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學宮的介紹及其歷史

廣府學宮御書閣建於乾道三年(1167年),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廣州最早的藏書之所,可以看做是廣州有官立圖書館的濫觴。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廣府學宮的.簡介,希望能幫到大家!

廣府學宮的介紹及其歷史
  廣府學宮的介紹

廣府學宮,又稱廣州府學宮,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文德路與文明路交界處,現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一帶。廣府學宮,學宮教育場所,嶺南尊孔崇儒基地。廣府學宮,從宋代到清代,都開設課程、有人執教。廣府學宮(廣州府官辦的最高學府,是嶺南尊孔崇儒基地)始建於宋代,清代爲鼎盛時期,其範圍包括今中山路、文德路、文明路至府學西街之間的一大片區域。如今的市第13中學、中山圖書館少兒部、文德路國小、第一工人文化宮等都在其遺址上建成。

  廣府學宮興廢史

廣府學宮——元代、明代,廣府學宮幾經興廢。明初,徵南大將軍廖永忠重修廣府學宮,內闢射圃。天順三年(1459)巡撫都御使馬昂在府學內創建杏壇、燕居亭於番山北部。杏壇,本爲當年孔了講學授徒之所。各地的學宮從仿而建之,以表示得聖人之傳。明嘉靖十九年(1540)再建,把敬一亭遷到番山。萬曆二十八年(1600),教授董應舉呈請督學副使袁茂英重建殿、廡、亭、閣及啓聖、名宦等祠堂,收回府學以西被佔地方建學舍廊及射箭場,開城牆爲府學正門,名爲“文明門”。

廣府學宮——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幾度重修、擴建。咸豐七年(1857),府學毀於戰亂。同治元年(1862),知府李福泰等發起籌款修建,按原來規模修葺一新。文昌宮後來改爲仰高祠,易地建文昌宮,清理出宮牆外被民居侵佔的地方改建舊閣,補建東西聖域、賢關兩石坊。50年代,由於籌建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廣府學宮原有建築因年久失修成爲危房被逐步拆除,學宮建築現已不存(現在的市第一工人文化宮就是昔日的廣府學宮)。

廣府學宮——南漢皇帝曾在山上修築宮苑,後來宋軍攻陷城池,燒爲廢墟。宋紹聖三年(1096)在廢墟上興建廣州府學,又稱廣府學宮,規模十分宏大,從市一宮到十三中,都屬學宮範圍。很多廣州人都叫它夫子廟,因爲學宮裏有一座氣象森嚴的大成殿,供奉着萬世師表孔子和七十二賢牌位。學宮東西兩側各有一條小街,西邊叫府學西街,東邊叫府學東街。府學西街至今尚存,寬僅四米,我們可以想象,府學東街大概也相差無幾在1918年大規模城市改造運動中,府學東街被擴建爲15米寬的大馬路。因爲在文明門東邊有一條文德里,擴路時就借用了文德里的名字,命名爲文德路。

  廣府學宮的歷史概況

宋慶曆(1041~1048)中,皇帝下令興學,廣州在西城番市(今光塔路一帶)利用舊孔廟作學校。後經數次遷徙。紹聖三年(1096),廣州知府章次呆重視教育,認爲教化所始莫先於學,人倫之序莫先於教,於是在廣州大興學校。因爲原廣州府學宮與尼寺爲鄰,有傷風化,遂將府學遷到城東南的番山(今廣州市十三中校園內)下。嗣後,又增建御書閣、亭齋泮池、觀德亭。淳祐四年(1244),經略使方大琮在廣府學宮建飛閣,旁邊排列文、行、忠、信四齋,因孔子的《論語 述而》有“子從四教:文、行、忠、信”。設此四齋有尊崇孔學之意。經多次擴建,宋代廣州府學已頗具規模,成爲嶺南第一儒林。

廣府學宮的橫排對稱建築物主要有:戟門的東西兩邊分別建有“賢關”、“聖城”兩個石碑坊。大成門的東邊有文昌廟(約在今省教育活動中心),西邊有樂器室。大成殿前建有東西二廡,放置着歷代先儒哲人牌位。西廡的西邊有郡學西齋,東廡之東有郡學東齋,東西二齋是生員學習之地。大成殿西邊有御碑亭,東邊緊靠府學東街的有仰高祠。

與崇聖殿並列的建築有三座,西有鄉賢祠,東有明倫堂(講學聚會之地),明倫堂之東,緊靠府學東街的是名宦祠(約在原省作家協會一帶)。

番山東邊有孝弟祠(今廣州市第13中學),祠的周邊空地是射圃(習射之場)。孝弟祠北邊是翰墨祠。

1919年,府學東街開闢成文德北路,緊靠街邊的名宦祠、仰高祠等均被拆掉。

上世紀20年代後期,學宮被軍隊佔作醫院。1938年-1945年日軍佔據廣州期間,學宮的圍牆大半被毀,宮內瓦礫遍地。抗戰勝利後,廣東省政府於1947年1月在學宮南面部分設立廣東省文獻館。1949年後,文獻館建築逐步被拆除,建起了廣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