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你知道什麼樣的隨筆纔是被大家所稱讚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1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而其中就屬春節最盛大,給我的印象也最深。

這一天,我常常會很早就起牀,儘管昨晚看晚會十二點多才睡覺,但早上還會挺有精神,是太興奮了吧。然後穿新衣,要壓歲錢,吃餃子,一切程序完成後我要去奶奶家,奶奶屋裏總是很熱鬧,因爲有許多人會來拜年,躺在熱乎乎的炕上,嗑着瓜子,好愜意。

春節必然要放鞭炮,當然,小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手裏自然會有一些小炮仗,有擦的,有摔的,有點的。我是不敢玩的,我怕它們在我手裏就爆炸。我的那位表弟特調皮,在院子裏到處扔炮仗,嚇得我都不敢出屋門,怕中了他的埋伏。

我雖怕炮仗,但那種拿在手中的煙花我是不怕的。晚上,點一根揮起來特漂亮,還有飛向天空的煙火也很漂亮,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我想在春節能與之相媲美的就是家門前掛着的燈花了。人們把它們擺成各種不同的形狀,一通電閃呀閃的,把節日的喜慶又增添了一倍。

春節最不能少的一步就是包餃子,薄薄的皮兒厚厚的餡兒,那味兒,美!尤其是芹菜瘦肉餡的!現在越發感慨人類的智慧,可以創造出如此美味的食物。

每次包餃子,我都會主動要求擀餃子皮,這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餃子皮以圓和薄爲棒,並且要薄得勻稱,要達到這種效果,就需要一手搓擀麪杖,一手轉餃子皮。我還是經驗不夠,花了很長時間,硬是擀出了一片長方形餃子皮。餃子皮很重要,可包餃子時的動作也關係着餃子的俊與醜。包餃子時,捏住兩邊的皮往中間鬥,所以餃子餡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我也只是聽媽媽這麼說,我要真做起來,只會幫倒忙。看來,要學好一門手藝可真不容易。

我不知道別處的春節習俗是怎樣,可家鄉的習俗就如此,簡單卻也蘊含了祖祖輩輩代代濃縮的精華,尤其是改革開放xx年來,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春節也變得更讓人期盼。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2

春節到了,大家都回家過年了,我們坐時光機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爲什麼過年不叫“過日”或是“過喜”?也許,大家頭上都滿頭問號。

這也是由一個故事引起的,不,應該說是一個傳說。從前,天庭有一隻怪物,有鹿角、蝦鬚、鷹爪、蛇身、魚鰭,這隻怪物到處興風作怪,吃人、吃獸,人見人怕,獸見獸躲,天庭把它鎖在囚房,除夕之夜可以放它出來,神仙們叫它“年”。每除夕之夜“年”就出去吃人吃獸,誰見了它就倒。終於有一天,人們發明了煙花,紅對聯,紅紙。除夕之夜,人們放着煙花點着火把,把房子添上了紅傢俱,紅對聯。這時,“年”來了。可是,紅色刺的它睜不開眼睛,火把烤着了它的尾巴,對聯搞的它滿身都是,人們見它怕紅色,使用紅傢俱扔它,小孩子用火在它身上點菸花,搞的它頭咬尾巴轉圈。年氣憤的回到了天庭,人們就叫這一天過年,有時也x節。

春節大家都會包餃子,吃年飯,有時,一些較有錢的人家裏,還會回老家。

我現在在湖南過春,湖南都是一些唱戲的人來表演的。湖南人都是去賣對聯,對聯也是象徵幸福美好。春節大家都去看春節聯歡晚會,大家也會去包餃子。

東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上了首,晚輩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飯後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最後全家吃餃子,百十個餃子中,只有一個餃子有硬幣,吃到的諸事順遂。

河北:年七年級,祭拜天地;年八年級,家裏小狗過生日;九年級初四,走親訪友,媳婦回孃家;初五,“破五”祭財神;年初六,百無禁忌,出門活動筋骨;年初七,吃麪條;年初八祭玉皇大帝;年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年初十四,準備鬧元宵;年初十五,吃元宵,看燈火;年初十六,迴歸清淡;年初十七,春節落幕。

我們湖南人,先是去先輩墳上祭祖。除夕,一定會吃雞魚肉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公雞,燉到後,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到後,上面撒滿紅辣椒,而且,三十晚的魚千萬千萬不能吃完,要留到七年級吃,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是紅紅火火了,七年級早上吃點東西后,就可以做米酒了,也叫甜酒。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3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文化,隨着時間的流逝如淘金一般層層篩多餘的泥沙,留下金石,便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我要說的是我們傳統節日中的春節。

春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們民族最重視的'節日。在我的家鄉——湖南長沙的春節又與傳統的春節不同,別具一番湖湘風味。

第一味:慢。

長沙的春節真的是很“慢熱”。臘月七,八時,雖然街頭還是與平常無異,可在那些如迷宮般蜿蜒的小巷中,幾戶人家在家門前假期一個個用防水材料製成的箱子。這是,正是薰臘肉的好時節,智慧的人們用穀殼,稻殼與花生殼作燃料來熏製魚肉,一邊以來年保存與食用。就這樣,在薰出的植物與肉類混合出的清香中,大年三十到了。

第二味:鬧!

年三十,人們團聚在家中吃團年飯,看春晚,所以大街上也冷清了許多。七年級,也是差不多的樣子。可到了八年級,街上的人多了起來。個個穿新衣,帶新帽。到了步行街,更是人氣滿滿,小吃店的隊伍排到了鋪子外頭,服裝店裏,試衣試鞋的顧客更是摩肩接踵。而這一切喜慶氛圍的中心,是火宮殿的廟會。

第三味:奇。

要說起火宮殿的廟會,那真是奇!對孩子們來說,彷彿就像來到了遊樂場。廟會裏什麼都有,雖然只是一些小物品,小玩具,小食品。可這些是孩子們的一切。他們可以買到小巧玲瓏的口琴,栩栩如生的泥人,各式各樣的古代銅幣。可最吸引人的莫過於那些用葉子編織而成的小蟲子,小動物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句俗語就是對這些工藝品的評價。看的累了,去買糖畫的老爺爺那去“轉”個“齊天大聖”邊逛邊吃,不亦快哉!

第四味:“香”

既然已經到了火宮殿,逛了廟會,爲何不去火宮殿中來些熱氣騰騰的小吃呢?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臭豆腐是必點菜品經過祕方滷製的豆腐,過油炸得外焦裏嫩,散發陣陣“異香”,趁熱淋上湯汁。一口咬下去,湯汁在舌尖迸開,蔓延帶舌頭上的每一處,不論是老饕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忍不住吃第二口。

熱鬧的氛圍一直延續到初七,大人開始上班;孩子們要過了元宵節纔開始上學。但,春節已經過去了。這便是我們的節日——春節。一個別具湖湘特色的春節。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4

過年囉,過年囉!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了“牛”年。處處喜氣洋洋!除夕一大早,爺爺在門口貼春聯,媽媽在廚房裏準備年夜飯,家中充滿着節日的氣氛。

除夕之夜,我們一家人歡聚一堂,吃年夜飯,品嚐着一道道美味佳餚。我們邊吃邊聊,耳邊時不時響起陣陣鞭炮聲。吃着吃着,我就產生了疑問:“媽媽,爲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貼春聯,放鞭炮呢?”媽媽不慌不忙地說:“這是傳統民俗!想聽嗎?”我點了點頭,媽媽接着說:“放鞭炮在古代是爲了驅趕‘年獸’,避邪,現在則是爲了增添喜慶,圖個好彩頭;而貼春聯則來自古代的掛桃符,最初春聯是用桃木板製作的,刻上門神的名字,希望避邪擋災,所以貼春聯、門神是同源的,貼福字又是福臨門的美意;走親訪友是相互祝賀新年,增加感情;紅包是壓歲錢,諧音壓祟,希望壓住邪氣,平安過年。”我瞪大眼睛,恍然大悟,“原來過春節是這麼有講究的呀!”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來,一片祥和與溫馨。

這時,窗外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異彩,它們形態各異,五彩繽紛,有的像子彈發射一樣直衝雲霄,有的像花兒一樣欣然怒放,還有的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把天空打扮得更加絢麗多彩。

春節真是一個熱鬧而溫情無限的節日,我喜歡過春節!

八年級學生春節記事隨筆5

天空中飄下的雪,一點一點的蓋住了屋頂,綠樹。下雪啦,過年了,我在心裏驚呼。

隨着年味越來越重,我和母親也回到家鄉。那時暮色已悄悄來臨,但遠遠的,還是看見那個熟悉的,單薄的身影,瞧見我們的車燈,拼命揮手。那便是我的姥姥。一x坐在沙發上,姥姥端來一盆熱水,爲我們接洗風塵。熱水的溫度從腳尖傳至心窩。

一覺睡到日上三竿,伸個懶腰。看見一條寬敞的公路蜿蜒地繞着竹林子,陽光透過葉子星星點點的灑落在這條路上。我想起小時候,曾經滿身泥土在這條路上跑來跑去,塵土飛揚。嘴角勾起一絲笑意。這條路終於修到這裏了呢。我順着公路慢慢往上走,卻發現竹林稀疏了,不能像小時候那樣捉迷藏了,心中一陣鬱悶。回頭一望,一座煙蓬映入眼簾。它從山林中拔地而起,既有氣勢,又顯得憨厚。想當初這裏還是一個小土坡呢。我一時興起爬上梯子坐着,看着久別的家鄉。

在我們那裏,有做糖片子的風俗,早在過年之前,就準備好了。那天,我正在看電視,卻被抓去做糖片子。本是不願意的,但看見一鍋閃閃發亮的液體糖,我就悄悄地走過去,迅速用手蘸了一點,放入嘴中。恩,真甜。頓時對做糖來了興趣。大人們熬完糖之後,端出一盆白花花的東西,一粒一粒,圓滾滾的,但是很小。這不是昨天炒的嗎?我想到昨天幫忙炒的像芝麻一樣的。知道自己也出過一份力,才動手做起糖片子。“譁!”一盆“小芝麻”倒入糖中,用力和,知道兩者成爲一體。然後把它們放入小盆中擠壓,再切成片。我吃了一個,發現極塞牙,母親笑了:“要等它們冷掉。”

一起準備就緒,春節在鞭炮聲中悄然來到。一大早我和姥爺就開始貼對聯。可是沒有見到膠,只好找鄰里接了,隔壁張爺爺是一個和善的人,不僅爽快借給了我們,而且念及姥爺腰不好,幫我們貼。可最後姥爺還是親自在我房門貼了“四季平安”。這是姥爺每年要做的。這是個字把溫暖傳至心窩。

“啪啪啪!”鞭炮響了。我捂着耳朵,跑進屋子:“過年了,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