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5篇)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生動地寫出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這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快到端午節了,每家每戶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形狀各異,我們這裏喜歡把它包成三角形。糉子的口味也繁多,如果你喜歡吃甜的,那裏面的餡可以放蜜棗,吃的時候再蘸一點白糖,別提有多好吃了。如果你喜歡吃鹹的,那裏面可以放事先醃過的豬肉,你是不是口水已經在不停地流了呢?如果你喜歡吃比較清淡的,那就什麼餡兒都不要放,這就是“白米糉”。當白米糉出鍋時,一股清香撲鼻而來。

人們不僅自己吃糉子,還把糉子投進河裏,你們知道爲什麼嗎?這是爲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2

陽光如同天的爐火,燃燒起五月的天地,空氣中瀰漫着紅棗、豆沙、蛋黃和竹葉的清香。哦!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臨了。

夏日的上海,充滿着浪漫的色彩。端午之夜,河邊兩岸星光點點,我們漫步在岸堤旁,享受着着美好的一切。媽媽建議去放河燈。端午之夜正是放河燈的時刻,大家都雙手贊成。

夜幕降臨,河畔人聲鼎沸。那天,這條小河顯得格外美麗,我們瞬間就被這裏的夜色迷住了。兩岸柔柔的燈光倒映在河面上,像一條綢帶在水面上搖曳閃動,寬闊的河面在夜色下銀波盪漾,醉意綿綿。波光粼粼的河面上早已有許多河燈被放飛,那那星星點點的河燈,一閃一閃,真有種說不清的韻味。聽老人說,放河燈是一種民間很古老的傳遞思念的方式,而在端午節放河燈則是爲了來紀念屈原。

我也拿出蓮花燈,用打火機點燃了蠟燭,站在放飛河燈的臺階上。每一個臺階,都有一個手持河燈的人等待着屬於自己的那一刻。小孩子們拿着河燈覺得新奇好玩,年輕人捧着河燈在默默許願,老年人提着河燈感慨歲月的變遷,那場面是多麼聖潔,我深深地被那放飛河燈的人羣所感動了。看着蓮花燈已經接觸水面了,我的'手有點捨不得離開了,蓮花燈已經有了我的溫度,它的花心中已經盛滿了我對屈原的敬佩……我突然覺得它好沉好沉,啊,百姓對屈原的愛戴之情不是全都裝在這一盞盞小小的河燈裏嗎?

看着這河裏的河燈,整個世界似乎都被它們照亮了。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叫“五月節”。每逢過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吃上香噴噴的糉子,還能觀看激動人心的龍舟賽。聽聞有的地方還會有掛艾草的習俗呢!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全家一起包糉子。奶奶先拿出糉葉,並將糉葉捲成漏斗狀,再往裏面放糯米,鹹蛋黃,五花肉,最後用繩子將其綁緊就大功告成啦!我也寫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糉葉,捲成一個漏斗形,把材料放入後便蓋上糉葉,用繩子圈了幾圈打了一個結。我開心地提起糉子想跟奶奶分享我的傑作,但是不一會的功夫,糉子裏的料紛紛跑出來了,看着自己包的糉子散了,我好傷心。這時一旁的媽媽摸着我的頭說:“沒關係的,第一次包,難免會有失誤,可能是沒綁緊呢,我們要從中總結經驗,不要放棄,慢慢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終於包出了一個完好無損的糉子,我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奶奶也滿意地笑了。這時廚房裏傳來的爸爸的聲音,爸爸說:“看來,以後包糉子有小幫手啦!哈哈!”我們開心地笑了起來,似乎整個屋子都充滿了歡樂。

我喜歡端午節,我每年都盼望着端午節的到來,這樣我不僅可以和家人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包糉子,還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糉子。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4

從小到大,我過過許多次端午節,但惟獨這一次最令我難忘。

今天,班級裏開展了名爲“香袋飄萬

裏,情誼暖人心”的十分鐘主題隊會,內容可豐富了!有知識競賽、觀看香袋圖片、朗讀慰問信等環節,但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製作香袋了。

在隊會進行了五六分鐘後,主持人說:“現在在讓我們來製作香袋吧!”我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材料開始忙活。我先將兩塊邊長爲10釐米的正方形花布翻到反面,準備將他們的三條邊縫合起來。於是,我便開始穿針了。可沒想到,第一步就遇到了麻煩,線頭總是理不齊,根本穿不進針眼。我穿啊穿,穿了好多次還是無濟於事。後來,我留意觀察了一下別人,發現了竅門,便先用舌頭舔了舔線頭,再用手捻了捻,果然一穿就穿進了。我小心翼翼地開始縫合,可是由於我是第一次縫,還沒縫幾針就被扎到了手,痛得我差點跳起來,還好沒有出血。把三面都縫起來後,我將布口袋翻了過來。然後,我將一小袋香料粉撒到了棉花上,又將棉花塞入布口袋。最後,我完成了最後一次縫合,將線穿在袋口上,打了個死結固定好,一個香袋就這麼做成了。這時,主持人剛好叫停。

最後,又進行了展示香袋,朗讀慰問信等環節,但我還是更鐘情於製作香袋。這既鍛鍊了我們的動手能力,又能給災區同胞帶去溫暖,多麼有意義呀!這真是我最難忘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5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糉子不僅以它特有的形狀、顏色和滋味惹人喜愛,而且能引起人們對一位古人的懷念。

糉子的形狀很特別,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圓的。糉子用翠綠的糉葉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鮮紅的棗子。煮熟以後,顏色變深了。剝開墨綠糉葉,只見潔白如玉的珍珠米團裏鑲嵌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棗,紅、白、綠三色相映襯,顯得十分豔麗。

糉子的味道更是美極了。糉子散發出高雅的清香,咬一口,真是甜而不膩,黏而爽口。它既是驅邪開胃的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補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傳說糉子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流傳下來的。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愛國詩篇,後來由於國王不接受他的愛國主張,造成國土淪喪。屈原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們爲了紀念他,每年端午節,總是把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江中,作爲敬獻給屈原的祭品。

老人們說,吃了糉子要學習屈原的崇高品質,要繼承他的愛國精神。難怪人們吃糉子時,總是給孩子們講述屈原的故事呢!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6

除了春節,我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因爲糉子是我最愛的食物之一。

聽說別的地方端午節都有賽龍舟的,可我的家鄉卻沒有。也許是有的只是我沒見過罷了。不過吃糉子還是有的。

一大早起來,就見外婆在準備食材,媽媽在洗糉葉。我過去幫媽媽洗糉葉,我邊洗邊問媽媽:“媽媽,糉葉用的是那種葉子呢?”

"有的是用箬葉,還有的是用葦葉。”媽媽回答

“哦!”雖然我嘴上說“哦”,但是不知道箬葉和葦葉是哪種葉子

說着說着糉葉就洗好了同時,外婆也把食材準備好了。食材有糯米、紅豆、香姑、肉等等。所有準備本工作都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包糉子了。首先把糉捲成一個有蓋子的三角體,放入食材,不要多也不要少,蓋上蓋子,最後再裹一層糉葉,用繩子捆着,蒸一蒸,接着就是等待了。

午飯時間,糉子蒸好了,我顧不上燙,挑了一個最大的糉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一個吃完再來一個,百吃不膩,要不是吃得肚子像個皮球,我還要接着吃。

這一天的食物幾乎是糉子,因爲糉子想既可當主食,又可當甜點,這就是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吃糉子。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7

端午節有很多的風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風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接着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接着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後,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接着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風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風俗將古老又悠久的風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8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有很多奇特風俗,接下來,就讓我來爲你們介紹介紹一些風俗吧。“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民謠。全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風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糉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糉子多種多樣,璀璨紛呈。

現今各地的糉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至於內含的東西,則根據各地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糉、肉糉、水晶糉等等。到了端午節,我們可就能一飽口福了。端午節的許多風俗與“五”這個數字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比如說端午節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

端午節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之意,實際是用來當佩飾用的,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南京過端午,每家都會準備一盆清水,在裏面加兩枚鵝眼錢和一些雄黃,家裏的大大小小每個人都要用這種水洗臉,稱爲“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眼疾!看了我的介紹,你們知道一些有關端午節的風俗了嗎?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9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棕子、賽龍舟等。在我母親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姥姥插茱萸。只見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裏唸唸有詞,然後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後,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後,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然後下來。

我們和在遠處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着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0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並不是爲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爲了在觀衆面前展示他們嫺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

我先來說說糉子吧。糉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着糯米和棗子。煮熟之後,剝開蘆葉,只見米團裏彷彿鑲着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糉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糉子,甜而不膩。

糉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了很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很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採納。後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將糉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這就是糉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人們怎麼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將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作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產生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1

一年一度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要到了,這一天,每家每戶門前都要掛艾葉,還可以吃香噴噴的糉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在我家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提前包很多糉子,有白糉子,香腸糉子,臘肉糉子,還有紅棗糉子,媽媽包完煮好後,就會分別給爺爺家,外公家,姨媽家送去。吃着媽媽包的糉子,那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裏,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要向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長後大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2

每當我看見糉子,就會想起那個難忘的端午節。

每每想起在去年那個晚上,我激動地睡不着覺。我對姥姥說:“姥姥我想吃糉子了。”可姥姥說:“現在是晚上12:00啊,我現在沒有食材做不了啊!”我說:“姥姥我想了個好辦法咱們拿粘土做吧,”姥姥說:“好呀!”於是我們倆拿出來五彩繽紛的粘土,說完我們就開始了,姥姥先把白色的粘土揉成一個小三角形,再把綠色的粘土揉成葉子型,把它裹在上面,我和姥姥爲了小糉子可愛,然後又在他的身上安了兩隻小眼睛和一隻小嘴巴,那櫻桃般可愛的小嘴巴,好像正衝着我和姥姥微笑呢。有的像鈴鐺、有的像小湯圓、有的還像小餃子、有的像小兔子、每一個都是那麼的精緻可愛。我們倆個做的特別特別的開心,夜晚的窗外一直迴盪着我們歡聲笑語。”那天晚上我們玩到星星都睡着了,纔想起了睏意。

第二天,天剛濛濛頭,天邊露出魚肚白了,我從牀上跳起來,拿着昨晚和姥姥一起做的糉子給大家看,大家都說好看、漂亮,只聽姥姥大聲說糉子好啦,馬上吃糉子啦!我開心的像兔子一樣歡快地跑到姥姥的跟前,姥姥打開鍋蓋,我一看見糉子,哇塞!太香了,就在這時滿屋飄香着糉子香甜的味道,誰聞見誰流口水。

糉子因爲開花而開心,樹因爲長出了小葉子而開心,而我因爲有個愛我的姥姥,愛我的家人而開心。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3

端午節快到了,媽媽在家包糉子。她準備了葉子,竹條,肉,棗子,米……真豐富。

媽媽先示範,她拿了一片葉子,做成圓錐形,包上餡料,再綁上竹條就好了。糉子真漂亮,真可愛,就像一個糉子寶寶。我目不轉睛地盯着糉子看,口水直流。我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拿起一片葉子學着媽媽的架勢,把葉子做成圓錐形,無論我把葉子往哪邊折都做不好。我氣得火冒三丈,把葉子往旁邊扔,氣呼呼地走到客廳去喝水。

媽媽看見了,趕緊走了出來,說:“不要放棄,堅持就是勝利。媽媽來教你。”媽媽勸了好久,我才走進廚房。媽媽說:“跟着我做。”我拿了一片葉子,認認真真地看媽媽做,在學着做,可是第一步還是做得不好,我開始有點生氣。媽媽說:“你做的手勢不對,大拇指按着葉子,再圍着繞一圈,再握緊。記住,不能握得太緊,也不能握得太鬆。”

我照着媽媽說的做,果然不出所料,第一步做好了。我欣喜若狂,高興的笑了。接着放餡料。媽媽說:“餡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必須剛剛好。”我舀了一勺的餡料放進去,媽媽說:“夠了。把葉子摺進來,弄好,再拿一條竹條把糉子綁上就做好了。”我邊聽邊做,做好了,我高興地跳了起來。雖然糉子包得不好看,但它包含了我的心血。看着它,我還是十分自豪。

糉子做好了。雖然做的過程很辛苦,但卻很開心。媽媽說得對,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4

竹筍頑強地從土地裏鑽出來,搖搖身子,來湊熱鬧,順便帶給我們一些竹筍葉,好像在喊叫:“快來咯!多麼嫩的葉子呀!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

農曆五月是一個燦爛的春天,我們這些小孩子都忙得不易樂乎,拿起小籃和大夥蹦蹦跳跳來到河邊,就動起手,別看我們小,但打蘆葦葉的速度可不慢。大家像比賽似的,搶着打。不一會兒,我們的籃子裏就裝得匯成商學院的,一眼望去蘆葦像被拔去新衣裳。蘆葦打好了,我們又來到竹林,竹筍已經長成青竹,身上的葉子也落了下來,我們撿在青竹旁邊的落下來的葉子。但我們不會去掰那些新的沒有落下來的竹筍葉。因爲下面的竹子還沒長好,拔去之後,下面的竹子就會壞掉的。

收穫匯成商學院的我們就高興得回家了。媽媽把蘆葦葉和竹葉煮了一下再撈出來,把糯米泡好,準備好臘肉和紅棗。要開始包了,把三四張蘆葦葉放在一張竹葉中重疊在一起。小孩子也七手八腳動起來,把好好的糉子包的歪歪扭扭的,糉子煮好以後,香味四溢,看着自己包的糉子就想笑,但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我們把自己的糉子拿着四處跑和別人交換着吃。

我們的家鄉的端午節就是這麼與衆不同,就是這麼熱鬧。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15

糉子,是在端午節一定要吃的食物。據傳,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殺。人民爲了不讓江底的鮫魚啃噬屈原的屍體,紛紛往江中投放糉子。

在家鄉,包糉子這個風俗在端午節時尤爲盛行,可以說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長方形都有,中間加入蜜棗,也有加肉餡的,最後用糉葉包起來。

兒時的端午節,在家鄉溫馨的祖宅裏,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包糉子,煮糉子,吃糉子。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糉子。她先用水把糉葉洗乾淨,然後把糯米一勺一勺放進糉葉裏鋪平,再放入一顆蜜棗,接着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棗給蓋住,最後把糉子裹起來用草或者繩子紮緊。

我們也跟着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撒掉的糯米。因爲力氣不夠跟經驗不足,包出來的糉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還有的都露餡了!我們看着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糉子笑,奶奶看着我們笑。這包進去的,是我們的笑聲,是我們美好的回憶;這包進去的是甜餡,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懷和對我們的耐心。

糉子一個個被放進了水裏,過了一會,這一個個翠綠色的糉子就漂浮在沸騰的水花裏了,老遠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真叫人饞!我們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嚐了一口,哇好燙好燙,把舌頭都燙壞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我的家鄉的風俗啊!我們自己包的糉子,凝聚了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