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國畫的方法介紹

欣賞國畫的方法

欣賞國畫的方法介紹

中國畫尤其是山水,並不是實景固定一個範圍完成一幅畫,往往是在同一畫面,收集不同一地的實境,或者不同面向的景物,彼此安排融合,形成了「意境」。

所以紙面安排的「章法」當中,尚包括資料去取與景物陶融的「造境」在內。所謂「造景」就是「腹稿」,搜盡奇峯打草稿。

繪畫創造的筆墨形質是當於目而有據的,而創作心源的理念情思則是得於心而難名,古人常言師心不在,能悟傳神彩的關鍵在於理念情思的參化修爲,故有「自非胸中過人,有不能爲者」之論,可見情境會悟所得的實來自於筆外功夫的識見閱歷,未見筆墨之能則徒具空想遐思。

明清人論畫,談到氣韻,往往推崇趙孟頫。但只要繪畫中據有一種特有的生動而感人的素質即可,不管其含義。

懸掛油畫有講究

在現代家居中,以油畫裝飾牆面已越來越普遍。如何懸掛油畫才能使人賞心悅目呢?

一般來說,油畫比起其它畫種在陳列上有它的侷限性。首先是容易反光,另外,用厚塗法強調畫面肌理的油畫,因有起伏而容易積塵。爲了達到較好的視覺效果和保護畫面,在懸掛時應有一個向前下方的傾斜度。油畫面對正面光時,效果往往較差,應採用側前上方光線,且儘可能做到懸掛處的光源與作畫時的光源相一致,如作畫時光源在左側,懸掛時也應與此光源一致。

掛畫的高度要根據居室的具體場合進行調整。懸掛得太低,不利於畫面的保護和觀賞;懸掛過高,又使欣賞者仰視造成不便,同時因畫面產生透視變形,影響欣賞效果。

如果需要懸掛多幅油畫,應考慮到畫與畫之間的距離,寧疏勿密。同時要照顧到遠觀時的大效果,儘量將色調相近、內容相近的畫幅分開,不要並列在一起,才能使整個牆面的畫幅有輕重、冷暖起伏等的變化。

一幅尺寸一致的作品要注意整齊,間隔一致。畫幅大小相間不一的作品要注意底邊的整齊及畫面傾斜度的一致。若是懸掛較大的畫幅,應選擇觀從所適合的距離觀看纔會有滿意效果。

油畫裝入玻璃框陳列,對保護畫面有利,但效果要比不帶玻璃的差,無論怎樣陳列,都要避免日光反射和強烈的燈光照射。陳列油畫房間,窗簾的設置也是十分重要的。

懸掛油畫還要有固定的掛畫設備,即要有固定在牆壁上的橫木線,油畫作品通過結實的掛畫繩和掛畫鉤連接在掛畫線上。如果實在無掛畫的橫木線而必須用釘子懸掛時,應將釘子陷於畫幅的背後。潮溼的地區應多檢查掛畫有無因鏽蝕或朽落的危險。

經典歐洲油畫的收藏與鑑賞

《聆聽》

《靜謐》

最近幾年,當代歐洲油畫幾乎每年漲一倍,特別是大師精品。歐洲油畫曾經深深地影響過中國幾代畫家,但是談到收藏,目前國內熱衷於此的藏家大多是美術界人士,究其原因,一是他們懂行,二是即便不升值,回去自己好好臨摹,也可以起到學習的作用。

那麼對於行外的投資者而言,油畫就永遠是待開墾領域嗎?當然不,只要有興趣瞭解,就會慢慢深入,而所有的行家也都是這樣煉成的。

歐洲油畫可以分爲古典油畫、現代油畫兩個階段。歐洲油畫進入成熟期,在15世紀以後,特別是15世紀末葉到16世紀中葉的文藝復興時代是盛期,這個時期有許多傑出的大師出現,包括被稱爲文藝復興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以及威尼斯派的代表人物提香,這些大師級人物對後人影響深遠。在這之後,各代也有傑出畫家涌現,保羅·阿爾伯特·貝納爾是其中一位。

作爲法國的知名畫家,保羅·阿爾伯特·貝納爾出身藝術家庭,是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最出類拔萃的學生之一,於1874年贏得羅馬獎學金繪畫大獎。後來成爲了羅馬美第奇宮法蘭西學院院長,並於1922年榮任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院長。當時徐悲鴻就在這所學府深造(1919-1924),他在與貝納爾等人的交往中受到極大的教益。作爲世界級的畫家,保羅的畫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的青睞。

《聆聽》是保羅約創作於1890年的一幅紙板油畫,是一幅與衆不同的小尺幅的作品畫稿。這幅作品把我們帶進了獨特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畫中有古典希臘美人,綠色的野生葡萄藤蔓,地中海的陽光穿過綠葉,在藤蔓支架上投下星星點點的光影。畫面的遠處,碧藍的海面,清澈的天空,帶着奧林匹斯神山的寧靜和清雅。畫中希臘美人吹着的雙笛,在西方古代文明中是神的樂器。畫作細節上的色彩運用,精心處理的構圖,都使整件作品產生了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不愧是大師筆下的傑作!

普洛坎·加斯東畢業於里昂美術學院,這所學院與巴黎美術學院並稱爲法國最享有盛譽的學府。普洛坎·加斯東也因此成爲十九世紀里昂畫派的大家之一。這幅《靜謐》畫風嫺熟,將我們帶入了三四十年代的法國。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精緻的生活藝術,這是巴黎和外省大城市的大資產階級的典型生活方式。畫家細心地展現畫中靜物,不經意間透露出畫中主人成功的社會地位。畫面是私密的一角,銀器、鮮花、水果的擺放顯出主人閒靜的心情和渴望的心理。整幅畫面構成一幅似乎在預示着愛情遊戲的第一步。尤其是在這個秋天的午後,猶如羅納河上的薄霧那樣溫柔。

劉海粟書畫真僞辨析

劉海粟的山水畫,前後風格變化非常大。前期主要受石濤和沈周的影響,筆線像沈周,構圖、用墨則更接近石濤。那時期,他似乎並不特別在意色彩的探索而更注重水墨的運用,早年作品中,設色作品並不多見,僅有的幾件,也以用色清淡的淺絳山水爲主。大部分作品都類似寫生稿,用細密的線條勾勒,用淡淡的墨色渲染,單純而明快。從1950年代末開始,劉海粟開始了沒骨青綠山水的探索,繽紛的色彩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而他這時期的水墨山水,顯然也受到沒骨畫法的影響,水墨層層渲染,因此畫面厚實、層次豐富。劉海粟把沒骨青綠與水墨勾染的技法融匯貫通,開創了潑彩山水的新面目。

黃山是劉海粟一生反覆描繪的題材,《黃山煙雲》(圖一,紙本,尺寸:56x90cm),創作於1969年,在衆多黃山題材的作品中,它也許不那麼搶眼,但它是劉海粟過渡時期的重要作品,它既能讓我們窺見畫家前期的山水畫樣式,又能讓我們知道後來潑彩山水的根源所在。這件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水墨的渲染:山石的體積感靠渲染,雲霧輕柔的質感靠渲染,光影的明暗靠渲染,它已經不再是勾勒之後可有可無的一種輔助方式,而是作者主要的表現手法,正是通過層層加染,使畫面厚實豐富,意蘊無窮。

劉海粟的潑彩山水大都有水墨打底,而且許多底本非常完善,幾乎可以看成是完整的作品了,這時再潑上色彩,流動的色彩難以掌控,只能因勢利導,所以常常能收穫意外的效果。一件潑彩山水畫是否成功,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水與色。水分控制不好,山石宛如一堆爛泥;色彩把握不好,畫面駁雜花亂。劉海粟有了前期中國畫與油畫兩個方面的創作積澱,用水用色瞭然於胸,晚年的潑彩山水畫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收穫。

《黃山人字瀑》(圖二,紙本,128x64cm)創作於1982年,與常見的那種色彩絢爛的潑彩不同,這件作品色彩較爲單純,以石青爲主色調,輔以三綠、赭石等。透過色彩,我們可以看到近景的山石、樹木等都用筆墨勾畫得非常細緻,雲霧、遠山也都用淡墨層層渲染,整幅作品水墨還是居於主導地位,意境也顯得清幽冷寂,與傳統的山水畫差距不是很大。然而,這件作品還是可以看出劉海粟潑彩山水的獨特之處:一是厚重,所有的山峯、樹木都由一層層濃淡不同的墨與色疊加而成,類似套色印刷的手法,重墨處黝黑光亮,淡墨處溫潤清澈,形象特別豐滿,層次又很豐富;二是敷彩極具個性,那些石青、石綠與水墨交融碰撞,呈現出宛如金屬腐蝕後特有的斑斑駁駁而又迷迷濛濛的肌理效果,感覺特別沉穩凝重;三是巧妙的虛實對比,畫家筆下的山水,大都構圖豐滿,靠雲霧的穿插使近景遠景各得其所,有時濃密的山谷間透出一縷亮光,頗有奇效,使濃重的畫面不致沉悶壅塞。當然,這件作品虛處比實處更精彩,那若隱若現的遠山、飄渺不定的雲霧、水汽氤氳的瀑布,無一不是曲盡其妙。

《黃山奇景》(圖三,紙本139x70cm)創作時間爲“壬戌”年,即1982年。構圖與圖二大同小異,表現手法也基本相同,先用水墨勾染,然後潑墨潑彩。但仔細比較,二者的水平卻天差地別,後者明顯是一件不折不扣的贗品:

一、畫面又花又亂。那些留白,東一塊西一塊,散亂分佈,整個畫面缺少一種凝聚的力量。而且雲腳、遠山用筆太實,留白的形狀過於規整,與雲霧那種輕柔飄渺的特質很不相符,對比真跡,這些留白邊緣的着筆處都非常的輕靈活脫。而“人”字形瀑布畫得更爲拙劣,邊緣整齊,如刀刻一般,飛流直下的瀑布怎麼可能是這樣的形狀呢?

二、筆墨的'功夫也很不到家。畫樹、勾勒山石的線條綿軟無力,筆頭水分又控制不好,不管是筆線還是塊面,但凡見筆見墨處,無一不是漫漶臃腫。山峯畫得特別平,沒有凹凸的體積感,近景、中景、遠景的空間關係也沒處理好,畫面根本立不起來。

三、色彩漂浮瑣碎。石青、石綠設色過於淺淡和分散,沒有潑彩的痕跡,遠山的敷色筆觸細碎,毫無章法。落款的書法與真跡相比,更有天壤之別。

其實,劉海粟的潑彩山水,市場上是難得一見的。那些託名劉海粟的贗品,倒是層出不窮,以訛傳訛,以致敗壞了劉海粟的聲譽。那些贗品,有的技法拙劣,一眼可以看穿,蒙人不太容易;有的略有水準,幾能亂人耳目。還有一類作品,疑是代筆,畫假而款真,雖不多見,應當格外注意。

《黃山白龍潭》(圖四,紙本,136x67cm),“壬戌”年創作,劉海粟以黃山白龍潭爲題材的作品有好幾件,然而這一件卻疑點重重:一、畫面缺少真跡特有的那種由色與墨交融衝撞所形成的斑駁的肌理;二、山石畫得都較草率,看不到層層的筆墨疊加,用色雖濃,畫面的層次並不豐富;三、水紋畫得雜亂,線條大都粗短細碎,毫無韌性,作爲畫面的主體部分,畫家不可能畫得如此草率。然而,讓人奇怪的是,這幅畫的落款{圖五]卻吻合劉海粟晚年的書法風格,寫得率意從容,作僞者顯然到不了這種境界。我們再回頭看那石青、石綠的色澤,與劉海粟一貫所用也完全一樣,是不是可以這樣推測,這是由他身邊親近之人所畫,然後由畫家本人添款的呢?

如何鑑別書畫作品上的印章

中國書畫區別於西方的特徵之一,就是作者不單題款署名,還要鈐上一方篆刻的印章。書畫若龍,印章點睛。這一點,可謂“華夏之獨”(魯迅語)。

書畫作品上的印章,除用於鑑別真僞外,還是整個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清代著名畫家吳昌碩認爲:“書畫至風雅,亦必以印爲重。書畫之精妙者,得佳印益生色。”印章佳者如畫龍點睛,使書畫作品增色增輝。

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的《荷花倒影》圖,畫藝十分精妙。夏日池塘水面上蕩起粼粼波紋,半開的荷花倒影在水中,小蝌蚪爭相戲影,一方“木人”(畫家曾爲木匠,故名)硃紅印章,正好鈐在荷梗和倒影之間的空靈處。說明大師不僅題跋講究,而且善於押章用印,使其與整個畫面相輔相承,相得益彰。

明代唐伯虎的《枯槎鸛鵒圖》,畫面上有一株蟠曲少葉的枯槎,棲着一隻翹首鳴叫的鸛鵒,構圖簡雅,筆墨不多,右上方和左下方均爲空白。右上方題詩兩行,落款後押“唐寅”名章一方,黑紅相映成趣;左下方空靈處補鈐壓角章兩枚,與名章遙相呼應,形成對稱,使構圖穩而不板,靜中有動。

一般來說,書畫作品上的印章,在構圖上起均衡穩定作用。也有一些書畫作者根據自己的創作環境、身世和情趣,以及作品表現的內容、風格,在其上押蓋別號、雅號等印章,可使人產生聯想。如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籍貫湖北襄陽,所以其作品常加印“襄陽漫士”、“楚國米芾”等圖章。元代趙孟頫所居之處四面環水,其作品常鈐“水晶宮道人”印章。而齊白石常自稱“三百石富翁”,指其擁有三百枚石印,並以此而自豪。所以,書畫作者大多根據自己的追求、作品出處、內容、品位等選鈐印章,如“江山多嬌”、“大富齋”、“清雅齋”、“幽谷居士”等圖章。

水墨畫技法:墨分五色還需好宣紙

不朽的作品一定是在好的材料基礎上進行的藝術發揮。而現在很多藝術家卻完全不懂紙、墨、筆。他們並不知道,一旦不瞭解紙的品性特點,出來的作品跟想象中的是不一樣的。不久前我跟金石大家陸康交談時,一致認同中國的紙墨筆硯對歷代書畫產業的促進和支持作用。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恢復最傳統的工藝,在墨守成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當今只有真正的大家才覺得材料重要,而大部分藝術家認爲畫出來不都是一回事。事實上,當一個藝術家的技藝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好的材料可以將其作品提升25%-30%。這也是爲什麼南唐李後主要花那麼大的心思去研究紙張。當然不可忽視的是,這種作品必須建立在高端的藝術之上。

很多畫了幾十年的畫家也並不知道,他們一直使用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現在市面上的100張紙中,不到20張是宣紙,其餘80張只是書畫紙。什麼是書畫紙?就是在紙漿里加一點點稻草和其他東西製作出來的。那些一刀價格低於1000元的,絕大多數就是書畫紙。書畫紙最大的缺陷是不暈墨。要知道,墨和紙之間是有感情的,墨被畫在紙上後,還要在紙裏生長。所以古代人寫字畫畫往往可做到墨分五色,而現在卻難以達到這個境界。我甚至看到有的人寫字畫畫,每一筆下去都要用餐巾紙蘸一下,這種做法讓人啼笑皆非。

在20%的宣紙中,至少有10張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宣紙,只能叫畫工宣紙。雖然其材料可能與宣紙一樣,但漂白、加工都用了化學料。以前的宣紙採用日光自然漂白,需要半年才能製成,而現在都用高錳酸鉀漂白,一天半就能完成。

爲什麼畫家不注重紙,一是算小賬不算大賬,認爲買一刀100多元的就足夠了,卻沒想過自己的一件8尺作品已賣到20、30萬元了,卻還用1元一張的紙。他們不懂這種紙存放50、60年就會粉碎,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買家藏家。其實真正的好紙,也不過3000、4000元一刀,每一張才幾十元,和作品的價值比較幾乎可以被忽略。

中國水墨畫適合在好紙上表現,運筆效果好,濃妝淡抹總相宜。正如好的瓷器放了幾百年後越來越美,就是因爲材質再燒成後還將繼續氧化和生長。藝術需要講究,藝術家要像苛求自己的藝術一樣苛求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