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調查報告12篇

在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類型。那麼什麼樣的報告纔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習俗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12篇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1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七年級爲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爲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竈、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爲,年糕象徵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徵“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爲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爲“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爲竈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竈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竈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竈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着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裏裏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爲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爲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裏,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爲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爲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裏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九年級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種,現在,春節來臨,人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2

調查一:武漢人過春節的習俗

1.打揚塵

2.放鞭炮

3.貼對聯

4.吃年飯

5.發短信拜年

調查二: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1.藏族

2.彝族

3.回族

4.傣族

調查一:武漢人過春節的習俗

1.打揚塵:

"揚塵早,春來早。福星多,災星少。"這是流行在武漢當地的一句順口溜。臘月二十四清晨起來,家家戶戶便要"打揚塵",將室內室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亮亮堂堂迎接新年。而且"打揚塵"越早越好,說是這樣春就來得早,可以避免災星。

但是,因爲武漢人的生活壓力很大,工作繁重,大部分人都是在大年三十才放年假。不少年輕人並不認爲打揚塵很重要,很多老年人自己也沒有能力去打揚塵,而這個時間段也很難請到鐘點工來幫忙打揚塵,所以,我調查了20家,只有13家打了揚塵,佔65%。我們家打了揚塵,但是是在年後纔有時間做的,年前沒有做。

2.放鞭炮:

☆放鞭炮的時間:

新春燃放爆竹的風俗始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初始主要是爲了驅除癘疫,也就是驅逐瘟神疫鬼。到了宋代纔有今天的除舊之意,"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人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便是對此真實的寫照。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祭竈拉開帷幕的,節日燃放煙花爆竹也由此開始。但是,因爲武漢的禁鞭令,在城區,我們只能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放鞭。所以,武漢人幾乎都集中在大年三十晚上放鞭。

武漢人過年放鞭炮從三十吃年飯開始,先放鞭驅邪,鞭炮放完全家坐在桌上吃年飯。

☆爲什麼除夕放鞭?

的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意思是"月窮歲盡",即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而燃放鞭炮就成爲活動的重頭戲了。

當子夜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通過我的調查,20戶人家,只有1戶沒有放鞭,放鞭率高達95%。

3.貼對聯: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纔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爲"桃符"。

到了明代,寫春聯便成爲一時的社會風尚。

武漢大多數人家也在除夕之前換對聯,我調查的20戶人家中,有18家換了新的對聯,佔90%。

4.吃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祝願全家有好彩頭,家運興旺,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吃年飯是家庭團聚很重要的活動,我調查的20戶人家,家家都要吃年飯,佔100%。

5.發短信拜年:

據統計,國人春節期間的短信20xx年達300億條,遠遠超過20xx年的230億條,而20xx年,春節期間的短信不過才180億條。20xx年除夕當天,湖北省的手機用戶共發送了近16.3億條短信,創歷史新高。

"無論我在何處,我與您只有一個熒屏的距離;無論我在何時,我都會銘刻您在心裏,我在遠方祝福您!"

"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生活是情調,自己放作料,收到短信後自己笑一笑。"

在當今忙碌的生活節奏中,發短信拜年成爲國人新的春節習俗。收到朋友的祝福短信、安慰短信,會使人心情舒緩、壓力減輕。所以,人們樂此不疲地互發短信表達情感,也更願意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支持。人們需要互動、需要交流,發送短信成爲人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方式。

調查結果:

通過本次調查結果我覺得春節對於我們武漢人是很重要的節日,我們也很重視,因爲春節不僅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更是家人團聚的代名詞。但隨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不少年輕人不願傳承老的習俗,有了新的過節方式

調查二: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在除夕前夕,我觀察到許多家商鋪都關門了,人們都急着回鄉過年。但是,我們附近的回民餐館、11中附近的藏民地攤都照樣營業,這是爲什麼呢?

通過調查,原來,春節只是我們漢族的最重要的節日,少數民族的"春節"和漢族的春節不在一天。

藏族——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曆年的推算法與農曆春節有些差異。所以時間上較春節晚1個月。在藏曆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裏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七年級早晨,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回族——回族人過春節的意義與漢族不同,只是把其當作一個年終歲尾與親友團聚慶賀的節日,禁止燃放鞭炮等行爲。回族人在中國大地上分佈的很廣,因爲所處生活環境的不同,因而在這個節日上有些地方性的差異。過節的方式與漢族不一樣。北方的漢族大年七年級吃餃子。而回民大年初—吃滷麪,八年級才吃餃子,以示區別。也有些生活在比較偏遠地區的回民不過春節。

傣族——傣族的新年其實爲潑水節,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爲期三至四天。在陽曆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潑水節至今已數百年。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爲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湛水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溼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溼透,興致彌高。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

調查結果:

通過調查我才知道,原來春節主要只是漢族人民過,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有多樣文化的大家庭,有着多姿多彩的節日習俗和文化。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3

一.過年長輩爲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爲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二.過年時爲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4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裏面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節日裏面也有很多的習俗。借這個調查機會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1.貼春聯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裏吃,也可以在長輩家裏吃。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廣東人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徐夕夜晚上0時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時整放鞭炮也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它寓意着“辭舊歲,迎新春”.對於迎接新春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守歲”這麼說吧,“守歲”其實就是指從大年30到七年級期間不睡覺。對於大部分年輕人來說,這是玩的最好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盡然的,有些老當益壯的老年人也會和着年輕人們一起鬧新年呢!

4.應節活動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八年級、九年級日鄉鎮會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如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5.給紅包

給紅包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這俗稱爲“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

6.拜年

給家人鄰居拜年也是有規矩的,在大年七年級,必須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八年級的時候則必須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九年級和初四才能外出給街坊鄰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總之,新年新開始。我相信在充滿激情、熱鬧的20xx年裏,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5

我的家鄉濟南又稱泉城是山東省的省會,因泉水滿城而得名。但是這次要介紹的不是濟南的聞名遐邇的泉水而是我們過年的習俗。其實過年這個概念指的不只是大年三十這一天,而是從大年三十之前的“小年”開始,一直過到正月十五。我將從年前、年中、年後,來講述濟南的過年習俗。

首先是年前。年前指的是從小年這一天開始到過年的這一段時間。過小年我們又叫送竈,據老人們說老年間的講法是竈王的權力很大,不但管千家萬戶飯碗的稀稠,還管人間的善惡禍福,如果觸怒了他,便要上奏天上玉皇降禍人間。因此,每逢過年過節,都要用大魚大肉好酒供奉,燒冥幣填實他的腰包。所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象年三十一樣豐盛的酒菜好好吃一頓,我想這就是過小年這個名稱的由來吧。當然了,我們家是在城市裏已經沒有了傳統山東人往竈上帖對聯的習俗了,只是大家找個理由一起聚聚。而且這一聚不是白聚的,因爲小年之後的第二天(年二十四)就是我們要大掃除的日子了。

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各家各戶在送竈以後就開始進行大掃除置備年貨了。大掃除的時間長短要視房子的大小而定的。爺爺奶奶健在的時候我們一般去他們那裏過年,我們總是先給他們屋裏屋外打掃乾淨,忙活完了以後再打掃自己家。因爲這次的掃除一定要徹底,連牆頂什麼的都要掃到,所以會持續1-2天的時間。掃除之後就是置備年貨的日子。

我記得小時候並沒有什麼超市、大賣場的,所以用的年貨一般從濟南一個四里山的地方買。用的'年貨幾乎是每家的男人出去買的,由於四里山熱鬧所以每年我也都跟着,主要是買些家裏給小輩的禮物玩具,給長輩送的衣服鞋帽。對了,還有春聯、福字、擺設、鞭炮、新衣服。用的年貨只是年貨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當然是過年的重頭戲,食物!由於過年的時間長又沒有人再賣菜了,所以各家各戶都要在年前把所有的食材都買好。雞啊、魚啊、菜啊、糧食啊、油啊都是十幾斤,幾十斤一買的。冰箱裏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不了的就放在儲藏室裏。山東天冷,每家每戶都有儲藏室,這樣纔可以保證買回來的東西不會凍壞(天這麼冷,腐壞的事情就更不會發生了)。用的吃的都買好以後就開始做吃的年貨了。

這吃的年貨花樣繁多,待我慢慢回憶慢慢道來。

第一樣,香腸,別看這香腸看起來黑不拉及的沒什麼相貌,但是吃起來香味十足回味悠長。做它需要用七成的精肉,三成的肥肉,放大料醬油喂制一天。等顏色都透進肉裏以後,拿一個漏斗在漏斗的一頭套上腸衣,將肉放入漏斗中用筷子一點點將肉塞入腸衣中。肉不能塞的有空氣,但也不能塞的太緊以免將腸衣擠破。做完了以後要放到戶外背陽的地方晾,而且一定要是小年以後才能晾,估計是因爲這個時候纔夠冷肉不會壞吧。等個五六天吧香腸差不多就晾好了,吃的時候放在籠屜上蒸熟就可以。一般香腸還會作爲禮物,街坊鄰里的互相贈送,你嚐嚐我家的,我嚐嚐你家的各取所長等到來年再改進。 這個東西年年灌,今年草莓奶奶搗鼓了30斤的香腸,現在就開始沒事吃一根,意猶未盡啊。

第二樣,臘八粥,剛開始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回家問了父母以後才知道,這臘八粥就是我們山東的八寶粥。這八寶粥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紅棗、花生、不知道名字的大紅豆、大米這八寶熬成,喝的時候小孩們還喜歡放點糖這樣更好喝。

第三樣,臘八蒜,在臘八這一天除了要熬臘八粥以外還有一個重頭戲是醃製臘八蒜。這蒜在這一天醃也有一個講究,說是因爲在其他的日子醃蒜醃出來的蒜都是白色的,而只有在臘八這一天醃出來的蒜是綠色的。大人們將前幾天從市場上買回來的新蒜在臘八這一天放到罈子裏倒上醋什麼的(再有什麼我就忘記了)蓋上蓋子,這裏面是絕對不能沾生水的,沾水就壞,所以吃的時候先要把筷子擦乾才能撈蒜。這是過年時候吃的鹹菜之一。

第四樣,蘿蔔乾,這是在過年時候吃的另一樣鹹菜。做法是把青蘿蔔切成一指半寬、一指長的條狀,洗好、晾乾,再在每條蘿蔔上抹辣椒粉、自然粉、五香粉、鹽等等不同香料然後放在戶外,隨吃隨拿。洗洗就好,這時的蘿蔔已經完全沒有了辣味只剩下蘿蔔的香氣。我很喜歡吃。

第五樣,炸貨,這是一個統稱,其中的花樣其實有很多,包括翻花、饊子、麻花、藕合、茄合、炸肉。翻花的做法是將面壓成薄面餅,切成一條條長方形的條,在每條的中間切三條縫,將麪條的一頭從中間的那條縫中翻出來放在油裏炸就行了。其他兩種東西估計都有賣的,就不細介紹了。濟南出藕,所以藕合也就成了濟南人過年風俗裏不可缺少的一個美食,做時先要將藕切片,在每兩片藕中間放入由肉與韭菜等東西做成的餡,再將塞進肉的藕裹面放油裏炸,出鍋。茄合的做法類似,就是將藕換做茄子就是了。炸肉沒什麼可以多說的,這些東西現在過年我婆婆家,孃家都會做很多,不過我婆婆做的要比我媽媽做的種類多,婆婆還會做面魚之類的。

第六樣,蒸饅頭。饅頭雖然是山東人的主食,但是過年時候蒸的饅頭是不一樣的,裏面要放進一定的糯米麪讓饅頭軟糯香滑,而且一定要放在木模子裏做出一個形狀。那些形狀大多是兔子、魚、蓮花與福童,很小的時候家裏還這麼做,到了國中後就改成做個大饅頭上面放很多棗之類的,簡單化了,主要是開始有賣的,直接年前買好現成的留着過年了。

第七樣,蘇鍋。這又是一個美食,但是做法很煩瑣。先要找來一個大鍋,在鍋底放一層白菜一層香料,一層藕一層香料,然後再放一層肉一層香料上面再撲一層魚一層香料,一到兩隻雞一層香料,而且每層的中間一定要放煮熟的花生、黃豆做間隔。其中的東西根據自己的喜好可以增減,但是擺放的順序是一定不能亂,這樣菜的滋味才能一層一層滲透下去,最後產生一種難以言寓的美味。再將鍋內放水,大火燒開,調小火煮一整天。煮好以後放在戶外,等過裏的水都成膠制了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用刀子切下一大塊放在盤子裏吃。雞中有魚,魚中有雞,葷中有素,素中有葷,滋味絕了。我到現在逢年過節都讓我婆婆準備材料做,我特別喜歡吃這些。

到這裏,在我記憶中年前要準備的東西就基本齊了。隨着人們一邊置備年貨,除夕就一天天的到來了。除夕這天早上各家人就要到今年過年的地方聚在一起,小孩子吃備好的炸貨,男人們在聊天、忙活貼年畫、掛鞭炮什麼的,女人們就在廚房裏聊天包餃子。這一天人們一般中午不吃飯,中午就吃點備的年貨,晚飯是最主要的。晚飯上,除了年貨的大集合還有很多的雞鴨魚肉。老人上主座坐好,小輩們按輩分依次入座。如果過年的人多,一桌人坐不開就開兩桌。喝酒的男人們坐在客廳的一桌,女人與小孩坐在靠廚房一邊的一桌,這樣既不掃興又方便端菜,席間兩桌敬酒談笑好不熱鬧。到了12點就是該放鞭炮的時候了,一家人都到戶外聽着鞭炮聲除歲。放好鞭炮以後就回屋裏吃餃子,山東的餃子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裏面有硬幣,吃到最大面值的人來年會有最大的運氣,大家都喜氣洋洋。吃過餃子,大家也都喝的差不多了,桌子簡單一收拾就上牀睡覺了。這是年中,等到了第二天就開始拜年。

山東拜年也不是隨便拜的, 大年七年級,這是大家拜年的日子!拜年也是有說頭的,老人要給小孩子壓歲錢!所有壓歲錢就是爲了不叫“年”禍害自己的孩子!因爲古代人們把年稱爲“年獸”,俗話說年獸是吃小孩的!所以給孩子點錢不叫“年獸”禍害孩子!拜年也是大家互相的報喜!告訴大家“年獸被”嚇跑!這一天也是最忙的一天!

年八年級,這是媳婦回孃家的日子!也是姑爺跟老婆回家的日子!這天幾乎與30一樣1樣!也是很快樂的哈!

九年級初四沒有什麼大的活動!是休息的日子!初五被濟南人俗稱爲“破五”,這天我不是很明白!只知道這天應該是放鞭炮最厲害的一天!也是有點送年的意思!因爲大家初八就要上班了!雖然表面上看是送年的意思!但是真正的年還沒過完!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這天大家都穿的喜氣洋洋到大街上,公園裏看花燈、猜燈謎、放荷燈。這天或是一家人、或是年輕人出來玩的日子有些老人並不參加。只見得這大街上的帥哥美眉各個打扮一新,三三兩兩遊走於花燈之下,如玉美膚點綴着人間紅塵,讓人如癡如醉。

正月十五吃過了元宵,這年就算過去了。第二天,該上班的上班該忙活的忙活,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6

調查時間:20xx年2月7日

調查內容:春節習俗

調查渠道:上網查詢

問詢長輩

調查情況:

春節習俗:

年前:

祭竈:古時人們認爲竈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裏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貼門神

貼門神: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前。

守歲: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後:

拜年: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便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

團圓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爲緊密。(詳見圖1)

祭財神(開齋日):北方在正月八年級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拜佛:春節拜佛祈求好運,歲歲平安,爲了討個好吉利。(詳見圖2、3)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7

元宵,元宵節,道教稱之爲“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爲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關於中國過春節的調查報告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因而春節對於中國人是最歡慶的節日。今天的我們,對春節到底還有着何種看法呢?爲此,我們來做一個調查報告。

我們以開放題“提到春節習俗,您會想到什麼?”要求被者回答三個所想到的詞彙。提及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吃年夜飯/團圓飯(2405%)、辦年貨(1772%)、放煙花鞭炮(1392%)。緊隨其後的是:貼對聯(1139%)、壓歲錢(886%)、掃塵(633%)、走親戚(506%)、拜年(380%)、守歲(127%)。

您的春節怎麼過?

A八成被者選擇在家休息。隨着時代的不斷變化,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好不容易能放個年假,多數人選擇在家休息。既能調節疲勞的神經,又有了難得和家人在一起團聚的時間。調查數據表明,在本次調查中有80%的被採者選擇在家休息,而計劃春節期間走親戚的只有1857%,選擇旅遊的更是少之又少,僅佔被採者的143%。

B九成被者選擇在家自己做飯。雖然小小的飯店早就開始推出各種年夜飯的`訂餐活動,甚至增添了各種優惠、特色服務和娛樂活動來吸引顧客。不過從調查結果看,被者中有90%的人還是選擇在家做年夜飯,而只有1000%的被者選擇到飯店吃年夜飯。記者在採中瞭解到,人們選擇在家做飯主要是想和家人在一起共同完成這意義不同的“團圓飯”。一位受者這樣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年當中有半的日子都在外面吃。過年了,就有幾天時間呆在家裏,還是自己一家人在一起做飯吃有意思,熱鬧、有氣氛。到飯店吃是省事,但過年不就圖個熱鬧嗎?”

C三成多被者選擇短信拜年現代通訊的發展使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拜年方式也從傳統的“走親串友”多元化成打電話、發短信等多種方式。本次調查發現,人們在拜年方式選擇中,短信拜年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576%。3093%的被者選擇打電話拜年,2314%的被者選擇登門拜年,還有619%的被者選擇發電子郵件拜年,另外,398%的被者選擇了其他方式。現代通訊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力在過春節中也可見一斑,越來越簡潔的拜年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D近一半被者過春節不會祭祀。按照習俗,過年都要祭竈。調查表明,3178%的被者表示過春節會祭祀,2220%的被者說無所謂,而4602%的被者卻表示過春節不會祭祀。一些古老的春節習俗還是隨着時代變遷在淡去。

春節習俗過時了嗎?

A近九成的被者認爲年味猶存。不可否認,隨着羣衆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年的很多環節都在淡化並且趨無。於是,很多人認爲年味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然而,這次調查多少給我們一些信心,調查表明,8857%的受者認爲年味沒有變淡。

B八成多被者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按照老規矩,過了小年,直到初五,每天都有相關的安排,一些程序已經日漸簡化。調查表明,只有1714%不願意完全按照傳統習俗過年,這說明,部分人還在延續着老的傳統。春節的生命力還在。

C七成多的被者支持申遺。春節將至,“拯救春節”的聲音再次傳來,只不過這次聲音更。春節是一種民俗傳統,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普及、最盛、最隆重的節日。調查表明,7429%的被者支持春節申遺。

據調查,過年消費依然火爆。雖然消費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的。說到年味,人們的眼前常常會浮現這樣經典的傳統圖景:風雪夜歸,闔家團圓,圍爐夜,守歲至明,開門三聲爆仗。新年遊,看花市,百戲競陣,貨郎蟻集。然而年復一年,這樣的簡單圖景而離我們越來越遠。其一,過去過年是人們一年消費的集中體現,雖然現在仍是這樣,但隨着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過年消費遠沒有過去那麼高度集中。其二,過去的文化較爲傳統單一,春節地位高企,現在東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現代文化薈集,一年小節日隔三差五就有一個,衝擊了春節的傳統地位,使得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已不再那麼神聖化。特別是年輕消費者,傳統觀念更是淡薄。

“舊日過年,尚有許多風俗故事,如今,多人都會覺得過年和平時沒什麼兩樣。”這是家裏老人常說的話。

市民年話。

“記得小時侯過春節,媽媽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豔子慢慢回憶自己的年事。有時候她會回老家過年,印象中,每個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雞鳴之時,開始燒香、點燈、擺供品、放花炮、祭祖,然後每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長輩給壓歲錢,圖個吉利。吃罷早餐後,家人便親自登堂,出門拜年,互道些吉祥話語。她說,去年年八年級她還上街了,街上人不多,感覺春節好像逐漸蕭條了。

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標誌着春天的到來,生命力勃發,冬去春來。我想,作爲一箇中國人,春節還是應該得到重視吧,畢竟那是我們的傳統。如今,有些人的節日習俗觀念已變的越來越淡薄,而仍有一些人依然記着祖宗遺留下來的財富。我們不能學習那些觀念淡薄之人,相,傳統節日應該發揚光,讓家的心裏多一份溫暖,讓世界見證中華民族發展的同時,見到龍的騰飛。但願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5千年的文化底蘊,她的歷史魅力和傳統慶祝活動,會讓我們驕傲於“我們是中國人”!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8

調查概括: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

調查人:

調查方式:查資料,詢問長輩

調查目的:

瞭解春節習俗

調查背景: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每當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方人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些活動有很多是從歷史的長河中遺留下來的,並形成了地方風俗。

調查內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春節。春節的前奏要數小年了。

1、小年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爲謝竈、祭竈節、竈王節、祭竈,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小年是民間祭竈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爲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便迎來除夕。

2、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初夜,歲除。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了,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一般指農曆二十九或三十。這天,一早起牀,男子準備貼對聯,福等。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家中女子便開始忙碌起年夜飯來,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我們年夜飯中一般都有雞,魚,肉,湯圓這四道菜,魚的意思是年年有餘,湯圓的意思是團團圓圓。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愉快最熱鬧的時候,一桌豐盛的菜,和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我的家鄉每家每戶吃年夜飯時會先放掛鞭炮,然後關上門一家人坐一起和和美美吃團圓飯。年夜飯過後,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又稱守歲錢等。因爲是用紅色的袋,故又稱紅包。在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纔開始享用。

3、湯圓

過完除夕,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接下來的幾天,父母會帶領孩子到親朋好友家祝賀新春。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我的家鄉正月七年級早上每家每戶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七年級的早晨我們各家都會準備好果盒,糖果和各種各樣的食品。八年級,父母會帶我們到外婆家拜新年,那天一早父母會帶上很多禮物比如菸酒飲料等,去外婆,外婆則準備一桌豐盛的伙食招待我們。 接下來的幾天,便到親戚朋友家拜訪,同樣主人家會準備一桌美味佳餚招待客人。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9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

調查時間:xx年x月x日

調查目的:現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來越淡,進行春節習俗的來由進行調查,是期望大家能夠經過對春節習俗的瞭解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知調查人員:郝慕倫

調查方法:上網搜索

爲什麼要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完美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們通常明白的是正月七年級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並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

爲什麼要貼春聯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的桃木板。上頭寫上“神荼”,“鬱壘”二神名,以驅鬼避邪。

爲什麼要守歲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夥子。玉皇明白後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着窮小夥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夥

“竈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竈王奶奶”。

竈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孃家探親爲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十分生氣,就規定竈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迴天宮一趟。

爲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竈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後天蒸饅頭,大後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纔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爲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竈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竈王奶奶回到人間。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10

一、過年長輩爲何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爲何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裏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一年的年三十夜裏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熱,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往,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癡呆瘋顛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爲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永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知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不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此,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爲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類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外形的避邪品。這類錢幣情勢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昇平、往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庭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風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道賀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往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很多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化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風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賞給孩子。以後,則演化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意味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成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賞給孩子們,由於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連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祥。

二、過年時爲何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爲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外形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類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依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如出一轍,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爲角兒,它是後代餃子一詞的詞源。這類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爲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風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之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候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爲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爲了記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爲食糧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冷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輕易凍掉,爲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外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裏咬着,這樣纔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爲了記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外形,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爲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緣由: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看。

在包餃子時,人們經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裏。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蜜,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祥。如吃豆腐,意味全家幸

福;吃柿餅,意味事事如意;吃三鮮菜。意味三陽開泰。中國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意味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麪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爲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但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11

春節是民間季節中最受重視的節日,其活動面之廣,活動項目之多,活動時間之長,爲其他傳統節日之首。從農曆臘月初八至三十日謂之年尾,從正月七年級至十五日謂之年頭,在這段時間中,統稱“年頭歲尾”,有種種民俗活動。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日,簡稱臘八。淮北俗話說:“過了臘月八,就把年來辦”。臘八是進入春節活動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天,各地都要吃“臘八粥”,吃臘八粥有悠久歷史。據說是出於朱元璋的憶舊,也有說是佛教的節日食品。

臘八粥爲八樣食品混合製成,一般爲秈米、糯米、綠豆、豌豆、栗子、醃菜幹、醃豇豆等。也有用大米、小米或麪條、花生米、粉絲、豆腐皮、黃豆芽、蘿蔔等,加入蔥、姜、辣椒粉、胡椒粉等多種佐料,混合熬成粥。考究的還要用胡桃、香菇、紅綠絲、菱米、藕、白菜等入粥。味道有鹹有甜,尤重辣味,故又稱辣八粥。吃臘八粥含意慶祝當年人壽年豐,也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寒冬臘月吃辣粥,也有防寒之意。好些地方,親鄰好友,還互贈臘八粥,並將臘八粥分給家禽家畜吃,還在果樹、農具、門窗上都抹上一把粥,這是預祝家畜興旺,果樹茂盛,多結果子,祝願門窗也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門。皖南一帶,還要攜臘八粥去祭掃祖墳。

過了臘八節,上街“趕年集”、“辦年貨”、“做年活”。買香、蠟、紙張、爆竹、對聯時,要說“請”,不能講“買”。直到春節,時時處處都要講吉利話。淮北一帶,把臘月初八當做百無禁忌的“黃道吉日”,是男女訂親、婚嫁的喜慶佳期,故此日多辦婚嫁喜事。臘月初八也是佛教的宗教節日,寺庵僧尼多送粥給居民和兒童吃,說吃了可免災避禍。

掃塵,謂之“打揚塵”。春節前,家家戶戶要進行一次大掃除的清潔活動。室內外垃圾、髒污要徹底掃除,廁所糞便要挑淨,乾乾淨淨迎新年。掃塵的傳統日期爲臘月十九日,稱爲“掃塵日”,如遇特殊情況,可提前一、二日進行清掃,但不能退後。將室內傢俱、衣物清理、洗刷一新,以美化室內環境。

送竈

竈神謂之“九天東廚司命竈君”,又稱爲“竈王”,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家家都要供奉。崇拜竈神是由崇拜火轉化來的,其起源甚早,當發現火以後即已產生。送竈君上天過年日,稱爲“送竈”,是在臘月二十三日晚間,儀式各地大致一樣。皖西潛山一帶,晚飯後,婦女們收拾好鍋臺,回房休息,由家主一人送竈,首先洗臉、洗手,然後用楷書填寫竈疏,在鍋臺上擺上米糖及清茶、清水各一杯,再點燃香燭。家主跪竈前,默默祝禱,焚燒竈疏。焚畢,點燃燈籠掛大門外,並用雙手捧清水潑於大門之外,潑水時,口唸禱詞:

“一碗清水一陣煙,送您老人家上西天,好事請多奏,惡事切莫言。

三十晚接您回來,七年級向您拜早年”。

祈禱畢,再叩頭,取下燈籠,儀式算完畢。淮北一帶,送竈前,在鍋臺上貼竈君像,其中有的是端坐長鬚的男像,謂之北竈像。有的是男女雙人像,謂之蠻竈像。竈像旁邊貼綠紙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聯是“一家之主”。送竈時家家燒香點蠟,把鍋臺上原貼的舊竈君揭下焚燒,表示送竈君上天。爲了要竈君多講好話,要在鍋臺上擺上用糯米熬製的“祭竈糖”。意爲以糖粘住竈君的嘴。當塗等地還把祭竈糖粘在竈門上,同時將碗中清水灑幾滴到地上,最後放爆竹爲竈君送行,送行時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塊,意爲“刀切豆腐兩面光”,要請竈君上天多言“好事”;還要切草禾做馬料。祭竈時,由主婦叩頭致祭。主婦一邊叩頭,一邊祈禱:“剪草禾,做馬料,好把竈馬喂得飽,竈馬上天昂昂叫,快送竈君歸府早”。還念:“竈王爺,上西天,好話多講,壞話莫言。”

祭竈日,有的地方晚上吃麪條,麪條象徵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麪餅,稱“祭竈餅”。淮北一帶農諺說:“臘八祭竈,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孩要炮,老媽媽吃着桂花糕,老頭子戴着新氈帽。”這說明過了臘八和送竈活動,人人都在喜洋洋迎接春節了。

從送竈活動看,是說明人們把可懼的火神當成家神來崇敬了。

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接祖這天就是“小年”。民間有諺語:“長工、短工,二十四滿工”。長工在這一天辭別東家,回家過年。是晚接祖後,堂屋的香火桌上擺設蠟燭臺、香爐、磬、供品等祭祀物,桌前系大紅桌圍,堂屋壁上掛大小燈籠。孩子們從這天開始提着燈籠放鞭炮,到處呈現過年的熱鬧氣氛。晚餐菜餚豐富,僅次於除夕的“年飯”。這天晚上,有些地方還有一個慣例,即爲成年的“童養媳”圓房,或爲已過門而未正式結婚的新媳婦正式拜堂成親。這種結婚儀式比較簡便,不張燈結綵,不驚動親友。凡已出嫁的兒女必須返回婆家,不留孃家住宿。

美化環境

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美化環境,全家大小都動手佈置。

張貼春聯:大門、房門、後門,在“除夕”傍晚,都要貼上用紅紙寫的春聯,春聯形式有四言、五言、七言多種,講究對仗用韻,內容多爲賀節祝福之辭。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旭日臨門早,春風及第先”;“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樂新春”等等。還在大型器具上貼上“和合紙”,多彩多姿,滿目生輝。

張貼“門神”:神像有多種,一般城鎮書攤出售“門神”,主要有兩種門神,據傳說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秦叔寶、尉遲恭二將;也有說是神荼、鬱壘二“神”。羣衆認爲貼了“門神”,可避邪祟。

張貼門前花:“門前花”是用紅紙刻制的藝術品,類似北方的窗花。以四張或五張爲一套,上有各種圖案及吉祥等字句,貼於大門橫披之下。張貼吉祥頌語:大都爲春節祝福之辭。如“東成西就”、南通北達”,則貼於廳堂;“春安夏泰”、“秋吉冬祥”則貼於堂屋兩壁;“六畜興旺”,貼於豬圈牛欄;“步步高昇”,貼於樓梯上;“擡頭見喜”,貼於門頭高處;“百無禁忌”,貼於牆上;“對我生財”,貼於牆頭屋拐等等。貼“福”字,要倒貼,意味福已到了家門。

張貼年畫:廳堂、內室要張貼傳統年畫,如“八仙過海”、“和合兩神仙”、“嫦娥奔月”、“老鼠嫁女”、“鯉魚跳龍門”、“梅蘭竹菊”等等。這些年畫多爲羣衆喜聞樂見,可以增添春節喜氣。

張燈:懸掛燈籠,燈籠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多類,顏色爲全紅色或白底大紅字,大都用紙糊成的,也有用絹綾糊的。小圓紅燈爲手提燈籠,大方白底紅字燈則掛於大門口或堂屋正中。燈籠上要標明各家的姓氏,如“百忍堂張”、“三槐堂王”、“三高堂何”等。美化環境,都要在除夕前佈置完畢。

除夕

農曆臘月三十晚上,稱爲“除夕”。這是春節民俗活動的高潮。閤家團聚:家人有外出者,都要在除夕前趕回來,同家人共度春節。不準說不吉利的話,春節期間,只能說吉利語言,爲防止小孩亂說話,母親事先要用紙給小孩擦下嘴巴,表示小孩說話不算數。換年,又叫“還年”、“酬年”,也就是“祝福”。一般在天晚時舉行,也有在三十日黎明舉行。在堂屋當中擺設香案,案前系桌圍,案上陳列各種祭品,其中三牲俱備,五穀齊全,還有果品糕點、豆腐年糕……。夜色降臨時,便點燃大紅金字蠟燭和香爐裏的檀香、信香,並燒黃表紙錢,當鞭炮噼啪炸響。鐘磬齊鳴之時,全家男性成員在家長率領下,向天地、祖先叩頭作揖,畢恭畢敬。鞭炮聲此起彼伏,到處響聲一片,烘托出春節的熱烈氣氛。皖西望江一帶,不同日期,用不同供品還年。二十七日用黑餈粑還年,謂之還黑餈粑年。二十八日用白餈粑還年。二十九、三十日用豬頭還年,謂之還豬頭年。

吃團年飯,換年畢,取下大門掛的燈籠,關上大門,謂之“封門”。接着就吃團年飯,又稱“年飯”、“團圓飯”。淮北一些地方,年飯吃水餃。皖中、皖南一帶,年飯菜餚豐盛,多爲十大碗,表示十全十美。雞、魚、肉、鴨、香菇、木耳、金針、豆乾、雞蛋、紅棗等等,都要備好。烹調十分講究,一般是燉、燜、煨、煮、炒等技藝,調製各種口味,以供全家老小食用。吃年飯時,全桌老小圍桌而坐,家庭人多就用兩三張方桌併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將杯筷擺成整數,即滿杯十個,筷子十雙,團團擺滿一桌,以示全家團圓。吃年飯時,全家老小都可盡情吃喝,喜笑顏開。年飯桌上也有一些規矩,燒的魚不可吃,這是說“有吃有餘”、“年年有餘”,因“餘”與“魚”諧音。只能用湯匙喝湯,不能端起湯碗淘湯。說年飯淘湯,當年就會多雨成災。年飯要多煮,可連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這表示糧食會年年有餘。菜也不可吃完,名爲“留碗底”。說話有禁忌。如吃豬蹄稱爲“元寶”“金錢爪”,雞腿、排骨不能說吃骨頭。肉、魚丸、山粉丸也一律稱“元寶”。大家邊吃邊談,要“慢慢過歲”。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後,也不要隨便離席,就在原位上吸菸喝茶,待大家吃飽後,才離座撤席。撤席後,桌上及地上的殘渣剩食,掃存室角中,不能倒屋外去。新年頭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潑水,以防止“財源外流”。

守歲與辭歲:吃過年飯,全家人圍坐火盆邊,喝茶、吃糕點、嗑瓜子、談家常,或說故事、講笑話,以聚天倫之樂。兒童則提燈、放爆竹全家廳堂、寢室及牛欄豬圈,都是燈火通明,大人不時巡視各室燈火,以防自滅。因通宵燈火明亮則爲吉利,如中途熄滅則視爲不祥。全家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友好鄰居相互打招呼,表示慶賀,謂之辭歲。皖中、皖南、皖西一帶山區農村,還有“燃歲”之俗,即將大樹根在火塘中燃燒,全家在煙氣騰騰中圍坐守歲,這稱爲“燃元寶火。午夜要喝紅糖水,吃紅糖雞蛋、紅棗,稱爲“金元寶”。守歲叫“候歲”又叫“熬年”。民諺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押歲錢:又稱“壓歲錢”。許多地方,在吃年飯時,家長把事先準備好的紅紙包分贈全家成員,每人一包。有些地方給小孩押歲錢,在小孩入睡後,將紅紙包放枕頭底下。等小孩大年七年級起牀時發現了紅紙包,就分外喜悅。也表示孩子新一年裏大吉大利。

拜年

春節期間,拜年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活動。淮北一帶拜年的規矩:七年級拜叔,八年級拜舅,九年級、初四拜岳父。皖中、皖西等處,家庭內給長輩拜年,鄰居相互拜年,還有登門拜年和敲門拜年。登門拜年是晚輩拎糕點到外公家、岳父家、姑母家等長輩家拜年。正月八年級就開始登門拜年,不能遲於正月初七日。要向長輩恭敬叩頭拜年,還要說幾句吉利話,如“祝老人家加福延壽,長命百歲”。長輩也要拱手還禮,還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恰當的祝賀年節。如“萬事如意、早生貴子”;“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發憤讀書、進學高升”、“聰明智慧、易長易大”等等。祝詞一般切合來人的身份與希望。拜年後即熱情招待,燒茶後吃飯。燒茶是以麪條、豬肉、雞蛋、雞腿等滿滿裝一大碗,可飽飽地吃一頓。雞腿是外婆或岳父母留給外甥或女婿吃的。招待拜年客,有的用四個糖鮮蛋招待。皖南一帶,習慣用五香茶葉蛋招待拜年客,叫“金元寶”。每人最少三、四個蛋。如果兩個蛋是失禮,這意味着“滾蛋”。“敲門拜年”,是皖西一帶正月八年級的禮俗,就是拜年者不進門,只在大門外呼喚拜年,雙方只是相互招呼。如客在門外敲門呼喚:“開門拜年,開門拜年。”主人在門內回答:“勞賀勞駕,您是那位?”客答:“我是某某,前來府上拜年。”主人在門內致謝:“勞駕勞駕,謝謝!謝謝!”這樣三言兩語,一喚一答,就算拜了年。這樣禮儀簡單,拜年者一天就可到左鄰右舍普遍的走訪問候,既簡單又盡到了禮俗。

送年

正月初五,霍邱一帶早起放鞭炮,謂之“送年”。撤掉堂屋裏的供品,倒掉家中積存幾天的垃圾,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程序。但有些地方稱初五爲“小年”,又叫“破五”,要放鞭炮驅惡避邪,早、中、晚三餐都要放鞭炮。晚上,小孩提燈籠跑屋前屋後和路口井邊放爆竹

結論:縱觀古今許多習俗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這些變化的原因不是唯一的,首先是時代的'變遷,隨着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而像古代豐盛的大餐逐漸就被不如上館子取代了;第二,年味淡了……第三,過年載體的缺失,因爲春節有着許許多多的風俗,由於現代與傳統社會之間反差比較強烈,故而的確有許多習俗難以融入現代社會,喪失了賴以存在的載體。

總之,春節民俗的繼承與否,它需要大家聚集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加以應對,我們既不能坐視傳統習俗的消失和變異,也不能漠視新奇習俗的注入,阻礙春節民俗進一步發展的活力。而應該像魯迅先生描述的“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待,要“去粗取精”。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篇12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

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爲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稱元日,爲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七年級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八年級、九年級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爲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爲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準備完畢,讓其晾乾。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註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裏一放,它就在油鍋裏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嚐嚐遐邇聞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壓歲錢

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爲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裏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張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後即將鈔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稱爲拜正。七年級一早,人們起牀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牀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

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係,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裏依然是裝着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爲換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