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大綱

一、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清明節的簡介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大綱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爲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17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清明節的來歷

1、介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2、節氣清明與清明節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爲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爲時序標誌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衆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

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爲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三、關於清明節的內容: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本篇文章來自資料管理下載。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掃墓祭祖的習俗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