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民間的古老美食有什麼

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又迎來我國人民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雖是一個節氣,與農時密切相關,但又與純粹的節氣不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推薦的清明節一些民間美食,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節民間的古老美食有什麼

  清明節的民間美食

青糰子

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糰子。用麥葉或青菜葉、艾葉、南瓜葉均可,先擠出汁,然後加入少許石灰和水拌勻,用此水與播米粉相拌搓揉成皮面(此時皮面已成育綠色),再以豆沙、玫瑰、芝麻等餡芯包入(以豆沙豬油餡爲多),上籠蒸至熟即成。青糰子色碧而韌糯,冷時食用清香無比,爲清明節上墳祭祖的必備食品,民間有“祖宗亡人吃青糰子”之說,這裏還有一段與大禹治水相關的傳說。

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歷盡千難萬險爲民造福,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死後,人們爲了紀念他,紛紛到他墳上去上供,許多精美的供品都是大家親手製作。當時,有一位後生說:“大禹一生爲民造福,勤勞又節儉,我們獻上這麼多精美的供品,豈不違背了他生前的意願,大禺能膜目於九泉嗎?我們上的供品,要告訴他今年稻子豐收,明年麥子長勢喜人,讓他放心。”人們聽後,覺得這位後生講得有理,但又想不出用什麼食品來表示,還是那位後生想出了一個辦法;“我們何不用自己種的莊稼,糯米和麥葉做成糰子上供?這樣便可讓大禹知道,今年稻穀豐收,明年麥子長勢喜人。”大家立即用拼米磨成粉,用麥葉搗成汁,做出了“青糰子”上供。從此之後,每年在麥葉返青的清明節,人們便做“青糰子”送到大禹墓前上供。

久而久之,這一風俗便沿襲下來了,人們至今不忘掃墓帶上“青糰子”表示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哀思。

薺菜團

清明節上墳所帶的糕點中,必有家庭自制的薺菜團。早春三月,農村田埂邊薺菜甚盛,且此時的'薺菜鮮嫩無比。薺菜,性涼,味甘,有明目降血壓的功能。農村姑娘多在此時手提竹籃、小刀,到田埂挑挖薺菜,或自己食用,或上街叫賣。薺菜團,便是用薺菜作餡、以播米粉爲皮面傲成的粉團,由於薺菜有明目的功能,故又稱眼亮團,薺菜團多以薺菜拌肉糜爲餡(鹹味),或以薺菜拌箱豬油作餡(甜味),另用糯米粉加沸水搓揉成皮面,做成糰子狀。

有兩種煮法:一是上籠蒸煮稱糰子;二是下沸水鍋燒煮稱湯糰(即元霄)。不論是蒸煮還是燒煮,不論甜味、鹹味、其味均鮮美無比。既是清明節上墳的必備糕團,又是三月的時令美食。

薺菜糕

又稱眼亮糕。以孺米粉揉入薺菜做成糕,再加入生板豬油,上籠蒸熟,待糕冷卻,切成片,再油煎食之,其味確不一般。也是清明節上墳的糕點和三月的時令美食。

薺菜做糕、做團,或與其他菜餚相配入俱均需先作處理:薺菜買回後,先去掉黃葉,剪去根,洗淨,用鉢或祥,現可用鋁鍋,加少許食鹽,將薺菜醃漬半天,然後,再擠去汁水,將醃漬過的薺菜切成細末待用。薺菜不僅可制糕團,更可入撰,如薺菜妙肉絲、薺菜炒年糕、薺菜蝦仁豆腐典、薺菜黃魚羹等,均鮮美無比,不僅是家庭餐桌的好菜,還是各地高檔價館的時令名菜。

醬豬肉

又稱醬汁肉。也是清明節上墳必備的吃食菜餚和三月時令佳餚。醬豬肉歷史悠久,形成商品生產至少巳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南宋紹興二年,《東京夢華錄》一書中便有記載:“各脯待日午,又市熬嗓熟食,頭、蹄、肝、肺、四件、雜熬、蹄爪、士件、紅白熬肉等。”書中的紅白熬肉便是今天的醬豬肉。

醬豬肉色殷紅如櫻桃,味酥爛而肥播,令人賞心悅目又一飽口福。現時各滷菜店、熟肉店均有醬豬肉上櫃售賣。其實,家庭自制醬豬肉也不復雜,且味也同樣極佳。

製作時,先將帶皮的五花肋條肉洗刮刷淨,切成4.5、5釐米左右的小方塊(每次製作以15……克爲好)放入沸水內悼去血污,撈出洗淨,並將悼過肉的湯,去掉浮物待用。然後把掉過的肋條小方塊肉砌在鐵鍋內,倒入肉湯和紹興酒、食鹽、白搪、桂皮、大茵香、細蔥、生薑、紅曲米粉等佐料,用大火煮1小時左右,待鍋煮沸時,再加紅曲米粉,視肉皮是否紅色均勻爲度,當鍋內湯汁發稠時,再加紹興酒和白搪。

此時,應用中火繼續再煮30、40分鐘,用筷子尖戳探一下,肉皮如已酥爛,即可起鍋。逐塊將肉取出,把醬豬肉放入洗淨的盤子內,鍋內殘留的肉湯要製成滷汁,滷汁很關鍵,滷汁要色澤鮮豔,甜中帶鹹,以甜爲主,稠而細膩,製作時,調好的芡粉汁要緩緩倒下,邊倒邊攪,一般是左手倒芡粉汁,右手持勺不停地攪拌,這樣的滷汁,質地是上乘的。

醬豬肉宜熱吃,如冷卻,可放在鍋內蒸幾分鐘,但不宜燕得過久,使肉油外溢。如大米飯拌上醬汁肉,紅白相映,其味極佳,令人食慾大振。

野火飯

舊時,人們掃罷墓,便在野外燒煮飯菜石用泥磚搭成竈狀,就地取野草或小樹枝作燃料,將帶上的小鐵鍋支在臨時竈上燒飯。菜餚多爲上墳的供品,待米飯煮好,人們便席地而坐,在野外大嚼起來,被稱爲野火飯,如今稱爲野炊。

現時清明節上墳的人們也仍喜歡在野外就餐,享受春季的大好風光,領略郊外的鄉土風情,確實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與滿足。只是現時的野餐,已不用再燒煮了,主食一般都帶麪包,蛋糕之類,除了上墳的吃食之外,還帶上啤酒、飲料、滷菜等。到時,一張塑料布往野地裏一攤,各種吃食放上,人們席地而坐,便可享受野餐的無窮趣味了。

做美食就像做人,必須真材實料,美食廚坊是一個真材實料的公衆號!

關注美食廚坊公衆號,可以獲取更多美食做法文章!

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美食廚坊爲你盡享天下美食!

  清明節青團掃墓習俗

清明掃墓的習俗,歷史悠久。傳統的掃墓,家家戶戶要用麥面、青糰子、臘豬肉、蠶豆等菜餚以及水果、酒、糕點放入擔盒中、或手提盒中,上墳祭祖,以示對亡故親人的緬懷。掃墓一般從清明的前三天至清明的後四天,俗稱“前三後四”。因此,清明時節郊外行人較多,而掃墓人的心情均很沉重,哭聲不絕。唐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便是傳統清明節掃墓的真實寫照。

現在的掃墓主要有兩種,一是由單位組織,給爲保衛祖國而作出棲牲的烈士掃墓,緬懷、紀念烈士爲祖國獻身的業跡,激勵活着的人們、特別是青年,熱愛祖國,爲投身振興祖國的建設而出力。這一類掃墓一般不帶食品,只是掃墓者自帶一些冷食,以途中充飢。二是家庭掃墓,給自己亡故親人掃墓,這類掃墓仍帶各種吃食,如傳統的青糰子、醬肉、糕點、水果、酒。現時家庭掃墓風俗極盛,雖全國實行火葬,但骨灰的安葬地,每年數以百計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至安葬地,憑弔亡故親人。這已成爲一大社會問題。以上海爲例,爲在清明節趕往郊區或蘇州、無錫,杭州一帶的公墓掃墓,半夜起身擠車,沿途車、人擁擠不堪,常常引起交通堵塞。另外,由於死亡人數逐年累增,安葬地的土地佔用擴大,死人與活人爭土地的現象也成爲我國目前較爲突出的一大社會問題,已引起專家、學者和政府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