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1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着糉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於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裏,三年後因憂鬱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後,楚襄王即位後,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後來親王佔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後悲痛萬分,因不願做亡國奴而於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裏。後來百姓們爲了保全屈原的屍體而往江裏面投放糉子和雞蛋,希望江裏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爲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2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青年時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幹,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於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終於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後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說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泊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裏自盡了。

屈原死後,人們爲他建廟築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曆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日,即端午節。屈原的家鄉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比賽,據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就要吃糉子,據說也同屈原有關。最初是泊羅江邊的老百姓爲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糉子投進水裏去餵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3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帶我們去趕五毒廟會,一路上,人山人海的,孩子們興高采烈的走走看看,有一些小女孩在戴香囊。

中午到了,媽媽給我戴了一條五色絲線,我奇怪地問媽媽:“爲什麼要戴五色絲線?”“因爲端午又稱重五,用紅、黃、藍、白、黑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

爸爸又用雄黃酒灑在地上,我又奇怪的問:”爲什麼要灑酒呢?“”因爲這樣可以殺死毒蟲,防止毒蟲孳生。”爸爸望着我說。

這時,看着我吃糉子,媽媽深情地說:“以前,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是楚國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可是秦國想滅了楚國,他看破秦國的陰謀,一次次的去向楚王進言,但是楚王不聽。最終楚國被滅了。屈原在流放時聽到這些,想救國卻救不了,在五月初五的這一天,自己投汩羅江。江邊的百姓聽說屈原投江自盡,唯恐江中的魚蝦吃愛國詩人的身體,便拿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並且在江上划龍舟,想嚇走魚蝦。從此,年年如此,這習俗便流傳下來。”

聽了媽媽的話,我對端午節有了不一樣的感情。這個端午節真是難忘啊!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4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

吃糉子、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關於賽龍舟,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愛國的大臣名叫屈原,一生中寫出無數的詩篇,還提出過許多政治主張。但那時君王身邊奸臣特別多,他們很忌妒屈原的才華,便要謀害於屈原。於是,他們就在君耳邊說屈原的壞話:“屈原之言,不可信之矣!”這樣的話聽多了,君王對屈原產生了懷疑,忍辱負重的屈原在五月初四的夜晚寫下了一首詩,五月初五便我投汩羅江自盡。唐代詩人李白在自己所寫的《行路難》中也有記載: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龍舟竟渡是爲了撈救屈原的遺體,而屈原投江自盡的'那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所以端午節便誕生了。

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比如吃糉子、賽龍舟、戴香囊、插艾葉、撒白糖等。

過端午節時,可要學習屈原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5

端午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下面我就給大家說說吧!

一種來歷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就是我們吃到的糉子。

第二種說法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說法還有很多很多,正等着大家去找呢?

有關端午節傳說的作文6

據說,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弟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去職,被遷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驛》、《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城門,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身亡。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汩羅江邊去吊念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和龍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因爲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樹葉包飯,發展成糉子。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吃棕子、喝雄黃酒等習俗。

這就是端午節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