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考試時政熱點之反轉劇的幾點反思

【背景概述】

三支一扶考試時政熱點之反轉劇的幾點反思

被一頓飯嚇跑的愛情故事,成爲春節檔最熱的話題。圍觀者口誅筆伐、脣槍舌劍,畫面爭奇鬥俗,道德大棒漫天飛舞,有人怒斥“孔雀女”,有人貶低“鳳凰男”,有人批判地域歧視,有人對社會現實沉重反思,從青年婚戀觀、農村問題到城鄉二元結構,從網民、自媒體到傳統媒體,一篇篇自我感覺良好的評說共同演繹成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意喧囂。

【廣州日報評論】

這場頗有思想衝擊力的大戲還是穿幫了:女主角的飾演者是上海周邊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婦,杜撰這個故事只是爲發泄情緒,而之後迴應的所謂“男友”,則是與其素不相識、傾情加盟的“路人甲”。新聞劇情反轉已不是第一次,觀衆被打臉也絕非頭一回,但一個吸引億萬讀者、延續十餘天的熱點事件以這樣的結局收場,還是讓人口噴鮮血。我們不該事後諸葛亮,但也絕不能一笑而過,從可資借鑑的角度出發,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

首先,媒體能否引以爲戒?部分媒體扮演了“推手”角色,這是事實,因此對其批評也都無可非議。但是站在道德的高度說幾句漂亮話都是容易的,但實際業務中面臨的問題還是值得討論。比如有人批評媒體不加甄別、不辨真僞,忘記了調查與覈實——新聞記者不是萬能的,尤其網絡的發言主體相當隱蔽,除非藉助技術手段否則很難查清真相;比如批評媒體心態浮躁,盲目跟風——在現實中,有一種操作已是常態:網帖是否真實有待考證,報道時可以留有餘地,但全民熱議這是事實,也是新聞。這種做法符合馬克思“有機的報紙運動”還是假新聞、面對難以查證又沒有官方迴應的熱點事件如何應對,這都值得討論。

第二,始作俑者是否應該擔責?一個生氣的妻子借網絡抒發情緒,這似乎並沒有主觀惡意,也沒有造成一個具體的受害者,但其自知引起軒然大波仍不現身澄清,讓人難以接受,而事件的影響也是難以估量。“躺着也中槍”的江西農村被冠上了愚昧落後“污名”,女主角所代表的上海女孩則引來髒水無數——可以說,這一虛假故事誤導了公衆,干擾了視聽,容易對讀者造成認知偏差、加深固有成見,甚至激化社會矛盾。目前,我國刑法、“兩高”有關司法解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都對懲治網絡謠言有相關規定,但對於沒有產生明確危害行爲、沒有明確危害對象的內容仍存在概念不清、界定不明的尷尬。因此,對於今後的網絡監管,進一步明確細則、紮緊制度的籠子勢在必行。

第三,這個謠言怎麼會存活如此之久?公允地說,對網絡發帖一一鑑別真僞,這不現實,也沒必要。但當它上升爲社會議題,引發全民討論,尤其是江西、上海等地方聲譽已遭抹黑、歪曲,並且事件細節存疑、網友質疑不斷——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理應積極迴應、查名事實,澄清引導,而不是失語、缺位,坐視一條移花接木的虛假故事繼續霸屏。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假故事背後有沒有真問題?在劇情反轉事件中,我們時常看到一種心態發揮“神助攻”的作用—— 不管故事真假,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基於這種心理,核心事實的真僞被冷落,各方熱情投入,甚至義憤填膺、鬥智鬥勇,但是建立在虛假之上的討論,即便再激烈、再深刻,最後也不過是一地雞毛、浪費口水,甚至還有不自知的危害性,妨礙公衆對真問題、真現象的關注,可謂貽害匪淺。

可以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類都無法杜絕謠言——這不是悲觀,但我們希望造假者少一點,闢謠的力量再強一點、快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