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正月七年級的傳統習俗

  1、走親戚

春節正月七年級的傳統習俗

七年級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2、禮節性的拜訪

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3、感謝性的拜訪

凡是上年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4、串門式的拜訪

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爲“團拜”。

  5、古代拜年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爲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爲“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爲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爲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七年級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6、開門炮仗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7、占卜運程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佔本年年成。其說始於漢東方朔的'《歲佔》,謂歲後八日,一日爲雞日,二日爲犬,三日爲豬,四日爲羊,五日爲牛,六日爲馬,七日爲人,八日爲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後代沿其習,認爲七年級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爲吉。後代由佔歲發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七年級不殺雞,八年級不殺狗,九年級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8、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裏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隻天雞,說是當太是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着叫起來了。所以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着天雞。然而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方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就刻一個木頭的重明鳥,或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爲畫雞或者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爲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爲"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爲雞日。

正月七年級屬於什麼節日

是春節,按照我國農曆,這一天在古代又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所以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我們所謂的春節放假,其實也是指從大年七年級開始的。

正月七年級有哪些忌諱

這一天記得不要打掃,因爲小年那時已經大掃除過一次,寓意除去舊的不快,而大年七年級正是聚集財氣之時,掃地會把財氣打走。另外不要罵人和說髒話,大年七年級要保持心愉快,好的開始會奠定這一年好運勢的開端。還有忌動刀子和剪刀等物品,這些屬於尖銳物,不僅怕傷到,也害怕造成不好的影響,未來一年生活中會糾爭不斷。七年級不喝稀飯,如果喝稀飯代表喝西北風,寓意這一年經濟拮据,所以最好吃點麪食或其他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