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故事(集合15篇)

元宵節故事1

相傳袁世凱在北京做皇帝時,竊稱“洪憲皇帝”。 做皇帝的第一個正月十五早晨,他還未起牀,就被滿街一陣陣叫賣“元宵”的喊聲給驚醒了。他嚇得渾身是汗,彷彿感覺到全北京人都在大聲吶喊:“袁消!袁消!” 這哪裏是在賣元宵呢,分明是在詛咒他袁世凱趕快下臺!

元宵節故事(集合15篇)

於是他便氣急敗壞地下令,將全北京城所有賣“元宵”的人給抓起來,從今往後不準再叫賣“元宵” ,一律改叫賣“湯圓”。

儘管袁世凱如此迴避他認爲不吉利的“元宵” 之名,但也免不了他失敗的下場,僅做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就被人轟下臺了。

元宵節故事2

今天是元宵節我與媽媽和好朋友聰兒一起去城隍廟觀燈了,來到城隍廟門口只見車輛排到了幾米以外的地方,而那些賣票的人流更是多了,都排到了大馬路上了。

我們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纔買到了票,我們匆匆忙忙的擠進,剛進去只見到處人山人海,我們一眼就看見有人賣糖畫,只見那裏人一層包一層擠得水泄不通,我用了吃奶的力才擠了進去,腳還被別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只見那個人手拿大勺,弄了一勺糖,在自己面前的大理石上畫了起來,不出5分鐘一個惟妙惟肖的糖畫誕生了,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我們拿起糖畫,興高采烈的舔了起來,不一會兒我就把那香甜可口的糖畫給吃沒了。

我們走着走着來到了一個大孔雀的面前,那孔雀高足5米,十分宏偉壯觀,只見那孔雀的尾巴一閃一閃可美了,我還發現孔雀嘴裏還叼着一朵花呢!我與那高大壯觀的大孔雀合了影,才依依不捨的離開它。

我們不知不覺的來到了一個高大的麒麟邊上,只見它活靈活現,彷彿真的一樣,突然邊上的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說:“真是‘麒麟祥瑞’啊!好兆頭好兆頭啊!”說着笑了起來,我也不禁讚歎起來了,邊上的圍人個個都不由的讚歎不已。

我們漫步在城隍廟內,到處都掛着五顏六色的燈籠,有的是可愛的卡通人物燈、有的是風景燈、還有的是……讓我們看的眼花繚亂,嘴裏卻不停的讚歎說:“這些燈籠真是巧奪天工啊,真是太漂亮了!”

不知不覺的都9點多了,我們便坐着車開開心心的回家了,可腦子裏卻還在回味着剛纔的燈籠。

元宵節故事3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玉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待天兵要下凡時,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爲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玉帝心中大快,人間得免一難。爲了紀念這次成功,第二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玉帝一看怎麼還燒呢,便讓託塔李天王徹查此事,玉帝女兒見事情不妙,怕玉帝責罰,逃難到了人間,遇到了董永,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不,不對,沒有董永,玉帝就沒發現。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啊,鳥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們,不能隨便打鳥。不不不是,主要告訴我們薑還是老的辣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們要孝敬老人。

元宵節故事4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爲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傳說有多種,我最喜歡民間流傳的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天上有一隻守護天宮的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人們。衆人聽說這個消息,嚇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帝的女兒想出個好辦法,她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大家聽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到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幾個夜晚都是如此,他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一直流傳到現在。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以此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元宵節故事5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正月十五的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元宵節故事6

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瘋子。

她見到他時,他穿着一身臭烘烘的破爛衣服,頭髮零亂地披到了肩上,見人就罵,還動不動就揮拳打人。她覺得他太可憐,就把他接回了家。

村裏人都不明白她爲什麼要這麼做:“你是不是也得了精神病?你養個瘋子還不如養一頭野牛,野牛還能賣錢,你領他回來圖個啥啊!”她家裏人更不能接受,孩子們和丈夫都責問她:“你把一個精神病領回家來同吃同住,這不是把一顆不定時炸彈放在了家裏嗎?……”她理虧地對家人說:“你們以後多注意點,他發瘋時你們離他遠點……人到這個地步太可憐了,我們總不能眼看着他凍死在荒郊野外吧?……”

家裏從此被他搞得雞犬不寧,村裏經常能聽到他的叫罵聲和砸東西的響聲。不僅如此,有時他還會把孩子們正在寫作業的桌子掀翻,把孩子們的書給撕爛,孩子們一個個被嚇得倉皇而逃。他惹了禍,一家人就會把火氣全撒在她身上。這時的她,總是一邊勸慰怒氣沖天的家人,一邊安頓瘋狂發作的他。

他的生活沒有規律,吃飯睡覺的時間從不固定。於是,家裏從早到晚都在鍋裏爲他熱着飯菜。她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竟然會無緣無故地拿起斧子砍她丈夫,幸虧躲閃及時,她丈夫才倖免於難。那天,她一回到家,丈夫就很氣憤地對她說:“我今天差點被那個瘋子砍死了……如果你不趕他走,遲早會出人命。反正,這個家有他就沒有我……這日子沒法過了,咱倆離婚算了……”她好言勸丈夫:“算我對不起你了,他是病人,你以後讓着他點就是了。”然後,她一邊默默地做自己的家務,一邊爲家人遭受的驚嚇和傷害淚流滿面……

她的眼淚最終讓丈夫漸漸平息了怒火,丈夫沒堅持要和她離婚,也沒有把他趕出家門。

天長日久,她總算找到了他發病的規律:只要天氣不好,他就會發病。所以,一遇上壞天氣,她就會提醒家人格外小心,不要去惹他。因爲怕他給周圍的人帶來傷害,她一天也脫不開身,以至於18年都沒有回過千里之外的孃家。

18年後,她讓丈夫到千里之外把母親接了過來,想盡盡做女兒的孝道。這樣一來,她就更麻煩了:因爲母親患有心臟病,他發病時又砸又摔,老人每一次都被嚇得渾身發抖,她只得在自家附近單獨爲母親找了一間矮房。以後,她每天都要兩頭跑,一邊照顧他,一邊服侍老母親……那一年元宵節,下着小雪,她把中飯弄好後正準備給母親送去,卻發現他揮舞着一把菜刀從後面追了過來,她躲過一刀後,趕緊放下手中的籃子把他安頓回家中。這時,早已過了午飯時間,母親見女兒沒送飯過來,就準備自己弄點吃的。沒料到心臟病突然發作,一頭栽倒在爐子旁再也沒醒來……

母親的離去讓她深感自責,她覺得這一輩子自己對不起所有的親人,爲此,她大病了一場。人們以爲她經歷了這次失親之痛,再也不會管他了。但是沒有!接下來的10年,她依然沒離開過他一天,他也沒有在她家斷過一餐飯。

他在她家喊叫摔打30年,她爲他擔驚受怕30年。大家問她爲什麼可以忍受這麼多年?她平靜作答:“他是個病人,這已經夠不幸了,我們趕他出去豈不是雪上加霜?野象會糟蹋莊稼,老虎會吃人,國家還要重點保護呢——老虎都可馴養,何況一個人?……”

有一天,50歲的她像往常一樣給他夾菜,他突然叫了一聲:“大姐,我的親大姐。”這一聲“大姐”,把這些年來一家人所經受的辛苦、驚嚇和委屈全都化作了欣慰的淚水掛在了她的臉上……

元宵節故事7

正月十五、十六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今年元宵節的第一天晚上,我約上好朋友小航去油田歡鬧兔年元宵夜。首先,我們去看焰火晚會,煙火還沒開始燃放廣場已是人山人海了。等了一會音樂響起,焰火晚會開始了!人們都把頭仰起向天空看,天空中像煙火的海洋一樣,有綠色的、有黃色的、有紫色的、有藍色的,真是五光十色,五彩繽紛呀!有的像菊花,有的像牡丹花,有的像像星星,最好玩的是有個煙花像巨大的白兔!真是各種各樣,眼花繚亂!太美了!

看完煙火我們去新蕾公園看燈。哇塞!這裏簡直是燈的`世界,有菊花燈、有喇叭花燈、有含羞草燈、有荷葉燈——————。還有十二生肖動物燈等。最漂亮的燈當屬"小白兔家庭燈”了。兔爸爸和兔媽媽共同歡快地抱着兔寶寶,一家真是又和睦又溫馨呀!

我們到廣場上玩,媽媽給我們買了一個孔明燈,傳說這燈是諸葛亮發明的。我們選的燈是紅色的,代表兔子紅紅的眼睛還有我們紅紅火火的生活。航航拿着燈我開始點火,先讓燈罩吸收些熱氣,我們慢慢把手鬆開,孔明燈徐徐上升,越飛越高,它將帶着我們的心願飛向美麗的遠方!我們戀戀不捨地追着它大喊“再見!再見!”

這就是我家鄉濮陽的元宵節,它是我心目中是最美好,最開心的節日!

元宵節故事8

1、元宵節的由來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元宵節的簡介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東漢佛教傳入,爲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爲參佛的吉日良辰。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爲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裏,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着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3、元宵節吃什麼

吃湯圓,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糰”、“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於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糰”,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爲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爲“元宵”。

元宵節故事9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東方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人終於團圓。

元宵節故事10

隋朝j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爲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元宵節故事11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j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爲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佳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佳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佳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佳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擴展閱讀:元宵佳節的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節,元宵佳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節日,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佳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1.元宵佳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佳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佳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爲“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佳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佳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佳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佳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佳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佳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衆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衆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節故事12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關於燈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纔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東方朔與元宵姑娘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13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爲一統天下,特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果真慢慢地“瘋”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七年級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竈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百姓們全瘋!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故事14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XX多年前西漢時就存在了,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議佛教,聽說佛教有一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莊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了元宵節。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衆多。一般是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燈籠上讓人猜。

我喜歡猜燈謎,喜歡有趣的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15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