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手足口預防措施

手足口綜合徵,人們習慣稱“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好發於小兒的傳染病。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國廣爲流行。全年均可發病,常發生在3—11月份,6—8月份爲高峯期。這種病傳播速度極快,傳播範圍極廣,發病年齡可從4個月的嬰兒到30歲的成人,但以3歲以下嬰幼兒發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兒童也會傳染上這種病,但是由於大部分以隱性感染爲主,所以沒有很明顯的症狀。

幼兒手足口預防措施

發病初期,主要症狀是低燒,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愛吃東西等症狀,與上呼吸道感染很像。1—2天后,孩子的手上、腳上、臀部和口腔內頰部、舌、口脣內側等處可出現紅色斑點,斑點逐漸發展成爲皰疹,數目在4到10幾個不等,故而得此病名,是小兒常見的皰疹性疾病之一。

皰疹破潰後形成潰瘍,疼痛異常,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響吃奶、吃飯、哭鬧不安。多數患兒的皰疹在3—4天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痂,也不脫屑,無併發症者一週左右即可治癒,預後良好,只有極少數患兒可併發心肌炎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疾病。

本病的傳染源是病人或健康的帶病毒者。病兒說話時的口水飛沫中帶有此病毒,可傳染其他小孩。預防措施主要是隔離病兒、加強嬰幼兒衛生保健,以減少感染機會,這一點對幼托機構來講非常重要。預防上要注意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避免到人羣擁擠的地方,多吃水果和蔬菜。同時,可適當服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如板藍根等。

目前對手足口病尚無特異的治療方法,臨牀主要是服用抗病毒的藥物,如利巴韋林、病毒唑等。若小兒有發熱時,可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也可口服退熱藥或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保持局部清潔,避免細菌的繼發感染;對破潰處,可用金黴素魚肝油以減輕疼痛及促使糜爛面早日癒合。要多喝溫開水,定時讓患兒用溫水衝漱口腔。

  手足口病的預防

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風;

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

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掃後應立即洗手;

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及時送診、居家休息;對患兒所用的物品進行消毒處理;

患兒增多時,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國小放假措施。

  幫孩子築手足口防火牆

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溼搓衝捧擦 洗手遵5法

第一步:溼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溼,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第二步:搓

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

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第三步:衝

用清水把手沖洗乾淨。

第四步:捧

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第五步:擦

用乾淨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

  糞便垃圾 消毒得當

糞便:可用生石灰以1比1比例與其攪拌均勻。

食飲具:用25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鐘。

生活用具、玩具、校舍、書籍: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分鐘,或用0.3%過氧乙酸作用60分鐘,或用紫外線燈直接照射30分鐘。

患者衣服、被單:陽光下暴曬或煮沸20分鐘或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

盛放排瀉物的容器:用50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浸泡120分鐘。

飲用水:用1至3毫克/升含氯消毒劑如漂白劑、優氯淨等作用30分鐘。

滅蠅:可用5%氯氰菊酯(奮鬥吶)、2.5%溴氰菊酯或其他殺蟲劑,按說明書使用。

生活污水:用5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

垃圾:用1000毫克/升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作用1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