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的故事(通用15篇)

春節,即中國農曆新年,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有關春節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春節的故事(通用15篇)

春節的故事 篇1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日月閣詢問制歷情況,萬年指着草歷說:“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阿衡一聽,深覺有理,心中卻不安起來。他暗想:要是萬年把節令定準,天子心喜,重用萬年,誰還聽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萬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聽出一個善射的刺客,就派人請到家裏,擺上酒筵,說明緣由,許以重禮。刺客答應當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興離開了阿衡,向日月閣奔去。怎奈天壇周圍,日月閣下,有衛士嚴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閣上正觀星象的萬年射去。誰知刺客因爲飲酒過多,眼睛發花,飛箭只射中了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在地上,衆童子急呼拿賊。衛士們聽到喊聲,一齊出動,捉住刺客,扭見天子。

祖乙問明實情,傳令將阿衡收了監,又親自出宮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非常感動,指着申星說:“申星追上了蠶百星,星象復原,夜交子時,舊歲已完,時又始春,望天子定個節吧。”

祖乙說:“春爲歲首,就叫春節吧。愛卿入閣,三載不出,披肝瀝膽,以月圓準製出太陰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愛卿被奸佞暗算,且隨我到宮中調養吧。”

萬年說:“太陰曆雖然草創,但還不十分準確,歲尾還剩有點滴時辰。如不把這歲末尾時閏進去,日月如梭。過來過去又會錯歷。臣負衆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願醉心日月閣,細加推算,把草歷定準。”

就這樣,萬年在日月閣中,仔細觀察草木麥菽的榮枯,精心推演,把歲末尾時積日成月閏了進去。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壇行祭,祭罷天神,又登上日月閣,把祭神的五月鮮桃賜給萬年。萬年獻上太陰曆,祖乙望着日夜操勞的萬年,眉也白了,須也白了,深受感動,就把太陰曆定名爲萬年曆,還封萬年爲日月壽星。

因此,後來人們也把春節稱作年,每每過年之時要在屋裏掛上壽星圖,象徵新歲添壽,以此對功高德重的萬年寄以懷念之情。

春節的故事 篇2

有一隻福氣貓,過年的時候,他會出去送紅包。走了一家,又一家,紅包送了一個又一個。天快亮了,福氣貓走到了年糕師傅家裏。年糕師傅還在不停地做年糕,一個晚上都沒有休息。

辛苦的年糕師傅應該有最多的福氣,可是,紅包已經送完了。福氣貓不停地給年糕師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

年糕師傅笑嘻嘻地端來年糕,送給福氣貓。福氣貓還在一個勁兒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一不小心,福氣貓的臉貼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氣糕啦!”年糕師傅喜歡得滿臉都是笑。

福氣貓給每一塊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臉。他一邊印,一邊對着年糕說:“恭喜恭喜!”每一塊年糕都成了福氣糕。

福氣貓的笑臉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對大家說:“恭喜恭喜,新年福氣!”買了福氣糕的人,都把錢放在紅紙包裏給年糕師傅。年糕師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紅包,大家都說,最辛苦的人,應該是最有福氣的人。從那以後,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氣糕,把年糕師傅叫作福氣師傅。

春節的故事 篇3

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畫上神荼、鬱壘,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春節的故事 篇4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春節的故事 篇5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春節的故事 篇6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七年級,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爲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爲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爲“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春節的故事 篇7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爲王羲之書法蓋世,爲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七年級,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儘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七年級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衆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春節的故事 篇8

新春佳節馬上就要到了,中國有個傳統習俗年三十這天要——貼春聯。所以,我們國畫班的老師,就安排我們每位同學練習寫春聯,把寫的最好的一副春聯貼在自己家門上。

我選了一幅喜慶的春聯:喜鵲高歌傳捷報,金蛇狂舞慶豐年。接下來幾天時間就是練習時間啦!

開始練習寫春聯啦!老師告訴我們:“寫春聯要求子的大小要均勻,筆畫粗細要相同,字與字的間隔要保持一樣。”我每天就按老師教我們的方法認認真真去反覆練習,寫出來的字一遍比一遍漂亮,寫起字也越來越放鬆自如。

轉眼就要正式書寫啦!那天,獅子頭來老師(因爲此老師有一頭自來卷,兩邊蓬鬆稍有些長,很像在電視裏看到的雄獅頭。)在教室後面唯一的大玻璃桌上,放着許許多多已經裁好一段一段的紅紙。分爲長聯,橫批、“福”子方聯三種。我小心翼翼地用墨水(也可以用金墨水寫,金粉和調金油調和而成,寫在紅紙上還閃閃發光呢!我下一副再用金墨水寫!)在上面一筆一畫地認真地寫起來,大概十分鐘,一副滿是書香氣的春聯就誕生了!我又用金墨水寫了一遍(我家大門和裏屋都需要哦!)這時,盤中的金墨水有些幹了,寫起來有些費勁,寫一筆兩筆就要沾一下金墨水。獅子頭來老師發現金墨水有些幹,便拿來調金液往盤中倒了一些,再用毛筆在盤中用力攪拌起來,呀!慢慢的一盤金墨水調好了,我抓緊時間沾上金墨水,一筆一劃地認認真真的寫起來,看來前幾天的練習沒有白費,很快一副金光閃閃的春聯就呈現在眼前啦!

耶!年三十我親手寫的春聯就要正式上牆啦!

春節的故事 篇9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年啦,一個值得回憶的20xx年匆匆的走了,我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歲月,開始了人們的又一段旅程。

過年有許多習俗,每個地方的習俗都各不相同,我的外婆家也有獨特風俗,就是滑旱船,旱船是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之一,而我外婆家很流行這種形式。

大年七年級,我這個小懶蟲還在睡夢中,只聽見外面巨大的響聲,“隆隆,鑔鑔”還有人們那嘹亮的歌聲,我“騰”一下坐起,知道是旱船表演,迅速起牀,洗漱,拉上姐姐迫不及待地往外跑去……

來到旱船表演處,此時已經人山人海,我和姐姐使勁往裏鑽,通過不懈努力,突出重圍擠到了最前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龍行小船,這就是兩位化了妝,分別穿着紅色和綠色衣服的老奶奶站在旱船中,雙手抓住船舷,邊扭邊唱,十分賣力,旁邊有六個年輕的小夥子扮丑角,在一旁唱,最邊上還有幾位老爺爺,他們有的打鼓,有的敲鑼,還有的在一旁高聲歌唱,旱船兩旁的說唱者有節奏地打着快板,用盱眙味十足的口音,說說唱着,逗得觀衆哈哈大笑,忍不住地叫道:“好好,再來一段!”時間一分一秒地逝去,表演中的敲鑼聲,快板聲,歡呼聲,還有觀衆的吶喊聲,不同的聲音交織在一起,讓春節的氣氛更活躍了,“旱船”的演出也在各種聲音中結束了……

夜幕降臨,伴隨着喜慶的鞭炮聲,一朵朵煙花升起,人們在歡聲笑語中迎來了新的一年,這一年也會和旱船表演一樣的多姿多彩!

春節的故事 篇10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爲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爲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的故事 篇11

守夜,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夜,俗名“熬年”。

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夜的習慣。

守夜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夜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的故事 篇12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爲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爲紀念馬皇后。

春節的故事 篇13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爲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裏,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着用麪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爲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爲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春節的故事 篇14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爲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爲“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爲“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爲延長父母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