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端午節作文【熱門】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家的端午節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熱門】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節日。我家鄉最獨特的節日,那就是春節了。因爲那天,各家各戶都非常的熱鬧。

大年三十,大家都帶豐微笑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希望下一年更加順利。從早上開始,各家各戶都忙碌着。磨着漿糊,拿起紅通通非常喜慶的對聯,走到大門口,用漿糊粘在大門上。粘完對聯已經到中午了,大家都趕緊做飯,好吃的好喝的都往菜桌上端,在我的家鄉春節都有一個習俗,應當先放鞭炮,然後再吃飯,一大家子人聚在飯桌旁邊,大家歡聲笑語的說着話,嘮嘮家常,這個飯桌頓時顯得有活力,吃完中午飯了,大家坐在熱乎乎的炕上,嗑着瓜子吃着水果,到了晚上,開始包“元寶”(指餃子)各種餡都有,我們還會再餡裏放一些硬幣,爲了抓財走運,誰吃到這硬幣,這一年就會發財,大家包好了之後,餃子開始在鍋裏滾起來,開始吃餃子了,大家都爭着搶着吃那枚硬幣,希望這一年能夠走運。吃完飯了,到外面溜達溜達,晚上,張燈結綵,燈火通明,大家在寬敞的土地上跳起來舞,每個人在這一天裏是最快了的。

春節,這個重大的日子,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種中華文化將永遠不停的傳承下去。春節,我最喜歡的節日。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2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的習俗可不只有吃糉子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佩香囊,有驅趕瘟疫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那一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聽老師忿忿地說,韓國要將端午節申遺了。作爲炎黃子孫。真有點坐不住了。從我做起吧!今年端午節,要讓它過得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到五月初五吧。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3

一年有很多傳統節日:有掃墓祭祀的清明節,有去登高望遠的重陽節,還有放爆竹迎春的春節……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吃糉子的端午節。

端午節這天一大早,媽媽就開始在廚房裏包糉子了。只見她用雙手拿起兩片綠色糉葉並排往裏彎折形成圓錐形狀,然後在摺好的圓錐裏時不時交替放入糯米、紅豆、肉、香菇……隨後,又用大拇指稍加按壓,再把糉葉對摺起來,最後用細線使出全力緊緊地捆住,一個三角形糉子就出現了。

我不禁好奇起來,就問奶奶:“奶奶,爲什麼要在端午節這天包糉子呢?”奶奶看了看我,摸了摸我的頭說道:“孩子,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就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沒過多大功夫,盤子裏就堆起了碧綠碧綠的糉子山。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內,注入少量水淹沒糉子,煮上三個多小時,糉子就可以出鍋了。

這時,一股香噴噴的糉香撲鼻而來。媽媽把糉子放在涼水裏浸涼後,我扒開糉子就狼吞虎嚥了起來。媽媽看着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糉子,就笑着說道:“兒子,別急呀!吃糉子是要細嚼慢嚥纔會品嚐到它的甘甜,這樣越吃纔會越有味道啊。”

我喜歡這樣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不僅有媽媽的陪伴,而且還能品嚐到媽媽親手包的有愛的糉子。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4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捆茱萸。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捆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

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5

再過幾天,端午節又要到了,家裏又開始熱鬧起來。

姥姥早早的就開始包糉子了,只見姥姥拿了幾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然後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放一粒花生米,我很好奇的問姥姥,爲什麼要放花生米,姥姥說,那是爲了防止米從下面的孔裏跑出來,接着,姥姥先放一些糯米放在裏面,再放上紅棗或是豆沙,最後再用糯米將棗或豆沙蓋住,一個糉子的內芯就完工了。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姥姥兩手捏緊糉葉,用剩餘的糉葉圍成一個小角,然後再在糉子尖角附近纏兩圈,繫上繩子,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

姥姥負責包糉子,家裏其他人也不閒着,爺爺負責端午前一天去山上採艾蒿,記得往年,爺爺會採好多回家,給樓上樓下的鄰居都分一分,擺在每家的門前和自家的窗戶上,據說這樣可以防蚊蟲呢。

小姨負責給全家人做五彩手繩,今年小姨做好好多樣式呢,我讓媽媽給拍了一張照片。看,是不是很漂亮。

當然,我也不能閒着啦,我要負責吃糉子嘛!多麼開心的端午節啊。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6

內容簡介:在一個明媚的早上,街上人山人海的買糉子,一看就知道節端午到了。我和媽媽、三姨夫、三姨一起去了姥..

在一個明媚的早上,街上人山人海的買糉子,一看就知道節端午到了。

我和媽媽、三姨夫、三姨一起去了姥姥家,也帶上了哥哥,只有我和哥哥做的是摩托車,媽媽、三姨、三姨夫坐的是大車,到了姥姥家,看見我那又高又胖的哥哥出去玩了,趁那時候我把手抄報完成了,然後我三姨說,去拿掃帚和簸箕幫助你舅媽弄麥子,我們幾個飛快跑了出動,到了那裏,看見哥哥他們幾人在拾麥子,趕緊過去幫忙,在我們共同努力下,很快丟下的麥子都被我們收拾乾淨了。回到家後,發現家裏多了許多的麥子,心想:以後可不能浪費糧食,他們種出來的麥子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要珍惜。這時媽媽叫到,快回來吃糉子啦!

這個端午節,雖然媽媽沒有帶我去玩,但我覺得過的非常有意思,讓我明白了我們平時所吃的東西都是農民的勞動換來的,我們要像他們一樣勤勞,一樣樸實。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7

再過十來天就是農曆5月,正當麥子成熟登場、曠野飄來陣陣新麥香的時候,我們迎來了民間的端午節。

北方的端午節都有吃糉子的習俗,端午節的前一天姥姥就開始煮糉子葉,泡米,洗大紅棗。我問姥姥,怎麼就包進去了呢?只見姥姥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然後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空心的圓雉形。接着,在空心圓錐形裏的最低部放一或兩個大紅棗,糉葉裏放點米,只見姥姥兩手握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返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雖然姥姥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

我知道現在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爲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屍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裏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糉子)。

我還知道南方和北方的端午節不同,南方一般都有賽龍舟的風俗習慣,競相划船(賽龍船)並且希望找到屈原的屍體。當然這都是在書本上看到的。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那麼熱鬧,但每年這個時節包糉子的習俗卻流傳了下來。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8

我們中國年裏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到今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說在古代這天是一個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據文獻記載五月被視爲“毒月” ﹑“惡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小孩要佩戴香囊,系五彩絲線,家家戶戶都灑酒掃庭院,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還有一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的,公園前287年泰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心如刀割,但始終不捨棄自己的國都,於是在這天五月初五抱石投江了。楚國百姓哀痛不已,紛紛走到江邊,把食物投進江裏,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再吃他的身體了。漁夫們划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這樣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等習俗紀念屈原。

隨着時代變遷,賽龍舟、插艾草等習俗在北京已經很少見了,但是吃糉子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前幾天姥姥就把糉子葉、糯米、紅棗等買好,到了那一天姥姥把泡好的糉子葉折成了漏斗型,再把泡好的糯米和棗放進去,包好後用棉線捆住。姥姥把包好的糉子一個個碼放進一個大鍋裏,再加入適量的水點上火。大約一個小時後就會飄散出一股糉子的清香。光聞到味就我要流口水了。媽媽說糉子還有鹹味的和辣味的,根據地域劃分和風俗習慣味道各不相同。

噢!對了!自從20xx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了國家法定節日,讓我們期待今年的端午節早日到來吧!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前夕,家家要把從山上採來的艾蒿插在門上,小孩子手上要帶上五彩繩,說是爲了辟邪。大人和孩子在端午節的早上要吃煮雞蛋和糉子,端午節還會有賽龍舟等活動。

端午節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公元278年前,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成都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抱着一塊石頭投入汨羅江。楚國人民聽到這個消息後,從四面八方趕到汨羅江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雄黃酒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屍體。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和媽媽一起包糉子。媽媽在頭一天晚上要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我和媽媽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三、四個鐘頭,之後媽媽把糉子泡在準備好的水盆裏,涼了以後細細的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上白糖吃,吃起來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過端午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說着美麗的傳說,吃着香甜的糉子,喝着醇香的美酒,真幸福呀!

我喜歡過端午節。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0

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一個重要的日子。知道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嗎?這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紀念他愛國、正直、不屈、剛烈的節操。

端午節有吃糉子、吃五黃、做香囊和賽龍舟的習俗,古時候還會有往江裏扔糉子,人們希望水裏的魚兒們不要去吃屈原的屍體,划龍舟是想把屈原的屍體撈上來。

今年的糉葉特別不一樣,我和家人一起去安吉的山上採的糉葉。原來糉葉生長在特別陡峭的山坡上,是竹子的一種。糉葉的兩邊有鋸齒,摸上去刺刺的感覺,還會勾住你的手不放,糉葉的顏色有深有淺,淺的是嫩葉,深的是老葉。太嫩的葉子太小不好包,太老的葉子容易斷裂,還是要選擇一些青綠色的葉子比較好,糉葉拿近了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接下來是包糉子了,糉葉一般放水裏浸泡兩天,肉也要浸兩天。米嘛,澆點醬油就可以了。糉子有三角形的、四邊角的、牛角形的糉子,古時候多爲牛角形的,牛角糉子是祭天用的,現在多爲四角形的糉子。我跟着奶奶包了半天,米散了一地,還是沒成功,看樣子包糉子這個活也不是很簡單的!一會兒奶奶包好的'糉子從廚房裏傳來了陣陣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想嘗一口。

這糉子可真美味啊!自己做的糉子,味道就是好!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1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着,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2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青青艾草門前掛,清香飄飄滿屋香。剛進五月大家就開始爲端午節做準備了,雖然不像春節那麼空前盛大,但也充滿着傳統節日的濃厚氣氛。其中最讓記憶深刻的當屬端午節中的美食了。

一提到端午節,最先讓人聯想到的自然是糉子了。糉子的外型玲瓏小巧,很是可愛。味道有鹹的也有甜的。肉糉子我並不感興趣,然而對糯米糉子我倒是情有獨鍾。家裏自己包的糉子總是大大的,糯米的醇香加上蘆葦葉的清香沁人心脾,尤其是裏面的大棗,咬一口在嘴裏,香甜可口,越吃越香。每年端午節的時候,奶奶都要包上好多糉子讓我這隻大饞貓大飽口福。

端午節除了吃糉子,當然也少不了賽龍舟了。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場面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船槳,用盡全身力氣,有節奏的划着龍舟。鼓手用力的敲着鼓點兒,真可謂是彩旗飄揚,鑼鼓喧天。場地中的拉拉隊也在激情洋溢的爲水手們加油,吶喊聲、助威聲響徹長空。整個賽龍舟的場面空前絕後很是壯觀,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傳統象徵。

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3

端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聽長輩們說:過端午是爲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

在咱們這裏端午各家各戶門上都要貼紙雞、紙符、掛艾草。當然,我們家也不例外。而最令我高興的是,奶奶給我做了個特別的頭飾。

它先是用紅、綠、黃、紫、橙五種顏色的紙剪成橢圓狀。再疊在一起,並且是一層比一層短。然後用線纏成山丹丹花樣。更好看的是奶奶又用彩紙給我粘了個糉子。外面是用一條一條的,五顏六色的紙像編筐子一樣編成的袋子。裏面裝上江米,最後弄一個花邊封上口。巧妙地用一根線把花和糉子系在一個髮夾上,還要掛上艾草。這樣一個玲瓏可愛的頭飾做好了。奶奶說:“戴上它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上我看起點綴裝飾作用。

我戴着它在鏡子前照來照去,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左瞧瞧右看看,別提心裏多美了!比吃了糉子還要甜。

即使過完節,我也會把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來。這不僅僅是一個頭飾,裏面更包含着奶奶對我的心意,厚愛,也傾注着奶奶的心血。我想:這將是我過的最難忘的一個端午節。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4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20xx年的端午節是:20xx年6月6日。端午也稱端五。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傳說是爲了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我們的家鄉杭州每逢端午節到來,在家門上掛艾葉用來驅蟲辟邪,每年這一天餐桌上要有五黃——黃酒、鹹蛋、黃鱔、黃瓜、黃魚,吃糉子。

我的家鄉位於杭州市拱墅區,拱墅區是一個歷史積澱深厚,區位優勢明顯的中心城區,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人文璀璨的商家重鎮,有“十里銀湖墅”之美譽。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近幾年,運河上每年都進行規模盛大的龍舟比賽,吸引了成千上萬名觀衆競相觀看,好評如潮,不僅使得拱墅區名聲大振,更使千年運河蜚聲中外。20xx年京杭大運河全國龍舟邀請賽以“千年運河,秀美拱墅”爲主題,力圖通過全國性龍舟賽事彰顯民族文化,充分展示拱墅區圍繞“秀美拱墅”三年行動計劃、“山水健身”品牌建設和城區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百名英豪競渡的壯觀場面,也對進一步推進全民建身活動,全力推動羣衆體育事業的發展產生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愛我的家鄉——杭州,我也愛家鄉的節日——端午節。

我家的端午節作文15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每到這一天,人們到江河上划龍舟、投糉子,來紀念詩人。

在我的老家,沒有可以賽龍舟的河,所以我從沒有見過賽龍舟,但家鄉的端午節也有很多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每到端午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門口就掛起了長長的樹枝,外婆告訴我那是菖蒲和艾葉,是爲了辟邪。也就是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就忙着包糉子,綠油油的糉葉上有斑斑點點的白色,聞起來有淡淡的香味,糉葉大大小小,我最喜歡外婆包的糉子,看起來像大大小小的綠色金字塔,漂亮極了。

端午節一大早,沒起牀就能聞到香噴噴的糉子味,那天的早點就是美味的糉子。吃過糉子,外婆就給我和我的表姐表妹在手上繫上五彩的絲線,外婆說繫上五彩的絲線,保佑我們健健康康長大。

家鄉的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要吃一樣東西,那就是包子。端午節那天,每家都忙着做包子。包子有鮮肉的、醃菜的、豆芽的、豆沙的、火腿的、白菜的……有很多的品種。包子蒸熟了,鄰居就會互相你送給我,我送給你,所以就可以吃上很多不同口味的包子。我覺得家鄉的端午節就是包子的節日。

吃過糉子、包子,人們就到鄉村裏去看鬥牛、歌舞表演。

家鄉的端午節,真是又好吃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