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逍遙的莊子

莊子,蒙地(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名叫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史稱“漆園傲吏”,是地方官吏的楷模。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人。當時諸侯混戰,爭霸天下,他不願與其他的統治者同流合污,便辭官隱居,潛心研究道學。他的學問廣博,各個方面都有涉獵。他大大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因此他著述的十多萬字,大體上都是類似寓言。此外,他還寫了《漁父》、《盜跖》等文章,用來詆譭孔子學派的人,也用來闡明老子的學問。但是像他寫的《畏累虛》、《亢桑子》這樣的書,都是空談而沒有事實根據。

然而莊子善於編織文字、分析詞句,善於描摹事物、抒發情感,故意捏造事情,以攻擊儒家、墨家的學說,即使是當代有名的學者,也難免受到他的批評。他的言辭瀟灑自如、隨心所欲,因此上自王公大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沒有人能夠真正地瞭解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有學問且賢能,於是派使者攜帶厚禮去邀請他,並且許諾讓他做國相。莊周笑着對楚國的使者說:“千兩黃金確是非常厚重的薪金,卿相也是十分尊貴的職位。但您難道沒見過大王祭祀時所用的牛嗎?飼養它幾年後,給它穿上帶花紋的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實就是把它送進太廟作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只想做一隻安分平凡的牛,恐怕也沒法做到了!我如果接受了大王的任命,就會是那樣的下場了!您趕快走吧,不要在這裏打攪我清心修道!我寧願在污水溝裏戲水,享受快樂,也不願讓國君束縛我自由的生活;我寧願一輩子不做官,享受平凡帶來的那份平靜,也不願放棄我現在安寧、快樂的日子。”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蘇代智勸向壽

秦國派向壽去平定宜陽,派樗裏子和甘茂攻打魏國的皮氏。向壽是宣太后孃家的親戚,而且跟秦昭王從小一起長大,因此很受器重。向壽到了楚國,楚國聽說秦國器重向壽,因而對向壽禮遇有加。向壽爲秦國鎮守宜陽,心想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啊,看到楚人對自己很是尊敬,打算叫上楚國率軍一起攻打韓國。

韓國公仲侈聽到這個消息,讓蘇代去勸說向壽。蘇代對向壽說:“禽獸如果被困住,一定會奮力掙扎,那股猛勁甚至會頂翻行人的車輛。您打敗了韓國,讓公仲侈受辱,秦王會因此重重的獎賞您。而公仲侈收拾剩下的國土,歸順秦國,也可以得到封賞,倒也不影響他的榮華富貴,所以你們也湊合着雙贏了。然而現在您把解口這個地方送給楚國,把杜陽封給楚國的令尹。換來楚國和秦國聯合,進攻韓國,在兩強的雙重打擊下,韓國必定滅亡。韓國雖然滅亡,公仲侈破罐子破摔,負隅頑抗,親自率領他的部下來對抗秦國,您就是佔領了韓國也不得安寧,到時候秦王必定怨恨您不能安定新地,還刺激了楚國與秦國爭霸的野心。到時候您該怎麼辦?請您能仔細考慮要不要聯合楚國徹底滅亡韓國。”

向壽嚇了一跳,急忙說:“我聯合秦國和楚國並不是爲了對付韓國,請您代我拜見公仲侈並轉告他不要多心,秦國和韓國的外交是一致和友好的。”蘇代回答說:“請允許我斗膽奉勸您,人們說:‘重視自己受重視的原因,才能長久地受到重視。’比較起來,秦王更寵愛和親近公孫奭;更器重甘茂的才能和智慧。可現在這兩個人都不能親自參與國家大事,唯獨您可以,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他們都有依靠的勢力,公孫奭偏向韓國,而甘茂偏向魏國,秦王並不相信他們沒有私心,全心全意爲秦國辦事。如今秦國和楚國爭強,而您卻在關鍵時刻偏向楚國站錯了隊,這跟公孫奭和甘茂走的是同一條路,您跟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人們都說楚國是善於權變的國家,您一味靠近楚國,將來一定不會有好下場,這是自食其果。您不如跟秦王商討楚國的反覆無常,提醒秦王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樣就可以免除後患了。韓王一定先把國家大事委託給公孫奭,然後才委託給甘茂。韓國是您的仇敵,如今您說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正是舉用外人,不避仇敵,秦王也就不懷疑您的忠心了,必定更加崇信您,榮華富貴的日子也就更長遠了。”向壽說:“先生說的有理,我願意與韓國交好,請您代爲牽線。”

蘇代回答說:“甘茂答應公仲侈把武遂(今山西臨汾西南或垣曲東南)歸還韓國,讓宜陽的人民返回家園。如今您卻要無條件地收回它,難啊。”向壽說:“這樣的話,該怎麼辦呢?武遂始終不能收回嗎?”蘇代回答說:“您爲什麼不通過秦國替韓國向楚國索取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這是韓國的屬地。您如果能索取到潁川,那麼您的威嚴在楚國就會建立了起來,您的命令也會暢行無阻了,同時韓國也會因此而對您感恩戴德。您如果討不回潁川,韓國和楚國的仇怨就不能化解,他們各自都會去投奔秦國。秦、楚兩國爭強,您可以譴責楚國以籠絡韓國,這對秦國是有利的。”向壽說:“這又能怎樣呢?”蘇代回答說:“這是當然是好事。甘茂想通過魏國攻佔齊國,公孫奭想通過韓國攻佔齊國。現在您奪取了宜陽立下大功,又籠絡了楚國和韓國,並對他們進行了安撫,然後再攻打齊、魏兩國,這樣公孫奭和甘茂就無所事事了,秦王就會更加的仰仗您了。”

史記中歷史人物故事:高傲的淳于髡

淳于髡,是齊國人。他博聞強記,學業不侷限於一家之言。他非常善於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了淳于髡,梁惠王單獨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梁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把他比作神仙一樣的人物,可我見了他,他根本不跟我說話,我連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難道是寡人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淳于髡說:“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我對此能說什麼,只能沉默不語了。”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轉告了惠王,惠王大爲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神仙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人獻給寡人一匹好馬,寡人還沒來得及看一下,恰巧淳于先生來了。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人獻來歌伎,寡人還是沒來得及欣賞,就遇到淳于先生來了。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裏卻想着馬和歌伎,確實是這麼回事。”後來惠王再次接見淳于髡,兩人專注地進行交談,一連三天三夜都沒感覺到倦意。惠王打算封給淳于髡高官爵位,淳于髡卻客氣地推辭不受。淳于髡離開時,梁惠王贈給他一輛由四匹馬駕的精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兩黃金。淳于髡終身都沒有出仕做官。

石勒不計前嫌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爲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着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少年張衡故事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祕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

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裏鼓車和能飛行數裏木鳥。

渴求知識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名勝古蹟,考察了周圍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

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他創制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爲人們所津津樂道。

宋王與使者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說:“齊國的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說:“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現在憑着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於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着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着,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查看。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裏去?”

派去的人說:“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麼近了,國民已經如此恐懼。現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爲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麼辦呢?”

他的哥哥說:“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於死者死,先於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後,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說:“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裏。國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興。左右近臣都說:“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於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後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爲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塗,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纔能有利於我自身,上下互相爲了謀求利益而爭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讚說:“先生說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爲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本來也是爲了利益,因爲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纔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說‘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爲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對象不同的原因。

長城故事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裏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爲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爲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裏乾着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麼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着頑強的毅力,憑着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一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麼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一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是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爲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長城傳說

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佔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與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佔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衆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甕城門樓後檐臺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借此剋扣易開佔與衆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佔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 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擡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裏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衆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衆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僅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衆工匠爲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併成爲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