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集合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集合5篇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1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

傳說這一天是古代愛國詩人屈原頭獎自殺的日子,爲了紀念她,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據說那時的老百姓爲了不讓詩人被魚蝦吃掉,就把糉子頭到江裏餵魚蝦,還組織了許多船隊吃糉子,賽龍舟習俗的來源。

又因爲五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在民間有許多跟“五”相關的習俗.如在小孩子的脖頸、手腕上系“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線,就會帶來“長命百歲”的好運,讓我們在老爸的“金箍棒”、老媽的“緊箍咒”下能活蹦亂跳.

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懸插營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頭花(“五端”).待到中午,孩子們就可以大飽口福了,黃魚、黃瓜、黃鱔、鹹鴨蛋、雄黃酒(“五黃”)少不了,還有好多好菜,吃得我們肚皮滾圓滾圓的.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將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將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夠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因此,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將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好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之後,媽媽將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接着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因此,每當吃糉子的時候,我總是吃得許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3

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大官叫屈原,他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那時候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叫秦國,一直想攻佔楚國和齊國,屈原就提議楚國聯合齊國一起去攻打秦國,可楚國的國君沒有聽屈原的建議,反而把他貶官流放。

後來秦國果然侵佔了楚國,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消滅心如刀絞。所以他在農曆五月初五寫下了最後一首詩《 懷沙 》 ,然後抱着石頭投入了汨羅江。

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爭先恐後地划着船來救屈原。可他們一直追到洞庭湖,還沒有看見屈原的蹤影。人們悲痛欲絕,生怕魚蝦來吃屈原的屍體,就用那棕葉包着糯米紮好扔進水裏,給魚蝦去吃。

從此以後,人們把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直到今天,每年的端午節人們還在賽龍舟,吃糉子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我一大早就和爸爸爬到山上去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見老人們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來,傳說端午節早上晶瑩的的露水珠能將眼睛洗得又明又亮。瞭解了這一祕密,我馬上學着老人的樣子,也認認真真的捧起貓眼睛一樣明亮的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還聽說,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屈原是楚國的大夫,還是個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衛自己的國家。爲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爲了喚起楚國百姓的愛國之心,屈原就跳進大江裏以死來抗爭。楚國的老百姓害怕江裏的大魚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糉子,想讓大魚一吃將大魚的嘴粘住,這樣它就吃不成屈原了。以後,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吃糉子的形式來紀念屈原。

今天,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糉子,也是爲了紀念屈原,因爲屈原是個好人,是個忠臣,是個偉大的愛國詩人。我要年年過端午節,牢牢記住屈原這個人,像他那樣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稱端陽節。

每當端午節來臨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在大門上插上艾葉。我家也不例外,每年端午節一大早,媽媽便會從菜場買回一大把艾葉插在門上,說實話,我根本就不喜歡艾葉,尤其是它散發的刺鼻氣味。於是我一邊捂着鼻子,一邊抱怨着媽媽的迷信。可是,媽媽一點兒也不生氣,耐心對我說:“端午節插艾葉,以後全家人就可以吉祥如意。”我似乎懂了一點,我使勁去聞聞艾葉的香味,不覺得那麼刺鼻了,反而有一種清香,沁人心脾的感覺呢!

記憶中的端午節,不再是刺鼻的艾葉的氣味,而是濃濃的糉香味,說起糉子,思緒又回到去年的端午節那天,早飯過後,媽媽照料把包好的糉子輕輕放入鍋中去煮。不太一會兒,糯米、糉葉的清香溢滿整個房子,糉子出鍋了,掀開表面的一層糉葉,只見晶瑩剔透的糯米和似星星點綴的蜜棗映入眼簾,看着就嘴饞。咬上一口,又甜又黏,心裏有一種既美好又滿的感覺。

口嚐了糉子,我想了解一下糉子,媽媽告訴我糉子分爲兩大類,按照不同的開頭和用料人們給它們直了很多有趣的名字,像“角糉”“斧頭糉”等。

吃過了糉子,又瞭解了一下糉子,就到外面散步,空氣中瀰漫着濃郁的艾葉香味和糉子那淡淡的清香,在四溢的香氣中,我們盡情感受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