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的民族風俗有什麼

海南省有多個民族,各個民族的風俗都不一樣,那麼,海南的民族風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爲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海南的民族風俗有什麼
  一、漢族民族風俗

春節農曆正月七年級日爲春節,是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將臨之際,家家戶戶打掃屋內屋外衛生,衣服被褥均洗乾淨,到處呈現一派除舊迎新的景象。除夕日下午(即臘月三十、小月爲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家家張貼對聯(有喪事不滿三年的家庭不張貼),敬奉祖先,燃放鞭炮送舊迎新。夜幕降臨,家家戶戶燈火輝煌,舉家守歲,坐候子時之後,燃鞭炮慶祝新春。其時,全家衣着整齊,小輩按順序給長輩拜年,均道:“恭禧”,長輩一般以紅封分贈。旭日初昇,舉家吃團年飯。大年七年級至九年級日,大人一般不訓斥小孩,不許罵人,不許講不吉利的話,不許打掃衛生,不下地幹農活。在此期間,同輩相見,互道“恭禧發財”,小輩見族裏近親長輩,均備檳榔向他(她)“恭禧”,長輩給小輩一個紅封,表示回謝。女兒、女婿、外孫回孃家拜年,燒紅燭,放鞭炮。有些地區還開展文體活動,以增加節日的熱烈氣氛。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爲元宵節,又名上元節。節日前後數天,農村晚上進行放天燈活動(用紅紙糊成),天燈有單個天燈,也有一對天燈,甚至有三至五個爲一組的天燈。製作天燈技巧較高者,還縛上煙花鞭炮,天燈上天后,發出五光十色的煙花,甚爲壯美。此外,還有燈會、花燈比賽、裝燈、遊行活動等。

清明節公曆四月五日(有的年分爲四月四日)爲清明節。每逢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備紙條(俗稱“紙錢”)、雞、豬肉、飯菜、鞭炮到祖先墳前進行奠祭,表示悼念。凡家中有人逝世不滿三年的,均在清明節前進行奠祭,其餘則在清明日及清明後祭祖。解放後,此日前後一、二天,學校及機關、工廠組織學生職工祭掃烈士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緬懷革命先烈,請革命先輩進行傳統教育。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俗稱“五月節”。節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包糉子(有喪事不滿三年的家庭不得包糉子)。節日上午以糉敬奉祖先。解放前,節日前後三、四天,鄰村之間有放“風箏”打羣架的惡習。解放後,人民政府下令禁止。節日氣氛較濃的是保港地區,是日,開展龍舟競賽活動,十分熱鬧。

盂蘭節農曆七月十四日爲盂蘭節,也稱七月節。是漢族民間較大的節日。是日黃昏後,每家每戶擺祭品,奠祭先人,燒“金銀財寶”,各色紙張(稱爲“布”),寄給先人,希望先人在陰間有吃有穿,生活富裕。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解放前,平民百姓沒有慶祝活動的習慣。有錢人家在節日晚上,皓月當空之際,舉家品茶賞月。未出閣的女兒,其夜燒香拜月,祈禱能嫁個如意郎君,偕老百年。1978年以後,幹部職工賞月拜月之風盛行,農村大部分家庭也購買月餅,在此夜賞月吃餅,共慶佳節。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爲重陽節,也稱老人節。此節慶祝活動不隆重,多爲城鎮及鄉村中的讀書人,集中賞菊,登高賦詩。

冬至節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節日爲農曆十一月中旬(具體時間各年不同)。機關及城鎮居民沒有慶祝活動的習慣,農村則在節日之至,蒸黑豆飯,舉家共吃,以示慶祝。

  二、黎族民族風俗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除夕前一天,外出的人都要回家,打掃庭院,洗曬衣服、被席、傢俱,在房門、藤蘿、耕牛角貼上紅紙對聯。年三十男人要宰豬殺雞,婦女做糯米年糕,晚上全家團聚吃年飯,喝年酒,吃年糕。大年七年級清早放過鞭炮後才外出拜年。小孩向大人拜年可獲得糖果、糕糉、壓歲錢。大人們整日飲酒對歌,通宵達旦。雅亮、育才、高峯等地區大年九年級男人集體狩獵,獵獲物全村共同享受。春節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才結束。

“三月三”是東方縣黎族特有的節日,三亞市黎族沒有慶祝“三月三”節日的活動。1985年,市政府決定“三月三”爲三亞市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從此,纔有慶祝“三月三”節日的活動。節日期間,全市舉行文藝會演、商品展銷、傳統體育項目比賽。其中羊欄、天涯的坡地、沙灘排球賽;荔枝溝的'射箭、粉槍賽;田獨、林旺的跳竹竿舞賽;鹿回頭的椰子舞、盪鞦韆、拉烏龜等都是富有特色的活動,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遊客前來觀看。

由於受漢族的影響,黎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除春節、“三月三”節外,還有清明節、端午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三、苗族民族風俗

春節從農曆十二月十日起,家家戶戶春大米和糯米,併購買過年用的各種物品。在除夕前幾天,出嫁的女子也伴隨其夫回孃家度新歲,直至正月初七纔回夫家。除夕那天,各家都殺雞並用糯米粉摻糖和豬肉包糉子,深夜全家團聚飲酒吃肉,至五更雄雞報曉時,以糖糉祭過家神後才停止進食。正月七年級,全家老幼在家中團聚素食或整天不進食,直到當天太陽下山時,再以糉子祭過家神後才恢復葷食。年八年級,各家開始互相拜年,青年們乘此節日聚衆上山打獵。如獵獲野物,則讓射中者領三份肉,獵物由放狗隊的隊長取歸,向各家湊米煮粥,全村男女老少共食,九年級日仍照樣上山打獵。

新禾節是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節期在山蘭稻抽穗揚花的農曆八月份,但沒有固定日期,每年也不同一日,須由道公看通書找一個黃道吉日。是日,殺雞、買肉和元寶、香燭等,在山蘭園裏採摘三、五片稻葉放在飯內蒸,以這些和飯祭祀祖先,預祝山蘭稻豐收。進食時,這些飯只供家裏人食用,不能給外人吃。

吃齋節農曆正月九年級日是苗族的吃齋節,從此日起,村中男女老少一齊上山唸經祭神,參加者巧天內不吃獵肉。

團結節農曆二月八年級日爲苗族團結節日,是日村中殺豬1頭,男女老幼聚會,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要求後代要誠實守紀。

安村節農曆六月初六爲安村節,家家戶戶包赤糖糉,三天內不吃油肉,只吃淨菜,以示尊敬村規。

  四、回族民族風俗

開齋節是羊欄回族一年一度最爲盛大的傳統佳節,整個節日活動由人齋開始。

封齋(又稱入齋)是在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爲齋戒期,是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男、女都應封齋,即每日從黎明前到日落時自覺戒飲食和房事等,旅行者和病人例外,入夜後至凌晨四點前爲開齋時間,由阿旬敲鼓統一通知。

封齋月首先是以阿旬登上清真寺望月臺見到新月爲準(封齋、開齋均爲見新月爲準,各地時間不一,先後有相差一天)。從齋月開始,參加齋月禮拜的老人及青壯年穆斯林,以及湊熱鬧的少年兒童,在日落時便簇擁來到清真寺進行大淨(全身沐浴)或小淨(洗手、腳、臉)舉行齋月禮拜。齋月是當地一年中最熱鬧的月份,各座清真寺都是燈火輝煌,寺前各類小販灘檔上擺滿了種類繁多的清真食品(油香、糯糕、米粉等)以供購買。

齋月二十七日夜晚,稱“蓋德爾夜”,是夜是真主頒降《古蘭經》之夜。當地穆斯林把此夜活動和開齋節連在一起舉行紀念活動,使齋月活動達到高潮。人們普遍認爲當天夜晚是新一年的開始,今後一年內的命運,機遇都是依靠這一天晚上安排的。爲了歡度“蓋德爾夜”,討取好的兆頭,第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忙於準備好油香、蛋糕、油餅、糯糕等。黎明時,各家各戶互相分詳,以示親熱、豐足。當晚全家團聚並招待親朋好友。夜幕降臨,回民從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內進行沐浴,然後扣虔誠禮拜、祈禱、唸經,求真主賜恩於父母、親朋,有些人徹夜不眠唸經禮拜,以示誠心,稱爲“座夜”。整個夜晚各家各戶,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直至拂曉。

開齋節前,每個教徒都要自願施捨,交納一定數量的“菲圖爾”(“開齋捐”),這是其他節日沒有的宗教義務。

伊斯蘭教歷十月一日爲開齋節,晨曦剛露,各家餐桌上擺滿了品種繁多的清真食品,其中,蜜棗是招待賓客的重要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