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端午節隨筆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的端午節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1

過個別樣的端午節,一直是我期盼的,沒想到今年就夢想成真了,大家隨我來看看吧。

早上一起來,便是美妙的讀書會,主持人就是程世龍。第一環節是好書介紹,大家都是開開心心地介紹好書。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小升升介紹的《大森林與小木屋》。聽着小升升的講說,我也不禁的有些入迷,打算回去好好看看這本書。我介紹的書,就是《紅脖頸的林中悲歌》,書中的紅脖頸十分感人,臨死前也沒有忘記兒女。在講的時候,我特意突出了愛與奉獻的精神。但是心中也是一陣子的緊張:“一定要堅持住啊。”除了最後的結尾稍有倉促,我這次介紹還是很成功的。

接下來又是介紹端午節的故事,大家紛紛發言。當然了,都離不開屈原。其實端午節應該是南方少數民族先開始過的節日。但是,這次關於端午節的小故事介紹還是令我大開眼界,知道了很多之前不太懂的事。第三環節,自然是重頭戲——才藝表演。我之前也沒有準備,一到這個環節,腿肚子可有點轉筋。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好辦的'才藝——講評書。因爲平時天天聽評書,一些精彩部分我也都記住了,就給大家說了一點百年風雲的開頭,還真獲得了成功。

讀書會結束後,就是瘋吃的開始了。先是兩盤開胃西瓜、後是程世龍母親包的糉子、然後可樂雞翅,大家吃到興頭上,大人們包的餃子也熱騰騰的出鍋了,又是對着餃子一頓風捲殘雲,摸摸舒服極了的肚子,不由得感嘆道:“真乃美味耶。”飯後就開始玩了。快樂一心給大家一人發了一根五彩線,戴在胳膊上,還別說,真有端午節的味道。程世龍最夠意思,成功的當了主持人不說,還給大家準備了不少筆,拿在手裏,更是美得合不攏嘴。

玩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學一段英語,內容當然是關於端午節的知識了。還是表姐想的周到,在網上找到了一篇美國日報關於端午節的報道,給大家一人打印了一份。

怎麼樣,這個端午是不是很充實,既吃的美,又玩的開心,最重要的是還學到端午節很多知識,真是別樣的端午節啊!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2

窗外的雨,依舊淅淅瀝瀝的下着,空氣有些冷,雖然已過夏至……

空氣裏又瀰漫了端午節的氣息,那個古老的節日,那些古老的風俗至今依舊在我的記憶裏。

家鄉在秦嶺一帶,端午節風俗既傳承了北方的精華又不乏南方的色彩,但無論怎樣,端午是一定要吃糉子的,在我們這裏,端午的前幾天,可熱鬧了,家家戶戶都忙着採蓼葉(一種包糉子的草本植物葉),蒸酒米,盤算着到底要包多少糉子。在我的記憶中,外婆包的糉子是最好吃的。外形小巧玲瓏,糉肉晶瑩剔透,看一眼都忍不住要流口水。在家鄉吃糉子也一定要放點糖,糉子煮好了,把蓼葉剝掉,放在碗裏,撒上點糖,再蘸一蘸,咬一口,甜甜軟軟,散發着淡淡的蓼葉的清香,吃到嘴裏,更是潤滑爽口,糯米的清香也因此泛起,令人久久回味。

真正到了端午節的那天,其實家家戶戶都忙着走鄰串友去了。提着幾個糉子到親戚家做客,也算是表表心意。我們一般都是在自家吃過早飯纔出發的,一家子老老少少的。這家的端午飯食最豐富的,也算是爲了慶祝一家人團聚吧,總會有十幾樣農家小菜。吃飯時,大人們總喜歡把菜夾過來盛過去的,我倒是不屑一顧,一家人,還講什麼客氣,想吃什麼就吃嘛,不等菜上完,就已飽得差不多了……

除了吃糉子,走親戚,家鄉的端午節其實還有很多風俗。摘艾蒿,做香包,喝雄黃酒……都漸漸近了,時代在變化,端午的習俗也在悄悄地發生一些變化,去外地旅遊度假的,漸漸多了,但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終究不會改變……

雨還在下着,清亮,樹木變得蔥鬱。端午節快來了,也許,今年的端午節是不同尋常的……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3

中國有着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例如:熱鬧的春節,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節,讓我們不亦樂乎,端午節也是其中之一。

要問端午節的傳統都是什麼,那有兩種,一種是划龍舟,另外一個就是傳統美食包糉子。在端午節我和媽媽學會了包糉子,其實包糉子也有講究的,首先要準備好糯米、糉葉、繩子,當然也要準備一些肉,糖,紅棗等。做糉子時我和媽媽先把糯米和糉葉洗乾淨,餡料也調好,把糉葉捲成一個封底的漏斗形,再慢慢的舀起一勺糯米塞入糉葉中,中間加入蜜棗然後用勺子熟練的又蓋上一層糯米,再用一片糉葉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然後用繩子綁的緊緊的。這樣一個讓我垂涎欲滴的糉子就完成了,讓在一旁的我直喊媽媽真棒,媽媽真棒。

我也學着樣子試了起來,先拿起兩片糉葉橫豎交叉捲成一個漏斗形,在學者媽媽的樣子舀起一勺糯米,還沒等我全部放入漏斗中,糉葉就好似天塌了一樣,一半裝進,一半撒在桌子上,看我包的樣子。看媽媽包的那麼簡單,怎麼到我這裏那麼難呢?看來我真是變成了一個“小吃貨”了。

後來經過媽媽的幫助我也完成了自己的傑作,雖然難看了點,這也是我的勝利品。經過我的學習,我內心裏開始和媽媽暗暗的比起賽了,一會兒我們包了一大串糉子。我想看我們的`傑作,就催着媽媽趕緊下鍋煮糉子,我把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媽媽插好電沒過多久就從廚房裏飄來了陣陣的糉子香味,這香氣這點好美啊?香氣飄滿整個廚房,聞的我簡直口水直流三千尺啊!過了一段時間媽媽說:“可以開鍋了”我飛快的衝進廚房,打開鍋蓋就下手抓起一個熱乎乎的糉子,也不管有多麼燙,簡直美味極了,粘乎乎真的好吃極了,我連連不住的感嘆“簡直是人間美味啊?。

在這個端午節,我不僅吃上了美味的糉子,還自己親身體驗一把,真是一舉兩得啊!這是一個美麗端午節。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4

又是一年五月五,又是一個端午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插一束艾葉,他淡淡的清香瀰漫在空氣中,使人聞着,感覺神清氣爽,淡淡的清香把我的思緒回到了從前。

1 0年前,我才4歲,外婆在五月五這一天在房門上插上那麼一束葉子很長的葉子。我問外婆:“外婆,這是什麼?”“這是艾葉。”外婆一邊說一邊插艾葉。“爲什麼要插艾葉?”我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爲了避邪。”外婆邊說邊從凳子上下來,走進廚房去了。我也跟在外婆的後面,走了進去。

只見桌子上有幾片比剛纔插的艾葉還大很多的葉子。只見外婆從衆多葉子中抽出三片,迅速折成了一個三角體,把像米的東西倒進去一些,但這種米比較小,然後外婆抓幾個板栗和拿一些切好的肉放進去,然後再把剩下的葉子繞着這個三角體轉。從旁邊的繩子抽出一根,把三角體綁起來。按照這個步驟做了十幾個,放到蒸籠裏,開始蒸這個東西。“外婆,這是什麼?”“這是糉子,很好吃的。”“爲什麼要吃糉子?”“是爲了紀念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這個愛國詩人是什麼?”“孩子,你還小,等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過了一段時間,外婆叫我去吃糉子,外婆爲我掰開葉子,裏面是個三角體,還有板栗、肉……我咬了一口,好香啊。

吃完了糉子,該去看龍舟了。外婆把我帶到了河邊,只見河邊站了很多人,大家都在大聲助威,只見河裏有幾條龍船,幾個人在使勁地划着。

又是一年艾葉飄香。

農村的端午節隨筆5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這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因爲它能吃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