳥(D. major),長約23公分(9英寸),分佈於歐亞大陸西部溫帶,南到北非森林和果園;柔毛啄木鳥(D. villosus),長20~25公分(8~9.8英寸),分佈於北美洲溫帶。 黑啄木鳥屬(Dryocopus)包括兩個著名的種:黑啄木鳥(D. martius),長約46公分(18吋),分佈於歐亞大陸溫帶的針葉林和山毛櫸林,北美黑啄木鳥(D. pileatus),長約40~47公分(15.5~18.25吋),分佈於北美洲溫帶大部分的成熟林中。[3]

兩種三趾啄木鳥構成了三趾啄木鳥屬:北三趾啄木鳥(P. tridactylus),分佈範圍從北半球的亞北極區,南至某些山區;黑背三趾啄木鳥(P. arcticus),分佈於加拿大中部的森林。

緋紅背啄木鳥分佈於從印度到菲律賓島的開闊林。綠啄木鳥分佈於歐亞大陸溫帶向南到北非的林地。紅腹啄木鳥分佈於美國東南部的落葉林。

象牙嘴啄木鳥,以其體型(長45公分)和漂亮著稱,曾見於古巴和美國南部。雖列爲瀕危物種,據信已滅絕。然而在2005年,有研究者聲稱在阿肯色州東部見到此鳥。這種鳥的一個亞種,古巴象牙喙啄木鳥(C. principalis bairdii),據信已滅絕,另一個親緣種,墨西哥的帝王啄木鳥(C. imperialis)爲極度瀕危種,甚至可能已經滅絕。

  森林動物的小知識:孔雀

孔雀(英文:Peafowl日文:孔雀(く じゃく)屬雞形目,雉科,又名爲越鳥,東南亞 東印度羣島和南亞印度產的一種大型的陸棲雉類,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長,展開時像扇子,有綠孔雀、藍孔雀、黑孔雀和白孔雀四種。

孔雀(學名: Pavo),是一種鳥類,屬雞形目,雉科,又名 越鳥、 南客。孔雀有三種,綠孔雀和藍孔雀屬於該屬,而剛果孔雀單獨成屬。藍孔雀又名印度孔雀,雄鳥羽毛爲寶藍色,富有金屬光澤,分佈在印度和斯里蘭卡。綠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佈在東南亞。此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羣居在熱帶森林中或河岸邊,羽毛可做裝飾品。

孔雀有很多種分別有:藍孔雀、黑孔雀、白孔雀。其中孔雀也是有很多價值的:孔雀被視爲"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品,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徵。有特殊的觀賞價值,羽毛用來製作各種工藝品。而且人工飼養的藍孔雀,含有高蛋白、低能量、低脂肪、低膽固醇,可做爲高檔珍饈佳餚。

  森林動物的小知識:松鼠

松鼠,是哺乳綱齧齒目中的一個科,其下包括松鼠亞科和非洲地松鼠亞科,特徵是長着毛茸茸的長尾巴。根據生活環境不同,松鼠科分爲樹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與其他親緣關係接近的動物又被合稱爲松鼠形亞目。全世界近35屬212種,中國有11屬24種,其中巖松鼠和側紋巖松鼠2種是中國特有動物。

松鼠一般體形細小,體形可以小至African Pygmy Squirrel的7–10釐米長和約100克重,大至旱獺(土撥鼠)的53–73釐米長,約5–8公斤重。松鼠前後肢間無皮翼,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花鼠屬與松鼠屬其臉頰內側有頰囊的構造,能儲存很多食物。

松鼠是典型的樹棲小動物,身體細長,被柔軟的密長毛反襯顯得特別小。體長20~28釐米,尾長15~24釐米,體重300~400克。眼大而明亮,耳朵長,耳尖有一束毛,冬季尤其顯著。夏毛黑褐色或赤棕色;冬毛灰色,菸灰色或灰褐色,腹毛白色。四肢細長,後肢更長,指、趾端有尖銳的鉤爪。尾毛多而蓬鬆,常朝背部反捲。

松鼠多數棲息在寒溫帶的針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區,尤其在山坡或河谷兩岸的樹林中最多。松鼠喜歡單獨在樹沿中居住,有的也在樹上搭窩。白天善於在樹上攀登、跳躍,蓬鬆的長尾起着平衡的作用。跳躍時用後肢支撐身體,尾巴伸直,一躍可達十多米遠。松鼠不冬眠,但在大雪天及特別寒冷的天氣,松鼠用乾草把洞封起來,抱着毛茸茸的長尾取暖,可以好幾天不出洞,天氣暖和了再出來覓食。

它們主要以橡子、栗子、胡桃等堅果爲食,也喜歡吃鬆籽,常到針葉林尋鬆籽吃,也吃松樹的嫩枝葉、樹皮、菌類以及昆蟲、小鳥等。有貯藏食物的習性。松鼠的繁殖能力較強,一年2~4窩,孕期一個多月,每窩產4~6仔,幼仔體重7~8克,無毛,肉紅色。爲了“子女”的舒適、安全,雌鼠還搭築備用“房”,發現巢穴中有蟲子叮咬“子女”或不安全時,就把“子女”移到備用房去。雌鼠遷移到食物豐富的林區時,也把幼仔揹着帶走。幼仔8~9個月性成熟。壽命8~10年。 松鼠在動物分類中屬於齧齒目松鼠亞目松鼠科松鼠屬。體形通常中等大小,是寒溫帶針葉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代表動物。四肢強健,趾有銳爪,爪端呈鉤狀,體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個體比雄性個體稍重一些。松鼠體態修長而輕盈,體長大約爲18-26釐米,尾長而粗大,尾長爲體長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體長。 尾毛密長而且蓬鬆,四肢及前後足均較長,但前肢比後肢短。耳殼發達,前折時可達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長毛束。全身背部自吻端到尾基,體側和四肢外側均爲褐灰色,毛基灰黑,毛尖褐或灰色。腹部自下領後方到尾基,四肢內側均爲白色。尾的.背面和腹面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褐黑色。吻部、兩頰及下顛如背色,但偏青灰,耳殼黑灰色,冬毛具有大束黑色毛簇。個體毛色差異較大,爲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隨着地區的差異,毛色也有變化,如遼寧松鼠的顏色偏灰,而我國南方的松鼠顏色則較黑。此外,毛色還受季節的影響,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

  森林動物的小知識:老虎

虎(hu),別名:老虎,是大型貓科食肉動物。老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棲動物,由南方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以至北方的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也常出沒于山脊、矮林灌叢和岩石較多或礫石塘等山地,以利於捕食。由於人類的獵殺和野外棲息地碎片化,虎成爲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爲《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目錄瀕危動物。2016年調查顯示,全球野生虎的數量爲3890只。

虎強壯高大,毛色從北而南呈黃色到紅色漸變,有深色條紋。不同於獅子吻長所以臉廓狹長的特點,老虎吻部較短,顯得頭大而圓。

東北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altaica。)生活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地區,臉圓,頭大。是體形最大的虎亞種,被人們稱爲“萬獸之王”,其中雄性東北虎體長可達3.3米,尾長1.1米,體重可達300公斤甚至更重,毛色淺黃、毛厚、不畏寒冷。

蘇門答臘虎(學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只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體重100-140公斤。是現存最小的虎種。顏色深,接近紅色,毛短,因此肌肉輪廓明顯,非常壯觀。

森林動物的小知識:變色龍

避役(學名:Chamaeleonidae)(英語:chameleon)俗稱變色龍,蜥蜴亞目(Sauria)避役科(Chamaeleontidae)爬行類,產於東半球,主要樹棲。特徵爲體色能變化。每2~3趾併合爲二組對趾、端生牙,舌細長可伸展。鬣蜥科(Iguanidae)的安樂蜥(anole)產於西半球,亦稱爲假避役。真避役有兩屬︰Brookesia屬(19種),避役屬(Chamaeleo,70種)。其中約有一半的種僅分佈在馬達加斯加,其他大部分分佈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種分佈在亞洲西部;1種在印度南方和斯里蘭卡;另一種(普通避役〔Chamaeleo chamaeleon〕)分佈在近東向西穿過北非達西班牙南部一帶。馬達加斯加東北部哈拉島的熱帶雨林裏的變色龍從鼻尖到尾部總長29毫米,成年後的軀幹長度僅有指甲蓋大小,可能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小的變色龍。

體長多15~25公分(7~10寸),最長者達60公分。身體長筒狀,兩側扁平,頭呈三角形,尾常捲曲。眼凸出,兩眼可獨立地轉動。

某些種類的頭呈盔形,有的種類有顯目的頭飾,如3個向前方伸出的長角等,雄性者更爲顯著,可能用於防衛其佔區。若有其他 雄性侵入,則優勢雄性身體伸展,喉部鼓起,頭部毛飾立起或晃動,若仍不能嚇走對方,則衝過去咬其 齶部。各種的體色變化不同,其變色機制是︰植物神經系統控制含有色素顆粒的細胞( 黑素細胞),擴散或集中細胞內的色素。許多種類能變成綠色、黃色、米色或深棕色,常帶淺色或深色斑點。顏色變化決定於環境因素,如光線、溫度以及情緒(驚嚇、勝利和失敗)。人們普遍認爲,變色龍變色是爲了與周圍環境顏色一致,這其實是誤解。

變色龍是爬行動物,是非常奇特的動物,它有適於樹棲生活的種種特徵和行爲。避役的體長約15-25釐米,身體側扁,背部有 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長,指和趾合併分爲相對的兩組,前肢前三指形成內組,四、五指形成外組;後肢一、二趾形成內組,奇特三趾形成外組,這樣的特徵非常適於握住樹枝。它的尾巴長,能纏卷樹枝。它有很長很靈敏的舌,伸出來要超過它的體長。人們一貫認爲它舌尖上有腺體,能夠分泌粘液 粘住昆蟲,但事實上,變色龍捕獵時主要靠舌尖產生的強大吸力吸住獵物。它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簾很厚,呈環形,兩隻眼球突出,左右180度,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不協調一致,這種現象在動物中是罕見的。雙眼各自分工前後注視,既有利於捕食,又能及時發現後面的 敵害。變色龍用長舌捕食是閃電式的,只需1/25秒便可以完成,而且它們的舌頭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在樹上一走一停的動作使天敵誤以爲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變色龍學名叫避役,“役”在我國文字中的意思是“需要出力的事”而 避役的意思就是說,可以不出力就能吃到食物。所以命名爲避役。俗稱變色龍就是因爲它善於隨環境的變化,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變色既有利於隱藏自己,又有利於捕捉獵物。變色這種生理變化,一種說法是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調控下,通過皮膚裏的 色素細胞的擴展或收縮來完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變色龍不是靠色素細胞變色,而是靠調節皮膚表面的納米晶體,通過改變光的折射而變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