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過新年的習俗

瑞安的民俗特色很多,與全國各地一樣,瑞安在春節有着十分多的習俗。下面由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瑞安春節傳統習俗,希望大家喜歡!

瑞安過新年的習俗
  瑞安春節傳統習俗

冬節圓兒吃爻大一歲

瑞安人稱冬至爲冬節。冬節這一日,全家早上吃湯圓(有肉餡、麻心,或外粘豆粉,稱饃餈)。謂“冬節吃爻湯圓,人又長了一歲。”

《乾隆瑞安縣誌》中的《歲時》記載冬至爲:“粉米爲丸,設饌祭祖考。”

事實上,瑞安人對過年的感覺,不是從臘月(農曆十二月)開始的,似乎早早地從冬節就開始了。冬至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爲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爲“活節”。按農曆來說,一般在農曆十一月月尾。

在瑞安,冬至也稱小年。因爲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所以民間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

瑞安的“冬節圓兒”有好幾種:饃餈、雞蛋圓兒、湯圓等。其中饃餈和雞蛋圓兒是小孩子的最愛,冬節當天早晨都要吃好幾個饃餈與雞蛋圓兒,把小肚子撐得飽飽的,接下來的每天放學還拿饃餈當點心,總是吃不厭。

在瑞安,冬節有吃湯圓過節的風俗,寓意團圓和喜慶。清《光緒永嘉縣誌》載:“冬至,粉糯米爲丸,或炊舂爲餈,以享先充饋。官僚相賀,略如元旦。”大約自宋代開始,民間有“吃了冬節湯圓大一歲”之說。

從冬至開始至來年立春前夕,瑞安城裏還有“敲梆”的傳統習俗。每夜22時過後,夜深人靜時,就會自遠而近傳來一聲聲清脆的“篤篤篤”的敲梆聲。敲梆人邊敲邊喊話:“寒冬臘月,小心火燭。前門照照,後門看看!”

搗年糕、曬臘肉,辦過年貨

瑞安人至今仍十分喜歡吃年糕,有“吃爻年糕,年年高”的說法。用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幾種,放糖的稱“糖糕”,不放糖稱“水晶糕”或“水浸糕”,印上狀元圖形的稱“狀元糕”。

古時,瑞安農村經濟條件差,常用年糕做“米雞”、“豬頭”、“元寶”代替“三牲”及元寶貢天、祭祖。農家將搗成的年糕浸水,儲至來年清明後,佐以油菜花頭、芥菜煮以代主食,或作春耕時點心,瑞安話稱之爲“接力”。

據說最早年糕是爲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爲春節食品。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麪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除了搗年糕,瑞安人還喜歡曬臘肉。一般來說,進入臘月之後,天氣晴好,曬肉乾、雞、鴨幹以備過年時款待客人,稱“臘肉”或“醬油肉”、“醬油雞”、“醬油鴨”。還有曬海鰻幹過年,稱“鰻鯗”。

這些都是瑞安人喜歡的乾貨。

在古時,因新年期間歇市5天。如今的春節正月期間,商鋪通常也會休息幾天。所以,大家都要年底備辦過年食品、衣帽鞋襪,稱“辦過年貨”。

以前,窮家少錢,往往直至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辦貨,而貨價大漲,稱“殺窮漢”。

臘月是一年之歲尾,民俗歷來有“正月裏不剃頭”、“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所以,理髮和置辦新衣服也是過年風俗。從頭到腳煥然一新,圖個好兆頭。

撣新、送神進“交年”

《乾隆瑞安縣誌》中的《歲時》中記載的“臘月”一條雖然精短,但基本說出了瑞安的臘月風俗習慣。其中記載:“二十四夜祀竈。先期選日掃舍宇,至是設祭,送神,次日人家多齋素。”

也就是說,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這一夜,有送竈神上天“呈好事”的習俗。

在送竈神之前,還有選一個好日子,進行撣新。撣新,擇日掃舍宇,或稱換新。近年社區服務單位專設(撣)新鐘點工,上門服務,頗受大家歡迎。

撣新一般都在臘月二十日或祭竈之前,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有用具,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

早年,瑞安人的“祀竈”風俗也頗興盛。臘月二十四夜,竈神上天呈報歲事,在竈前點香燭,放爆竹、羅果品、酒,特別要有麥芽糖,以示竈神喝醉酒,用糖粘住嘴巴,上天時只能點頭稱好,避免“天譴”,來年賜福。二十四夜謂之“交年”。

  蒙古族春節的習俗

蒙古族“白節”吸收漢族習俗——包餃子

關於蒙古族春節的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爲蒙歷歲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

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曆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麪制果品。

蒙古族春節習俗——祭祖儀式

除夕之夜,要舉行祭祖儀式。以往,在祭祖儀式申,還要進行鍛鐵活動。蒙古族有個古老的《化鐵出山》的傳說,人們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傳說。這一夜燈火通明。有的還請來蒙古民間藝人說唱“烏力格爾”(蒙古書)。青年們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參加歌舞的姑娘們則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歲到午夜的習慣。

蒙古族春節習俗——漢族習俗

近些年來,蒙古族春節雖與漢族大體一致,並吸收一些漢族習俗,如吃餃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許多蒙古族的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

大年七年級,全家人郡要穿上節日服裝,聚於一堂,叩賀新年。

首先由輩數最小的,向長輩拜年,依次進行;晚輩叩頭,平輩請安;並裝煙、敬酒、獻哈達。長者受禮之後,要向弟、侄、兒、孫們表示祝福。祝福完畢,要給孩子們一些禮物和“壓歲錢”。

天一亮,家族親友間就開始互相拜年。遠途的都要騎馬或趕車來。叩節、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結束。

在邊遠農牧區,正月十六清晨,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常在一起嬉鬧的人還有“哈巴德”(打黑墨)的習俗。就是在對方熟睡時,偷偷在他前額上抹黑,塗物多爲鍋底灰。

蒙古族春節習俗——“查幹薩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稱爲“查幹薩日”(漢語意爲“白月”);草原上的春節活動主要有祭火、祝壽、拜年等,並且從農曆臘月二十三開始,到正月(查幹薩日)達到高潮。

  基諾族的風俗習慣文化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爲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爲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裏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裏火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裏,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着,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裏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爲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爲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