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關於視覺傳達專業素描教學改革的實踐訓練論文

設計素描作爲設計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過去的幾十年的實踐中一直沿用固有的模式進行教學。譬如大部分的素描教學都停留在對造型的理解與傳統寫實表現的訓練上。對於初學者來說,確實需要嚴謹的訓練來提高基本的造型能力。但作爲設計基礎課程的設計素描,在教學與實踐中如果只拘泥於傳統的寫實訓練方法,則會缺失與將來課程的銜接與獨創性,並由此影響到後續課程學習中設計思維的展開,使得基礎技能遠離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本次的視覺傳達專業的素描教學中,筆者圍繞着教學目的、內容、方法對課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採用了新的教學模式,並在教學中融入新的觀念,也由此有了新的體驗與感悟。

淺談關於視覺傳達專業素描教學改革的實踐訓練論文

  一、傳統的視覺傳達專業的素描教學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模式陳舊落後

在以往的高校設計素描教學中,往往按照傳統的繪畫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根據繪畫的常規步驟進行訓練,強調造型方法的訓練,很少圍繞着設計的目的展開集觀察、思考、表現、創作爲一體的造型訓練。正因爲如此,素描教學的效果與重要性在設計課程中往往顯示不出來,也越來越不重要,甚至有個別高校設計專業取消了設計素描這門課程而讓學生直接進入設計專業課程。實際上,設計素描除了作爲研究的手段之外,也是一種有着自身價值的藝術形式,是迅速記錄對象、準確傳達含義與信息的一種方式,是設計師認識他人、他物、他事的初步探索。素描是視覺思考的方式之一,爲設計思維的表達與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視覺媒介。對於設計師來說,設計素描的訓練實際是一種最基本的素質訓練。

2. 學生的專業思想模糊,學習熱情不高

與繪畫專業的學生相比,大多數設計專業的學生認爲素描基礎課與專業學習關聯不大,因此對該課程的學習不夠重視,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只是敷衍了事。

作爲設計素描教學的教師,應該樹立一種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們知道,我們畫素描,不是單純在繪畫,而是爲了表達設計創意而進行形象思維與表現能力的實踐訓練,也是掌握從設計思想到設計實踐轉換的手段。由此可以消除設計專業的學生對美術基礎課的誤解,提高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以下是筆者在視覺傳達專業的素描教學課程中進行的一些教學改革實踐訓練。

  二、教學改革實踐訓練

1. 明確教學目的,緊扣教學目的合理設置教學課程

設計素描是視覺傳達專業的基礎課程,對學生圖形思維的開發有着重要的作用,承擔着將學生已具備的造型能力、造型思維導向視覺傳達專業所需方向的功能。針對這些特點與設計專業需求的特殊性,我們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着眼於表現力的培養,力求在有限的課時內打下對未來的學習更有用的造型表現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減少長期作業,加強短中期作業的訓練,使表現對象更加靈活,表現手段多樣化。

要培養視覺傳達專業學生的三項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紮實的造型能力、樸素的審美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讓設計師以最高的效率發現事物的美,並提取出來應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紮實的造型能力讓設計師擁有快速準確地表達創意的能力。樸素的審美能力保證設計師在選擇素材和概念設計時有較高的品位,讓自己的設計更有品質。

爲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快速表達想法的能力,在課題訓練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速寫本。速寫本要方便攜帶,每天利用20—30 分鐘的課餘時間進行生活記錄,內容廣泛,記錄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形象。表現手法不限,可以用線描表現,可以用明暗表現,可以用顏色表現,可以將線條與色彩結合起來,還可以用拼貼的方法進行記錄。記錄下來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自然、隨意而輕鬆的,帶有個人感受,可以圖文並茂。可以是寫,也可以是畫,主要是練習與收集素材用。對於視覺傳達專業的學生而言,養成這種隨時記錄的習慣對他們將來的專業是受益匪淺的。

2. 採用新的教學方法,注重畫面的綜合表現實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自主、互動、創新”的教學模式

(1) 關注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整個教學環節包含多媒體講座、大課總結、現場講評、學生討論與個別輔導等各種教學方法。在之前的大學聯考訓練中,學生的素描往往是針對於大學聯考內容進行單一的模式訓練,學生每天都是重複着相似的內容,老師也是在進行着反覆的強調,這樣訓練下來的優點是在基本功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可是學生長期進行這種訓練會導致思維上的死板禁錮,對素描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淡,更別說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了。在這門課程的訓練過程中,首先任課老師必須在課前進行集體備課並製作多媒體課件,將該專業的幾個班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多媒體講座,將整個教學的內容與安排傳達給學生,並放一系列的優秀作品圖片給學生看,同時進行講解,通過這個過程讓學生對該課程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並從優秀作品中獲取經驗及靈感,接下來就讓各老師分班進行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我通常是在課程剛開始的十分鐘介紹課題訓練內容,將目的、要求進行強調,並將實際的優秀作業拿出來給學生看看,然後讓學生分組進行訓練。當訓練到一定的時間後,讓同學們停筆進行互相討論、互相評價,同時老師挑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評價,將作品的好與不好進行一定的分析,接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畫面進行修改與完善。整個教學過程緊張而又充實,與以前那種擺好靜物就讓學生畫的形式相比,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會辛苦許多,可學生卻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而且能夠及時找出自己的毛病進行更正,同時互相取長補短,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每堂課的訓練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以視知覺方式爲先導,以自己的思維方式解讀信息,通過對各種物體表現形象的實驗來體驗視覺表達,使學生真正理解設計素描的形式、造型、結構、空間、肌理之間的各種內在聯繫。同時進行互相討論、互相評價,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2) 保護學生個性,因材施教,以開放的姿態教會學生創造性。

作爲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出新點子,玩新花樣,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髮現每個學生的不同的“閃光點”。首先我們應該從將透視法則與常規構圖進行突破,不再以正確的透視法則與紮實的基本功作爲衡量作品的唯一標準。在訓練過程中,鼓勵學生對物體進行誇張與變形,改變固定思維的審美,尋求特別而又新穎的構圖,將畫面的平衡感打破,以在空間選擇及視覺效果上產生一定的設計感,提高自己的藝術審美能力與思維創造力。同一物體要求學生用不同的構圖及表現手法進行描繪,譬如用“塗、抹、擦、印、刻”等不同造型手段與方法,在畫面上留下不同效果“痕跡”的體驗與嘗試。在構圖上要求追求別具一格的形式,可以求險、求滿、求空、求偏、求局部。學生通過這種開放性的訓練,可以從偶然中獲得靈感,並且可以加強作品風格的多樣性與表現性。在物體的擺放上也不再按照以往的“教師擺、學生畫”的不符合創造理念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自己參與“擺靜物”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體驗物體的質感、疏密、主次。而且學生自己擺放的靜物是經過自己挑選的有興趣的物體,這樣畫起來會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水平,顯示出自己的個性,避免出現“千人一面”的局面。

(3) 注重不同工具與材質的表現,加強設計素描表現材料的綜合實踐。

傳統素描的工具材料通常就限於鉛筆與炭筆,學生在初學開始往往習慣於只用鉛筆與炭筆來進行素描訓練,這樣長期訓練的結果是學生的畫面效果看起來似乎都很紮實,但是這種單一訓練的最大的弊端就是表現出來的效果不夠豐富。而恰當的材質表現能增強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探索各種材料的表現手法與效果對設計素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視覺專業的設計素描訓練中,我們指導學生從常規的工具材料中解放出來,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去追求個人風格的表現。讓學生明白,素描工具可以是從商店買到的工具,也可以是自己製造或從自然界撿回來的工具,如樹枝、鐵絲、絲瓜網、樹葉、麻繩、瓦楞紙、沙子等。這些都可以成爲很特殊的工具,如可以用絲瓜網與樹葉對畫面進行拓印;可以將沙子粘在紙上形成肌理,再在沙子上刷上自己需要的顏色。通過這種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工具材料裏面獲得偶然性的、特別的“靈感”,畫面也會出現出其不意的效果對學生作業的評判標準也不再侷限於造型的準確性,而應該更加關注畫面的獨創性與表現性。所以對工具與材料的“拓展”實踐與對畫面進行“紮實、嚴謹”的塑造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3. 將素描教學與設計進行結合,重視從基礎到應用的過程

設計素描教學應從自然到素描再到設計,實現設計與素描的結合與應用。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將設計意識應用到素描訓練中來,具體如下:

(1)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在進行素描訓練時,我們應該研究描繪對象的本質、內部構造、外在美與內在美,不能只是描繪對象的表面現象,要將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東西都畫出來。除了能畫單個的還必須學會將對象重新組合構成進行描繪。

(2)強化學生的設計能力。在設計素描的訓練中應該注重對形式規律、抽象思維、哲學、美學的教授,引導學生應用誇張、變形、象徵等手法,塑造出具有現代感與美感的形象。另外要引導學生用設計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用設計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設計的思維去想象形態,用設計的造型語言去構建“新型”的生命。在素描教學中要將設計理念貫穿始終。簡而言之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結語

設計作爲一個日新月異不斷髮展的專業,要求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掌握新的技術,擁有創新思維。而設計素描教學則強調以豐富靈活的訓練課題啓發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理解藝術與設計的關係、繪畫基礎與設計基礎的關係,將“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這兩種方式綜合起來,提升其對藝術的感知和體悟,掌握具象與抽象的造型語言的表現規律。從自然界的天然物和人造物中提取元素,改變傳統的觀察和思維模式,注重對物象特性的理解和形態空間運動法則的運用。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融入現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體驗,將現代設計美學思想與審美價值融入教學之中,拓展設計素描的寬泛性,使設計素描教學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爲下一步的設計專業課程打下更好的基礎,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