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曆史人物經典名言名句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曆史人物經典名言名句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誡子書》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平庸.不免於下流矣。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志當存高遠。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

三國文學家 曹植

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前出師表》

能用衆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衆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 孫權

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

見三國.蜀.《諸葛亮集.治軍》。陳:同"陣"。這兩句大意是:敵人要固守陣地.就選擇他守備薄弱的地方發起攻擊;敵人要興師出兵.就用出人意料的戰術突然襲擊他。戰爭中就是要用"有備"去攻"無備".以"有意"去勝"不意".以超乎常規的奇兵奇謀克敵制勝.古今中外許多戰例都證明了這一點。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諸葛亮集.治軍》

尸位素餐.難以成名。

見三國.魏.曹植《矯志詩》.尸位:佔居職位而不盡責。素餐:白吃飯。成名:取得好名聲。這兩句大意是:白白地佔居職位而不克盡職守的吃閒飯的人.難以取得好名聲。不管做什麼工作.要想贏得人們的稱讚.取得好名聲.就要勤奮努力.克己奉公.幹出點成績.作出點貢獻。如果總是祿祿無爲.尸位素餐.就難免被人們指責、議論。本名句可供勸誡人們奮發有爲時引用。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矯志詩》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不清心寡慾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誡子書》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三國名言語錄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輕:輕視。然:如此。這兩句大意是:文人相互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知識分子往往互相輕視.或由於自矜自高.或由於忌妒他人.自古以來就有這種陋習。今天.隨着社會的進化.文明的發達.大家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共創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前提下.這種陋習已有所克服.但還不能說已經根除。這兩句多用來說明文人相互輕視由來已久.也用來反對文人相互鄙薄。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典論.論文》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三國.魏.曹植《君子行》。納履(1ǚ呂):整理鞋子。整冠:正帽。這兩句大意是:在瓜田裏不提鞋子.在李樹下不整帽子。在瓜田裏彎腰提鞋.就會造成偷瓜的嫌疑;在李樹下舉手正帽.就會造成偷李子的嫌疑。《君子行》雲:"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就是以這兩句比喻明智的人應防患於未然.避免嫌疑的產生。今有"瓜田李下"、"瓜李之嫌"等成語.則分別指容易涉嫌的場合和容易被誤會的嫌疑。如《北史.袁聿修傳》:"今日仰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三俠五義》第五十二回:"他因家下無人.男女不便.有瓜李之嫌"。這兩句多用於告誡人們要避免嫌疑。

三國文學家 曹植 《君子行》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霞。

三國.曹植天地是永恆的.永無終極.人生是極其短暫的.就象朝霞.絢爛奪目一時.轉瞬消逝.因此我們要珍惜生命.在短暫的瞬間.儘量活出自己的意義。

三國文學家 曹植

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

三國.魏.曹植《矯志詩》.都蔗:粗大的甘蔗。這幾句大意是:粗大的甘蔗雖然味道甜美.但當作手杖來拄則必定斷折.讒佞人的.蜜語巧言聽起來很舒服.但按照它去辦事則必定失敗。這幾句說明用人行事不能光看外表.而要講求實用.不然的話.就會受騙上當。這種用比喻補充說明問題的方法也是值得學習的。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矯志詩》

得人則安.失人則危。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曹丕《秋胡行二首》其。人:賢能的人。這兩句大意是:得到賢能的人就安穩.失去賢能的人就危險。這兩句可用於說明國家安危重在得人。

三國政治家 曹魏開國皇帝 曹丕 《秋胡行二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爲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魏.曹植《七步詩》鍋裏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子汁來做成糊狀食物。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你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你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七步詩》現代版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文學家 曹植 《七步詩》

文若春華.思若涌泉。

三國.魏.曹植《王仲宜誄》。華:花。思:文思.靈感。這兩句大意是:文章像春天爛漫的花朵.文思如山間奔涌的泉水。這兩句以貼切的比喻.稱讚"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文思敏捷.創作豐富.詩文精美。現在可供引用評價、讚美古今其他有成就的作家、詩人。

三國文學家 曹植 《王仲宜誄》

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虞通明而辭不專。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五儀解》一個人若有仁義之心.就不會自我誇耀;考慮問題若能明辨是非.通達事理.說起話來就不會自以爲是。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五儀解》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三國名言語錄

《孔子家語.王言》曾參問:"請問什麼是“七教”呢?"孔子說:"上位尊敬老人.下民就更孝敬;上位重次列.下民就更順長者;上位愛施捨.下民就更寬厚;上位親近賢者.下民就選擇交友;上位德行好.下民就不會隱藏錯處;上位不貪利.下民就恥於爭鬥;上位廉潔謙讓.下民就會恥於供上的太少.這就叫七教。這七種教化.是治理百姓的根本.政治教化有這樣的基本原則.那麼治民的根本就是正確的。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表率正.那麼還有什麼不正呢?所以.君王首先在自己身上樹立仁德.這之後大夫就忠了.士講誠信.百姓敦厚.風俗純樸.男人樸實.女人正派.這六點是教化達到的結果.散佈到天下四方.不會出現空隙.納入到不大的屋民不會顯得滿塞。用禮來劃分人的等級尊卑.用道義立身處世.用順從禮法的原則行事.那麼.百姓厭棄壞的.就像熱水放入雪一樣不相容。"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王言》

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自己聰明智慧.要保持愚笨的樣子;功勞覆蓋天下.要保持謙讓的樣子;既勇敢而力氣蓋世.要保持怯弱的樣子;財富擁有全天下.要保持謙遜的樣子.這就是所謂謙讓了再謙讓的辦法。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三恕第九》

故曰所謂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

春秋.孔子《孔子家語.王言》所以說.天下最仁德的人.能聚合天下最親的人;天下最聖明的人.能推舉天下最有才能的人。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王言》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

東漢末年東吳傑出軍事家 周瑜

君子修道立德.不爲困而改節。 三國名人名言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在臣》。這兩句大意是:君子修養道德.確立操守.不因爲困窘而改變其志向節操。漢樂府《猛虎行》有"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之句.君子修道立德.決不能隨波遂流.見風使舵.從而喪失品格.爲人所不齒。

三國魏儒家學者 王肅 《孔子家語.在臣》

君子交有義.不必常相從。

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二首》其二。義:情義。這兩句大意是:君子之交。重在情義.不必經常廝守相隨。郭假叔認爲君子相交.義最重要。所以他說:"天地有明理.遠近無異同。三仁不齊跡.貴在等賢從。"微子、箕子.比干被稱爲殷朝"三仁".他們的事蹟不同.但重義卻是一致的。現在可以給"義"以新解釋.表明交友要以理想、原則、志趣爲重。

三國.魏學者 郭遐叔 《贈嵇康詩二首》

上枉下曲.上亂下逆。

三國.魏.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枉:彎曲。這兩句大意是:上面不正.下 面就彎曲;上面混亂.下面就叛逆。~和《意林.政論》說的"上行下效".晉代楊泉《物理論》說的"上不正.下參差".南朝.宋.何承天《上邪篇》說的"上邪下難正".鬱岡樵隱《綴自裘.鐵冠圖?夜樂》中說的"上樑不正下粱歪"等等.意思相同.都是說明作君主的人不好.下面做臣子的就臺跟着學壞。因此.地位在上的人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名言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教育意義.都可引用。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君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衆必非之。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秀:出衆.突出。摧:摧殘。堆:土堆。湍(tuān):水勢急.這裏是沖刷的意思。非:非議.詆譭。這幾句大意是:嘉木高出於樹林.必然首先遭到大風的摧折;土堆突出於堤岸.必然首先遭到急流的沖刷;品行高出於衆人.必然受到世俗的詆譭。品行出衆的人.容易遭到忌妒.受到攻擊詆譭.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而衆人的這種作法又顯然是不正確的.作爲品行高尚的人.當然應該頂住這股風.堅持自己的作爲。在這幾句中。作者以"木秀於林"和"堆出於岸"的遭遇.恰如其分地闡明瞭"行高於人"者的遭遇.這種以物理喻人情的方法很巧妙。今天有俗話如"樹大招風"、"雨淋出頭椽"、"槍打出頭鳥"等.也都有類似的意思。這種寫作方法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