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班島風俗習慣有哪些

塞班島是世界上著名的旅遊勝地,擁有豐富的風土人情和地方風俗。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塞班島當地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塞班島風俗習慣有哪些


  塞班島風俗習慣

在馬里亞納羣島,遊客們可以體會各種風土人情。

島上居住着兩種土著人:查莫洛人和卡若蘭人。島上不僅保留着悠久的土著傳統,還不斷將這些傳統發揚延續。遊客們只要來到馬里亞納羣島,就會發現自己能夠不知不覺地融入當地文化,享受這奇異的文化之旅。

每年,查莫洛人和卡若蘭人都以載歌載舞的形式來歡慶他們衆多的傳統節日,他們展示當地的手工藝品,並且大擺盛宴。

在每週一次的加拉班街集市(Garapan Street Market)上可以品嚐到正宗的當地美味,例如用椰子做成的食品apigigi,外面還包着香蕉葉。這個熱鬧的集市位於塞班島中心,以其琳琅滿目的當地藝術和手工藝品而聞名於世。

在一年一度的火焰樹藝術節(FLAME Tree Arts Festival),您還可以觀賞到傳統的卡若蘭棍子舞(Carolinian Stick Dance),這種舞蹈起源於古老的勇士戰鬥。除了精彩的表演,來自於整個西太平洋羣島的藝術家們還會在藝術節上展示他們的傑作。

長達三天的塞班島解放紀念日(Liberation Day Festival)則是爲了紀念塞班在1944年推翻外國佔領而獲得解放。每年的解放紀念日遊行一般在7月4號舉行,而在此之前,則是長達一個月的狂歡,所有的人都可以涌進美國紀念公園,加入狂歡隊伍。這個重要的節日中另一個重頭戲就是解放紀念日皇后(Ms. Liberation Day Queen)的評選。

千萬不要錯過五月份塞班島上的馬里亞納美食節(Taste of the Marianas)。活動在每週六舉行。而美食節的第一天也是CNMI旅遊月的開幕式。遊客們不僅有機會品嚐到由島上大廚精心烹飪的當地和國際美食,還可以欣賞到本土樂隊和舞蹈的現場表演,和當地居民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還可以採購當地的手工藝品。烹飪和雞尾酒大賽可是這個活動的高潮,隨着比賽影響的不斷擴大,每年還從島外請來大廚作爲評委。

天寧島上每年都會舉行天寧島慶典(Tinian Fiesta),除了豐盛的食物,騎馬比賽以外,也會評選出節日皇后。

羅塔島上的San Francisco De Borja Fiesta 可是島上最盛大也是最受歡迎的節日。這個節日不僅包括燒烤、騎馬以及舞蹈,還有羅塔皇后(Rota Queen)的評選活動。

北馬裏亞納羣島的歷史文化博物館(CNMI Museum of History and Culture)位於塞班島上,前身是日本醫院。這個博物館的展品不僅反映了羣島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有多件查莫洛人和卡若蘭人的史前用品,也展出了西班牙、德國、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美聯邦時期的實物。館內藏品包括從1638年遇難的西班牙大型船隻Nuestra Senora de la Concepcion上收集來的金器、陶器和金屬文物,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在1990年9月刊上詳細記錄了這次打撈。

  與兔有關的風俗習慣

在漢族有生育忌兔肉的習俗,因爲兔子豁嘴,所以孕婦妊娠時禁食兔肉,以免孩子出生時豁嘴。另外還有贈兔畫的育兒風俗。畫中有六個小孩圍着一張桌子,桌上站一手持兔子吉祥圖的人,祝受贈的孩子將來生活安寧,步步高昇。

古代漢族有“掛兔頭”的歲時習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每年農曆正月七年級,人們用面兔頭或面蛇,以竹筒盛雪水,與年幡面具同掛門額上,以示鎮邪禳災。

宋代陶谷《清異錄·饌饈》:“犯羹,純兔。”兔爲生肖,屬犯,古人稱兔肉湯爲犯羹。

  與龍有關的風俗

分佈於中南地區的壯族、瑤族和西南地區的哈尼族均有“祭龍節”。壯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二月間,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祀用的雞、豬等祭品。認爲殺豬祭龍,可保人畜平安。瑤族的`祭龍節在農曆三月九年級,活動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品是全寨人出錢購買的豬,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得參加儀式。廣西侗族流行耍龍燈。用竹片製成一條三四十釐米長的龍,龍鬚下有一包,以便點蠟燭,元宵節晚上玩耍。玩時,擺一張八仙桌,兩面三刀人圍繞桌子舞動,跳躍嬉戲,互相追逐,然後配以有節奏的樂器演奏,有聲有色,十分有趣。

中國的民俗節日中,有不少是與龍有關的。宋人吳自牧在《夢樑錄》中有關南宋龍燈的記述:“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蜿如雙龍之狀。”吳氏所說的是靜止觀賞的龍燈。南宋大詞人辛棄疾有“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詩名,說的是由人舞動的龍燈。明清兩代,舞龍燈之風更盛。據清道光年間《滬城歲事》載:“遊手環竹箔作籠狀,蒙以繪,繪龍鱗於上,有首有尾,下承以木柄旋舞,街巷前導師爲燈牌,必書‘五穀豐登,官清民樂’。”清喜慶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亦載:“今圓明園正月下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少傾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四字。”舞龍燈並非燈節纔有,春節、中秋以至各種廟會均有此項活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龍是吉祥瑞獸,人們用燈模擬龍的形象,無非是取其吉祥除祟的含義。

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晚其畫介石墓中室東壁上的樂舞百戲石刻,爲我們提供了漢代魚龍之戲的形象資料。其龍雙角、鱗身、雙翼、長尾,背上負一大圓口雙耳瓶;瓶上立着一個扮演羽人的小孩,雙手持一帶羽葆的長幢耍弄。龍前有一左手持短梃,右手持鞀鼓向龍搖動的人;龍後有一左手持鞭,右手持鞀鼓舉掐的人氣氛熱烈。此龍的造型,極像馬的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