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裏,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歡迎大家分享。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又稱“重午節”。

清晨的窗外,陽光明媚,小鳥兒在枝頭歌唱。還在睡夢中的我,一陣陣誘人的肉香夾雜着糉葉的清香直往鼻子裏鑽。我急切地從牀上爬起來,發現餐桌上多了幾個糉子,立即想到今天是端午節。媽媽給我剝了個肉糉,我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鹹香軟糯,非常美味。媽媽的家鄉是有名的糉子之鄉——浙江嘉興。那裏的“五芳齋”糉子遠近聞名,糉子的口味也是五花八門:豆沙糉、蜜棗糉、火腿糉、栗子蛋黃糉……真是應有盡有。每次回來,我們總要帶上幾個。

吃完早飯,打開大門,發現門口的角落裏放了一束野草。我好奇地指着它問:“媽媽,這是什麼,爲什麼放這兒?”“這是艾草和菖蒲。”媽媽摸着艾草對我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時候端午家家戶戶都要以菖蒲和艾草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趕蚊蟲。”接着媽媽又問:“那我考考你,你知道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嗎?”“屈原!”我立刻脫口而出。

這個可難不倒我,我開始滔滔不絕起來:“吃糉子、賽龍舟就是爲了紀念屈原,他是楚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公元前278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楚國,打下了楚國的國都。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放聲大哭。他知道楚國沒有希望了,可不願意看到楚國被毀,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土地、人民落在敵人手裏,於是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着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汩羅江,以身殉國。楚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十分悲痛,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他的身體。”看我說得頭頭是道,媽媽給了我一個讚賞的眼神。

提起賽龍舟,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那激動人心的熱鬧場面。那一隻只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在湖面上你追我趕,互不相讓。特別是那震耳欲聾的鼓聲,彷彿敲打在人的心上,令人熱血沸騰。可是至今我還沒親眼看過龍舟競渡,有點小小的遺憾呢。

下午,我碰到了好朋友肉包。她今天有點不一樣,兩隻手上都戴着五色絲線做成的手環,五彩斑斕。她把手伸過來,讓我仔細看了看,得意洋洋地說:“看,這是我奶奶做的,可以避邪驅瘟哦。”別說,還挺漂亮的。“能給我一個嗎?”我有點羨慕。“五色線不能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纔可以拋到河裏,寓意着讓河水將疾病都沖走。”肉包慢條斯理地說着,顯得很有文化的樣子。但看到我失望的眼神,連忙拉起我的手:“明年我讓奶奶也給你做兩個!”我聽了,立刻高興起來。

原來,戴五彩線也是端午節的習俗,它表達了人們對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清晨,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就是給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端午線。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線製成,必須是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徵東、西、南、北、中,蘊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驅邪除魔、祛病強身,使人健康長壽。

飲菖蒲美酒,嘗糯米角糉,戴絲線香囊,觀龍舟競渡,端午節的習俗可真有意思!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2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狀的糉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着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糉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糉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爲糉葉。糉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糉餡爲糉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糉;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爲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糉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許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爲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糉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爲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糉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3

中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春節、中秋節……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傳說是爲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人們都有吃糉子,插艾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的習俗。

我喜歡吃糉子,也喜歡看包糉子。今年的端午節嘉信茂廣場舉辦了一個包糉子比賽的活動,我媽媽幫李奶奶報了名。我們組成了一個助威團,成員有我和爸爸媽媽,還有我奶奶,奇奇和夏勇叔叔。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比賽現場。

好傢伙,參加比賽的奶奶可真多呀,一個個信心十足,躍躍欲試。主持人宣讀完比賽規則:五個人一組,六分鐘的時間,看誰包得多,又不灑米,還要外型美觀。包糉子比賽正式開始了,不一會兒時間有的奶奶包了十一個糉子,有的奶奶包了六個糉子,有的'奶奶包了喇叭型的糉子,有的奶奶包了枕頭型的糉子,比賽非常激烈。終於輪到李奶奶上場了,我們懷着緊張的心情看李奶奶比賽。開始比賽了,只見李奶奶拿了兩片糉葉捲成了一個喇叭形狀後,左手拿着卷好的糉葉,右手放了兩勺米,然後一包小糉子就出來了。李奶奶又趕緊把繩子的一頭用牙咬住,另一頭圍着糉子繞了兩圈,一用力,繩子斷了。李奶奶開始有點手忙腳亂了。我們就給李奶奶加油鼓勁,她很快調整了過來。比賽結束了,李奶奶本來包了八個糉子的,可是一個還沒扎繩子,另一個一提起來就把米灑了一地,所以只能算包了六個糉子。最後評獎的時候李奶奶得了一個參與獎。

這個端午節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我喜歡過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4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五節,它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端午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作爲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我們應當瞭解和重視它。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最常見的是由戰國時期的屈原而來。屈原是楚國的愛國人士,年輕時受到楚懷王重用。但因爲自身剛正,受到小人的妒忌。之後他被小人陷害,從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城郢都。屈原因面對祖國的滅亡傷痛不已,他深感絕望,最終自投汨羅江而死。

除此之外對於端午節的由來還有春秋時期的伍子胥,東漢時期的孝女曹娥等

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是包糉子、吃糉子。包糉子方法爲用糉葉把糯米、蜜棗、花生、豆沙等餡料包成菱角狀、牛角狀,或用竹筒裝起來蒸熟。

在端午節還會一些地區還會喝雄黃酒,相傳可以驅蟲解毒。小孩子還會把酒塗到額頭、手心,用來避邪。

賽龍舟在我國南方較爲流行。南方水利發達,便於進行。相傳人們是爲了用龍舟驅趕江中的魚蝦,以避免傷害屈原的身體。賽龍舟逐漸形成了一種比賽—龍舟大賽,男女老少後爲了喜慶報名踊躍。隨着中國文化的流行,賽龍舟活動在外國得到認可,無數外國人在五月初五的當天來中國慶祝。

隨着現代化的發展,一些新的慶祝方式也接踵而至。如在端午節發祝福語。“淡淡糉葉香,濃濃朋友情,根根絲連線,切切情意牽,好心情伴隨着糉子的香氣傳給好朋友,祝你笑口常開,好運相伴,端午節快樂!”端午節祝福語表達了人們之間的相互祝願,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或朋友與朋友之間增進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

但隨着中外文化的密切交往,一些西方的節日在中國大地上盛行。如情人節當天的情侶歡聚程度不亞於我國的七夕節。聖誕節不僅出現在我國的教徒中,一些普通人也盲目追風,過得是風風火火。相比之下就算是春節過了越來越簡單而且人數也存在下滑趨勢。對於端午節更是如此,向某人問起端午節,有人連屈原的跳江時間和背景,甚至連屈原的出生年代都不知。對於一些年輕人連端午節的月份都不敢確定。這些真是可笑至極。爲什麼我國的部分人民對外國文化如此執着而對我過得傳統節日置之不理?我們應該重視端午節,重視傳統文化。在端午節當天多和家人團聚,多說幾句祝福語。這就是重視端午節的具體表現。

瞭解端午節,重視端午節。讓我們在糉子和家人的陪同下,載着龍舟,喝着雄黃酒,來歡度端午節!

描寫端午節節日最新隨筆5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