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考雕塑藝術鑑賞

藝術鑑賞是每個成考藝考生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成考藝考中發揮出好成績的一塊試金石。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成人大學聯考藝考雕塑藝術鑑賞,希望大家喜歡。

2017成人大學聯考藝考雕塑藝術鑑賞

  成人大學聯考藝考雕塑藝術鑑賞

1.《馬踏匈奴》

中國西漢圓雕石刻,立於陝西霍去病墓前,表現的是和霍去病生死相依的馬。霍在生前就是騎着這匹馬征戰廝殺,立下戰功的。石馬實際上是霍去病的象徵。石馬高1.68米,長1.9米,形態軒昂,英姿勃發,一隻前蹄把一個匈奴士兵踏倒在地,手執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難臨頭的神情。藝術家的動靜結合,形象地表現了漢帝國的強盛而不可撼。藝術家用一人一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馬征戰的豐功偉績。戰馬驃悍、雄壯、鎮定自如,巍然挺立。與之對比的是,昔日窮兇極惡的匈奴此時仰首朝天,蜷縮在馬腹之下,雖已狼狽不堪,仍然兇相畢露,面目猙獰,手持弓箭,企圖垂死掙扎。作品通過簡要、準確地雕琢,尤其是在馬的腿、股、頭和頸部鑿刻了較深的陰線,使勇敢而忠實的戰馬躍然而出,又好像紀念碑一般持重圓渾。這一作品把圓雕、浮雕、線雕等傳統手法結合一體,既自由又凝練,既保持了岩石的自然美,又富於雕刻藝術美。

2.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咸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用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爲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爲報身佛。

主像盧舍那大佛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着腳下的芸芸衆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祕,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嚴,威嚴中又有着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3.米隆《擲鐵餅者》

米隆,古希臘著名雕刻家。善於運用寫實手法創造性地刻劃人物在劇烈運動中的動態。《擲鐵餅者》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米隆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出色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員形象。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動態的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想,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緊貼地面的右腿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整個雕像給人的印象是健美、莊重、和諧,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運動員之所以呈現出整體的形態,是由古希臘人的社會風俗決定的。因爲,古希臘人在從事體育運動和宗教性的文藝演出活動時,男子往往赤身****。他們認爲完美健康的人體乃是人的驕傲,是神性的體現。這種社會風俗反過來也促進了希臘人體雕像的發展,形成了西方美術中崇尚人體美的藝術傳統。

4.《維納斯像》

維納斯像也稱《米洛斯島的維納斯》、《斷臂的維納斯》,著名古希臘雕塑藝術,大理石雕像。現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是盧浮宮鎮宮三寶之一。1820年被米羅島上的一位農人所發現,被世人公認爲希臘女性美的原型。像高兩米略多一點,她的雙臂已折斷。它屬於希臘化時期的作品。這尊維納斯像看上去也微微有些傾斜,顯出彷彿正倚靠着什麼想象中的支撐物似的,這種處理手法使雕像增加了曲線美和優雅的動感美。評論家和藝術愛好者在這位長巾即將脫落到地上的女神的那優美的****像前常常駐足觀賞很久。雕像取材於帕裏安大理石,使這位女神軀體和肌膚顯得輕盈而美麗,富有最典型的古典傳統特色。作品融合了古希臘雕塑優美與崇高兩種風格,手法闊大而簡潔,人物端莊秀美。整個雕塑比例符合“黃金分割律”,成爲後來藝術家創造人體美的標準。成爲古希臘雕塑的經典之作。

5.米開朗基羅《晝》、《夜》、《晨》、《暮》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雕塑家、畫家。爲佛羅倫薩巨頭美第奇家族陵墓製作著名的雕像,成爲他創作盛期最後階段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晝》與《夜》、《暮》與《晨》,是脫胎於古代河神的四件象徵性雕刻。《晝》似乎是一個未完成的男性人體雕像,剛剛從睡夢中驚醒,右手在背後支撐身體,眼睛圓睜向前方凝視;《夜》是一個身材優美的女性,但身體的肌肉鬆弛而無力,右手抱着頭,深深沉睡,腳下的貓頭鷹象徵着黑夜的降臨,枕後的面具則象徵着惡夢纏身,她似乎已經精疲力盡,只有在夢境中才能得到安寧;《暮》表現爲一個強壯的中年男子,他鬆弛的肌肉無力地下垂着,上了年紀的臉上沉浸在平靜的反醒中,或許是由於苦悶而在發呆;《晨》的形象是處女的化身,她豐滿而結實,全身煥發出青春活力和光輝,從昏睡中掙扎着甦醒過來,但沒有歡樂,只有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四個人物形象都被賦予了特殊的寓意,具有強烈的不穩定感,他們輾轉反側,似乎是爲世事所擾,顯得憂心忡忡,既象徵着光陰的流逝,也代表着受時光支配的生與死的命運。這四件雕像所表達出的不安、緊張以及帶有辛酸的屈從,正是作者心靈深處真實寫照。米開朗基羅面對處於動盪中的意大利現實社會,人文主義的理想破滅了,思想深沉和苦悶,留下的只有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和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感傷。米開朗基羅寫過一首詩:“睡眠是甜蜜的,成爲頑石更是幸福。只要世界上還有罪惡與恥辱,不見不聞,無知無覺,於我是最大的滿足。不要驚醒我!”

米開朗基羅《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摩西》

6.羅丹《思想者》

羅丹,法國雕塑家。雕塑《思想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它的創作出自於《地獄之門》,是爲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而做的大門。男子是誰?他在想什麼?沒有答案。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這件作品引來了各種各樣的解釋。在《地獄之門》中,他可能是正在思考創作問題的但丁,也可能是羅丹自己,類似於自我的精神肖像。更廣泛一點說,他象徵着思想。無論怎樣,這個人物的外形控制了羅丹的手。《思想者》成爲惟一的名字,在世界各地無數的展覽中出現。所到之處,批評家滿懷興趣和欣賞之心對它進行分析。這件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解剖學的自由運用,大塊隆起的部分使光線產生陰影效果,這與學院派冷冰冰的精細雕塑形成鮮明的對比。

  成考藝考鑑賞知識點

藝術鑑賞

1.藝術鑑賞的性質

藝術鑑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爲對象、以受衆爲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

2.藝術鑑賞的主體性:

(1)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

(2)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

(3)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4)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3.藝術鑑賞的過程

(1)審美期待

①審美期待是指在藝術接受活動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審美需求,並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期待視野可分爲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

②文體期待即指藝術鑑賞者由於藝術作品的類型或形式特徵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④意蘊期待即指接受者由於作品呈現的深層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發的期待指向。

(2)鑑賞過程

鑑賞過程包括直覺與感知、體驗與想像、理解與創造三個階段。

①直覺與感知藝術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鑑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將使鑑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

②體驗與想像在鑑賞過程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爲基礎,潛入作品規定情景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於審美想像和聯想的展開,鑑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進行對話,洞察其深層意蘊,並使審美愉悅逐漸生成。

③理解與創造理解既包括對於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語言的審美認知,也包括對於作品整體價值的追尋。藝術鑑賞的目標是接受者再創造的完成。鑑賞者對於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補充、完善與變異,正是再創造的結晶。

(3)審美效應

①共鳴:共鳴是指在鑑賞過程中,鑑賞者爲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願望及人物命運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強烈的心靈感應狀態。不同時代、階級、民族的鑑賞者,在鑑賞同一部作品時可能會產生相同或相近的審美感受,也可稱作共鳴。

②淨化:淨化是指接受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鑑賞和共鳴的產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調節、人格得到提升的狀態。

③領悟:領悟是指接受者在鑑賞藝術作品時由此引發的對於世界奧祕的洞悉、人生真諦的徹悟,以及精神境界的昇華。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效應。

(三)藝術批評

1.藝術批評的性質

藝術批評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文化活動。

2.藝術批評的形態

在藝術批評史上出現過多種批評形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

(1)社會批評,如19世紀法國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從種族、環境和時代三要素出發,進行藝術批評。

(2)傳記批評,如19世紀法國聖·佩韋從研究作者人手去解釋作品。

(3)心理批評,如20世紀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藝術現象和藝術作品。

(4)文本批評,如20世紀法國符號學者羅蘭·巴爾特運用符號學方法研究作品本身。

(5)讀者批評,如20世紀德國接受美學家姚斯和伊瑟爾強調從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藝術作品和藝術史。

3.藝術批評的功能

(1)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

(2)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創作產生影響。

(3)通過批評的開展,對藝術接受者的鑑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

(4)通過藝術批評,協調藝術與意識形態其他領域的關係,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成考藝考相關筆記

1.關於藝術的本質這個藝術學學科的根本問題,藝術史上的幾種主要看法: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

第二種,“主觀精神說”。

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

2.“藝術生產”理論給藝術學研究提供了哪些啓示?

第一,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的起源、性質和特點。

首先,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生產本身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的。藝術的起源可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但歸根結底,以勞動爲前提,以巫術爲中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

其次,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作爲審美主客體關係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着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着作家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作家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通過物態化形成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第二,藝術生產理論闡明瞭兩種生產的“不平衡關係”。第三,藝術生產理論揭示了藝術系統的奧祕。

3.“藝術的特徵”

(1)形象性。

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轉自環 球 網 校

(2)主體性。

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3)審美性。

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

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