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選擇題的解題方法參考

高中生物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高中生物選擇題的解題方法參考

選擇題歷年來是題的一種基本題型,如何才能解答好選擇題?在解題過程中有什麼技巧呢?許多都非常關注這一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對其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借鑑了其他同行的教學經驗,得出了一些見解,現簡要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1、排除法

排除法即根據題幹所給出的條件和提出的問題,將供選答案中不合理的答案逐個排除,餘下的就是正確答案,這種適合於多種形式的選擇題 。

例1:下列哪一種生物的代謝類型在進化上有可能發生在能進行原始光合作用的生物之前( )

A.紅色硫細菌 B.硝化細菌 C.酵母菌 D.藍藻

解析:原始光合作用之前的生物代謝類型爲異養厭氧型。選項A的紅色硫細菌教材沒有提及,學生很可能會感到有些生疏;而其它3個選項的生物代謝類型學生則較爲熟悉,因此可用排除法來解答此題。選項B的硝化細菌爲自養需氧型;選項C的酵母菌爲異養兼性厭氧型;選項D的藍藻爲自養需氧型。由此可排除選項B、C、D,正確答案爲A。

例2:下面關於減數分裂的敘述,正確的一組是( )

①生物在生殖過程中都要進行減數分裂;

②同源染色體的彼此分離發生在減數第二次分裂;

③次級精母細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體;

④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數目和DNA分子的含量變化完全相同;

⑤正常的減數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之間是自由結合的;

⑥減數分裂過程中,四分體的數目和同源染色體的對數相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根據所學,很容易判斷①錯,這就排除選項A;②錯,又排除選項B、C。正確答案爲D。

2、比較法

生物學的很多概念、生理過程相近但並不相同,通過比較法即可判斷出其中的細微差別,解決問題時便能明辨對錯,得出正確答案。

例3:在誘變育種的過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

? A.促使基因中遺傳信息改變 B.促使基因序列的改變

? C.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D.抑制DNA的複製

解析: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秋水仙素既可以誘發基因突變,也可以誘發染色體變異。誘發基因突變促使了基因中的遺傳信息改變,即促使基因中鹼基的序列改變,包括鹼基對的增添、缺失等 高三;而不是促使基因序列的改變。誘發染色體變異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也促使了基因中遺傳信息的改變。正確答案A。

例4:下列有關胚乳的發育的敘述,正確的一組是( )

①由兩個極核、一個結合後發育而來;

②受精後經較長時間休眠再發育;

③受精後不經休眠就開始發育;

④雙子葉植物無胚乳,不存在胚乳發育問題 ;

⑤種子形成初期都有胚乳,有些植物在胚乳形成以後營養被子葉吸收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由題不難看出②③,④⑤均相互對立,比較②③知③對;比較④⑤知⑤對。正確答案爲C。

3、圖示法

有些的已知條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環節較多,並且這些要素或環節之間的關係複雜,難以讓人全面準確的把握。如果能將其轉化成圖解,就可以將已知條件涉及的各種要素或環節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顯示的一目瞭然,解題時就不會由於沒有思路而束手無策。

例5:已知DNA的一條鏈中A+G/T+C=0.4,上述比例在其互補鏈和整個DNA分子中分別是( )

A.0.4和 0.6 B.2.5和1.0 C.0.4和 0.4 D.0.6和1.0

解析:(1)先根據題意畫出圖示,並標上符合已知條件的特殊值。

4 10

---A--G-----T---C----- 已知單鏈

---T--C-----A---G---- 互補單鏈

(2)由圖示可求出互補單鏈的T+C=4,A+G=10,則互補單鏈的A+G/T+C=10/4=2.5

(3)因爲整個DNA分子中遵守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即A=T,G=C,所以整個DNA分子中A+G/T+C=1。因此,正確答案爲B。

例6:某牛羣中,基因型爲AA的個體體色爲紅褐色;aa的個體體色爲紅色;Aa的個體雄牛爲紅褐色,雌牛爲紅色。一頭紅褐色的母牛生了一頭紅色小牛,這頭紅色小牛的性別應該是( )

A.雄 B.雌 C.兩性畸形 D.無法確定

解析:有很多同學在解答這道試題時,由於理不清頭緒而無從着手。如果能首先將已知條件轉化成圖解,再根據圖解就很容易解答這道試題。已知條件可以轉化以下兩幅圖解:

圖解1: 基因型 AA Aa aa

↓ ↓ ↓

表現型 紅褐色 紅褐色、紅色 紅色

性 別 雄或雌 雄 雌 雄或雌

圖解2: P 紅褐色母牛(AA)× 雄牛

F1 紅色小牛

因此,正確答案爲B。

4、綜合分析法

對於一些不易直接判斷出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常需要進行細緻的分析、嚴謹的推理、正確的判斷纔可能得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即稱爲綜合分析法。解答覆雜的選擇題多用此法。

例7:在某色盲男孩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色覺均正常,這個男孩的色盲基因來自( )

A.祖父 B.祖母 C.外祖父 D.外祖母

解析:色盲是隱性伴性遺傳病,假設色盲男孩的基因型爲Xb Y,根據伴性遺傳交叉遺傳的特點,該男孩的色盲基因來自母親,據其母親色覺正常,可知母親的基因型爲XBXb,又根據外祖父色覺正常(無色盲基因),可知母親的致病基因來自外祖母。正確答案爲D。

高三生物複習備考四大策略:夯實基礎聯繫實際

不僅是一個回憶和熟練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在備考中,引導應用何種進行將直接關係到的提升。結合近年來的,從理科綜合卷分析報告看,考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1)基本概念不清;(2)設計實驗不強;(3)閱讀理解弱;(4)文字表達能力差,或稱爲六個“不夠”:審題不夠仔細,書寫不夠規範,基礎不夠紮實,不夠靈活,表達不夠清楚,實驗不夠重視。事實上這幾個方面通過複習策略的調整,是會得到很大程度改進的。下文結合考綱,淺談科的複習備考應對策略。

一、未雨綢繆,合理有序

一進入高三階段,應首先認真研讀當年說明,明確範圍、能力要求,同時把當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對照說明逐題分析弄清每一題所考查的點、能力要求及問題情景、命題形式等;並與往年作對比,弄清大學聯考常考的主幹點、大學聯考變式題背後有沒有改變的根本性東西。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制定複習計劃。主要分爲三個階段:選修新課、章節複習和專題複習。一輪複習側重基礎的全面鞏固,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重點梳理單元內知識脈絡。二輪複習根據本學科知識內在聯繫,把必修選修三冊教材共十四個單元分七個專題,側重跨章節知識聯繫的構建,強調綜合分析、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三輪複習側重於限時訓練和綜合模擬訓練。讓師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第一輪複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在複習中,應靜下心來把生物課本梳理一遍,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並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絡,提高,變課本知識爲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第二輪複習不是“炒剩飯”,而是要在第一輪複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第二輪複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繫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係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複習。第三輪複習主要是迴歸課本,梳理基礎知識。看糾錯本,加強。檢視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失誤,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思維方式的偏差,解題規範的疏漏,錯誤集中的點作爲訓練重點,有目的地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大學聯考中重現。

二、夯實基礎,強化能力

學習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抓基礎,對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實驗操作的基本過程等基礎知識要逐一弄清,達到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的地步,從而應加強對“雙基”的強化訓練。在複習中,要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繫,將所學知識先串成鏈,再織成網,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將所學知識濃縮其中,瞭解各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的具體位置,清楚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講究知識的梳理,注重掃描,加大知識的外延。如複習到細胞分裂,可結合階段所學過的分裂方式(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比較複習。又如,關於DNA的結構與複製,如果只有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印象,鹼基互補配對等零散的知識,就證明沒有形成知識結構。而能夠知道DNA的結構包括DNA的結構、空間結構、結構特點及具體內容;DNA的複製包括概念、複製時期、條件、過程、特點、意義和差錯結果,並將這些知識羅列起來,就形成了知識結構。知識網絡是在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找出知識的內在聯繫而形成的,正如交錯的食物鏈形成食物網一樣。例如,上述關於DNA的結構和複製的知識結構,再把它和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聯繫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知識網絡。

三、講究方法,聯繫實際

複習方法要得當。生物大學聯考複習中,一般要使用三種常見的複習方法。(1)比較複習法:在複習中,使學生能運用比較法進行知識的橫向和縱向比較。如組成酶與誘導酶的比較,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比較,高等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的來源和去路的比較,三大營養物質均可來自食物,除蛋白質外,均可貯存,均可由其它物質部分轉化;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的比較,比較它們進入生態系統的途徑、形式及回到無機自然界的途徑、形式;還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較,三大遺傳規律的比較,各種育種方法的比較,等等。(2)串連複習法:複習時可把分散在各個章節中的知識串聯起來,使學生對知識有全面的理解。如有關蛋白質的知識主要分散於第一、第二、第五章中,第一章中介紹了蛋白質的組成元素、基本單位、合成場所、結構和功能。第二章講了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等。第五章談到了蛋白質的合成受基因控制,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生理過程。複習時,可以把這些知識串起來複習,使知識更系統化,這樣可提高學生解綜合題的能力。(3)聯想遷移法:如線粒體,可聯繫到呼吸作用、能量轉換器、細胞質遺傳、酶的專一性、膜的結構功能、各種基質、線粒體數量多的細胞、細胞的衰老等等。又如複習膜的流動性,可聯繫到主動運輸、內吞、外排、受精作用、細胞融合、卵裂、遞質的釋放等。一般常用的思維有求同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等。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往往就會事半功倍。

近幾年理綜大學聯考的重要特點之一便是科技應用類試題比例不斷增大,在未來的大學聯考中這一點會繼續體現。多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遇到的、瞭解到的各類問題。大學聯考生物試題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立意命題的,力求比較真實和全面地模擬現實。複習時,要從各種媒體中獲取生命科學發展中的重大熱點問題,(1)生態和環境熱點(生態農業、環境污染、溫室效應、環境保護)。(2)生命科學前沿熱點(基因工程、克隆、幹細胞技術、人類基因組計劃)。(3)工農業生產、人類熱點(轉基因食品、酶工程、癌症、艾滋病)。(4)國內大事、世界風雲(神舟七號飛船的發射、綠色奧運、奶粉事件等)。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編碼信息、遷移信息的能力。

四、加強實驗,拓展遷移

大學聯考實驗題力圖通過筆試的形式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同時力圖通過一些簡單的實驗設計來鑑別考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大學聯考要求中,生物學實驗有15個,實習有5個,研究性課題有7個。任何一個實驗都包含着一定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這些思想和方法被廣泛地應用於生物科學的研究當中,能否將學到的實驗思想和方法遷移到新的實驗情景中或相關的生物探究實驗中,是大學聯考對考生實驗能力考查的具體體現。因此在實驗複習時,要求學生要認真領會每個實驗的設計意圖和總結實驗方法。生物大學聯考中要求考生能夠設計簡單的生物學實驗,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分析,也包括判斷實驗結果和推導實驗結論等內容;能夠設計實驗方案。因此,在總複習備考階段的實驗複習中,對學生的解題能力和答題能力要進行一定的訓練和指導,如:實驗步驟如何書寫,實驗材料和用具如何選擇,實驗結論、結果如何區分等,以幫助學生提高實驗設計能力、分析能力、解題能力。

對於教材中的經典實驗如酶的發現、生長素的發現系列實驗等,要對其材料選取、條件控制、對照設置、結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時對教材實驗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運用於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如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的應用:測定細胞液的濃度;判斷細胞的生活情況(只有生活的植物細胞才能發生質壁分離);防腐殺菌(在高濃度的溶液中,細菌等微生物將失水死亡,從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爛變質);判斷細胞的年齡(成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現象明顯),若進行組合改編如材料換一換、步驟改一改、情景變一變、多個實驗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許許多多個新實驗。因而在解答拓展實驗題時應“以不變應萬變”,實驗的主要思路是不變的,再回憶遷移教材的實驗原理和技能,就能輕鬆突破。

綜上所述,在學習生物大學聯考大綱的基礎上,突出能力的培養,在選擇題目時,立意於能力,注重學生對知識分析和運用,但又不忽略基礎知識的複習,始終以培養學生爲出發點,改變教法,消除以滿堂灌、簡單地重複知識來扼殺學生的和以題海戰術來泯滅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的傳統複習方法,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016大學聯考生物複習策略:分段複習 合理規劃

分段複習,合理規劃

在生物複習的時間安排上,不一定要有書面的複習計劃,與老師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可。但爲了使複習更加有針對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大家可以快於老師1課時的複習進度。適當的提前複習,可以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課前加以鑽研;還可以與同學之間展開討論,實在搞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在課上仔細聆聽老師的講解。高三複習可以做如下粗略計劃:

第一階段:從開學到2012年2月底,進行基礎知識複習(由於各個學校的進度不一樣,時間會有所差異)。按教材的章節順序,強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的記憶,重視知識積累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整體性,整體把握知識脈絡並熟練地利用學科知識解決簡單的綜合題目,每一章結束後,可以結合教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概念圖,以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

另外,每一單元結束後,應該在規定的時間內做一份單元練習,對照答案自我批改,發現存在問題並及時整改,單元練習資料的選擇最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 高中物理。

第二階段:從2012年3月初到4月底,爲專題複習。一般可以將高中生物的全部內容分成九個專題:生命的物質基礎與結構基礎;細胞代謝及生命歷程;生物的遺傳;生物的變異與進化;生命活動的調節;生物與環境;生物技術實踐;現代生物科技;實驗與探究。複習目標是着力培養綜合能力。1 2 下一頁 尾頁

高一生物生物的變異測試

1. (2011安徽理綜,4)人體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具有很強的攝碘。臨牀上常用小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Ⅰ治療某些甲狀腺疾病,但大劑量的131Ⅰ對人體會產生有害影響。積聚在細胞內的131Ⅰ可能直接 ( )

A. 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點後的鹼基序列改變

B.替換DNA分子中的某一鹼基引起基因突變

C.造成染色體斷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體結構變異

D.誘發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基因突變並遺傳給下一代

解析 C 本題考查的變異。131Ⅰ作爲放射性物質,可以誘發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變異,但它不是鹼基類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換DNA的鹼基。發生在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基因突變屬於體細胞突變,不能通過有性生殖遺傳給下一代(體細胞突變可通過無性生殖傳給下一代,但人不進行無性生殖)。

2. (2011山東理綜,8)基因型爲AaXBY的小鼠僅因爲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未正常分離,而產生一個不含性染色體的AA型配子。等位基因A、a位於2號染色體。下列關於染色體未分離時期的分析,正確的是 ( )

①2號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②2號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③性染色體可能在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

④性染色體一定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A 本題考查有關染色體數目個別增添或缺失的相關。如果多的或少的是同源染色體,則是減數第一次分裂時未分離,如果多的是相同染色體,則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未分離。配子中沒有性染色體,可能是減數第一次分裂時同源性染色體未分離,也可能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時相同的性染色體未分離;配子基因型爲AA,原因是多了相同的2號染色體,因此一定是減數第二次分裂時相同的2號染色體未分離。本題極易誤選B。

3. (2011長沙市一中質檢)我國研究人員發現“DEP1”基因的突變能促進超級稻增產,這一發現將有助於研究和培育出更高產的水稻新品種。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稻產生的突變基因一定能遺傳給它的子代

B.該突變基因可能在其他農作物增產中發揮作用

C.基因突變產生的性狀對於生物來說大多有利

D.該突變基因是生物隨環境改變而產生適應性的突變

解析 B 體細胞突變基因在有性生殖中一定不能遺傳給它的子代(可通過無性生殖傳給子代);即使是生殖細胞突變基因,也只是有可能而並非一定遺傳給它的子代(因有可能未受精)。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基因突變是自發的,產生適應性的突變是不正確的說法。該突變基因可通過基因工程導入其他農作物,從而在其他農作物增產中發揮作用。

4. (2011浙江寧波八校聯考)由於基因突變,細胞中有一種蛋白質在賴氨酸殘基(位置)上發生了變化。已知賴氨酸的密碼子爲AAA或AAG;天門冬氨酸的密碼子爲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碼子爲AUG。根據已知條件,你認爲基因模板鏈(TTC)上突變後的脫氧核苷酸和替代賴氨酸的氨基酸分別是 ( )

備選項 A B C D

基因模板鏈上突變後的脫氧核苷酸 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腺嘌呤脫氧核苷酸

替代賴氨酸的氨基酸 天門冬氨酸 天門冬氨酸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解析 D TTC→TTT(密碼子AAA),仍爲賴氨酸。TTC→ATC(密碼子UAG),不是天門冬氨酸;TTC→TAC(密碼子AUG),是甲硫氨酸;TTC→TTA(密碼子AAU), 不是天門冬氨酸。

5. (2011安徽合肥模擬)囊性纖維病發病的直接原因是Cl-不能有效運出肺等組織細胞,而根本病因是CF基因發生突變,導致運輸Cl-的膜蛋白的第508位的氨基酸缺失。下列理解錯誤的是( )

A.CF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控制生物性狀

B.CF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是鹼基對的缺失

C.CF基因突變導致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

D.CF基因製成的DNA探針可治療該遺傳病

解析 D 由題意可知,CF基因突變引起運輸Cl-的膜蛋白改變,說明CF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控制生物性狀。膜蛋白的第508位氨基酸缺失最可能是CF基因中缺失了相應的3對鹼基所致。膜蛋白結構改變使Cl-不能有效運出肺等組織細胞,可見CF基因突變導致細胞膜通透性發生改變。DNA探針(特定的DNA單鏈片段)的作用是診斷疾病,而不是治療疾病。

6. 子代不同於親代的性狀,主要來自基因重組,下列圖解中哪些過程可以發生基因重組?(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③⑥

D.④⑤

解析 D ①、②是一對等位基因的分離,④、⑤是兩對基因的重組,③、⑥代表受精作用。

7. (2011北京石景山區一模)圖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細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別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兩條非姐妹染色單體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體都來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於染色體易位

C.與①和②相比,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已分別發生了重新組合

D.③和④形成後,立即被平均分配到兩個精細胞中

解析 C 同源染色體是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因此①和②所在的染色體不可能都來自父方。③和④的形成不是由於染色體易位,而是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造成的,因此會造成非等位基因發生重新組合。③和④形成後,需要先經過減數第一次分裂平均分配到兩個次級精母細胞中,然後再經過減數第二次分裂進入精細胞中。

8. 北京的一家大型醫院接診了一位嚴重早衰的女孩,該女孩12歲,但已呈現80多歲的面容,皮膚老化,器官已嚴重衰竭,經染色體檢查發現,該女孩22號染色體比常人多了一條,爲22號染色體三體綜合徵,全世界目前包括該女孩總共有三例病症。下面是有關22號染色體三體綜合徵的說法,正確的是 ( )

①屬於基因突變,可能是由於母方減數分裂產生異常的卵細胞所致

②屬於基因突變,可能是由於父方減數分裂產生異常的所致

③屬於染色體變異,可能是由於母方減數分裂產生異常的卵細胞所致

④屬於染色體變異,可能是由於父方減數分裂產生異常的所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C 多了一條染色體應屬於染色體數目變異,第22號染色體爲常染色體,可能是父母一方在減數分裂時產生異常的生殖細胞所致。

9. 生物的某些變異可通過細胞分裂某一時期染色體的行爲來識別。甲、乙兩模式圖分別表示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出現的“環形圈”、“十字形結構”現象,圖中字母表示染色體上的基因。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種變異類型分別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和基因重組

B.甲圖是由於個別鹼基對的增添或缺失,導致染色體上基因數目改變的結果

C.乙圖是由於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交叉互換的結果

D.甲、乙兩圖常出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體與DNA數之比爲1∶2

解析 D 據圖中信息可知:甲的變異類型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或重複,乙的變異類型屬於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甲圖中增添或缺失了基因而不是個別鹼基對,導致染色體上基因數目改變;乙圖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與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發生互換,且它們之間的互換髮生在非同源染色體之間,所以該變異是易位而不是基因重組;甲、乙兩圖表示染色體聯會,常出現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時每條染色體都含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兩個DNA分子。

10.(2010湖南省湘西州部分重點聯考)下圖是某高等動物一個表皮細胞發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單體交換的示意圖,其中D和d,E和e,F和f表示某對同源染色體上的三對等位基因。該細胞在發生有絲分裂後,產生子代表皮細胞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

A.DdEeFf B.DdEeFF

C.DdEeff D.DDEEFf

解析 D 此題以細胞分裂知識爲載體考查了獲取信息能力。該細胞發生有絲分裂後,含DEF、DEf基因的染色體分離,分別和含deF、def基因的染色體隨機結合,(DEF+DEf)(deF+def)→DdEeFf、DdEeFF、DdEeff。不能產生基因型爲DDEEFf的細胞。

11.(2011南通質檢)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雌蜂(蜂王和工蜂)是二倍體(2n=32),由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雄蜂是單倍體(n=16)。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蜜蜂屬於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

B.雄蜂是單倍體,因此高度不育

C.由於基因重組,一隻雄蜂可以產生多種配子

D.雄蜂體細胞有絲分裂後期含有2個染色體組

解析 D 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細胞直接發育而來,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發育而來,因此蜜蜂性別是由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決定的,而不是XY型性別決定方式;雄蜂是由卵細胞直接發育而來,屬於單倍體,但雄蜂可以進行假減數分裂產生,因此雄蜂是可育的單倍體;雄蜂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能發生基因重組,一隻雄蜂只產生一種與自身基因型相同的;雄蜂體細胞中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在有絲分裂後期,染色體組數爲正常體細胞的兩倍,即含有2個染色體組。

12.(2011福建漳州模擬)如圖曲線a表示使用誘變劑前青黴菌菌株數和青黴素產量之間的關係,曲線b、c、d表示使用誘變劑後菌株數和產量之間的關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由a變爲b、c、d體現了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

②誘變劑決定了青黴菌的變異方向,加快了變異頻率

③d變異類型符合人們的生產要求

④青黴菌在誘變劑作用下發生的變異可能有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B 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而不需要誘變劑的作用,青黴菌不發生減數分裂;基因突變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誘變劑不能決定變異方向;d代表的高產類型是符合人們生產要求的變異類型。

13.科研人員圍繞培育四倍體草莓進行了探究,實驗中,每個實驗組選取50株草莓幼苗,並以秋水仙素溶液處理它們的幼芽,得到下圖所示結果。請分析回答相關問題。

(1)秋水仙素誘導多倍體的作用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實驗結果看,影響多倍體誘導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誘導形成四倍體草莓適宜的處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鑑定四倍體草莓的方法之一是觀察細胞中的染色體數,鑑定時一般不宜選用當代草莓的根尖作材料,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察時,最好選擇處於分裂________期的細胞。

(4)最新研究發現多倍體植株葉片上的氣孔有明顯變化。科研人員取生長在同一位置、大小相近的二倍體和四倍體草莓葉片,觀察並統計兩種植株葉片氣孔長度、寬度和密度,得到下表:

倍性 氣孔長度/μm 氣孔寬度/μm 氣孔密度/個mm-2

二倍體 22.8 19.4 120.5

四倍體 34.7 29.6 84.3

實驗結果表明四倍體植株單位葉面積上氣孔總面積比二倍體植株________。聯繫多倍體植株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含量高,從光合作用角度分析,四倍體植株氣孔呈現上述特點的意義在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秋水仙素能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從圖中可以看出秋水仙素濃度和處理時間影響多倍體的誘導率,而且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處理1天誘導率最大。當代草莓的根尖細胞沒有經過誘導,誘導的只是地上部分,所以染色體沒有發生加倍。而觀察時,應選擇分裂中期,此時染色體的形態、數目最清晰。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統計出,四倍體植株單位葉面積上氣孔總面積(34.7×29.6×84.3=865 86.216)比二倍體植株(22.8×19.4×120.5=532 99.56)大,其意義是有利於植株從外界更多地吸收CO2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的糖類等有機物。

答案 (1)抑制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

(2)秋水仙素濃度和處理時間 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處理1天 (3)當代草莓植株的根尖細胞並沒有經過誘導,染色體數目沒有發生加倍 中 (4)大 有利於植株從外界更多地吸收CO2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的糖類等有機物

怎樣纔能有效的學好高中生物呢?

1.首先用觀察方法

觀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學習方法。觀察方法主要包括順序觀察、對比觀察、動態觀察和邊思考邊觀察。有一下幾種觀察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對比觀察 對比觀察有利於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如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時,就要先異中求同:它們都有雙層膜,都含有基粒、基質、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後再同中求異:線粒體的內膜摺疊成崎,葉綠體的內膜不向內摺疊;線粒體有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且酶分佈在內膜、基粒、基質中;而葉綠體內有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而酶分佈在基粒層和基質中;葉綠體中有葉綠素,而線粒體中沒有。

(2)順序觀察 順序觀察包括兩層意思。從觀察方式上來說,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最後用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也是先低倍,後高倍。例如,對植物根尖的觀察,就是先用肉眼觀察幼根,根據顏色和透明程度區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後再用放大鏡觀察報尖的根毛,最後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認識根尖各區的細胞特點。從觀察方位上來說,一般採取先整體後局部,從外到內,從左到右等順序。例如對一朵花的觀察,就要先從整體上觀察花形、花色,然後從外到內依次觀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3)邊思考邊觀察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思維可促進觀察的深入,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帶着問題觀察,邊思考、邊觀察。

(4)動態觀察 對生物生活習性、生長過程、生殖發育的觀察都屬於動態觀察。動態觀察的關鍵是把握觀察對象的發展變化。例如觀察根的生長,在幼根上等距畫墨線後的繼續培養過程中,重點就是觀察各條墨線間距離的變化,從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長的結論。

高三生物試題:生物與環境

J單元 與環境

J1 生態因素

3.J1[2012全國卷] 一塊農田中有豌豆、雜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屬於競爭關係的是( )

A.田鼠和雜草

B.豌豆和雜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細菌和其細胞內的噬菌體

3.B [解析] 本題考查生物的種間關係。競爭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的現象。豌豆和雜草爭奪陽光和土壤中的礦物質等,所以二者是競爭關係。田鼠與雜草屬於捕食關係,豌豆與根瘤菌屬於互利共生關係,噬菌體與細菌屬於寄生關係。

J2 種羣的特徵、數量變化及種羣密度調查

4.J2[2012重慶卷] 如圖爲某地東亞飛蝗種羣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爲有效防治蝗災,應在a點之前及時控制種羣密度

B.a~b段,該種羣的增長率與種羣密度之間呈正相關

C.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改變性別比例可防止c點出現

D.控制種羣數量在d~e水平,有利於維持該地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4.B [解析] 本題考查種羣密度及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關及識圖。據圖分析a點爲K/2,此時增長速率最大,而蝗蟲作爲害蟲,對它的防治應該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長速率很小的時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確; a~b段增長率在減小而種羣密度在增加,B錯誤;利用性引誘劑誘殺雄蟲可改變性別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麼就可以防止種羣數量在波動時出現很高的峯值(c點),C正確;將蝗蟲的種羣數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減少蝗蟲對植物的危害,有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D正確。

4.D3J2I3[2012天津卷] 下列實驗操作能達到預期結果的是( )

A.在“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統計每一時期細胞數佔計數細胞總數的比例,能比較細胞週期各時期的時間長短

B.在“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係”實驗中,計算紫紅域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能反映NaOH進入瓊脂塊的速率

C.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羣數量變化”實驗中,培養期內共三次取樣測定密度,即可準確繪製酵母菌種羣增長曲線

D.在“探究a-萘乙酸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用高濃度組的a-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條基部一天後,觀察生根情況以確定最適濃度

4.A [解析] 本題考查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酵母菌種羣數量變化和α-萘乙酸生根的實驗,考查的實驗探究能力。每一時期細胞數佔計數細胞總數的比例,可以代表細胞週期各時期的時間長短,A項正確; NaOH進入瓊脂塊是擴散作用,其速率是一定的,跟紫紅域的體積與整個瓊脂塊的體積之比沒有關係,B項錯誤;要準確繪製出酵母菌種羣增長曲線,應在培養期的不同時間點內多次取樣,並且每個時間點取樣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C項錯誤;應用不同濃度梯度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條基部幾個小時至一天,觀察生根情況來確定最適濃度,D項錯誤。

6.J2[2012課標全國卷] 某島嶼上生活着一種動物,其種羣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爲某年該動物種羣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後一天統計種羣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於該種羣的敘述,錯誤的是( )

圖2

A.該種羣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爲零

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羣的年齡結構

C.該種羣的年齡結構隨着季節更替而變化

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羣的密度

6.D [解析] 本題考查種羣的數量變化,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圖中12月份沒有未成熟個體,而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表明在6個月內可能沒有新的個體出生,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爲零,A對。天敵的遷入,主要捕食到該種羣中“老、弱、病”的個體,會影響種羣的年齡結構,B對。從圖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齡組的個體數會有變化,表明種羣的年齡結構會隨着季節更替而變化,C對。大量誘殺雄性個體,造成性別比例失調,從而會對種羣的密度造成影響,D錯。

27.J2[2012江蘇卷] 藍藻、綠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見藻類。某課題組研究了不同pH對3種藻類的生長及光合作用的影響,實驗結果見圖5、圖6。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5

圖6

(1)根據圖5和圖6分析,3種藻類中pH適應範圍最廣的是________;在pH爲8.0 時,3種藻類中利用CO2能力最強的是________。

(2)在培養液中需加入緩衝劑以穩定pH,其原因是________。

(3)在實驗中需每天定時對藻細胞進行取樣計數,請回答以下問題:

圖7

①取出的樣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________。

②在計數前通常需要將樣液稀釋, 這是因爲________。

③將樣液稀釋100倍,採用血球計數板(規格爲1 mm×1 mm×0.1 mm)計數,觀察到的計數室中細胞分佈見圖7,則培養液中藻細胞的密度是________個/ mL。

27.(1)綠藻 藍藻

(2)藻類生長代謝會改變培養液pH

(3)①維持藻細胞數量不變 ②藻細胞密度過大

③1×108

[解析] 本題考查影響種羣數量變化的因素及其調查,考查學生分析曲線,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1)結合題圖可知,綠藻的pH適應範圍最廣;據圖可知,在pH爲8.0時,藍藻光合速率最高,利用CO2能力最強。(2)藻類生長過程中,細胞代謝產物中的酸性或鹼性物質會改變培養液pH,因此需要加入緩衝液以維持pH。(3)①取出的樣液立即加入固定液,將藻細胞殺死、固定,防止計數過程中藻細胞數量變化。②若藻細胞密度過大,細胞計數困難,計數前需適度稀釋。③據五點取樣法可數出,四角和中央的五個中方格內的細菌數分別爲5、4、4、4、3,故每個中方格內的細菌數平均爲4個,整個大方格內共25箇中方格,100個細菌,其體積爲1 mm×1 mm×0.1 mm=10-4 mL,因此藻細胞的密度爲100/10-4×100(稀釋倍數)=1×108個/ mL。

J3 羣落的結構特徵、演替及豐富度

4.J3[2012全國卷] 下列關於森林羣落垂直結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羣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B.羣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C.動物在羣落中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分層有關

D.喬木層的疏密程度不會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

4.D [解析] 本題考查羣落的結構。森林羣落中植物和動物在垂直結構上都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植物的分層現象主要與光照有關,動物的分層主要與其食物和棲息環境有關,所以動物的垂直分層與植物的垂直分層有關。喬木層的疏密程度可影響下層的光照和土壤營養狀態等,從而影響草本層的水平結構,所以D項錯誤。

3.J3[2012福建卷] 科技人員選取某地同一自然條件下三種不同類型的茶園,進行物種豐富度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判斷正確的是( )

A.純茶園物種數變化幅度最小,不易產生暴發性蟲害

B.杉茶間作園各物種的種羣密度在10月份時最大

C.梨茶間作園的營養結構在6月份時最爲複雜

D.人類生產活動不會改變茶園的羣落結構

3.C [解析] 人工純茶園的物種單一,其抵抗力穩定性最差,容易產生暴發性蟲害,A錯誤。根據圖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間作園的物種數最多,但並不能說明各物種在此時的種羣密度最多,B錯誤。分析曲線也可以看出,6月份時,梨茶間作園的物種數最多,這樣,其營養結構最爲複雜,因爲營養結構的複雜程度體現物種的豐富度。人類活動會對茶園的羣落結構造成影響。

3.J3 [2012北京卷] 金合歡蟻生活在金合歡樹上,以金合歡樹的花蜜等爲食,同時也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如果去除金合歡蟻,則金合歡樹的生長減緩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論是( )

A.金合歡蟻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

B.金合歡蟻爲自己驅逐競爭者

C.金合歡蟻爲金合歡樹驅逐競爭者

D.金合歡蟻和金合歡樹共同(協同)進化

3.C [解析] 本題考查種間關係的相關知識,考查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金合歡蟻取食金合歡樹的花蜜等,所以金合歡蟻能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A說法正確;金合歡蟻可以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B說法正確;金合歡蟻不能爲金合歡樹驅逐競爭者,C說法錯誤;金合歡蟻與金合歡樹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係,這種關係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D說法正確。

J4 生物與環境綜合

9.J4A1[2012天津卷] 夏初,在某河口多地點採集並測定水樣,結果表明,各採樣點無機氮濃度相近,而無機磷濃度差異較大。按無機磷濃度由低到高的順序,繪製各採樣點對應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密度曲線,結果如下圖。

據圖回答:

(1)磷元素進入浮游植物細胞後,以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爲細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細胞內,磷元素通過參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應(寫反應式),保持細胞內ATP含量的相對穩定。

(2)分析發現,P1、P2採樣點浮游植物種類差別非常明顯,從進化角度分析,這是____________的結果。

(3)無機磷濃度高於P1的採樣點,浮游動物的密度反而比P1採樣點低,下列有關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________(單選)。

A.可被浮游動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種類較少

B.水體溶解氧較高

C.浮游動物的捕食者數量較多

D.水體有害物質濃度較高

(4)請用箭頭補充完成該河口生物羣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圖。

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消費者分解者

9.(1)磷脂

ADP+Pi+能量????酶1酶2ATP

(2)自然選擇

(3)B

(4)

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大型消費者分解者

[解析] 本題考查生物與環境綜合的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1)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磷參與了ATP與ADP相互轉化的反應,兩者相互轉化才保持了細胞內ATP含量的相對穩定。(2)從進化角度分析,P1、P2採樣點浮游植物種類差別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3)若水體中溶氧較高,則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是有利的,不應是減少的原因,而可被浮游動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種類較少、浮游動物的捕食者數量較多或水體有害物質濃度較高(富集作用)均可使無機磷濃度高於P1的採樣點時,浮游動物的密度反而比P1採樣點低。(4)該河口生物羣落中氮元素是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從生物羣落流向無機環境的;大型消費者指向分解者的箭頭已標出,所以圖中不用再標。

31.[2012四川卷] 回答下列Ⅰ、Ⅱ小題。

Ⅰ.J4爲防治農田鼠害,研究人員選擇若干大小相似、開放的大豆田,在邊界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適宜高度的模擬樹樁,爲肉食性猛禽提供棲息場所。設樁一段時間後,測得大豆田中田鼠種羣密度的變化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猛禽與田鼠的種間關係是________。

(2)該生態系統中田鼠的種羣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決定的;b點以後田鼠種羣密度大幅上升,從田鼠生存環境變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曲線Ⅱ相比,曲線Ⅰ所示環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若在農田周圍合理植樹可控制鼠害,從而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該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_關係,使人們從中更多獲益。

31.Ⅰ.(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 株冠形成有利於躲避天敵;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動

[解析] Ⅰ.本題綜合考查生態系統的有關知識和獲取信息的能力。(1)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該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生產者是大豆,因此大豆是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猛禽與田鼠之間是捕食關係。(2)田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和遷出是決定其種羣密度的重要因素。b點以後大豆的株冠形成,爲田鼠躲避天敵提供了便利條件,大豆開花結實使田鼠的食物增加,這些都是田鼠種羣密度大幅上升的原因。(3)與曲線Ⅱ相比,曲線Ⅰ所示環境中模擬樹樁的密度增大,爲猛禽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場所,使得該環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由圖可知模擬樹樁的密度越大,田鼠密度越低,這樣如果在農田周圍合理植樹就可控制鼠害,從而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農作物少受鼠害,農作物增產,人類從中受益。

26.J4[2012山東卷] 如圖所示,曲線Ⅰ、Ⅱ、Ⅲ分別表示某野生動物種羣數量超過環境容納量後,其未來種羣數量變化三種可能的情況。

(1)圖中曲線________說明該種羣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程度較輕。當曲線Ⅲ趨近零時,對該動物種羣已不宜採取________保護的措施。圖中陰影部分可能引起該種羣的__________發生改變,進而導致物種進化。

(2)若圖中物種處於最高營養級,當其數量下降,且其他條件不變時,流向該營養級其他物種的能量會________。處於該營養級物種的種間關係是________。

(3)若圖中物種爲食草動物,當看到青草明顯減少時,部分個體會另覓取食地,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功能。

(4)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過度利用也會導致出現圖中的三種情況。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表現爲“J”型增長,因此需控制“J”型增長方程式中________參數,以實現人口和野生動物資源的協調發展。

26.(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護區) 基因頻率

(2)增加 種間(競爭)

(3)信息傳遞

(4)λ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生態系統的功能等知識點。(1)種羣對棲息地的破壞程度越嚴重,種羣的數量下降越嚴重,據此結合曲線圖判斷曲線Ⅰ所示種羣對環境的破壞最輕;當生物種羣數量幾乎降低到0,說明環境已不適宜其生存,故不適宜進行就地保護;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羣基因頻率的改變。(2)圖中物種與該營養級其他物種間的關係是競爭,該物種的數量下降,對其他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流向其他物種的能量增多。(3)動物隨着青草的變化發生變化,這說明青草把信息傳給了動物。(4)要實現人口和野生動物資源的協調發展,就要降低人口增長率,在J型增長中增長率是(λ-1)×100%。

32.J4[2012課標全國卷]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這種鹿的雌雄個體分羣活動(生殖季節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羣現象,即一羣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回答下列問題:

(1)該草原上的雌鹿羣和雄鹿羣屬於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種羣。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個________(填“種羣”、“羣落”或“生態系統”)。

(3)爲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項圈,乙組同時拋出2個相同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1個項圈和1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後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________(填“大於”、“等於”或“小於”)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要求甲、乙、丙3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於該草原上的________。

32.(1)同一 (2)羣落 (3)小於 相同 雌鹿或雄鹿

[解析] 本題考查種羣、羣落的概念和實驗,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1)種羣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所以雌鹿和雄鹿是同一種羣。(2)生物羣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羣的總和,草原中草、鹿、兔和土壤中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構成了羣落。(3)根據題中“同性聚羣”信息可知,項圈和木棍相當於草原上同性聚羣的雌鹿或雄鹿;若“一羣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假說成立,則丙組項圈和木棍(相當於雌鹿和雄鹿混合)被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平均時間應該比甲組和乙組(相當於同性聚羣的雌鹿或雄鹿)用時較少;拋出的項圈和木棍的距離在此實驗中屬於無關變量,所以要保持相同。

27.H4、J4 [2012廣東卷] 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養殖,能適應鹹、淡水環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鹹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並將興奮傳給________,促使其釋放________,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鹹水環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監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羣數量發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後,羅非魚種羣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見圖2)。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羣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羣的環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

注:K0是羅非魚種羣在理想條件下的環境容納量

圖2

(3)富營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該水庫出現水華現象,浮游動物和魚類均受到影響。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藻毒素從產毒藻逐級積累到FNE體內的途徑。

27.(1)升高 垂體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3)產毒藻?→浮游動物?→雜食性魚類(羅非魚)?→FNE

[解析] (1)根據題意,外界鹹水的濃度高於羅非魚體液的濃度,造成失水,隨着體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而下丘腦存在滲透壓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後,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會通過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作用於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該處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以此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2)根據圖示羅非魚種羣在a~b段呈J型增長,從b點後開始環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點放入大型肉食性魚,並且一段時間後在K2附近波動。(3)根據題意分析可以獲得捕食關係:

產毒藻浮游動物雜食性魚類(羅非魚)FNE

,藻毒素沿着食物鏈(網)逐級富集。

4.J4 [2012廣東卷] 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土壤動物羣落不存在分層現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係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鹼度不同,土壤動物羣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羣豐富度

4.C [解析] 由於不同的土壤層面爲不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土壤中的羣落也存在垂直分佈,所以A錯。土壤中動物的種間關係,除了互利共生之外,還有捕食、寄生、競爭,這些無主次之分,所以B錯。土壤是無數小動物的,土壤鹽鹼度不同,土壤動物羣落結構有差異,C正確。土壤表層只有一部分小動物分佈,應該選擇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小動物類羣的豐富度,所以D錯。

1.[2012江西聯考]圖爲某天鵝種羣數量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其棲息環境,可使K值提高

B.對該種羣密度的取樣調查可以採用樣和標誌重捕法

C.bc段種羣增長率逐漸下降,出生率大於死亡率

D.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羣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增長率

1.B [解析] K值表示環境條件下的最大容納量,同一種羣的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若改變條件,會使K值變化,如建立天鵝種羣的自然保護區,改善空間和資源條件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A選項正確。天鵝活動範圍大,一般採用標誌重捕法,B選項錯誤。增長率是指單位數量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內新增加的個體數,其計算公式爲:(這一次總數-上一次總數)/上一次總數×100% 高中政治;bc段種羣增長率雖然下降,但個體數量卻在增加,出生率大於死亡率,C選項正確。曲線X爲“J”型增長,曲線Y爲“S”型增長,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自然狀態下種羣無法超出理想狀態下的最大增長率,D選項正確。

2.[2012南昌調研]將兩種倉庫害蟲擬谷盜和鋸谷盜共同飼養於麪粉中,二者數量變化如圖所示。據實驗判斷,正確的是( )

A.擬谷盜種羣增長速率的最大值出現在第50天以後

B.擬谷盜種羣似“S”型增長,其增長受種內鬥爭因素制約

C.擬谷盜種羣和鋸谷盜種羣爲競爭關係,競爭程度由強到弱

D.擬谷盜種羣和鋸谷盜種羣爲捕食關係,因此擬谷盜必須依賴於鋸谷盜種羣

2.B [解析] 由圖示可知,擬谷盜種羣增長速率在第50天前達到最大值,第50天以後種羣增長速率下降,A選項錯誤。擬谷盜種羣數量呈“S”型增長,其增長受種內鬥爭制約,B選項正確。擬谷盜和鋸谷盜共同飼養,50天后,鋸谷盜種羣數量(明顯下降後)趨於穩定,而擬谷盜種羣數量(急劇增加後)也趨於穩定,這說明兩種害蟲在食物、空間方面存在競爭,競爭強度爲弱到強到弱,C、D選項均錯誤。

3.[2012鹽城一模]下列有關種羣和羣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羣和羣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層現象

B.任何區域初生演替的結果都是形成森林

C.種羣密度能夠準確地反映種羣數量變化的趨勢

D.羣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係

3.D [解析] 種羣沒有分層現象,A選項錯誤。若是乾旱,演替的結果就不是森林,B選項錯誤。年齡組成能反映種羣數量變化的趨勢,C選項錯誤。羣落中兩個物種之間可能存在一種以上的種間關係,如草原生態系統中蛇與鷹的關係存在競爭和捕食關係,D選項正確。

4.[2012吉林一模]一塊棄耕的農田,很快會雜草叢生,幾年後,草本植物開始減少,各種灌木繁茂起來,最後演變成一片森林,成爲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在此演變過程中,相關變化趨勢正確的是( )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C [解析] 由圖中也可以看出,除了最開始乙、丙兩羣落沒有出現的時期之外,其他時候三個羣落都是共存的,C選項錯誤。

5.[2012唐山一模]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樹冠迅速生長,繁殖能力強,植株覆蓋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後,以其入侵點爲圓心向外擴散,劃分出薇甘菊入侵區、羣落交錯區和本土植物區三類樣區。在入侵區,薇甘菊覆蓋度大於90%,入侵年齡在5年以上;羣落交錯區,薇甘菊與當地植物交錯分佈,薇甘菊覆蓋度在10%~30%,入侵年齡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區沒有薇甘菊生長,優勢種羣爲本土植物類羣,其覆蓋度大於80%。下表爲不同樣區(取土樣的數量、體積相同)中小型土壤動物的個體數量和類羣數統計結果。請分析回答:

線蟲 蜱蟎目 彈尾目 其他昆蟲

或小動物 個體總數 類羣數

薇甘菊入侵區 1 890 226 123 48 2 287 15

羣落交錯區 1 198 132 99 114 1 543 15

本土植物區 1 084 120 143 49 1 376 14

數量總計 4 172 478 365 211 5 206 44

(1)從表中數據可知,在不同樣區捕獲到的中小型土壤動物個體數量不盡相同,動物個體數量最多的樣區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後對中小型土壤動物的________變化影響不大,而對土壤中動物的個體數量變化影響較大。對土壤中線蟲等小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常?用______的方法,進行?集、調查。

(2)在該生態系統的成分中,薇甘菊屬於________, 土壤中的小動物屬於____________。

(3)薇甘菊與本土植物之間的關係是________,入侵5年後,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種取代另一些物種等的一系列變化稱________。

5.(1)薇甘菊入侵區 類羣數 取樣器取樣

(2)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

(3)競爭 光照不足 羣落演替

[解析] (1)從表格中所給數據可知,薇甘菊入侵區捕獲到的動物個體數爲2 287,居最多,而類羣數與羣落交錯區及本土植物區差距不明顯;對土壤中線蟲等小動物類羣豐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樣器取樣法。(2)薇甘菊能進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生產者;土壤中部分小動物爲消費者,但蚯蚓和其他小動物能使土壤中的無機鹽成分增加,擔任分解者的角色。(3)題幹信息表明,隨薇甘菊入侵時間的延長,薇甘菊與本土植物的覆蓋度明顯相反,顯然它們之間存在着競爭關係;薇甘菊依靠攀爬樹冠迅速生長,繁殖能力又強,植株覆蓋密度大,尤其是生長具有趨光性。因此,薇甘菊很容易向上層生長、擴展,從而覆蓋其他植被,並致其死亡。隨着時間的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種可能被薇甘菊所代替,發生羣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基因的表達知識點歸納

名詞: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 *** 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間斷的直線排列,每個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

2、遺傳信息:基因的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就代表~。

3、轉錄:是在細胞核內進行的,它是指以DNA的一條鏈爲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4、翻譯:是在細胞質中進行的,它是指以信使RNA爲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5、密碼子(遺傳密碼):信使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叫做~。

6、轉運RNA(tRNA):它的一端是攜帶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個鹼基,都只能專一地與mRNA上的特定的三個鹼基配對。

7、起始密碼子:兩個密碼子AUG和GUG除了分別決定甲硫氨酸和擷氨酸外,還是翻譯的起始信號。

8、終止密碼子:三個密碼子UAA、UAG、UGA,它們並不決定任何氨基酸,但在蛋自質合成過程中,卻是肽鏈增長的終止信號。

9、中心法則: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RNA,再從RNA傳遞給蛋白質的轉錄和翻譯過程,以及遺傳信息從DNA傳遞給DNA的複製過程。後發現,RNA同樣可以反過來決定DNA,爲逆轉錄。

語句:

1、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須具有遺傳效應,有的DN *** 段屬間隔區段,沒有控制性狀的作用,這樣的DN *** 段就不是基因。每個DNA分子有很多個基因。每個基因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基因不同是由於脫氧核苷酸排列順序不同。基因控制性狀就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DNA的遺傳信息又是通過 RNA來傳遞的。

2、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RNA與DNA的區別有兩點:①鹼基有一個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則爲胸腺嘧啶。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脫氧核糖,這樣一來組成RNA的基本單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則爲脫氧核苷酸。

3、轉錄:(1)場所:細胞核中。(2)信息傳遞方向:DNA→信使RNA。(3)轉錄的過程:在細胞核中進行;以DNA特定的一條單鏈爲模板轉錄;特定的配對方式:

4、翻譯:(1)場所:細胞質中的核糖體,信使RNA由細胞核進入細胞質中與核糖體結合。(2)信息傳遞方向:信使RNA→ 一定結構的蛋白質。

5、信使RNA的遺傳信息即鹼基排列順序是由DNA決定的;轉運RNA攜帶的氨基酸(如甲硫氨酸、穀氨酸)能在蛋白質的氨基酸順序的哪一個位置上是由信使RNA決定的,歸根結底是由DNA的特定片段(基因)決定的。

6、信使RNA是由DNA的一條鏈爲模板合成的;蛋白質是由信使RNA爲模板,每三個核苷酸對應一個氨基酸合成的。公式:基因(或DNA)的鹼基數目:信使RNA的鹼基數目:氨基酸個數=6:3:1;脫氧核苷酸的數目=的基因(或DNA)的鹼基數目;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7、一種氨基酸可以只有一個密碼子,也可以有數個密碼子,一種氨基酸可以由幾種不同的密碼子決定。

8、基因對性狀的控制:

①一些基因就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性狀的。白化病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不能合成促使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

②一些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的。(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