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客家地區,將艾葉、菖蒲、桃葉等草藥捆綁成一束懸掛或插在家中大門是過端午節較普遍的一種習俗。傳說,人們把艾草、菖蒲掛在門前,可以消疾病、驅鬼邪、避晦氣,給今後的日子帶來平安和好運。艾草,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常生長在潮溼的溝邊、溪邊,全株可以入藥。過去,我市一些農村的婦女和孩子喜歡用艾葉和蠶繭做成虎形,戴在頭上,用來驅瘟疫、避邪氣。菖蒲,則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葉扁平似劍,上尖下寬。根莖可作香料,亦可供藥用。可見,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

不過,記者發現,隨着時間的流逝,客家地區還保留這一習俗的家庭爲數不多,要在市面上找齊端午節用的幾種草藥變得有些不易,只能自己去山頭拔取或者到民間草藥攤購買。

“端午節前後很少在家中大門掛艾葉、菖蒲。”在採訪中,許多年輕人表達了這樣的說法。甚至有一部分受訪者告訴記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過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這一習俗。家住華達街的李先生是連平人,他們一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這項習俗。他告訴記者,除了將艾葉、菖蒲等捆綁懸掛或插在家中大門,他們還會把這些草藥煮成水供全家人擦拭身體或洗澡之用,此舉寓意着辟邪和祈求健康平安。記者專程採訪了幾個市民,在採訪中多數人表示,在端午節前後家裏沒有懸掛艾草和菖蒲的習慣。但在採訪中,仍有一些市民希望能將這種傳統習俗繼續傳承下去。

據瞭解,端午節將艾葉、菖蒲、桃葉等草藥捆綁成一束懸掛或插在家中大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據傳,唐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黃巢發動農民起義。當時,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兩個小孩,一小孩爲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則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兩小孩逃難,揹着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已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自己的小孩一直落在後頭。走了沒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爲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爲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不能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爲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衆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爲民衆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到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爲義軍獲得民衆支持,又使民衆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爲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