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端午節(15篇)

家鄉的端午節1

“百里不一樣風,千里不一樣俗。”我的家鄉有許多豐富的節日習俗:元宵節要吃湯圓、炸癩蝨;中秋節要吃月餅、供月華……而今日我要說的,是我們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15篇)

那麼,端午節有什麼習俗呢?讓我來告訴你,端午節那天我們要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吃鹹鴨蛋、掛艾草……習俗多種多樣。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數吃糉子和賽龍舟了。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段傳說呢!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進取革新政治,卻受到陳封舊貴族的打擊,最最終五月初五懷着悲憤、絕望的心境投汨羅江。善良的老百姓爲了不讓魚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箬葉包糉子,投入江中。之後,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這一天裹糉子、吃糉子。

糉子不僅僅來歷奇異,並且餡的種類也有很多。糉子內鹹餡兒有蛋黃、豬肉等等,甜餡兒有紅豆沙、棗子等等。種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眼花繚亂的糉子,個個都是我的最愛。

說完了那香噴噴的糉子,再來說說精彩紛呈的賽龍舟活動吧。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是令人振奮。

龍舟賽開始了。舵手們意氣風發,隨着鼓手擊打出富有節奏的激越鼓聲,划船的姿勢整齊有力,小舟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令人不由地生起一股敬佩之情。兩岸上擠滿了觀衆,吶喊聲如同響雷一般,震耳欲聾。噼噼啪啪的鞭炮也響起了,熱鬧的氣氛頓時漲到了最高潮,我陶醉了,陶醉在龍舟賽力與美的比拼中,陶醉在聲震雲天的鼓聲中……

端午節,一個熱鬧的節日,一個蘊含着豐富民俗文化的節日。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2

媽媽告訴我,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大家包糉子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最喜歡吃糉子了。搶着和媽媽一起包。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棗、蜜棗、花生、葡萄乾、栗子等做餡,將自己喜歡的餡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餡放在米里,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媽媽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哈哈,圓圓的糉子多像一張張可愛的笑臉在給我加油“真不錯!”

煮糉子了,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開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我喜歡吃美味的糉子,喜歡家鄉的端午節,喜歡勞動的快樂!

家鄉的端午節3

今天早晨,爸爸給我買了一個糉子當早飯,爸爸問我什麼節日吃糉子,我很快的回答說是端午節,爸爸又問我端午節的來歷知不知道,我卻搖了搖頭,爸爸笑了笑,給我講述了端午節的來歷。

在戰國時期,屈原是楚懷王的一員大臣,他遭到饞言免去職位,被趕出都城,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不忍看到國破家亡,百姓流離顛沛的苦難,而自己又救國無門,便於當年抱石投入汩羅江身亡。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來到汩羅江邊憑弔屈原,便往江裏扔糉子,說是讓魚蝦蟹吃飽了就不再吃屈原的屍身,此做法一直流傳至今,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船、喝雄黃酒、門上掛艾葉、佩帶香囊的風俗, 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聽了爸爸講的歷史故事,我感觸很深,沒想到年年過的端午節有這麼一個動人的傳說,使我更加清楚地瞭解了我們家鄉的節日—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4

又是一年的端午節,又到了賽龍舟吃糉子的時候。在這個熱熱鬧鬧的季節裏,我懷念起了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是木蘭溪上的一個小鎮,端午節的氣氛特別濃厚。家鄉的端午節是從農曆五月七年級開始的。家鄉過的端午節流傳的風俗: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賽龍舟。

糕是爲祭祀祖宗用的,是用麪粉或用米磨成粉發酵後加糖做成的,鬆鬆的、甜甜的,很好吃。

記得每年五月八年級,母親都會從棕樹上砍下一朵棕葉,捆在高高的四方桌桌腳上,順着葉子的紋路扯成一條一條的,末端還是連在一起的,用來捆糉子。洗好的糉葉和糯米端過來,還有調羹和筷子,一切準備就緒,就搬來小板凳開始包糉子。而我就在旁邊蹦來蹦去的,不停地問什麼時候纔能有糉子吃。看着一片片糉葉在母親靈巧的手裏神奇地變成一個個精緻的糉子。沒多大會的功夫,桌腳上就掛起來一串串精巧的糉子,解下來提在手裏沉甸甸的。就那樣提着棕葉的梗一併放進大大的鍋子裏,得煮上好半天才能好,等吃上糉子多半都到了下午了。等到一揭開鍋,一股濃郁的棕香肉香立即撲鼻而來。

家鄉的端午節有吃螺的習俗,據說是小孩在這一天吃螺會變得聰明。螺這東西當時不昂貴,五分錢就能買一盎,村裏幾乎家家都買得起。九年級這一天,賣螺的小販會滿村裏吆喝。小孩們向大人討了錢、買了螺後聚在一起吃;孩子們吃了螺,留下螺殼,就屋頂上扔,弄得舊瓦片喀啦喀啦作響,其樂無窮。

輝紓大人就會叫小孩們去田埂拔一捆沾着露水的艾草,回來插在門框上。大人們說這樣驅蚊蟲、能避邪。等插在門框上的艾草漸漸被風乾了,就成了藥。夏天村裏的小孩容易得脹肚子,肚子鼓鼓的。拔一根幹艾葉放在鍋裏煮。蒸氣冒出了一股好聞的香氣,在屋裏繞來繞去,冷卻後讓脹肚子的小孩喝下,有時腫鼓鼓的肚子就會漸漸癟下來。

初五是過端午節的高潮。家鄉民俗認爲,五月爲惡日,懸掛艾葉如旗、昌蒲似劍,可驅邪除穢。每當五月五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在清晨去採帶露水蘭草、金銀花、鐵芒箕、番石榴葉、榕葉的“五味草”,當然還要在午時上井裏打一桶甘甜的清泉。這水,都是泉眼裏流出來的,沒有任何污染。在端午節這天,水最涼,喝起來也最可口,喝了這天的水,可以保佑一年健康。用“五味草”和“午時水”煮鴨蛋,剩下的水給小孩洗澡,換上新衣服看下午的划龍舟。據說是水鄉蚊蟲多,用“午時水”洗澡可防叮咬。

端午節前,村裏的小孩都會纏着母親或祖母給打個“蛋兜子”。“蛋兜子”是用五色絲線結成一個精緻的網絡子。用“五味草”煮鴨蛋,會把鴨蛋染得黃黃的。裝進網絡子裏,掛在胸前衣襟的鈕釦上,胸前的衣服通常也被染上一圈黃漬。出門一碰上小夥伴,就把鴨蛋掏出來,對碰撞,誰的蛋殼先破了,誰就輸了,就剝了殼吃掉,有一種淡淡的五味草的清香。小孩子對於雞蛋很感興趣,並不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吃,而是因爲他們特別的喜歡“鬥蛋”。帶上幾隻蛋,早早的來到教室,幾個一羣在課桌上拿蛋對撞,誰的蛋被撞破誰就輸了,好勝的小孩們玩得可開心啦。

龍舟競渡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羣衆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民間活動。我家鄉龍舟競渡據說也是爲了紀念楚大夫屈原:“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陽競渡,乃遺俗也。”

家鄉的端午節5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端午節6

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等,是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到媽媽在門外忙上忙下的。出去一看,原來媽媽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着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香噴噴的糉子。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煮的綠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糉子,口水都垂涎三尺了呢。幾分鐘,兩個雞蛋和一個糉子就沒影兒了。

在我的家裏頭,每個人都會包糉子。媽媽告訴我:“燁,長大了,要學會包糉子哩!來,我來教你包餃子。”我一聽到這個好消息,一蹦三尺高。“要先去市場買包糉子的材料。”我便穿好衣服上市場了。去市場買糉葉、五花肉、糯米,繩子。媽媽先把糯米、五花肉,繩子洗乾淨,然後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再把糉葉和繩子煮一煮,這樣才能使糉葉和繩子變成柔軟更好包,糯米不容易掉出來。

“先把長長的糉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媽媽對我說。我想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便開始動手了。

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媽媽親切地對我說。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可是還是做不好。沒辦法,媽媽無奈的搖了搖頭,走過來手把手的叫我,一個還算像樣的糉子在我手上誕生了。

我終於吃上自己包的糉子啦!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耶,我終於會包糉子啦!

家鄉的端午節7

在家鄉,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每家都要準備一盆水,水裏面泡上了艾葉,然後放在外面。在端午節的早上,我們全家洗臉的水,都要從這一盆水裏取。有小孩的人家一大早就把小孩子叫起來,到外面的池塘、河裏,或者水邊去洗澡,據說這樣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氣,而且還能避邪。

爲什麼每家都要用這樣的水洗臉呢?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據說,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月宮裏的嫦娥會讓玉兔把搗了一年的藥撒向人間,讓人們洗去疾病和苦難,而且還有避邪的作用。所以,孩子們在農曆五月初五的早上,總是爭着去外面洗澡,覺得用玉兔撒了藥的水來洗澡是件神聖的事情,而沒有去外面洗澡的,只能用放在屋外面的水來洗一下臉了。當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體好才行,以免感冒,因爲五月初五那天的早上,氣溫還是很低的,聽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來說,洗了還是很冷的。

我和弟弟是在家裏用艾葉泡過的水洗臉的,水被艾葉泡了一夜後,顏色會變綠綠的,還伴着一股艾葉特有的香味。每次洗完了臉,我的心裏總是有一種安全感:在這一年裏,我又是健康的了!

家鄉的端午節8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節日的習俗豐富多彩: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清明團……而到了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吃糉子。

每逢端午節那日,我們要賽龍舟、吃糉子,吃鹹鴨蛋、掛艾草……習俗多種多樣,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吃糉子和賽龍舟了。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個故事:在戰國時代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當初他因國破家亡,悲憤不已,抱石投入汨羅江中,人們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糉子扔進江裏,希望他們吃糉子,而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裹糉子、吃糉子。

糉子不僅來歷奇異,而且糉子的種類,也有很多,有鹹蛋黃醬肉糉、棗泥糉、紅豆沙糉、綠豆糉……種類繁多,令人垂涎三尺。眼花繚亂的糉子,個個都是我的最愛。

吃完香噴噴的糉子,我們就會趕去西溪溼地看龍舟比賽。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興奮。

龍舟賽開始了,舵手們意氣奮發,隨着鼓手擊打出富有節奏的激越鼓聲,划船的姿勢整齊有力,小舟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兩岸擠滿了觀衆,吶喊聲如同響雷一般,熱鬧的氣氛頓時漲到了最高潮。我興奮地跳了起來。陶醉在龍舟賽的比拼中…端午節,一個熱鬧的節日,一個蘊涵着豐富民主文化的節日,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9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

我的家鄉在東北的山區。村莊的四周是連綿起伏的羣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陰”。一條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澗溢出,淌過炊煙繚繞,雞鳴狗叫的村莊。千百年來,古樸安寧的村莊就這樣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中,吸收着大地的靈氣,沐浴着陽光的光輝。

野鵑花開過不久,就到端午節了。於是,我處在異國他鄉而又回憶起在故鄉過端午節的情景來。

家鄉的端午節,很多風俗跟外地一樣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點鐘,母親起牀,把事先準備好的五色小繩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繩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紅一色,青一色,好玩極了。

端午節過了,等到第一場雨,孩子睡着後母親在悄悄的把小聲解下來,扔在水裏讓雨水將其沖走。

用五彩的紙疊了連環小寶燈掛在門楣上,象徵着一年的五穀豐登,衣食無憂。

記憶最深的是我8歲那年的端午節。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腫的流膿的膿包,疼得我不得安寧,這時八一公公說“毛毛,你等着,我去弄些薆蒿來。”直到下午,他纔回來。我聽人家說這玩意放在水裏煮沸後,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後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後我問八一公公緣由。他說“你這娃子走運,逢上端午節,不然,可夠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於恰逢上這個充滿神奇色彩的節日吧!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如今,媽媽也如法炮製,材料一樣,但入嘴後口感卻不一樣。我提醒媽媽:“你用的是這裏的酒,而不是家鄉自己釀的酒啊!”

我同媽媽已離開家鄉多年,但故鄉的山山水水,人情風俗在我心屏上總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節已經過完,我多想問問:親愛的鄉親們,你們又釀端午酒了嗎???

家鄉的端午節10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糉子、賽龍舟。

就先說一說包糉子吧!糉子有:火腿棕、豆沙糉、肉糉……先把醬油、水和酒倒進糯米,如果做豆沙糉就用紅豆,肉糉就用肉……我就做肉糉吧!我把肉放進去,再用葉子包起來。不一會兒,我就包了六七個肉糉,最後把肉糉放進鍋裏煮熟,香噴噴的肉糉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再說說賽龍舟吧!龍舟有紅色、藍色、黃色……都是長條形的。比賽開始了,觀衆們大呼小叫都在給自己喜歡的那一支隊伍加油,每支隊伍的隊員也奮力拼搏着,他們不分上下,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快要到終點了,觀衆們個個喊破了嗓子,隊員們用上了全部的力氣向終點衝去。結果是紅隊勝利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有趣、快樂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11

梅子熟透以後,端午的腳步款步而來。“她從花明柳暗細雨如絲的江南走來,從綠陰如蓋柳樹含煙的夢中走來,從我深深地凝眸中走來了。”這是當代詞作家豐樺對端午節的讚美。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

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

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家鄉也要泡端午酒。再下過春天的第一場雨後,家家戶戶就已經將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發酵。裏面放6樣東西,那就是:北棗,荔枝,枸杞,橄欖,桂圓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謂“泉香而酒洌。”端午酒還可以讓人長生不老呢!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1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

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

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家鄉的端午節13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到那天,人們整天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裏。

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糉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裏,人們明白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糉子扔進江裏,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正好那天是農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明白糉子是怎樣包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首先把新鮮又綠油油的糉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糉葉,右手輕輕地勺起糯米,並加上綠豆、蜜棗、葡萄乾、排骨、花生米,包起來用繩子捆緊,最終把美味的糉子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能夠吃了。還在煮的時候那香味早已傳遍了整個大街!你咬上一口嚐嚐,保證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聞一聞,都會令人垂涎欲滴,並且那香味直往心裏鑽。

一頓豐富的午餐過後,人們就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不約而同地來到河邊,來觀看激烈的賽龍舟。只見兩隊選手精神抖擻地坐在船上,手緊緊地握住船槳,目不轉睛地注視着前方,整裝待發。“叭”的一聲,一條條龍舟像射出的箭一樣向前衝。兩岸的人們也歡騰跳躍,興奮地大聲喊着:“加油,加油。”那簡直鑼鼓喧天,響徹雲霄,熱鬧非凡!

到了午時,人們也早已滿頭大汗,該洗個舒服的澡了。按着傳統的習慣,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艾葉、菖莆、魚腥草等燒上一大鍋水。全家人都要洗,說是避邪氣,其實按中藥原理是殺菌除溼氣。洗了以後,不會生痱子。

朋友們,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過端午節,那必須一飽會眼福和口福!

家鄉的端午節14

時間像流水一樣,過得飛快,轉眼間端午節就要來到了,說到端午節,我不禁想起了家鄉的端午。

那天早晨,我還在做着夢呢,媽媽把我推醒,把一條用紅、黃、藍、黑、黃五色絲線編成的繩子戴在我的脖子上,在它的中心位置,還用絲線做了一個網,裏面不知裝着什麼東西,呀,太漂亮了,我一骨碌坐起來,問:“媽媽,這是什麼呀?”媽媽說:“這是五彩縷,今天是端午節,小孩子要戴五彩縷,這裏面裝的是大蒜,可以殺蟲,去邪,讓你健康成長。”原來是這麼回事呀!

我起牀一看,家裏人都起來了,外公在忙着打掃衛生,還在門上插上了艾葉,而外婆正忙着包糉子呢。包糉子用的糉葉和糯米幾天前就泡好了,只見外婆先拿起一張糉葉,靈巧地把糉葉一旋,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圓錐形,接下來,她把糯米倒進糉葉裏,放上肉和板栗,再用細繩把糉葉包好,一個糉子就完工了。小小的我和哥哥姐姐們也學着外婆的樣子,去包糉子,可我們不是這個掉了米,就是那個繩子系鬆了,沒有一個人能包好的,外婆就很耐心地教我們,一邊教,還一邊唱着:“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我想像着糉子的香味,口水都要流出來了。糉子包好了,外婆把糉子四個四個的結成一串,就好像四隻可愛的小豬頭碰頭地靠在一起,真可愛!

接着,外婆把所有的糉子都放到大鍋裏去煮,沒過多久,就聞到了糉子的清香。我們一堆孩子趴在鍋邊看着,還時不時地問外婆:“好了沒有啊,外婆?”外婆慈祥地說:“還沒有呢,等着吧!”我們只好眼巴巴地看着糉子流口水。終於煮熟了,我們高興得兩眼放光,外婆拍拍我們的頭說:“饞壞了吧,我拿幾個給你們嚐嚐。”我們拿到熱乎乎的糉子,趕緊把糉葉剝下來,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那味道又軟又糯,實在是太香了!我一連吃了好幾個,而我的肚子也像皮球一樣鼓了起來。

吃飽了,媽媽又給了我和哥哥姐姐們每人一個紅蛋,我說:“媽媽,我已經吃得夠飽了,我可吃不下去了!”媽媽說:“端午節吃紅蛋也是我們家鄉的風俗。傳說很久以前,天上有個妖怪,每到端午節都要溜到下界害小孩。讓小孩子發燒厭食,有的還臥牀不起。母親們紛紛到廟裏燒香磕頭,祈求消災降福。神仙就找到這個妖怪說:‘今後不許你傷害我的孩子。’妖怪知道自己不是神仙的對手,便問道:‘不知您下界有幾個孩子?’神仙說:‘這樣吧,每年端午節,我讓我的孩子拿着紅蛋,不許你胡來。’從此,端午節就有了吃紅蛋的習俗。其實就是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哦,端午節還有這樣的傳說呢!媽媽又說:“我們還經常拿自己的蛋去和別人的碰,誰的蛋最硬,誰今年就會交好運。”於是我們也玩起了碰蛋的遊戲,玩得可真高興啊!

上國小後,我已經好久沒有回到家鄉過端午節了。但是,每當端午節到來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外婆慈祥的笑臉,想起糉子的香味,想起和哥哥姐姐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我的心裏感到暖暖的。“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我輕輕地念了起來,啊,我真想再回家鄉過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1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糉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糉子。

糉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徵。

端午節吃糉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曆上屬“端午”之日,爲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糉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糉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糉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糉葉,將其刮毛、洗淨,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糉餡,主要是以米爲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後,纔是包糉子,左手託着糉葉,將糉葉按45度角對摺成漏斗狀,右手舀糉餡導入糉葉捲成的漏斗裏,再將糉葉捲起來包裹住糉餡,完全密封並裹緊,然後用繩子捆緊,糉子就包好了。

糉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糉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糉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糉葉的清新味、糉餡的米香豆香環繞着肉香,直鑽你心裏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糉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糉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着前方飛快划船,臺下觀衆聚精會神地看着比賽——1號舟往前衝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糉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鬆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糉子,接着觀察落後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衝,吃糉;舟停,吃糉;一口一個糉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瀰漫着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