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學聯考化學鹼金屬元素知識點

大學聯考是一個實現人生的省力槓桿,此時是你撬動它的最佳時機,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化學鹼金屬元素知識點,希望大家喜歡。

2018大學聯考化學鹼金屬元素知識點

  大學聯考化學鹼金屬元素知識點

1.鹼金屬元素

鹼金屬包含鋰(Li)、鈉(Na)、鉀(K)、銣(Rb)、銫(Cs)、鈁(Fr)六種元素.由於鈁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學化學不作介紹.

2.鹼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

相似性:鹼金屬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都只有1個電子,次外層爲8個電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層只有2個電子).所以在化學反應中,鹼金屬元素的原子總是失去最外層的1個電子而顯+1價.

遞變性:Li、Na、K、Rb、Cs等鹼金屬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覈對最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元素的金屬性逐漸增強.

3.鹼金屬的物理性質及其變化規律

(1)顏色:銀白色金屬(Cs略帶金色光澤).

(2)硬度:小,且隨Li、Na、K、Rb、Cs,金屬的硬度逐漸減小.這是由於原子的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原子之間的作用力逐漸減弱所致.鹼金屬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鹼金屬的熔點低.熔點最高的鋰爲180.5℃,銫的熔點是28.4℃.隨着原子序數的增加,單質的熔點逐漸降低.

(4)鹼金屬的密度小、Na、K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且鋰的密度小於煤油的密度.隨着原子序數的增大,鹼金屬的密度逐漸增大.但鉀的.密度小於鈉的密度,出現“反常”現象.這是由於金屬的密度取決於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質量,另一方面是原子體積,從鈉到鉀,原子質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於原子體積增大的作用,所以鉀的密度反而比鈉的密度小.

4.鹼金屬的化學性質

鹼金屬與鈉一樣都是活潑的金屬,其性質與鈉的性質相似.但由於鹼金屬原子結構的遞變性,其金屬活潑性有所差異,化合物的性質也有差異.

(1)與水反應

相似性:鹼金屬單質都能與水反應,生成鹼和氫氣.

2R+2H2O=2ROH+H2↑(R代表鹼金屬原子)

遞變性:隨着原子序數的增大,金屬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增大,生成物的鹼性增強.

例如:鈉與冷水反應放出熱量將鈉熔化成小球,而鉀與冷水反應時,鉀球發紅,氫氣燃燒,並有輕微爆炸是中強鹼,CsOH是最強鹼.

(2)與非金屬反應

相似性:鹼金屬的單質可與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反應,生成物都是含R+陽離子的離子化合物.

遞變性:鹼金屬與氧氣反應時,除鋰和常溫下緩慢氧化的鈉能生成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餘的鹼金屬氧化物是複雜氧化物.

4Li+O2=2Li2O

4Na+O2

2Na+O2 Na2O2 (過氧化鈉,氧元素化合價-1)

K+O2 KO2 (超氧化鉀)

(3)與鹽溶液反應

鹼金屬與鹽的水溶液反應時,首先是鹼金屬與水反應生成鹼和氫氣,生成的鹼可能再與鹽反應.

特別注意:鹼金屬單質都不能從鹽溶液中置換出較不活潑金屬.如:

2Na+CuSO4+2H2O=Cu(OH)2↓+Na2SO4+H2↑

  大學聯考化學一輪複習計劃

1、堅持“六要六不要”。

要創設高質量問題情景,不要照本宣科、機械羅列;要溫故重在知新,不要機械重複;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不要死記硬背;要充分展現思維過程,不要奉送現成答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要“獨角戲”、“滿堂灌”;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要“放羊式”教學。

2、堅持“兩抓兩重”。

(1)設置專題抓重點。對照2012年考試大綱及寧夏《考試說明》,分析近幾年的大學聯考題和2012年寧夏《考試說明》中的樣題及題型示例,根據學情實際,設置專題訓練,突出重點,強化薄弱環節。

(2)精講結構抓聯繫。二輪複習應避免繁雜圖表的知識羅列,防止空洞分析知識結構着重通過例題分析抓住前串後聯,對知識進行穿插綜合。

(3)分析例題重能力。要選擇新穎性、典型性、知識規律含量高,能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題目爲例題,同時要兼顧各種題型。講評要深刻透徹,做到五抓,即抓聯繫、抓變化、抓變式訓練(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歸一)、抓思路分析、抓方法技巧的總結,努力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4)跟蹤補償重落實。課堂和課後的跟蹤練習要限時限量,以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單元檢測要全部及時批閱,同時做好考情分析,要捨得花時間,認真搞好試卷講評,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跟蹤補償,真正把二輪複習的“練、批、測、評、補”幾個教學環節落到實處,抓出成效。

  大學聯考化學酸性反應方程式

4HF + SiO2 === SiF4 + 2H2O

(此反應廣泛應用於測定礦樣或鋼樣中SiO2的含量)

2HF + CaCl2 === CaF2 + 2HCl

H2S + Fe === FeS + H2

H2S + CuCl2 === CuS + 2HCl

H2S + 2AgNO3 === Ag2S + 2HNO3

H2S + HgCl2 === HgS + 2HCl

H2S + Pb(NO3)2 === PbS + 2HNO3

H2S + FeCl2 ===

2NH3 + 2Na==2NaNH2 + H2

(NaNH2 + H2O === NaOH +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