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元節習俗介紹

想知道在湖南地區的中元節有怎樣的習俗嗎?在湖南過節也有另一種種風味。下面由本站小編爲你整理的湖南中元節習俗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湖南中元節習俗介紹

  湖南中元節習俗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民俗的“中元節”,是一個道家的節日,佛教也稱此節是“盂蘭盆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這次正在湖南,所以也算對這個節日的一些體驗吧和了解吧。

民間認爲,整個七月爲鬼月。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爲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羣鬼紛出,一時“羣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爲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自七月之初,在湖南城市鄉鎮可看到各色各樣的祭品,冥錢、冥衣、靈屋、線香和鞭炮,琳琅滿目。自初十日開始,家家戶戶便要將廳堂打掃乾淨,神龕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備酒餚饌品連日供奉,以迎故祖。家人不許吵鬧、不許赤身露體,開始焚香燒紙。據說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

按照卲陽農村的風俗, 每年大概從7月初起。要把自己的祖先從另外一個世界裏接回來住上幾天, 吃上幾天飯。當地叫“接老客”。在接老客時家裏將神龕上的祖宗牌位請下,每日三餐奉祀。農家則煮新米飯,做時新瓜菜,請祖宗先試新,叫"薦新"。到了十三日,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祭奠新逝的長者;十四日晚或十五日是送祖之日,晚燒包“送老客”,叫“薦包”。有的宗族還設有燒衣會,自七月初起,即舉家折金銀紙錠和衣包,由長房長孫恭寫“列祖列宗某某冥中受用”,下書“某某子孫敬具”。到夜晚,便成羣結隊上祖墳祭祀燒包,或在月亮初升時擡至水濱行禮焚燒。燒紙錢是不能只獨給自己的亡親,也要給無後人的.亡靈燒一些紙錢,否則人們寄託給自己亡親的錢物,就會被那些孤魂野鬼搶去。人們常常把這種燃點香燭、供奉祭品、焚燒冥衣、冥錢、靈屋的祭祀儀式,稱之爲“燒包”。由燒包引發的“紙紮文化”,成爲了一項民間手工業技術和民間藝術,成爲了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接老客”的那一天。家裏人把家裏的衛生搞好, 乾乾淨淨的, 在家裏堂屋的正中間擺上一張大桌子, 四條長登。桌子上擺上乾乾淨淨的碗筷和茶杯。象是貴客到來的一樣。有錢的人家殺一隻雞買上幾斤肉, 熱熱鬧鬧地煮好了飯菜, 恭恭敬敬地把飯菜和茶水酒倒好。家裏的長者洗了手, 乾乾淨淨地, 在祖先的牌位面前點上蠟燭和香火, 燒上一把錢紙。口中念着祖祖輩輩的老人的什麼什麼老祖宗什麼什麼老爺爺的名字, 唸了之後又到大門外燒上一把紙。口裏仍然是念叨着祖先, 請他們回來, 一路上還畢恭畢敬地喊着”某某爺爺你好走””某某婆婆你腿不好你先走”等等。然後把祖先們請入席, 按照祖先的老幼長輩依次坐下。

飯來了菜來了。恭恭敬敬地擺在桌子上。家裏人要站在一旁伺侯着。要老人們吃菜要老人們多吃點飯。就這樣, 每天恭恭敬敬地敬上飯菜敬上酒和茶水。叫作好酒好飯接待自己的祖先。

昨天晚上正好是送老客的時間,從下午6點開始,卲陽城區大街上就陸陸續續的開始了鞭炮聲和燃起了一堆堆的蠟燭和燒紙錢,人們拿來一堆堆的紙錢,放在地上燃燒,嘴裏還說念着我聽不懂的方言。很有意思。在河裏還要放河燈,這些都是對祖先的一種祭祀和懷念,也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元節爲什麼要燒包袱

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傳說在這天的晚上,每個家庭的祖先們都會“回家”看望活着的親人,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爲逝者焚燒包袱、靈屋、元寶等,所以民間也把中元節稱作鬼節。

與春節、清明祭祖不同,中元節燒紙錢不去墳頭,而是將紙錢包成如信封一樣的“包袱”,並在包皮上寫好“收款人”與“寄款人”的名字及關係,再請道士蓋上符印,然後在家門口集中燒化。

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燒包袱是一種敬祖的習俗,是活着的人趁鬼門大開的日子給先亡宗親送冥資,以備陰間過活。送的方式,就像陽間給親朋好友寄信一樣,先將冥資(即錢紙)摺疊好,再用白紙包上(白紙包起着信封作用)。接着便是寫“信封”(各地寫法亦有不同)。

不同的輩分,稱呼亦有不同,一般上溯四代,即先考、祖考、曾祖考、高祖考,以示“慎忠追遠”。尊稱都是男右女左。自稱亦自然隨着改變,相對應的分別是:子、孫、曾孫、高孫。袱皮背面的交合處應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以表示封口,其他鬼魂等不得隨意拆看。

  中元節爲什麼會放河燈

放河燈是中元節的傳統習俗,放河燈既可以寄託人們對先人的思念,還意味着將厄運隨着逝水東流,一去不返。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這項古老的習俗大約起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時期,當時只是僧人在放生池裏放河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爲人們表達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活着的人們祝福的美好習俗。

宋代規定中元節各地燃河燈、濟孤魂、放焰口、演目連戲。此後,放河燈在七月半舉行並隨道教、佛教傳播而流行全國。這一天,人們在家設酒饌、燒紙錢祭祖,到寺廟、道觀參加放河燈等法事或道場活動。

放河燈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爲了投胎,往往會拉人下水讓其溺死,來換取自己投胎的資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爲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間。傳說二是,人間的河與豐都鬼城的河相連,人們把對先人的思念以及對地藏王菩薩說的話都通過河燈,帶到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