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清明不同飲食風俗是什麼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各地家家戶戶的老百姓都會準備豐盛的節日美食。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各地不同飲食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各地清明不同飲食風俗是什麼

  江南清明飲食風俗——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爲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成都清明飲食風俗——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清明節有以糯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做法其實很簡單,先將糯米淘洗乾淨,用清水浸泡1天,磨成細漿,吊幹成團。再將吊乾的粉團捻碎搓成粉狀,加進紅糖、食糖、麪粉混合均勻,加水擦勻搓透。再將漿團揉成條形,揪小劑60個,搓成圓形,投在芝麻盆裏滾滿芝麻。最後麻油入鍋,燒至七成熟時,將生坯入油鍋氽炸。這時可用鍋鏟推散開,待麻團稍漂浮時,將麻團在鍋邊上輕輕按壓。一般炸至麻團外皮微硬,色呈褐紅時起鍋

  浙江清明飲食風俗——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一帶家家戶戶都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道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籃,三五成羣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籃子裏,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魔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福州清明飲食風俗——菠菠粿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用以祭祀之用。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爲餡捏製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閩臺地區清明飲食風俗——潤餅

清明時節吃潤餅,在潮汕、福建和臺灣都很盛行。其實“潤餅”的正名還是春餅。泉州、廈門的“潤餅”以麪粉爲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香菜等混鍋菜餚,制食簡單,吃起來清香可口。晉江的“潤餅”則複雜得多,包餡兒多種多樣,甚至能擺得滿滿一桌,豌豆、豆芽、豆乾、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香菜……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可能在裏面出現。

  客家清明飲食風俗——艾餈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糯米蒸熟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艾餈味道濃烈,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餈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着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

  畲族清明飲食風俗——烏稔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每年三月九年級,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陝北清明飲食風俗——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也叫蒸大饃。用酵糟發麪,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蒸食,取意子孫多福。做面花是古時陝北女人的拿手好戲。她們憑自己靈巧的雙手,用最平常不過的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就能將發了酵的白麪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與紅豆、黑豆、花椒籽和食用色素等配合出各種栩栩如生、猶如藝術品般的“大饃”,令人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