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爲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麼優秀的方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

—、引言

工商管理類專業在國內高校極受歡迎,近些年來,學校招生人數增多,每年都有大量畢業生,爲國家和社會輸出了不少人才。然而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就業難現象已成了社會焦點難題,畢業生規模與企業用人需求不符是原因之一,前者遠遠多於後者。這也導致企業的用人要求提高,競爭愈發激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自身,缺乏實踐應用能力。所以各高校應當認清形勢,結合企業職位需求,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將重心轉移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

二、明確目標定位,制定整體方案

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需要多方同時付出,所以從一開始,就應正確定位,樹立明確的目標。如果定位錯誤,目標不合理,之後的路會越走越偏,甚至會走上錯誤的方向,對最終人才的輸出不利。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展開實際調查,瞭解企業所需。我國中小企業以一種迅猛的速度發展着,數量驟增,對人才需求很大,但教育工作者要清楚,企業需要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遠遠少於實踐型、應用型人才。從崗位來看,高層管理人員需求相對較少,一方面企業建立者不會輕易放權,另一方面要求太高,畢業生缺乏能力和經驗,難以勝任。它們需要最多的是中層、基層管理人員。所以,學校要了解實際情況,正確定位,明白人才培養到底是在培養哪方面的人才,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如此才能制定更詳細的目標。當前很多高校在目標定位上都不合理,比如不清楚畢業生去向,是往企業輸送人才,還是位科研機構輸送。以企業爲例,小型企業、中型企業、高端企業、國外企業,哪個是重點?這些都需要去調查分析,對國內外的社會環境進行對比,而且一定要符合本校條件,切不可照搬外來經驗。

高校管理層應當樹立全局意識,認清當前國內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自身缺陷,並能夠深人分析原因,加以總結並反思。教育在改革,高校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也要及時更新,經常調整思路,試着從別的角度思考問題。就工商管理專業新型人才培養來說,教育工作者要理清楚各方面關係,多方借鑑,結合自身條件,形成適合本校發展的新思路。學校培養人才,關鍵在於教學,教的重點在教師,學校應當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學的重點在學生,既要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還要鍛鍊職業能力,提高職業素養,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中,解決管理中出現的難題。所以,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圍繞教與學展開,進而以目標爲指導,制定整體方案,主要涉及課程設置、教學體系兩大塊。前者又可分爲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後者則包括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明確的思路,接下來的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三、編寫特色教材,優化課程設置

工商管理類專業主要包括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會計學、審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務等,這些專業都和市場經濟以及大衆生活密切相關,既要反映實踐,又要應用於實踐。而當前社會複雜多變,信息更新速度極快,許多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日新月異,教材作爲最直接的課堂教學工具,若不能跟緊時代變化,則難以真實全面地反映實踐,也就無法完全應用於實踐。所以教材內容應當及時更新,對於應用較多而且合理可行的新理論、新管理模式,要主動推薦和學習。理論基本上是死的,有時理論並沒有錯誤,但並不能指導實踐,所以要靈活適當地根據經驗加以修改。每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每所高校的實力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實際上並不存在完全統一的教材,而需要教育工作者自主鑽研,編寫具有特色的教材。既要順應市場規律,符合國內外大環境,又要考慮當地經濟狀況及學校特點。一般可以由資深的專業教師編寫,或者與當地其他高校教師商榷討論後共同編與。

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要凸顯出多元化、綜合化、應用化、人文化、靈活性、市場導向性等特色。技能型人才重點在於技能的培養,要求相對較低,而應用型人才則是一個新的層次,除了掌握專業技能,還要有創新意識,能夠應用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可見,實踐創新能力、綜合應用能力是設置課程時必須考慮的要素。之所以強調人文化,是因爲人文素養在工商管理中也不可或缺,而且當前時代提倡人文主義。同教材一樣,課程也不是完全固定,而要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化,因此課程設置要靈活,能夠根據實際所需而調整。

四、完善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率

理論和實踐結合,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經之路,具體的方法包括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實際案例教學、項目教學、邀請企業管理者舉辦講座等。在此着重談談實踐教學體系,這也是當前各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非常重視的部分,大致可分爲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基礎實踐階段。在學習完理論課程後,需要結合實踐加深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其逐漸適應實踐環境。很多高校都建設有綜合實驗室,能夠創設情境,模擬真實的市場環境,教師可組織學生扮演各種角色,在交流中能夠了解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特點。在交流過程中,適當涉及矛盾,令學生自主解決,可鍛鍊他們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二,綜合實踐階段。工商管理類專業各門課程既獨立,其間又存在着聯繫,所以不管是課程設置,還是教材編寫,都要體現出內容的聯合,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也應經常總結對比,將各門課程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綜合實踐則主要是針對多門專業課展開的實習實訓活動,畢業實習也屬於這一範疇。第三,社會實踐階段。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校四年,有大量的機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通常會選擇暑假,既能接觸和了解社會,又能提前熟悉工作崗位。第四,創新實踐階段。有創新纔有發展,很多畢業生水平相當,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呢?創新能力此時就顯得無比重要。在校期間可以經常舉辦相關的校園活動,或者開發科研項目,強化其創新意識。

五、創新辦學模式,加強質量保障

產學研一體化、校企聯合等新模式在當前高校備受歡迎,校企聯合是一種雙贏互惠的方式,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學校負責人才培養和輸出,企業負責實訓基地、實習崗位等投入。以本科高校爲例,前三年的實訓活動主要集中於實訓基地,第四年則可嘗試進人企業實習,在教師和企業人員的雙重指導下參加實踐。對於表現優秀的學生,如果願意,畢業後可與企業達成協議,直接上崗就業。

爲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還應建立起健全的質量保障體系。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應用型人才評估。建立行業化和社會化的高校教學質量專業指導和評估委員會,評估的反饋機制必須嚴格,使評估院校對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糾正。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要完善保障機制。構建一套全方位、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包括專業理論課程、專業技能、實踐、思想品德等方面,不再是傳統單一的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技能指標。評價主體加人學生自己、用人單位以及社會輿論等各方面的評價。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

商務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學術界有較爲廣泛的討論,對人才培養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具備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二是商務技能必須非常熟練;三是要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能力。介於三點要求,筆者對當前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我國在商務英語人才培養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人才培養實施策略。

一、商務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在對商務英語進行學科定位時,由於教師看法不同,致使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出現比例失衡現象,從而無法保證商務課程與英語課程之間的協調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英語課程涉及的系統性商務知識比較少,因此,學生只能零散、籠統地瞭解一些商務知識,導致學生無法完整地掌握商務英語應用方面的知識,大大降低了學生商務知識的學習效率,阻礙了學生綜合商務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教學模式應用性不強

受到傳統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商務英語方面的相關知識,給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應用性不強,教學活動的設計不科學,大大降低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三)教材不完善

在商務英語教材從外貿流程的相關知識擴展到談判技巧以後,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涉及的內容已經延伸到國際商務禮儀、國際商務文化等多個方面。但是,在世界各國不斷往來的情況下,商務英語專業使用的教材還不夠完善,急需更新,這對於促進學生商務技能全面提升有着極大的影響。

二、商務英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施策略

(一)注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不斷優化

在實踐教學中,注重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不斷優化,提高學生對商務英語專業知識的重視,並高度重視商務知識的講解,在拓展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商務英語應用能力。一般情況下,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涉及的課程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其中,理論課程是指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商務知識課程(商務知識課程是指經貿知識、國際金融等方面);實踐課程主要包括商務技能課程、英語技能課程、計算機應用課程等多個方面。例如:在英美文化、綜合英語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鑑賞能力,讓他們瞭解西方的民族風俗、國際禮儀等,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增強學生的商務交際能力,從而爲培養應用型商務人才提供重要基礎。

(二)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有效完善

在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將能力提升作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在加強課程教學與實踐聯繫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必須注重國際商務語言環境的營造,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在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案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情況下,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斷髮展。例如:在實訓教學課程中,組織學生對還盤、詢盤相關知識進行自學,並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模擬整個商務交際過程。如此一來,不但能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還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商務交際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教材的更新和科學引進

在商務英語專業教學中,教材的更新和科學引進是培養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的重要基礎。因此,選擇具有時代性與實用性特徵的教材,對於提高商務英語教學水平有着重要的影響。例如:在高等院校使用頻率較高的《劍橋商務英語》,不但能爲學生提供各種商務環境,還能爲學生學習商務知識提供指導,對於BEC考試、獲取相關證書等也有着極大作用。

三、結語

在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商務英語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還需要不斷探索。只有結合新時代要求,才能真正提高商務英語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從而真正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優秀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3

1 我國高校金融專業的研究現狀

我國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爲具有極強的理論素養、實踐能力,並且富有國際化的創新意識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於我國部分金融院校長期以來對於金融專業的教學定位尚不清晰,金融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教育資源等多方面的建設較爲欠缺,導致高校金融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很難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同時金融市場難以招聘到人才,這就使得金融專業的學生、金融市場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難以滿足金融市場的用人需求,而學生也面臨着就業難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又滿足金融行業的人才需求,這就要求將校急需對金融專業現有的教學模式、管理制度等進行改革創新,將高等院校的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金融專業的教學能夠從市場需求出發,達到國際化的金融水平,進而滿足金融行業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金融專業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金融專業教學現狀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學專業缺乏強有力的高素質教學團隊,或者現有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等,均對金融專業教學造成了影響。雖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進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師團隊,增加金融教師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師都是從金融院校畢業直接應聘到學校教學,這類教師缺乏足夠的金融經驗,加之從金融企業、部門等聘請的教師有限,這就使得金融專業的教學力量不足,影響教學質量。其次,金融專業的課程具有技能性、技術性以及實用性等特點,按理說對學生的吸引力應該比較強,但由於教師的授課模式枯燥、單一,從而大幅度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老師注重講述,不注重學生的實踐培養,導致學生長期被動地接受知識,再加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所以難以提高教學效果 。

1.2 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現狀

目前,高校對於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管理制度較死板,缺乏靈活性,因此創新教學管理模式,重視課堂網絡教學、課堂討論以及課後作業等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理清金融專業教學的基本思路,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添加教學內容以及設置合理的教學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及手段等各個方面,實現金融人才培養的目的 。

2 金融專業管理制度現存的幾個問題

2.1 教學管理模式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專業,主要採取課堂教學的模式,雖然也藉助了多媒體等手段,但高校的現代化教學優勢並沒有被充分體現出現,也未對師生之間的科學互動給予重視,使得案例教學、實際調研等沒有落到實處,而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缺乏培養,進而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2.2 教學管理競爭機制缺乏

良性競爭能夠促進金融教師中和水平不斷提高,而金融專業教學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競爭制度,而且師資人才引進制度欠缺,使得教師之間無競爭壓力,難以發揮益性競爭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師熱衷於科研,這就會分散一定的教學精力,加之輔教人員不足等,均對金融專業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

對教師教學質量進修科學評價,並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爲教學質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雖然建立了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但並沒有落到實處,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評教制度、評價結果量化考覈以及評價結果公開制等,不利於教學水平、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專業教學管理的改革路徑

3.1 對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師團隊建立長效機制

針對高校金融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可以從引進教師、保障教學質量兩方面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應根據教師團隊的需求建立教師團隊的管理制度,將教師分爲固定編制、流動編制兩大類,其中固定編制可以按照專職教師、實驗人員、管理人員等崗位進行分類,進而確保教師團隊的可持續性;其次,爲了激發教師教育熱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時將配套制度建設完善,例如學生評價機制等,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其他專業人員進行評價,然後由學校根據評價結果爲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與懲罰[4]。

3.2 創新學生實踐制度

爲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激勵其參與到創新實踐當中,高校應當結合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改善學生創新實踐的激勵制度:第一,加強建設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機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及創新教育等實踐基地、平臺,並且爲該機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獎勵機制來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及實踐項目當中,比如建立一套與創新實踐有關的評價制度,並且對積極參與其中的學生給予實質性的獎勵,對具有一定創新成績的學生給予特殊獎勵,例如學習成績加分、成績對等替換學分等機制或者免除學生選修其他課程等,通過一系列的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的熱情與積極性。第二,不斷深化並改革學生的獎學金機制。高校可以積極爭取更多社會支持,藉助捐贈、輔助等手段設立更多獎學金項目,加強學習獎學金對學生的積極制度,並不斷擴大受激勵的羣體。比如學校可以與一些金融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爲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針對金融專業學生設立相應獎學金,藉助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經驗,有助於其將日常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進而爲學生將來的就業奠定牢固基礎[5]。

3.3 創建教學質量監督、控制、評價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設立一個金融教學質量監督、控制及評價中心,邀請3~4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來成立金融教學質量監督、控制及評價中心,專門對教學質量進行研究、評價。同時負責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教學管理措施,並對教師的日常教學質量展開抽查及評價,這樣有助於及時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便於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解決教學問題;第二,對教學質量實行量化考評,有教學質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考評方法,對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指導、畢業設計等進行考察,加強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監督與評價,然後根據教師的教學效果時實施量化考評,進而金融專業的教學質量實施綜合評價,有助於教師團隊綜合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增強金融專業的師資力量[6]。

4 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承擔着向國家、向社會輸送人才的責任,應當重視對人才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的培養,從而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隨着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金融專業教學更應當以金融市場需求爲教學出發點,加強對學生的教學及管理,通過制定相關教學質量管理制度,強化教師的教學意識。合理、科學、有效的教學管理,能夠爲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有力保障,所以高校金融專業應當給予重視並不斷對現有的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進行創新,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金融專業學生全面發展,進而爲國家、社會等培養出更多具有極強的創新、實踐能力且具有國際化金融水平的人才,爲我國的金融行業注入更多新鮮活力,以促進金融行業穩定、持續地發展。金融學作爲一門經濟類學科,其教學效果一直備受關注,可以說金融與我國經濟發展有着密切關聯,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行業的發展推動着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增長。金融學與國家未來經濟戰略需求、社會發展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而金融人才的緊缺也會對金融市場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高校金融專業承擔着向國家、向社會輸送金融人才的責任,對於全能型金融人才的培養,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基於我國金融市場迅猛發展的現狀以及對金融人才的緊缺,金融院校應務必加強教學管理力度及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金融專業的學生具備極強的創新及實戰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及專業能力,便於向國家金融市場輸送大批全能型金融人才,促進我國金融市場穩定、持續發展。

1 我國高校金融專業的研究現狀阿

我國金融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爲具有極強的理論素養、實踐能力,並且富有國際化的創新意識的全能型人才,但是由於我國部分金融院校長期以來對於金融專業的教學定位尚不清晰,金融專業的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教育資源等多方面的建設較爲欠缺,導致高校金融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後很難找到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同時金融市場難以招聘到人才,這就使得金融專業的學生、金融市場兩者之間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即學生難以滿足金融市場的用人需求,而學生也面臨着就業難的局面。如何提高金融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又滿足金融行業的人才需求,這就要求將校急需對金融專業現有的教學模式、管理制度等進行改革創新,將高等院校的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得金融專業的教學能夠從市場需求出發,達到國際化的金融水平,進而滿足金融行業的用人需求。目前我國部分高校的金融專業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金融專業教學現狀

首先,部分高校的金融學專業缺乏強有力的高素質教學團隊,或者現有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等,均對金融專業教學造成了影響。雖然很多金融院校也在進行教育改革,更新教師團隊,增加金融教師的比例等,但是大部分的金融教師都是從金融院校畢業直接應聘到學校教學,這類教師缺乏足夠的金融經驗,加之從金融企業、部門等聘請的教師有限,這就使得金融專業的教學力量不足,影響教學質量。其次,金融專業的課程具有技能性、技術性以及實用性等特點,按理說對學生的吸引力應該比較強,但由於教師的授課模式枯燥、單一,從而大幅度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難以體現學生的主體位置,老師注重講述,不注重學生的實踐培養,導致學生長期被動地接受知識,再加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久而久之就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所以難以提高教學效果 。

1.2 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現狀

目前,高校對於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管理制度較死板,缺乏靈活性,因此創新教學管理模式,重視課堂網絡教學、課堂討論以及課後作業等有效融合,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同時金融專業的教學管理也要遵循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理清金融專業教學的基本思路,通過轉變教學觀念,添加教學內容以及設置合理的教學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及手段等各個方面,實現金融人才培養的目的 。

2 金融專業管理制度現存的幾個問題

2.1 教學管理模式單一

目前很多高校的金融專業,主要採取課堂教學的模式,雖然也藉助了多媒體等手段,但高校的現代化教學優勢並沒有被充分體現出現,也未對師生之間的科學互動給予重視,使得案例教學、實際調研等沒有落到實處,而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方面缺乏培養,進而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發展。

2.2 教學管理競爭機制缺乏

良性競爭能夠促進金融教師中和水平不斷提高,而金融專業教學管理中缺乏合理的競爭制度,而且師資人才引進制度欠缺,使得教師之間無競爭壓力,難以發揮益性競爭的效果。此外,部分教師熱衷於科研,這就會分散一定的教學精力,加之輔教人員不足等,均對金融專業教學造成了嚴重影響[3]。

2.3 缺乏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

對教師教學質量進修科學評價,並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夠爲教學質量提供基本保障。部分高校雖然建立了教學質量的評價機制,但並沒有落到實處,再加上配套制度的缺乏,例如信息化評教制度、評價結果量化考覈以及評價結果公開制等,不利於教學水平、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 金融專業教學管理的改革路徑

3.1 對高校金融專業的教師團隊建立長效機制

針對高校金融專業培養學生的目標,可以從引進教師、保障教學質量兩方面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應根據教師團隊的需求建立教師團隊的管理制度,將教師分爲固定編制、流動編制兩大類,其中固定編制可以按照專職教師、實驗人員、管理人員等崗位進行分類,進而確保教師團隊的可持續性;其次,爲了激發教師教育熱情,高校需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同時將配套制度建設完善,例如學生評價機制等,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也可以通過其他專業人員進行評價,然後由學校根據評價結果爲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與懲罰[4]。

3.2 創新學生實踐制度

爲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校環境,激勵其參與到創新實踐當中,高校應當結合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及實際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全面改善學生創新實踐的激勵制度:第一,加強建設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機制。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創業實踐及創新教育等實踐基地、平臺,並且爲該機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獎勵機制來鼓勵學生參與到創新及實踐項目當中,比如建立一套與創新實踐有關的評價制度,並且對積極參與其中的學生給予實質性的獎勵,對具有一定創新成績的學生給予特殊獎勵,例如學習成績加分、成績對等替換學分等機制或者免除學生選修其他課程等,通過一系列的鼓勵,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的熱情與積極性。第二,不斷深化並改革學生的獎學金機制。高校可以積極爭取更多社會支持,藉助捐贈、輔助等手段設立更多獎學金項目,加強學習獎學金對學生的積極制度,並不斷擴大受激勵的羣體。比如學校可以與一些金融企業建立合作關係,爲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通過校企合作的平臺針對金融專業學生設立相應獎學金,藉助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豐富學生的經驗,有助於其將日常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進而爲學生將來的就業奠定牢固基礎[5]。

3.3 創建教學質量監督、控制、評價制度

第一,高校可以設立一個金融教學質量監督、控制及評價中心,邀請3~4位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授來成立金融教學質量監督、控制及評價中心,專門對教學質量進行研究、評價。同時負責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教學管理措施,並對教師的日常教學質量展開抽查及評價,這樣有助於及時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之處,便於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解決教學問題;第二,對教學質量實行量化考評,有教學質量管理中心制定金融專業課程教學質量考評方法,對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指導、畢業設計等進行考察,加強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質量的監督與評價,然後根據教師的教學效果時實施量化考評,進而金融專業的教學質量實施綜合評價,有助於教師團隊綜合教學能力的不斷提高,增強金融專業的師資力量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4

論文摘要: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和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現階段的維修企業人才結構及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業的發展需求,爲了改變這種現狀,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該走模塊教學道路。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 模塊教學 汽車維修 高職

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作爲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汽車工業發展也十分迅猛。繼20xx年全國汽車產銷量突破700萬輛大關後,20xx年超過870萬輛,20xx年達到930餘萬輛,今年1至5月,汽車產銷483.77萬輛和495.68萬輛,汽車產銷量有望突破1000萬輛大關。截至20xx年6月底,全國汽車保有量爲6962.6萬輛。同時,汽車技術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大量高新技術產品和電子裝置在汽車上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特別是微機控制技術在汽車上的廣泛應用。現代汽車已發展成爲集計算機技術、光電傳輸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爲一體的高科技載體,其動力性、經濟性、排放淨化性、安全性和舒適性等各方面,正逐步進入智能化高級控制階段。這給高職汽車維修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

1現代汽車維修對技術人才的要求

作爲第三產業的汽車維修業,其技術發展雖滯後於新車開發,但也緊隨汽車技術現代化的步伐邁入了高科技領域,傳統的維修設備和檢測手段將被現代汽車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所替代,各種現代化檢測診斷儀器、設備和新的維修技術應運而生。面對現代汽車的高技術含量和維修工藝規程化,以及維修、檢測診斷設備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決定了直接參與汽車維修人員,必須以技術型爲主,既需要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專業人員,熟悉現代汽車結構原理、傳感技術、液壓控制及自動控制技術,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且操作熟練,能判斷並解決現代汽車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症;當然,同時也需要有實踐經驗,會利用各種工具及設備檢修或更換各零部件的技術工人,要求技術工人逐步向“一專多能,機電合一”的方向發展。

2我國維修企業人才結構及高職教育現狀

2.1我國維修企業的人才現狀

從我國汽修行業的人才結構來看,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汽車維修技術發展的需要:從業人員文化基礎落後,技術素質不高,大量未經任何培訓或學習的人員從事汽修技術崗位。調查數據顯示:汽修行業人員中,國中及以下爲38.5%,高中階段51.5%,專科及以上10%,並且目前我國現有的技術工人中,有22.4%無任何技術證書,且技師和高級技工比例偏低,僅爲8%,這就導致我國汽修人才還是以初級人才佔多數,中、高級人才緊缺,複合型優秀人才稀缺的局面!

2.2現行教育體制滯後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承擔着培養“汽車醫生”的艱鉅任務,但由於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響和高等職業教育各種因素的侷限,現行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與實際需求差距較大,不僅教材因編寫出版週期過長而遠遠跟不上技術發展,而且存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知識面狹窄、重機輕電與重理論輕實踐等通病。

3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教學改革設想

爲了培養適應現代維修企業,適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術人才,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必須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實際情況,在教學改革上大膽嘗試,積極探索模塊教學新模式。

在劃分模塊時,從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入手,把最重要的、基礎的、必須的內容提出來,打通各種知識,將學生應該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分成多個模塊,模塊與模塊之間形成一定的梯度,改革目前的教學模式,不求多而全,只求精而專。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成,成有所專,專有所用。

3.1實施模塊教學的意義

從現實和長遠兩個角度來看,實施“模塊教學模式”改革,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時間、空間、思想、行爲等四個方面的限制,對於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專業技能,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倡導“雙師型”教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通過整合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形成知識集團,將每一知識集團的前期教學與後期專業技能實訓、實操緊密結合,有助於提高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技能培養之間的針對性、實效性。第二,通過精簡整合課程,縮減了課堂教學時數,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時間和條件開展實踐教學、專業實訓、技能實操、專業實習等學習活動,有助於學生的專業動手技能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使得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能夠儘快地找到工作、適應工作要求。第三,這種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克服現行單向性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被動性,給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和條件進行自主學習、自行組織實操活動,既有利於在現階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又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長遠自我發展的方法、能力。

3.2推行模塊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

採用模塊教學方法,以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切實提高爲中心,着力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行業第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第一、深刻領悟“模塊教學”的本質內涵。“模塊教學”不能僅理解爲一種教學方法,它是對我國傳統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與創新後產生的教學模式。第二、結合專業特點,紮實穩步推進。我們應當聯繫院內外實際,結合專業特點、年級具體情況,分頭實施,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整合方案。第三、教學計劃的制定、課程知識模塊的整合以專業培養目標爲中心,着眼於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基礎理論知識強調“必需夠用”,實踐能力越強越好。

模塊教學是一種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且用在教育教學中的系統化教學模式,其中不僅包括傳統的理論、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也結合了當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仿真模擬教學技術,使得整個模塊教學既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提升教學質量,教學相長。通過模塊教學,使學生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學生走入社會所具備的素質得到提高,使學生能成爲汽車維修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5

摘要: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較好地解決知識經濟社會對大量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並有利於改變本科教育單一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從而解決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多樣化培養模式和發展目標的問題.深入研究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對於深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廣東白雲學院實際,對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人才培養;應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構建

目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期,同時高等教育向大衆化方向發展進度加快,應用型本科高校對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必須重新認定,找準自己在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位置,構建具有特色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模式,從不同的方位滿足社會發展的多維需求,但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能力需求,嚴重影響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隨着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大衆化的實現,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產生類型的分化,應用型本科教育應運而生[1].現階段,由於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還在探索中,多數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還是照搬研究型大學,培養的人才很難滿足社會多樣化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訂符合區域發展現狀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形成發展優勢,是院校建設、適應和服務區域發展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廣東白雲學院作爲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於應用型人才培養,在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方面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1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指導思想

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需要解決理念、方案和實施三個層面問題,需要明確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並在此基礎上優化和落實人才培養方案[2].

1.1堅持“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擴大學生自選專業、自選課程的權利,實施“彈性學制”;推動從“教”到“學”的轉變,以信息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爲支撐平臺,以學分認證爲手段,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推行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對接、自主學習與互動教學相融的教學模式改革,提升學習成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1.2樹立“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

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爲主要路徑,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以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爲提升人才質量的重要內容,注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以國際合作爲重要手段,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

1.3以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爲目標

體現“重基礎、強實踐、擅應用、長技能”的人才培養指向,構建能力本位及四個對接爲核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提高人才培養的三個符合度,即目標與社會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的符合度、培養結果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度.

2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原則

2.1突出市場導向及能力本位,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要順應地方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型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趨勢,圍繞產業升級轉型、技術創新需要,以人才市場需求爲導向,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羣),準確定位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或崗位羣能力,按照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原則,整合相關的專業基礎課、主幹課、核心課、專業技能應用和實踐課,形成“專業+專長”的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羣或課程模塊[3];支持與行業企業等合作開發在線開放課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課程體系改革.

2.2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強化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

在強調崗位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育人爲本,德育爲先,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具有終身學習的健康體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着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構建起適應終身教育及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知識、能力和基本素質;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開設就業創業指導必修課程,鼓勵課外實踐與創新創業、允許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探索建立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有機融合,強化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2.3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突出工程實踐能力

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按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確保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系統規劃教學體系,總體實現“兩體系三並遞進”模式:將實驗、實訓、實習與理論教學並舉、並重、並行,其中理論教學的遞進體現爲“學科基礎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的遞進;實踐教學的遞進體現爲“基本技能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設計能力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遞進.實踐教學學時佔專業總學時的比例達到30%以上,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訓實習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緊密依託行業企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2.4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優化

將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目標貫徹、落實到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中,改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置爲專業導向型,從知識邏輯體系向技術邏輯體系轉變.通過刪、減、並等措施降低課程內容重複率,優化整合課程內容,減少必修課比例、壓縮課內總學時,增大選修課選擇範圍和豐富選修課內容,均衡各學年學分,提高教學效率;統籌人才培養全過程,按照推行完全學分制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規劃課程結構及比例,構建“大平臺+小模塊”模塊化課程體系,縱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4].同時,橫向統籌和規劃跨學科和跨專業課程,構建和完善學校各類各級平臺課程,加強課程的標準化建設,多視角審視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逐步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的整體優化.

2.5強調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彰顯“以學生爲中心”個性化特色

制修訂人才培養計劃時,各專業在學校統一指導思想和規定的框架下,在學科及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或專業方向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設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過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據各專業的具體情況,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採用不同的做法,體現專業的不同特點,發揮各專業的優勢,形成專業的特色.

3基於能力本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

各專業應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爲導向,深入行業、企業進行調查研究,正確把握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細分職業面向及崗位(崗位羣),進一步準確地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形成本專業人才需求調研及職業面向分析報告.在此基礎上,準確描述人才培養目標,即符合學校“培養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專業職業面向的定位及體現本專業特色,並明確主要的崗位(崗位羣)或工作領域.

3.2分析崗位(崗位羣)能力需求,明確人才培養的業務規格

針對典型的工作崗位,進行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分析,並對所有典型的工作崗位的職業素養與能力要求進行歸納、綜合,形成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能力要求,總結精煉後,具體描述爲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即業務規格).在注重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的針對性的同時,強調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明確本專業職業資格證要求,所有專業原則上應達到三級或以上(可設1個主要證書和2-3個可選證書),強化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3.3構建以職業爲導向、以能力爲本位與職業標準對接爲核心的課程內容體系

構建以職業爲導向、能力爲本位的教育教學內容體系[5].打破按照學科內容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的思維定勢,科學分析與界定崗位(崗位羣)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養要求設置課程模塊,設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構建基於崗位(崗位羣)基本能力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融合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基於“能力本位”原則,課程內容體系落實“兩個對接”:一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依據職業崗位、職業標準及相應的基本培養規格要求,將專業基本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課程和實踐環節中;二是課程設置與職業資格證對接,依據各專業所確定職業資格證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和實訓環節,確保課程內容及訓練與職業資格證掛鉤.

3.4注重設計論證、規範編制,維護人才培養方案的嚴肅性

爲了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系統、充分論證,所有專業原則上均應按照基於能力本位的指導思想重構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同時,爲了便於教學安排,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礎上,形成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要求,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用文字和表格表達,力求簡明、清晰.此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經論證定稿,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具有高度指導性,在執行過程中原則上不得隨意修改,以維護其嚴肅性.

參考文獻:

〔1〕徐琳.新形勢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實施———以高職房地產經營與估價專業爲例[J].商業文化,20xx(29).

〔2〕肖瑤,吳靈均,曹丹.民辦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J].智富時代,20xx(8).

〔3〕樊繼軒.基於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對民辦高校“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xx(1).

〔4〕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xx(2).

〔5〕黃日強,許惠清.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的特徵[J].外國教育研究,20xx(5).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6

一、總體要求

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培養xx會計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爲引領,以培養高級會計師、總會計師爲重點,以培養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爲基礎,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梯次遞進銜接的會計人才隊伍,全面提升我市會計人才隊伍業務潛力和整體素質,爲推動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帶給人才保障。

二、目標任務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要求,到20xx年分類培養:精通會計業務、精於財務管理、有較高政策理論水平和操作潛力很強的xx會計領軍人才350人(其中:力爭入選全國會計領軍人才50人,具有國際資格的註冊會計師50人);會計業務嫺熟,善於財務管理,職業決定潛力強,操作潛力強的xx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級會計人才及總會計師20xx人;加大高級會計師、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培養,屆時佔會計人員的比例西部領先。

三、遴選條件和程序

會計領軍人才。取得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含透過高級會計師資格考試),或者取得註冊會計師資格執業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職稱(含會計學博士畢業工作2年);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5歲;具有本科學歷,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財務部(科)負責人或後備骨幹。本人申報、單位審查推薦;由市財政局組織對財會、英語和綜合知識進行考試;再面試、綜合審查評選;商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確定培養人選。

會計青年英才。取得會計師、註冊會計師、講師等專業技術資格2年;年齡原則上不超過40歲;具有本科學歷,能夠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獲得全國會計師考試金銀榜的考生,條件可適當放寬。人選確定方法同會計領軍人才。

國內領先高級會計人才。選取企事業財務部(科)長以上、高級會計師,年齡55歲以內,由本人報名、單位推薦,根據每年培養計劃,綜合平衡確定培養人選。

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貼合財政部規定報考條件的會計人員。

四、培養措施

完善正高級會計師考試評審方法、資料,適時增加正高級會計師評審數量,提升正高級會計師質量。

加大高級會計人才培養,按照國內領先水平設置培訓資料,強化管理、理論、綜合潛力培養。對優秀學員頒發榮譽證書;優秀人才納入市委組織、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庫管理;向有關部門推薦使用。

結合會計師年齡、學歷、職務和從事財會工作年限等,修訂完善報考評審高級會計師資格條件;鼓勵我市高等院校開展高級會計師專業知識考前學習培訓,用心參加全國高級會計師專業考試;總結完善高級會計師評審辦法,強化專業技能、綜合知識和實際工作潛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級會計師數量,提高質量;強化高級會計師綜合潛力再提升,結合高級會計師年度繼續教育,完善培訓方式和資料,明確學習任務目標,增強學習自覺性。

實行自主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市財政局指導市註冊會計師協會制定考前學習培訓、考試合格激勵、選送註冊會計師到市內外培養提高和引進註冊會計師的激勵政策規定。

鼓勵我市貼合條件的廣大會計人員參加高校、網校專業學習培訓,用心參加全國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選取優秀院校、網校供會計人員選取學習;對參加全國會計師考試獲得金銀榜的會計人員給予表彰。

五、組織實施

由市委組織部、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組成xx市高端會計人才培養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決定全市高端會計人才重大培養政策,指導xx市高端會計人才的培養。

高端會計人才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財政局,負責制定xx市高端會計人才培養具體實施辦法,組織開展xx市高端會計人才選拔,在市內外高等院校中選取培養機構,指導監督培養院校設計培養方案、實施培養和管理,向領導小組彙報全市會計人才培養工作。

培養院校協助市財政局做好學員選拔、面試工作;具體負責培養資料設計、培養教學、調研指導、考覈管理,全面落實xx市高端會計人才綜合潛力素質提升,培養狀況報告等工作。

各區縣組織、財政、人力社保部門,市級主管部門、企事業單位,要高度重視會計人才的培養,加大宣傳力度,認真做好優秀會計人才推薦上報工作,營造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

一、專業名稱與編號

(一)專業名稱:會計

(二)專業編號:620203

二、招生對象、學制與學歷

(一)招生對象:普通高中畢業生

(二)學制:三年

(三)學歷:專科

三、專業分析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會計準則、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國家財經法規,能勝任會計覈算、會計管理、會計監督、財務管理以及出納崗位工作,具有較強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二)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有以下職業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

1、職業知識

●掌握會計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必須的會計準則的基本理論與知識。

●掌握出納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票據、銀行存款以及外匯等日常業務覈算與管理的基本知識。

●掌握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會計覈算方法及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

●掌握會計法、稅法、票據法等相關財經法規的基本知識以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知識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

●掌握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與知識,掌握企業投資決策、資產管理、資金籌集、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

●掌握企業成本覈算的基本知識以及成本計算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計算方法。

●掌握涉稅業務的基本知識以及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所得稅等稅費的計算方法以及納稅申報程序。

●掌握審計總則的基本知識與要求,掌握審計循環的符合性測試和報表項目實質性測試的審計方法。

●掌握會計信息處理的基本知識以及會計電算化初始化、總賬、固定資產、工資、應收與應付、供應鏈等模塊的操作方法與要求。

●掌握數據調查、數據整理以及統計數據分析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掌握與專業崗位相關的經營管理、理財、電子商務、市場營銷以及專業英語等基本知識。

●掌握計算機以及互聯網運用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2、職業技能

●具有審覈與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期末對賬以及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的能力。

●具有開具各種票據、正確處理各種貨幣資金日常業務的能力。

●具有運用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進行投資、籌資、分配決策以及編制財務預算與實施財務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有選擇適當的成本覈算方法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領購和使用發票、填制涉稅文書、進行網上納稅申報的能力。

●具有運用各種審計方法,擬定審計方案、實施審計程序和撰寫審計報告基本的能力。

●具有利用會計信息化軟件建立賬務應用環境以及選擇與運用財務專用模塊進行賬務處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翻譯專業英文資料的能力以及聽、說、寫的基本能力。

●具有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信息處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更要有持續學習和不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

3、職業價值觀與態度

●具有維護公衆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高度責任感。

●具有誠實守信品質和保持應有職業謹慎的態度。

●具有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和團隊合作精神。

●具有嚴格執行國家法律和會計法律法規的品質與自覺性。

●具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的進取精神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

●具有熱情、主動的工作熱情與服務意識。

(三)職業面向

根據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基於中小型企業等組織經濟業務規模和自身特點,以及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立足於會計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分析,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現實,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向主要爲中小型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社會中介機構。專業就業面向的定位要求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在中小型企業等單位一人多崗、多崗兼顧的能力。

四、畢業上崗標準。

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達到基本考覈要求,成績合格,取得畢業證書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達到會計上崗要求。

五、教學計劃進程

教學計劃中的全部課程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及素質和能力要求,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必修課由文化素質課、職業技術基礎課、職業技術核心課和職業能力體驗課組成。選修課程是爲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拓寬學生專業領域,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的課程。由本系開設的選修課和全院範圍開設的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三)實踐教學環節(產學結合)安排

1、實踐教學主要採取實訓作業、實訓設計、案例分析、上機操作、崗位模擬訓練、畢業實習等形式進行。評定成績。凡已經實行統一鑑定考試的專項技能課,必須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鑑定考試,並須取得相應的等級證書。

2、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由系統一安排,實習結束後要完成畢業設計作業,並組織設計答辯。

六、教學組織與評價

1.教學組織

專業教學組織遵循以能力爲本位,注重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採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校內仿真實訓、校外企業實習的教學組織形式。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以專任教師爲主、兼職教師爲輔,校內仿真實訓由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共同完成,通過分崗實訓、混崗實訓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訓教學;校外實習以校外指導教師爲主、校內指導教師爲輔,通過認知、實踐等形式接觸企業的財務、經營管理等業務。

2.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教學實施前,對學生進行調查瞭解,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情況以及學習上的特點、優點與不足之處,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路設計學習領域、學習情境,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因材施教,順利實施教學。

(2)教學實施中,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發現在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尋找教學實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及時調整教學組織實施方案。

(3)教學實施後,評定學生學習成績,考覈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就業單位意見反饋和社會評價,對專業標準的合理性、適應性和畢業生的質量以及教學組織的滿意度進行考察,爲修訂專業標準和教學實施方案提供依據。

3.考覈辦法與考覈標準

(1)學習領域課程考覈辦法

學習領域課程通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進行綜合考覈。其中,理論知識由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考覈評定,實訓操作由教師根據學生操作過程和結果的考覈評定,課程綜合成績由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訓操作成績按一定權重進行綜合評定。

(2)實訓課程考覈辦法

實訓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基本技能訓練、會計綜合實訓、會計電算化、ERP沙盤對抗模擬、會計信息化及其他實訓項目。實訓課程的考覈以實際操作考覈爲主,將過程考覈與結果考覈結合起來,既考慮學生個人實踐操作能力,也評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8

爲進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持續創新人才培養過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學校工作部署,學校擬實施新一輪稅務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工作。現對調整20xx級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改革目標與工作重點

(一)指導思想

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自覺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將科學發展觀內化爲學校的辦學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按照入主流、定好位、辦特色的要求,整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堅持實施國際化、信息化、一體化三大發展戰略不動搖,堅持規範與創新相統一,堅持以育人爲核心,進一步夯實基礎,明確導向,拓寬選擇,強化實踐,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二)改革目標

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三)工作重點

圍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改革目標,本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擬總體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1. 堅持寬厚的基礎與明確的就業導向有機結合。

2. 堅持“三商並舉”、“五能並重”,把能力訓練系統化落到實處。

3. 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走交叉複合的路子。

4. 建立學生畢業後以基本薪酬爲主導的就業層次與就業率評價體系。

具體實施以下五項改革:

1. 進一步深化通識教育課程改革。

2. 大力推進職業發展教育、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的一體化建設。

3. 切實加大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力度。

4. 着力實施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改革。

5. 進一步完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二、培養目標與培養模式

學校本科各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定位是:在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重應用的前提下,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優化,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各專業應根據學校總體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社會需求、學科領域、職業指向以及學生面對的就業層次等,在綜合考慮、嚴格論證的基礎上,提出各自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尤其要認真研究並明確各專業的培養規格,充分體現專業的核心競爭力;按照寬厚的基礎與明確的就業導向有機結合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學生將來就業的領域、崗位和行業,並在培養目標中進行準確描述,既與學校的總體要求相統一,又彰顯專業特色,突出比較優勢。原則上不在現有專業中設置專業方向。

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充分體現學校倡導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內涵,進一步完善“2+2”分流培養的原則、要求、路徑與舉措,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鍛鍊、課堂講授與自主學習、集中討論與相互交流相結合,實施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切實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課堂討論、實驗實踐、科研訓練等培養環節,着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複合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以及實踐能力。

三、具體要求

(一)主要內容

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包括: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就業導向、主要課程設置、實踐性教學環節設計、第二課堂活動安排、修業年限、授予學位、課程結構分析表、教學計劃進程表、必要的說明等主要內容。

(二)學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專業總學分一般控制在175學分左右。其中課程教學160學分左右(必修課程118學分左右,選修課程42學分左右);實踐性教學環節、第二課堂活動等15學分左右。

(三)課程設置

1. 通識教育課程

按照“通、寬、厚、透”的要求,依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類知識等四大模塊分類設置,由教務處統籌,從第二學期到第七學期開設,要求學生修滿12學分。

具體實施辦法參見《南京財經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及教學改革方案》。

2. 職業發展教育類課程

(1)必修課:《職業發展與就業基礎》,2學分,第二學期、第七學期開設。

(2)選修課:《職業探索與職業化素質》,1學分;《創新思維與素養》,1學分;《KAB創業基礎》,2學分;《創新與創業》,1學分;要求學生修滿2學分。

具體實施辦法參見《南京財經大學關於推進職業發展教育、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一體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3. 公共基礎課程

(1)“兩課”:保持現有基本框架不變,開設4門,計12學分。

(2)大學英語課:繼續實施“平臺+模塊”的教學改革,其中“平臺”課程第一、二學期開設,計8學分;“模塊”課程第三、四學期開設,計4學分。

(3)數學公共基礎課:按照不同要求,實施分層分類教學,第一、二、三、四學期開設,計16學分(法、工、文、理類各專業結合專業實際,設置數學課程)。

(4)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實行統一目標下的多維度考覈,重點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強化應用,計10學分(其中1學分計算機基礎模塊課程學生需通過“自學+輔導+機試”的方式獲得;其他課程,各專業與信息工程學院相互協商,取得共識後由信息工程學院負責開設)。

(5)大學語文課:按照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鑑賞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的要求進行改革,3學分。

(6)體育課:第一、二、三、四學期開設,每學期34學時1學分,計4學分。

4. 專業課程

(1)按照專業基礎入主流、專業主幹顯優勢、專業複合呈特色的要求設置專業課程。

(2)專業基礎課:經管類專業按照基本維持“2+2”培養模式總體框架不變,前兩年相對統一,堅持打通培養的原則,設置14門左右,42學分左右;法、工、文、理學類專業參照經管類專業的模式設置,要求在各自學院內基本打通培養。原《學科導論》的相關內容納入《職業發展與就業基礎》課和相關專業課程中,不再單獨設置。

(3)專業主幹課:按照“主、精、特、復”的要求,設置反映本專業領域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課程6—8門,21學分左右,時間可以提前至第四學期起開設。應進一步拓寬基礎,擴大專業適應面,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減少重複,體現專業的核心問題,避免課程越開越細。

(4)專業選修課:按照交叉複合、體現特色的思路設置選修課程。緊密型複合對應專業限定選修課,以體現專業要求;非緊密複合對應專業任意選修課,目的在擴大選擇。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要求學生修滿24學分左右。爲滿足學生的選擇要求,應提供數量充裕的選修課程;爲避免選修課程類別過多,跨學科類選修課程暫不單獨設置,納入任意選修課程,希望各學院、各專業在任意選修課程中儘可能設置部分跨學科類選修課程。

(5)每個專業至少開設2門雙語課程,主要從通用性較強的課程中選擇設置。

5. 實驗課程

(1)基礎實驗納入正常教學,不另行單獨計算學分。

(2)課程實驗由各專業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設置:經管類各專業至少開設2—3門實驗課程;理工類各專業應進一步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重;文法類專業應結合專業特色,設置相應的實驗課程。

(3)綜合性實驗應立足於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要求及學生就業領域所需綜合知識的需要設置,循序漸進,逐步完善,保證各專業設置1個,2學分;名稱可以暫定爲“某某專業綜合實驗”。

(4)有條件的也可以設置跨學科的綜合性創新實驗課程,提供學生選修,進行網上實驗,並給予創新學分或獎勵學分。

6.實踐性教學環節

(1)認知性實踐:第三學期前暑期設置,1學分。

(2)文獻綜述:1學分。

(3)畢業實習:2學分。

(4)畢業論文(設計):3學分。

7.第二課堂活動

按照“三商並舉”、“五能並重”的要求,設置社會實踐、社會工作與社團活動、演講溝通、綜合寫作、參加講座、讀書活動、科技文化活動等7個模塊,要求學生修滿6學分。

具體實施辦法參見《南京財經大學關於推進職業發展教育、創業教育、第二課堂活動一體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8. 創新學分

各專業總學分是學生畢業的最低學分或畢業資格學分。學校鼓勵學生多修學分,特別是鼓勵通過各類創新活動獲取學分,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三)有關說明

1.工商管理(環境商務,中加合作)專業和會計學(中英合作)專業的培養計劃應按照加拿大和英國合作學校的要求設置相關課程,重點是確保英語教學有的放矢,滿足需要。

2.相關專業要爲“專轉本”學生專門設置第五至第八學期的課程,基本要求是夯實基礎,加強專業,注重訓練,適當降低畢業論文要求。

3. 進一步明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分流培養的方案及實施細則,應具備針對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組織實施

(一)按照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安排,教務處提出調整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意見。

(二)專業負責人(系主任)作爲專業建設第一責任人,直接負責各自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修訂工作;在本院領導下,統一認識,集思廣益,討論研究,充分論證,必要時應組織校外專家諮詢審覈。

(三)各學院負責指導本院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修訂,並加強與相關學院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合作;教務處具體負責組織、協調、統籌工作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整理、彙編工作;學校教學委員會審定後由教務處組織實施。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9

本着該原則,基於中高職銜接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一、科學定位,明確培養目標

本方案立足黑龍江省,人才培養目標充分適應黑龍江省旅遊業發展的需要。黑龍江省在未來五年將繼續大力發展旅遊業,加快實現由旅遊資源大省向旅遊經濟大省的跨越。我省旅遊業的飛速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結合我省旅遊資人才需求現狀,定位於培養基礎紮實、適用面寬、實踐和創新能力強、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爲導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

二、立足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中高職課程體系設置首先要立足於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即中高職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明確各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課程設置依據“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突出實踐技能培養、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優化,兼顧教育部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計劃制定的規範性和統一性,在專業課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職階段課程的連續性,中職階段注重基礎性教育,根據本專業的特點開設語文、中國歷史常識、音樂等公共課,以及旅遊概論、管理學、服務禮儀等專業基礎課,此外,爲了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教育,開設職業素養課程,讓學生對自己學習的專業和未來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有所瞭解,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職業觀念和職業態度。

三、以“崗位能力”要求確定課程體系及內容

要培養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爲導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須將人才培養與旅遊企業人才市場需求相接軌。因此,只有通過到旅遊企業進行調研,瞭解企業和行業的需求才能確定學生未來從事的崗位及所需要的具體能力,從而在課程體系設置上,以崗位能力要求爲核心,結合行業特點,形成知識、技能、應用一體的職業課程體系;首先堅持以旅遊管理職業崗位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來設置課程,加強課程設置的職業功能性;其次,充分考慮中高職學生的特點,在中職階段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而在高職階段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四、“2+3”培養方式+“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2+3”培養方式即前2年進行高職學習,後三年進行高職學習的培養方式。後三年的高職學習實行“旺工淡學、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是指根據我省旅遊市場自身的淡旺季的特點,安排學生在旅遊旺季到旅遊企業見習和頂崗實習,旅遊淡季時回到學校繼續學習的模式。第一階段從第一學期9月起至第六學期6月,學生主要完成從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任務:一是禮儀技能訓練(形體訓練、服務禮儀訓練);二是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三是崗位的初步體驗,即由旅行社和學校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區景點,打破原有的先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一入學就直接與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環境接觸。第二階段是第六學期6月至第七學期10月,正值我省旅遊旺季。由學院聯繫、企業、學生雙向選擇,學生帶着實踐課題進入旅遊企業見習,幫助學生確立爲崗位服務意識和過硬職業技能意識。

第三階段從第七學期10月至第八學期6月,學生主要完成職業技能證書所必備知識和技能並進行導遊證考試。在此期間,根據職業素養課程安排,學院會與合作企業聯繫,選派優秀工作人員或我院優秀畢業生來開展講座或座談,傳遞企業最新服務標準、服務理念,講授企業文化、職業素質以及如何規劃個人職業生涯等,使學生感受企業氛圍,瞭解本專業的發展變化情況。第四階段從第八學期6月至第十學期,這段時間爲學生頂崗實習階段。學生全部進行校外頂崗實習,學生在實習結束後由校企雙方對學生的表現及撰寫的調查報告等對學生進行考覈並評定成績,企業學生進行雙向選擇。在該思路的基礎上確定旅遊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就業方向與崗位分析,根據崗位能力確定教學任務和開始的課程,從而制定服務於我省旅遊業發展的基於中高職銜接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0

一、招收對象與學制

招生對象:國中應屆、往屆畢業生。

學制:基本學制3年。

二、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

(一)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辦文、辦會、辦事的方法、技巧,能熟練操作辦公設備,具有良好文化素養、溝通協調能力和較強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在祕書崗位上,從事辦公室工作的人才。

(二)就業崗位:

主要就業崗位:中小企事業單位祕書崗位。

次要就業崗位:中小企事業單位禮儀人員、文員、營銷人員、公關人員、會務人員崗位。

三、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四、專業主幹課及核心課程主要內容

專業主幹課程:

1.祕書實務:本課程主要講授辦公室日常工作、會議工作、接待工作、信訪工作、督查工作、信息工作、溝通與協調工作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祕書工作基本技能,能很好適應崗位要求,有效、迅速、準確地開展工作。

2.辦公自動化:本課程主要講授電話、傳真機、掃描儀、複印機、打字機等辦公設備基本理論、運用技巧和方法以及網絡辦公的基本方法、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運用辦公設備技能以及網絡辦公技能。

3.應用文寫作:本課程主要講授事務文書、公務文書、禮儀文書、經濟文書、新聞文書、法律文書的寫作原則、要求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寫作技能,能熟練運用各種文體。

4.禮儀:本課程主要講授服飾、體態、語言、饋贈、商務、公關、社交、宴請等方面的禮儀基本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在學習必要禮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實際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能合乎規範地開展各種活動。

5.口語表達:本課程主要講授口語表達的類型、要求、方式、技巧;即興演講特點、技巧;如何進行求職面談;思維模式訓練等方面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在不同場合中清楚、準確、流利表達自己的觀點。

6.形體:本課程主要講授形體訓練基本知識,通過對學生進行基本功訓練、健美訓練、舞蹈訓練,使學生掌握形體訓練的基本知識、基本技巧、基本能力,使其具有正確、優美的身體姿態和動作姿態;提高對形體美的鑑賞、表現和創造能力。

7.速錄:本課程主要講授速錄基礎理論、技巧、方法等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培養學生速錄技能,使學生能準確、迅速、完整地記錄會議等相關內容。

8.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本課程主要講授文書工作基本流程及檔案的形式、作用、性質;檔案收集、檔案整理、檔案價值鑑定、檔案保管統計等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能掌握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開展文書工作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能力。

9.企業管理與營銷:本課程主要講授構建企業管理學科知識體系和初步形成企業管理的思維方法和能力,以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講授企業市場環境與現狀分析,找出企業戰略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係。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企業管理的基本認識,能初步制定營銷戰略、營銷戰術,爲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10.財務入門:本課程主要講授會計覈算的對象、基礎、依據、載體、過程;會計記帳方法;管家婆財務軟件應用三個方面的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使學生具有各種票據應用和管家婆財務軟件應用的技能。

其中《祕書實務》、《辦公自動化》、《應用文寫作》爲專業核心課程

五、專業師資隊伍情況

現有專任教師8人,專任教師中高講師4人,雙師型教師1人。

六、畢業文憑取得

學生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二項條件才能取得畢業證書。

1.各門理論課與實踐課考試合格。

2.取得相關部門頒發的中級速錄員證、中級祕書資格等級證書中的一個。

七、說明

本專業自1994年設置以來,發展勢態良好,每年人數穩定在50-100人之間,畢業生就業率爲95%。本專業以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xx]16號)等文件爲指導,堅持“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的職業教育方針,深入研究職業教育規律,使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和時代特點。

1.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近幾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三次重大調整與改革。構建了“一條主線、兩個層次、九個訓練”教學模式,即以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教育培養爲一條主線,構建由速錄實訓、硬筆書法實訓、辦公自動化實訓、攝影技術、頂崗實習、祕書實務實訓、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實習、計算機操作基礎實訓、畢業論文組成的九個實踐教學體系,從而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

2.職業素質培養與專業技能培養並重。在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同時,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養成,重點加強學生形象與氣質的塑造,爲此新增《形體》和《廣告實務》兩門課;同時調整相關課程學時,《口語表達》課由48學時增加到88學時,《禮儀》課由24學時增加到88學時。

3.更好符合企業需求。本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思路可概括爲“面向就業,源於崗位;強化實踐,注重實施”,從社會需求出發,確定具有高職特色的文祕崗位,並對崗位技能進行詳細分析,根據崗位技能要求安排速錄、硬筆書法等九項內容的實訓。

4.根據職業崗位要求,調整教學內容,並將職業資格考試內容融入其中。如《書法》課因學生在工作崗位更需要硬筆書法而不是軟筆書法,爲此,將軟筆書法改爲硬筆書法,在《祕書學概論》、《祕書實務》、《禮儀》、《文書工作與檔案管理》、《財務入門》五門課中將祕書資格證書考試的內容融入到課程中。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1

論文摘 要:簡單介紹了我國眼視光專業人才現狀,以山東省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專業爲例,對高職高專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探討,具體闡述了該院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制定,調整及優化,爲國內其他同類院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論文關鍵詞:眼視光 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模式

1 我國眼視光專業人才現狀

近幾年來,由於學生近視發病率的逐年快速上升、眼鏡消費觀念的改變,人們對眼鏡的要求不僅從科技含量、新材料的應用,還是款式設計等要求越來越高,眼鏡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已逐步成爲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眼鏡生產和消費國家。根據“十二五”規劃精神,眼鏡產業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富民產業之一,在新的形勢下,我們的行業該如何發展,如何升級轉型,驗配服務該如何向個性化、人性化縱深發展。因此,培養高素質的驗光、配鏡人才不僅是廣大消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眼鏡市場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企業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級實用型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正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範疇。因此,儘快培養高素質的驗光配鏡人才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社會的需要。

2 學院眼視光專業培養體系的制定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眼視光技術專業始建於20xx年,20xx年學院與日本豪雅(上海)光學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建設和發展眼視光技術專業;20xx年合作開辦“豪雅視光冠名班”;隨着該專業的不斷髮展前進,培養體系也逐步完善。本着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的宗旨,學院提出了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0xx年以後,學院與豪雅光學有限公司聯合開發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和考覈標準;通過校企合作模式快速提高學生素質。企業單位定期派遣技術專家來校指導、講課,學院定期派遣學生和老師到企業學習和實習;企業每年向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近年來,該專業在日本豪雅、日本尼德克、上海天鴻光學和寧波明星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辦學水平和專業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近3年來,該專業畢業生還未畢業,就已被衆多企業預訂一空,目前本專業畢業生遍佈全國各地,發揮了高職生技能更高、適應性更強的特點,併成爲企業的技術骨幹。

3 學院眼視光人才培養體系介紹

(1)“實景模擬、就業爲根”模式。以促進學生就業爲中心,創新教學模式,按照視光師真實的工作過程設計工作任務,通過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滿足學生學習的行動過程。通過教學做一體化、職場體驗、實境訓練、頂崗實習、人才推薦、社區服務、技能展示、課證融合切實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能力,做到學習工作融合,真正實現了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2)“由簡到繁、工學結合”模式。教學內容的設計都是以驗光配鏡實際工作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爲載體,每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習情境之間呈遞進關係。雖然工作任務的內容由簡單到複雜,但完成任務的過程不變,都能夠反映出其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組織方式、工作技能和工作要求等;同時,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或行業、企業標準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優化訓練條件,創新訓練手段,提高訓練效果,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實現“教育性”與“職業性”的融合。

(3)“雙重考覈,激發自主學習”模式。建立過程性考覈與期末考覈相結合、知識考覈與技能考覈相結合的考覈方式,強調技能考覈的重要性、突出過程性考覈,調動了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4)“雙師帶動,推進結合”模式。在教學總體設計上,突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和外實習基地的作用,一部分學習情境的學習在校內實訓室完成,主要由校內主講教師和實訓老師負責完成。一部分學習情境的教學可安排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以企業兼職教師爲主,校內主講教師協助完成。

(5)“工學交替、企業頂崗”模式。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就業能力,學院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根據企業需要,從學生第二學期開始,學院就把學生分成固定的實習小組安排到學院固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班實習上班。實習期間學生和企業的正式員工一樣,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學院定期與學生實習企業的領導和外聘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暑假期間儘量安排學生在家庭住址所在地的眼鏡公司進行上班實習,暑假結束後撰寫一份實習和市場調查總結;另一種方式就是頂崗實習,採取校企聯合建立健全頂崗實習的相關管理辦法(包括頂崗實習管理辦法、實訓指導教師管理制度、頂崗實習成績評定標準等),共同制定實習任務書,做好頂崗實習任務下達,實習全過程管理、實習成績考覈與評價工作;建立並完善學校與企業聯合簽發的“工作經歷證書”制度;完善實訓基地兼職教師管理制度;聘請企業專業骨幹參與實踐教學管理,制定學生生產性實訓成果的評價標準和企業評價學生實習質量標準。

4 結語

我院眼視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20xx級到20xx級都是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根據畢業生的反饋及市場的需求在不斷的進行調整優化,形成一套動態的方案,以使畢業學生成爲“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 賙濟.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 辦讓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Z].20xx.

[2] 國務院辦公廳.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Z].20xx-05-19.

[3] 陳解放.基於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J].中國高等教育,20xx(7).

[4] 馬樹超,範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xx:13-14.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2

一、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

(一)培養目標

面向風險管理及保險行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風險管理基礎和保險業務知識,能夠從事風險管理、保險實務和保險監管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複合型保險專門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

2、較好地掌握專業領域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掌握相關學科知識,熟悉相關政策和法規,具備從事保險相關職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符合行業高層次人才的資格認證要求。

3、較好地掌握計算機及信息工具運用技能,具備較強的統籌決策、組織管理和業務實施能力,能夠組織保險相關工作的運行、協調與管理,符合監管部門規定的任職要求。

4、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夠閱讀外文專業資料,使用外語開展保險相關工作。

二、招生對象

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人員。

三、學習方式與年限

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爲2年;非全日制學習年限一般爲3年,其中累計在校學習時間不少於1年。

四、培養方式

(一)採取校內課程學習和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培養方式。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進行多學科、寬口徑培養。招生院校應建立適合不同培養方向的校外實踐基地,鼓勵採用頂崗實習形式開展實踐教學。

(二)成立由校內導師和校外專家共同組成的導師組,或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發揮集體培養作用,吸收企業與行業組織或監管部門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參加論文指導工作。

(三)鼓勵案例教學並逐步增加在教學中使用案例的比例,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聘請有實踐經驗的業務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官員開設講座或承擔部分課程。

(四)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包括考試、作業、案例分析、課堂討論、撰寫專題報告等。

(五)加強實踐環節。

五、課程設置

實行學分制,總學分不少於 33 學分。

(一)必修課程(15學分,含學位公共課)

1、政治理論類課程(2學分)

2、外語(3學分)

3、保險學研究(2學分)

4、保險法律制度與監管政策(2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均爲2學分的三門專業必修課。

建議培養單位將宏觀經濟政策、合同法、風險管理研究、保險財務分析、保險數理基礎作爲專業必修課。

(二)選修課程(12學分)

選修課程包括限選課(4學分)和任選課(8學分)。

培養單位可根據培養方向及院校特色自行設置每門課程爲1-2學分的任選課。任選課應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進行設置,通過不同系列課程組合的菜單式課程,爲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鼓勵培養單位將我國保險及相關行業中高級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課程或國際保險業及相關行業普遍認可的專業資格考試課程作爲開設任選課的選擇範圍。

(三)實踐教學(6學分)

實踐教學包括課堂模擬實務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校外實踐基地及企業實習爲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實踐教學累計不少於 1學年。

六、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要突出學以致用,體現學生運用保險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和實用價值。論文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調研報告或案例分析報告等。

論文評閱人中至少有1位是校外專家。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至少有1位具有豐富的保險實務和風險管理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校外專家。

七、學位授予

完成課程學習及實習實踐等培養環節,取得規定學分,並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經學位授予單位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覈,授予保險碩士專業學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3

一、招生對象與學制

(一)招生對象:高中畢業生或中職畢業生

(二)學制:三年全日制

二、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

(一)人才培養目標

電梯工程技術專業依託於電梯企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工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最新要求,面向電梯銷售、維修與調試、管理、服務行業第一線需要,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具備電梯安裝、維保、調試、電梯工程項目管理等專業知識和核心職業技能,具備行業職業資格,有一定的專業拓展和創新能力、良好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團隊精神,能從事現代化電梯安裝、檢修、運行維護及施工現場管理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本專業就業面向電梯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檢修與維護、項目管理、產品銷售等工作。

(二)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所培養學生應具備的主要知識、能力、素質和證書要求:

1.知識要求

(1)掌握以電工基礎和電子技術爲主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2)掌握電機、電力拖動和電氣控制設備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基本分析方法;

(3)掌握安全用電、節約用電方面的基礎知識;

(4)掌握電梯設備安裝調試與維護方面的專業知識;

(5)掌握變頻調速、單片機和PLC控制系統方面的專業技術知識;

(5)瞭解企業管理和電梯設備的市場營銷方面的知識。

2.技能要求

(1)具備一定的工程製圖和識圖的能力;

(2)具有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練使用AutoCAD軟件和常用辦公自動化軟件;

(3)具有熟練操作和使用常用電工電子儀器、儀表的能力;

(4)具有對電梯設備進行安裝、調試、維護、故障診斷與處理的能力;

(5)具有對一般電氣控制系統進行PLC改造的能力;

(6)具有單片機控制技術應用能力;

(7)具有對電梯設備進行銷售、管理、使用與維護的能力;

(8)具有電梯設備售後服務技術能力。

3.素質要求

(1)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和良好身體素質;

(2)具有吃苦耐勞,善於鑽研和愛崗敬業精神;

(3)具有溝通、團隊協作和創新意識;

(4)具有一定的生產組織與質量管理以及社會表現能力。

4.證書要求:

(1)通過計算機基礎知識考試取得計算機B級證書;

(2)電梯行業從業資格證(電梯特殊設備操作上崗證)初級資格證;

(3)維修電工中級資格證

三、培養模式

本專業按照學院“校企深度交融,工學有機結合”培養模式的思路,以就業爲導向,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完善“以企業職業崗位需要爲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培養爲核心,以工學結合爲手段”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依託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工學交替形式的校企合作培養,融技能培養人工作過程,將課堂搬進工廠、把企業引進學院,加強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零距離對接,使企業技術骨幹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師生參與企業生產全過程,職業道德與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4

一、培養目標

本專修課程爲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緊迫需求,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與應用技能,能結合所學專業開展科技競賽、科技項目、科技項目轉化的應用性複合型專項人才。

本專修課程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發展學科專業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紮實掌握創新創業基本理論和知識,具有基於項目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方法與技能,以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爲目標,提升創新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能結合科技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從事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及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的應用性複合

二、培養要求

通過專修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好的創新創業意識,較強的科技競賽、創新競賽、創業競賽能力,能具備參加省、國家級競賽的能力,並且獲得省、國家競賽的獎項能力,能熟悉國內外創新創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系統掌握創新創業項目、市場調研、成果轉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一定的創新創業綜合應用能力。

通過系統的課程學習和實踐實訓,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達到以下的培養要求:

(1)知識要求:掌握創新創業項目實施全流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以TRIZ創新方法理論爲基礎,學習創新方法理論,創新方法實踐,將創新方法與專業結合,設計創新產品;瞭解在科技產業迅猛變革和“互聯網+”時代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趨勢,能夠正確選擇和把握創新創業方向;熟知創新創業項目運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問題,並能夠獨立思考、妥善解決問題。

(2)能力要求:使學生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跨學科學習能力、信息捕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廣闊國際視野、領導力與決策力、人際交往能力等核心通用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3)素質要求: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與身心能量,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和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法律意識;具備創新的思維方法、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

三、培養特色

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依託學校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發揮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全國引領作用,以“注重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實習實訓教學環節,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爲專業優勢,使培養的學生掌握學科專業科學研究能力,具備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創新創業項目研發,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的能力。

(1)注重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實現“創新方法+創業理論+專業技術+競賽技能”等學科交叉等專業知識融合,並注重基礎理論與實務運用相結合;

(2)強化實踐實訓教學環節:開展基於創新創業項目的“課程教學+立項研究+競賽訓練+模擬運營+創業孵化”等豐富的實踐實訓,提升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與適用性;

(3)突出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採用“創新方法+競賽實訓+項目運營”模式進行人才培養,並突出專業方向打造與培養規格預期目標能力培養相融合。

四、培養模式

採用創新方法實踐,競賽模擬訓練,創業模擬訓練,“以政府政策爲引領,以經濟社會產業需求爲導向,以學校教育教學爲主體,以與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爲支撐,以項目成果落地與轉化投融資介入爲合作”五位一體“政產學研資”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並以此爲基礎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走出課賽一體化,優質成果創業化,通過創新方法培訓,科技競賽技能訓練,創辦企業專項知識的講授,培養學生熟悉與掌握創新創業型企業經營管理的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通過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訓,突出學生專業特長,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的應用性複合型創新創業人才。

五、教學形式

(1)理論教學環節:採用研究性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掌握創新方法知識,學科競賽訓練,創新創業的基礎理論及基本知識,利用科技作品設計,科技競賽模擬,熟悉當前科技創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前沿和趨勢,能夠獨立運用相關理論和知識解決現實的實際問題。結合創新創業型企業的經營特點與發展規律,採用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案例等互動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以加深學生對該領域的理解和探究。課程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科技作品設計,創新方法實踐過程進行,使學生全方位掌握科技競賽的能力,創新方法的知識與技能。

(2)實踐教學環節:採用“科技項目設計導引實訓型”實踐教學模式,訓練學生對科技作品構思、設計、製作、演練等環節的能力,所學理論及相關創新方法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在科技實踐環節,創新理論應用環節,實踐、協作、探究的能力和解決實踐中具體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從事科技競賽、科技發明、科研論文撰寫相關工作。一是基於大學生科技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科技作品設計、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創新創業模擬訓練;二是結合各級各類的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創新創業項目路演及創新創業型企業設立;三是依託創客空間、創業園爲載體,引導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落地、運營與成長。

在教學方法上,配備多媒體、實驗設備、單體桌椅等教學設施。課程採用啓發式教學、案例分析、專題討論、分組實踐、模擬實訓、活動開展等教學方法,組織學生參與實踐專業創業項目研發與運營。

在教學手段上,利用思維導圖課件、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模擬教學和實踐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在師資配備上,建立跨學科專業的教學團隊,除校內專職教師授課外,同時聘請競賽評委、競賽命題成員、校外專家、企業家、創業者、政府官員等授課、講座或指導學生。

在課程建設上,成立專修班顧問團,以傳授實踐項目、科技論文、發明專利等分組模式進行,在校外聘請科技競賽的評委、產業企業家、創業者擔任顧問,對專修班課程設置等進行指導。

在項目組建上,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組建跨年級、跨專業、多學歷層次的創新創業小組。

在考覈環節上,本專修課程各門課程考覈,都採取靈活機制,採取實踐項目設計、論文發表、科技專利申請、競賽獲獎等方式進行考覈。

六、課程設置

該專修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四大課程模塊:創新方法課程模塊、競賽綜合實訓課程模塊、創業綜合實訓課程模塊、創新創業基礎實訓課程模塊。

課程採取理論授課、實訓實踐結合,講、練結合。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5

一、培養目標

1.物流管理方向(Logistics Management)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掌握物流系統化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基本的應用工具和技能,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能夠從事企業物流管理、物流企業經營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2.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方向(Purchasing and Supply)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系統化掌握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的,能夠從事企業採購與供應鏈管理、政府採購管理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國際物流方向(International Logistics)

在工商管理學科的基礎上,培養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質,系統化掌握國際物流管理和經營理論和方法,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國際化運作能力的,能夠從事國際物流管理、物流業務以及相鄰專業業務工作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二、基本業務規格

1.具有良好的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瞭解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身心健康;

2.有較全面的計算機科學、經濟學、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掌握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知識,掌握分析設計物流管理系統的基本方法,能對各種企業物流方案進行經濟分析,對物流活動進行管理;

3.瞭解我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企業政策,熟悉國際物流發展的最新動態,能適應物流企業管理工作的需要;

4.瞭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具有較強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

5.具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信息獲取能力。

三、基準學制

基準學制爲4年,實行彈性學習製爲3-8年。

四、授予學位

管理學學士學位

五、主幹學科

工商管理學科

六、專業主幹課程

運籌學、物流學、生產運作管理、供應鏈管理、倉儲管理與庫存控制、運輸與配送、物流設施設備、港口物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