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表達了親情的力量,會使人堅定和勇敢;親情的力量,會使人產生信賴和力量的強烈慾望;親情的力量,會使人對它產生一種信任。下面本站小編帶來《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1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感人故事。

我所講的內容爲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是掃清生字詞障礙;瞭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本堂課中,值得慶幸的是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學們積極的回答問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基本完成。作爲一名新教師,我深深的明白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後我根據各位前輩的指導認真的做了反思:

一、沒有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這偉大的父愛,深厚的父子情呢?這離不開一點——朗讀,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讀。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朗讀不僅可以發展語感,還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更要多加培養。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區別。

在本課的學習中,有要求學生給文章劃分部分。當時學生將“部分”稱做一大段,其實以前也出現過此類問題,只是那時我認爲學生懂其意思,無大礙,便一直沒有指出。後來經張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點醒了我。是啊,這樣久而久之難免會使一些同學混淆,同時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的嚴謹性。是的,我想在教學中關於“自然段”和“部分”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但我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這都不是小問題,不能忽視。

三、“概括主要內容、掌握概括方法的問題”講的不夠到位。

概括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對於國小生來說一直是一大難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章要國小生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確實不易。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着概括還要學會尋找方法。在這方面我給孩子們的訓練太少,同時也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引導。即在概括主要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個故事複述一遍,再在複述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最後對這個概括進行濃縮。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我深知自身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摸索,使自己進步也爲了使孩子們有更大的進步。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2

麗雅交待今天的兩節語文課用來第四單元考試,可因爲打印室的機器壞了,所以只能臨時準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備課如果是有感覺的話,時間少點也不要緊。今天就是這種情況。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藉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裏。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於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並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着再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瞭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瞭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於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爲進一步閱讀文本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着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後,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爲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緻的描寫。在這裏,“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父親在不斷地挖着,在一片廢墟里,又有着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餘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裏,我採用聯繫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樣的遭遇。難道說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爲什麼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

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麼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裏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爲。“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着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佔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裏,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爲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本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3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傳奇故事。文章描寫具體、情感真摯。

一個偉大的父親,一個堅強的兒子!這是本文給我們展示的兩個人物形象。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悟父愛的偉大?在反覆研讀課文後,我覺得要抓住課文的主線進行教學,通過對父親的感情變化來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愛。

本課安排兩課時進行教學。本節課教學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教學目標是:初讀課文,完成生字教學,體會父親的了不起。

在教學中,我先設疑,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配上圖片及解說,讓學生對地震造成的巨大傷害有個感性的認識,爲後面父親克服一切困難救兒子做好鋪墊。接着我用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新詞語,並將詞語配上背景圖、加上解說,然後將詞語串聯成一句話,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學們既認識了詞語又通過相應的配圖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和課文內容,這樣的生字教學方法新穎直觀,圖文並茂,學生易於理解,並能很快記住這些新詞語,我想這是高年級識字教學值得提倡的方法吧。

在學生讀通課文後,讓他們找出課文的中心句,並抓住“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父與子”這個中心句,讓學生在深入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體會父親的了不起表現在哪些方面。特別是課文中描寫這對父子的外貌、語言、動作的詞句,引導學生去想象、體驗。

像“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些數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反映的是父親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難,體現的是父親那執着的信念。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讀、理解、體會,真正讓學生能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達到“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新課程倡導:我們語文的教育要巧妙地架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樑。課文中描寫的是國外的一對父子,距離學生較遠,學生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對此,教學中,我適時插播了5.12汶川大地震有關圖片,當悲傷的音樂響起,那彷彿來自天國的、震撼靈魂的樂曲,盪滌着每個學生的心,撞擊着每個學生的靈魂,再加上我的描述,此時的課堂“無聲勝有聲”,師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再一次從心靈深處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人間真情。

課的結尾,我出示了一個小練筆:此時此刻就讓我們再次走近父親的心,已經堅持挖掘了36個小時,可是兒子還生死未卜,這一刻,父親會對兒子說點什麼呢?就請你拿起筆,寫在書頁的空白處。

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讓學生換位思考,感恩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