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習俗通用15篇

春節拜年習俗1

1、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春節拜年習俗通用15篇

2、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3、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爲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4、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爲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春節拜年習俗2

當迎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着: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到處都洋溢着一派喜慶的氣氛!只見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五光十色,把大地照得格外美麗,如同宣夜一樣。

每當你走過家家戶戶,你就會看見在門上,窗戶上的“福”字或中國結。

在家裏,親戚們穿着節日的服裝,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團圓飯,舉杯敬酒,祝以後工作順利,學習進步,安居樂業!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

關於春節的來歷中,有一篇流傳最廣的傳說——“年”。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但是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驚呆了,見他鶴髮童顏、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拜年習俗3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爲盛行。

新春佳節,紅梅飄香,至愛親朋,同事戰友,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節日祝賀,很有那麼一股子“人情味”。柴萼的《梵天廬叢錄》稱:“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這在我國民間已成爲傳統的習慣。 那麼,拜年這一習俗又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長着血盆大口,異常兇猛,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它便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羣。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到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到了宋代,上層統治階級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門拜年,耗費時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賀。宋人周輝《清波雜誌》稱:“宋元?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的賀年片,是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間在農曆正月七年級這一天,互相贈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張,以廣交遊。

明代,投寄賀年片之風更甚,文徵明有《拜年》詩云: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賀年片開始用紅色硬紙片製作。 當時時興一種“拜盒”,將賀年片放到鋪盒裏送給對方,以見莊重。

民國初期,公曆新年也有送賀年片的,同時品種花樣也多起來。賀年片從設計到印刷,都越來越藝術,內容也更加有意義了。它從一種寫有單純祝福詞語的卡片,發展成兼有書法、圖畫、詩詞的精緻玲瓏的藝術小品。

現在的賀年片小巧玲瓏,既有年曆,又有精美的畫面,送給友人更增添了節日的情趣。

春節拜年習俗4

1、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2、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吉祥的話語。

3、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禮尚娛樂。

4、七年級或八年級必須到岳父、母家,並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座談等。

5、如給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6、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7、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8、選擇合適的時間,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過早登門拜年,往往讓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歡選擇晚上拜年,一坐好幾小時,難免影響主人休息。

9、拜年時,若進門問聲“新年好”旋即匆匆離去,會給人以“缺少誠意”的感覺。所以做客逗留時間一般以半小時至40分鐘爲宜,這樣,既不失禮貌,又不影響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10、送禮物要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鮮花,送上一張精美的賀卡,已成爲都市現代人浪漫溫馨的拜年方式。

11、拜年禮物應講究衛生。比如,別人送給自己的糕點,一般不宜轉送他人,否則食品在“旅遊”中難免會腐爛變質。給年邁或患病者拜年,所送的水果等應該有益於對方強身健康,以免造成浪費甚至引起誤解。

12、應注意節儉,比如,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精美的小禮物送給同學、戀人、同事等,既可表達真摯的情誼,又可顯現自己的才華。

春節拜年習俗5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便流傳開來。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春節拜年習俗6

“春節”名稱的由來

1912年1月份,孫中山發佈《臨時大總統關於頒佈曆書令》,要求內務部編印新曆書,隨後又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爲“新年”,但不叫“元旦”。

由此一來,在中國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陽曆”,作爲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等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沿用的“農曆”,服務於農時與日常生活。

1914年1月,當時政府的內務部在給大總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爲春節,端午爲夏節,中秋爲秋節,冬至爲冬節……”後來只有“元旦爲春節”被批准,所以傳統農曆新年易名爲“春節”,傳統的“元旦”名稱被擱在了公曆的1月1日。

不過,民俗專家蕭放說,儘管當時的政府一直在推行公曆,後來甚至還強令不準過舊曆年,嚴禁民間過春節貼春聯等民俗活動,但老百姓不買賬,日常生活還是按照舊的年曆來過。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農曆正月七年級稱爲“春節”,公曆1月1日定爲“元旦”。至此,“元旦”成爲人們歡度的節日,傳統年節也受到了應有的關注。

春節拜年習俗的由來

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傳統美食

餃子

餃子,古稱“角子”,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七年級吃餃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北方一些山區還有七年級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

春捲

春捲也叫春餅,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爲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湯圓

南方的元宵節慶食品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七年級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

年糕

年糕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有魚喻意年年有餘。所以人們還特意不把魚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餘,去年的收穫多,吃用不完,餘到今年都還有,在物質貧乏的古代,這是人們對物質的渴望向往。成了現在的習俗。

春節拜年習俗7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拜年的“包裝”日漸更新換代,但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拜年的習俗和在這傳統與習俗中蘊含的對親友的祝福、對新年的期望,並未隨着公元紀年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淡化。

在道賀中豐富春節習俗

“拜年”是通俗的.講法,此外尚有“見節”、“賀正”、“賀歲”等雅稱。“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人們外出相遇時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拜年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爲: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七年級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宋歲朝圖:這幅宋人繪的歲朝圖,重在顯示正月七年級的拜年活動。主人送往迎來,家中設酒待客,兒童在園內燃放鞭炮煙花,大門上貼着門神,構成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在禮規中實現人文教化

儀式所強調的是對同一血親的認同,而拜年正是從此開始。給家人拜年,對於重構家族或家庭成員內部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給親朋好友、同事領導等拜年,顯然是在重新梳理親朋好友間的人際關係,增強親密程度;還有些地區在正月初八之後要耍社火,人們都會扭着秧歌,踩着鼓點,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這些活動的真正意圖,就是重建一個更爲廣泛的社會關係。

民國春節拜年祭祖。正月七年級清早,穿戴一新的晚輩要給家中的長輩(如父母、祖父母等)叩首拜年,以盡孝禮;長輩則端坐受禮,對未成年的晚輩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舊時,拜年是老北京人過春節很重要的一項活動。除自家慶賀外,親戚、朋友、同事、鄰里等從這一天起要互相拜年。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一是走親戚。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禧,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專家沈萍認爲,年的文化屬性,除了辭舊迎新外,就是通過各種儀式重構人際關係。晚輩給長輩拜年還包含着“感恩”意識的培養。長輩對晚輩的愛通常是自然而然地傳遞,而晚輩缺乏回報長輩的人性自覺。拜年不但是提升親情密切度的民間禮規,也是民間社會精神操練、人文教化、道德修養的自治活動。

在現代社會實現文化歸屬

辭舊迎新始終是過年也是拜年的主題、核心。拜年說的話、送的禮,甚至吃的東西,無不體現出對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時人們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往的人際關係中產生的摩擦、不悅等,多會採取一種寬容、化解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拜年的現實意義集中地體現在調適人際關係方面。可以說,中國人憑藉着新年中的各種拜年儀式,建立了友誼,增強了互信,完成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祈慶富認爲,中國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達或不好意思表達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機抒發一下。人們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給您拜年”,一切都很簡單,事實上卻是一種儀式。在這種簡單的儀式中,平日裏的誤會、不滿化作祝福、讚美,舒緩過往的矛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時人們更看重的是“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蕭放認爲,人是羣居的社會動物,尋求文化的歸屬與心靈的安頓。奉祀家族祖先,親人聚會歡樂,人們的精神在親情的浸潤交融之中得以昇華。今天是網絡化時代

春節拜年習俗8

拜年習俗由來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間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爲“團拜”。到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貼致賀,這就是早期的賀年片。到了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完美、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上了“新年快樂”、“吉祥如意”的祝辭。

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爲“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拜年習俗的介紹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最古老的傳統習俗,在春節時期親戚之間交流感情的活動,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知道的是正月七年級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它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之。

春節拜年習俗9

如果說春節最讓人樂此不疲的習俗是什麼?那就是拜年。缺少拜年這道風景,那春節的民俗年味就大打折扣。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禮儀形式。年(元旦、春節)這一民俗節日是從周朝開端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晚輩給長輩拜年的風俗就此開始出現。到唐宋時代,拜年被官方肯定爲禮儀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或缺的風景。從古至今,大年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車水馬龍,穿着新衣、打扮入時的男女老少爭分奪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繽紛、喜慶吉祥。

"禮義仁智信,禮爲先",古人教孩子"知禮、習禮、行禮"首先從拜年做起。

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以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各自的禮儀修養。

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榖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認爲從七年級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時間。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寫道:"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女投箋互拜,曰拜年也。"可見,拜年的民間習俗出現後,人們的重視程度、拜年的方式內容也在"與時俱進",而且一直流傳到現代。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莊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上,"年"飽食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傳說"拜年"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它怕紅色和聲響。於是,當"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流傳開來,並且逐步擴大應用到一年到頭各種喜慶活動中。

古時"拜年"固有含義是爲長輩拜賀新年,叩頭行禮。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對象、內容和形式,向師長、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同鄉、"六親"、鄰居拜年漸成時尚。該去拜年而沒去的心裏總覺得不妥、不安、失禮。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緒化"、"功利化"色彩。

古時,大年七年級,孩子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妝打扮後首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帶有行孝、討好、討賞的意味,讓長輩新年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吃過早飯,小字輩隨父母或哥姐出門去走親訪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問"新年好"。給宗親長輩拜年,一般行跪拜禮,給師長拜年,一般說"給老師(前輩)磕頭了",現代不一定真行磕頭禮,抱拳作揖"言到爲止"。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禮,而且這種禮節形式成爲春節拜年的標誌,大人會做,現在孩子也心領神會。

八年級、九年級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長和叔、姑、舅、姨等長輩家拜年,一般要帶些敬老禮品,有素養人都不追求禮品奢侈豪華,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蘆,一盞燈籠、一掛"中國結"都行。拜年時主人、客人都不講究禮品貴賤,重視的是禮節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無數次登門當面給長輩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到長輩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依次跪拜。許多長輩除夕夜就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墊包被,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禮拜。晚輩畢恭畢敬磕頭後,長輩會不失時機說些誇獎的話、寄予厚望的話,並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用紅紙包着壓歲錢和糕點糖果)賞給晚輩。古代講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保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拜年後,有的長輩要留晚輩吃糖果、吃飯、玩耍、聊天等,黃昏時才讓"打道回府"。許多長輩以給自己拜年人數多少來預測新年"喜氣、福氣",向他們拜年的人越多他們越高興。

現代給領導拜年、給朋友拜年和感謝性拜年比較盛行,這對聯絡感情、加深友誼十分必要。人們借拜年之機回顧友誼、檢討失誤、商恰工作、表達謝忱,平時不太好說的話,平時理不清的問題,此時講出來,對方都感到"禮到人不怪"、通情達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筆勾銷。這個過程一般不宜太久,該想表達的心意說清了,寒暄幾句客套話就可告辭。"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串門式拜年也有必要,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見面抱拳道喜,或登門賀喜,在屋裏坐一會即可,無甚過多禮節。即使過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點恩怨過節,通過拜年即刻煙消雲散,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出現"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互動拜年,對改善鄰里關係,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古代盛行當面拜年、紅包拜年、寫信拜年。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科技發展的今天,手機短信拜年、電話拜年、賀卡拜年、電子郵件拜年、鮮花郵寄拜年、視頻拜年、網上拜年越來越流行,爲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進步,促進了拜年民俗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

春節拜年習俗10

1、點起溫馨火爐,照亮光明前途;舉起甜美紅酒,喝下平安幸福;唱出美好祝福,踏出健康舞步;邁着輕盈腳步,送出虎年祝福;祝你家庭和睦,虎年一展鴻圖!

2、跨進春節的門檻,延續着幸福的主線,紅火的日子翻天,熟悉的笑臉燦爛,吉祥的色彩斑斕,歡樂的頌歌不斷,久違的問候溫暖,新春佳節,願你宏圖大展!

3、新年新歲人歡暢。開懷高歌心氣象,泰山雄姿映華章。百花爭春競綻放,年年有餘兆吉祥。好運鴻福精神旺,閤家天倫喜洋洋。祝春節愉快!

4、有一抹色彩叫做陽光,有一種味道叫做溫馨,有一款裝飾叫做心意,有一份祝福叫做平安,朋友,新年快樂,健康幸福。

5、虎年歡過虎年來,爆竹聲聲新年到。高高興興過大年,開開心心走親戚。親朋好友聚一起,敘舊談歡唱新年。把酒談歡又一年,願你新年好年景。

6、新年快到,想想沒什麼送給你的,又不打算給你太多,只有給你五千萬:千萬快樂!千萬要健康!千萬要平安!千萬要知足!千萬不要忘記我!

7、春節臨近百花香,一香送你搖錢樹,二香送你貴人扶,三香送你心情好,四香送你沒煩惱。五香送你錢滿箱。六香送你永健康!

8、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運動,是健康的源泉,長壽的祕訣,謹願百忙之中,起居有節,笑口常開,身心長健,永葆青春。虎年春節愉快,幸福平安!

9、送走舊年的時候,也送走一年的陰鬱,迎來新春的時候,也迎來新的希望。給您拜年啦!祝大吉大利!

10、虎年到來鞭炮鬧,紅妝對聯也嬌俏,迎春花兒悄然笑,祝福聲聲不停消,願你在新年伊始之際把幸福緊緊套牢,把快樂緊緊擁抱,和好運互相依靠,把憂傷統統拋掉。虎年快樂。

春節拜年習俗11

拜年是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爲“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拜年的由來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人們爲了趕走這個怪獸,有一年,年又來到村子,人們發現它怕紅色的東西和響聲。於是又一年,當年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紙,掛紅燈籠,年來了,人們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發出響亮的聲音,終於,年被趕跑了,於是,後來人們都有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習俗。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象、祖宗影象、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行禮。可以逗留吃飯、談心。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象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際,表示謝忱。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部分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如今,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拜年習俗12

1、過年了,如果你有朋友是從外地回來的,請給他多一點幫助。外地房價極高,消費更高,吃飯聚餐就不要和他AA了,你請他吧。出門在外壓力已經很大了,請理解他、包容他,生活需要互相扶持的,愛心需要傳遞的。傳遞中國正能量,從你開始~哈哈,新年快樂!

2、春節快到,拜年趁早:一拜全家好,二拜困難少,三拜煩惱消,四拜不變老,五拜兒女孝,六拜幸福繞,七拜憂愁拋,八拜收入高,九拜平安罩,十拜樂逍遙,預祝您虎年吉祥,萬事順意!

3、當新年的鐘聲還沒來得及敲響,當虎年的喜氣還沒有開始飄揚,當璀璨的煙花還沒盡情地綻放,當富貴的春聯還沒肆意地貼上,讓我歡快的祝福籠罩在你的心房,預祝朋友新年幸福伴吉祥,閤家快樂永安康!

4、春節將至,我特地借“手機”這個舞臺爲你傾情上演一出“拜年戲”:祝你的魅力像京劇一樣富有影響;祝你的人生像豫劇一樣精彩不斷;愛情像越劇一樣纏綿悱惻;事業像黃梅戲一樣蒸蒸日上;前途像皮影戲一樣有人提攜;生活像二人轉一樣充滿樂趣。祝你虎年快樂!

5、晚一點早一點,祝福不少,收到就好;遠一點近一點,不是問題,心無距離;長一點短一點,話多話少,心意不少;節日很好,我願趕早,願你在新的一年裏:打牌贏錢,出門撿錢,兜裏揣錢,銀行存錢,辦事省錢,勇往直錢,祝春節快樂!

6、紅紅的春聯,貼滿了喜慶;紅紅的燈籠,高掛鴻運;紅紅的炮竹,唱響佳音;紅紅的梅花,萬象更新;紅紅的虎年,展開圖騰;紅紅的人兒,泛起紅暈;紅紅的前程,鋪滿金銀;紅紅的日子,萬事俱興。祝新春快樂!

7、剛來到,我的祝福就送到。摘下新年的幸運星,採下新年的忘憂草,添句新年的祝福語,加上新年的思念心。願新的一年裏平安、健康、幸福陪伴你!

8、去年的祝福,今年如願;去年的關心,有增無減;去年的問候,今年更甜;去年的理想,今年實現;祝新一年的你,工作順利,心想事成,爲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定能成功。

9、春節到,我的祝福跋涉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把千絲萬縷的思念化作千言萬語的叮嚀,並趕在新年送給你:願你開心快樂,健康好運!新年快樂!衷心祝福您和家人幸福安康!新的一年一切順利!

10、金牛翩翩辭歲去,金虎踏踏迎春來。爆竹聲聲綻放幸福,火樹銀花照亮錢途。新春暖暖送來好運,喜氣洋洋帶來吉祥。策馬揚鞭奔前程,虎年順利展宏圖。願你虎年事事吉祥,愛情永遠芬芳,事業更加輝煌。給你拜年啦!

春節拜年習俗13

1、日子酸酸甜甜,人生忙忙碌碌。緣分簡簡單單,聯繫斷斷續續,惦記時時刻刻,祝福長長久久!朋友,天氣轉涼,注意保暖啊!祝春節快樂!

2、今年過節不收禮,其實給點也可以。十塊八塊不嫌棄,十萬八萬過得去。你要真是沒的送,短信一條也可以。新年快樂!

3、日照除夕生紫煙,遙看幸福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快樂落九天。橫看健康豎平安,遠近高低各好運,不識新春真面目,只緣未收我短信。新春快樂!

4、忘不掉我們曾經說過的永遠,無意間卻平添了一份思念,春節之際,我時時想念,距離拉長了我們的路程,時間縮短了我們的擁抱,佳節的到來,我的祝福將送到,我們的友誼會長久,春節快樂!

5、開心是你每天必做的功課,幸福是你今生的必選課,這兩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課,祝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學業有成!

6、祝你東行吉祥;南走順利;西出平安;北去無慮;中有健康;左逢緣;右逢達;前有福星;後有菩薩;上可升官;下可發財;內積千金;外行好運;常行佈施;兼濟天下;內外法財;悉皆盈滿;業障盡除;早證菩提。

7、做不成太陽就做最亮的星星,成不了大路就做最美的小徑,成不了元帥就做最勇敢的士兵,成不了名人就做普通百姓,只要開心,做啥都成。祝春節快樂!

8、小除夕,送祝福,送走吉祥如意虎,迎來金虎保平安。財運、好運、福運都來到,健康、快樂、幸福都送到,祝你新年快樂,福氣多多,萬事如意!

9、一馬百符,商人愛福;七廳六耦,君手維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10、大業神飆旭日升,地闊天寬平極原,物華天寶霞光再,業和萬衆福極天,祥事繞兮難相離,程途知遇拜金蘭,萬縷春風輕拂面,裏閨飄香染桑田。春節快樂,新年再創輝煌,前景無限!

春節拜年習俗14

春節拜年的習俗

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把它叫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七年級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這就是拜年習俗的開始。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大年七年級,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秦漢以來萬千的風首朝賀。自明清開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長,最後全家按次序互拜。對尊長要行大禮,對孩童要給賞賜,平輩間拱手致語。拜親朋的次序是: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九年級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現代多行團拜,歲末郵寄賀年片和賀年信。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春節的意義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陸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

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如今,春節不但深入中國人心,還深入了外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在一些有中國人的國家和地區,外國人也同中國人一起過春節。除了原來的幾千萬華僑華人和留學人員,還有更多的中國人在走出國門,也有更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人的進進出出,勢必促進文化的進進出出,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華,取長補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歡迎的。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各地春節除夕家宴菜餚有什麼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爲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爲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爲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爲“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爲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爲十二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爲“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爲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爲“和氣生財”。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

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爲“抓錢爪”,意味着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麪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春節拜年習俗15

今天,我們一家要去給親戚拜年。我們都穿上新衣服,就出發了。

按照過年的習俗來講,一般都是在除夕和大年七年級拜年。小輩要給長輩磕頭,長輩給小輩發紅包。在夜裏十二點的時候,要燒紙碼敬天。我們先去了奶奶家,爺爺和奶奶都熱情地接待我們。

我給爺爺奶奶磕了個頭,他們給了我四百元壓歲錢。然後我們從那裏坐了一會兒,就去拜訪下一家了。這次我們去了姨奶奶家。我們拿了一箱純牛奶和兩箱酒去的。這一次,跟在奶奶家拜年一樣,也是磕頭。我們跟他們聊了聊天,然後又出發去給下一家拜年了。過了一會兒,我們聽到姑父給爸爸打電話,說姑姑要生寶寶了。我們就去了一趟醫院。我們在手術室門外等了半個多小時,一個大夫出來了。姑父上前問道:大夫,生出來了嗎?生出來了,五點整生出來的,七斤三兩,女孩兒。大夫微笑着說?我們又看了看小妹妹,我們就去給下一家拜年了。

親人家幾乎都拜完年,我們又回到奶奶家吃年夜飯去了。夜裏十二點,我們一家吃着年夜飯,看着煙花,高高興興地度過了一個快樂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