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潑水節風俗習慣

“潑水節”主要流行地區是在雲南傣族聚居的地方,節日的活動會維持3至7天。那麼您知道傣族潑水節風俗習慣有哪些嗎,傣族潑水節的表現形式又有哪些?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傣族潑水節風俗習慣,希望能幫到你。

傣族潑水節風俗習慣

  傣族傳統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潑水節爲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爲"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爲"惱日","惱"意爲"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爲"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爲“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爲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爲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着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第一天,文藝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 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節,然後 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着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着盆裏的水向對方灑過去, “ 水花放,傣家狂 ” , 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

“ 丟包 ” 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遊戲, “ 包 ” 是象徵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製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夥子,小夥子再擲給姑娘,並藉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靜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着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趕擺是潑水節的主要項目之一。趕擺場一般設在江河岸邊平闊之處或田壩中央,場邊置高升架,有專門用來燃火花和放火飛燈的場地。身着節日盛裝的各民族羣衆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人們聽章哈演唱,觀賞民間藝人表演的孔雀舞、象腳鼓舞、蝴蝶舞、白象舞、馬鹿舞和刀舞、拳舞等,和着鼓點節奏同跳“依拉咴”舞。江上賽龍舟,空中放高升。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丟包,傳遞情誼。夜晚,人們繼續歌舞狂歡,放高升、放火花和火飛燈,熱鬧非凡。

象腳舞和孔雀舞,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着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爲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癡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着節日盛裝的羣衆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着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着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高潮。

  傣族潑水節的活動

潑水節是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萬物爭春的佳節裏,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趕大“擺”,舉行浴佛和互相潑水祝福。白天城鄉各地處處吉祥水花飛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戲,跳嘎秧舞,放孔明燈,徹夜不眠。

大潑三天,小潑七天。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爲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爲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第一天爲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清晨,虔誠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灘成寶塔,圍坐在寶塔四周聽僧侶誦經佈道,祈禱豐年,然後全村寨的羣衆各挑水一擔,潑在佛像身上,爲佛洗塵。浴佛後,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敲着鋩鑼,打着象腳鼓涌向街頭,洋溢着節日的歡聲笑語。

伴隨着“水、水、水”(傣語好的意思)的歡呼聲,把一盆盆聖潔的水潑向對方,以表示美好的祝願,可以消災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溼透。潑水節期間,還要賽龍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過節“丟包”定情。到了夜晚,廣場上燃放起五顏六色的煙花,大家圍着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歡鬧通宵。現在,還增加了文藝會演、集市貿易等新內容。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徵着今年誰最幸福,潑得越多,越能表示熱情。潑水節的內容,除了潑水,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跳孔雀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習俗。

改革開放的東風,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潑水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許多變革和充實。一年一度的潑水佳節,各個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歡度,併成爲了國內外和邊疆各族人民廣泛交流經濟文化、信息技術和思想感情,增進民族團結,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的橋樑和紐帶,從物質文化上把各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不斷地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傣族潑水節的表現形式

傳統方式:傣家人到井裏取來乾淨的水,事先會盛放一些鮮花諸如雞蛋花緬桂花等,讓水有香味,然後到寺廟裏去"賧佛",之後再用這些帶有芳香的水給佛像清洗身上的灰塵,之後大家互相用小樹枝(諸如九里香樹枝)蘸取小盆裏的香花水,首先向德高或年長者身上輕輕灑去,再互相幫助向自己想要祝福的人身上灑去。以示新的一年,給對方最真誠和美好的祝願。

現代的方式:主要表現在城裏,通俗的潑法,見人就潑(老弱病殘不潑),用盆或用桶。小孩子一般用噴水槍。單位或公司則會組織人開了皮卡車或小貨車,車上拉着大桶裝滿的水,沿街開着,見到人多就從車上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