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第二學期德育計劃三篇

中班第二學期德育計劃一:中班下學期德育工作計劃

中班第二學期德育計劃三篇

時間飛逝,轉眼瞬間,又一個學期過去。也是轉眼瞬間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短短一個學期,我們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他們變得懂事了;變得不哭了;變得關心別人了;變得更加禮貌了;變得……

這同樣也見證了我們教師德育工作的成效。大家知道品德教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學期,我們堅持貫徹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本着德育工作的一貫原則,向着它的最終目標進發,以榜樣激勵法、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觀察學習法、陶冶教育、行爲評價法爲實施途徑;並最終起到一定的成效。

一、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

1.幼兒園道德品質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幼兒園道德品質教育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爲三方面教育的統一。

3.幼兒園道德品質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只有充分把握這些規律,才能提高幼兒園道德品質教育的成效。

二、德育工作的指導原則

1.熱愛、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2.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

3.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4.從幼兒實際出發的原則。

5.教育的統一性原則。

三、德育工作的目標

1.學習關愛並尊敬父母、長輩和教師,接觸與自己生活有關的社會工作人員,瞭解他們的職業與自己的關係,尊重他們的勞動。

2.初步學會與同伴友好交往與合作,學習如何處理與他人的衝突,初步學會謙讓與分享,學習結伴、輪流、請求、商量、謙讓、表達主張等交往方式,分享羣體合作的歡樂和成果。

3.願意關愛弱小者,有愛心和同情心,覺察他人的歡樂、悲傷等情緒,並嘗試做出適宜的反應。

4.初步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等行爲習慣和良好的性格特徵,初步辨別是非,遵守集體生活中的基本規則。

5.願意承擔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和集體服務勞動,初步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我們的孩子已經順利度過了中班階段的學習,下個學期即將升到大班了。我們有足夠的信心和心理準備接受大班階段的學習

中班第二學期德育計劃二:中四班第二學期德育工作計劃(2429字)

一、指導思想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話題之一,歷來被人們所關注,尤其是在素質教育已成爲各級各類學校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是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江總書記也曾說過:“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羣衆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可見,要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德育、培養學生良好道德素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幼兒期是人生的啓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質的重要時期,但是從當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幼兒所接受的道德薰陶和教育不容樂觀,衆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爲中心、任性、驕蠻、無禮”等不良道德意識和行爲。幼兒園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礎時期和主要場所,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我們的孩子克服缺點,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意識和良好的道德行爲,使他們將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因此在幼兒園向幼兒進行德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主要工作思路:陳鶴琴“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的“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

我們立足於陳鶴琴教育思想中的“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開展研究是因爲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體系對我們現在進行的幼兒德育研究有着深遠的現實意義。

第一,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人。”“愛國家、愛人類、愛真理。”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放眼世界的胸懷。這也應成爲我們當今對幼兒進行德育的目的之一。。

第二,陳鶴琴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把生活引向孩子,把孩子引向生活是如今倡導的課程內容,也應是幼兒德育所選擇的課程內容。

第三,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這與我們現在提出的重視幼兒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相一致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精神。這一原則在幼兒德育中的貫徹,能使我們少一點說教,多一點幼兒的主體性。

三、本學期幼兒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

日常生活、遊戲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幼兒是在日常生活與遊戲中,在與同伴及成人交往的過程中,瞭解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定的行爲準則,並且進行各種行爲練習,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爲品質的。如:在一日生活常規和生活制度中滲透着道德教育的內容,通過常規訓練和嚴格執行生活制度,可以培養幼兒有禮貌、守紀律、誠實、勇敢、自信、關心他人、愛惜公物、不怕困難等品德和行爲習慣。在遊戲過程中,幼兒自發地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實踐一定的社會行爲,體驗一定的社會情感,利用遊戲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難以替代的效果。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專門的德育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與各年齡班德育的內容與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行爲表現,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德育活動,也就是爲實現某項德育內容而組織的教育活動,例如:談話、討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春遊、勞動、節日慶祝活動)等。幼兒的道德認知、情感以及行爲,通過每一次活動,特別是實踐活動的積累而逐漸得到發展。比如通過參觀圖書館,幼兒親眼看到一本本圖書井然有序地擺在書架上,管理員阿姨辛勤地勞動以及讀者安靜有序地借閱圖書等情景,會深深地體會到秩序的重要性,並更加愛惜圖書;在認識家鄉的活動中,幼兒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蹟,品嚐家鄉的風味特產,欣賞家鄉的民間工藝品,並用繪畫、手工及結構材料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心中的家鄉風貌……這一系列活動能讓幼兒實際地感受到家鄉的美好,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因此,幼兒園應將日常生活、遊戲和專門的德育活動結合起來,注意在生活中滲透德育內容與要求,同時發揮家庭和社區環境的合力,有效地實現幼兒德育目標。

愛幼兒是向幼兒進行德育的前提,也是使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重要條件。幼兒對成人的信賴和熱愛,使他們接受教育成爲可能。

教師對幼兒的熱愛不僅基於感情,也基於一種社會責任。教師應做到愛每一個幼兒,對所有的幼兒一視同仁,特別是不歧視那些有缺點或接受能力較差的幼兒,爲幼兒創設一個道德成長的良好環境。教師對幼兒的愛是一種理智的'愛,它建立在教師對教育、對幼兒發展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它必須有利於幼兒向着自立自強、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方向發展。那種出於愛幼兒的良好願望,而代替幼兒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或者放縱幼兒做他們不應該做的事,都不是真正的愛。

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人格,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堅持正面教育,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並給予表揚,決不能因爲幼兒年幼無知而任意諷刺、挖苦、責罵幼兒,更不能恐嚇和體罰幼兒,那樣做會傷害幼兒的自尊心,不僅危害幼兒現實的個性發展和進步,而且對其長遠的健康人格的形成也將造成不利影響。

教師應注意尊重並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因爲,幼兒是自身發展的主體,離開了幼兒自身的努力,德育是不會有效果的。比如,引導幼兒遵守一定的紀律和規則,是幼兒園德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由於每一條紀律、規則對幼兒的行爲都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師執行規則時,容易將幼兒變成被動的受約束對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教師儘可能地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幼兒真正理解規則,感覺到每一條規則都是自己參與制定的,從而願意主動地遵守。有這樣一個例子:從戶外活動回來,幼兒一窩蜂地擁進盥洗間,搶着洗手,結果擠成一團,有幾個幼兒的衣服被同伴弄溼了,有幾個幼兒還爭吵起來,到教師那裏告狀……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提出問題請全體幼兒討論:“這麼多人要洗手,可是水龍頭不夠。怎樣做才能讓每個人洗得又快又好呢?”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起來,最後他們決定今後要分組輪流洗手。這樣,“依次序輪流洗手”的規則就在教師巧妙的指導下,由幼兒自己定出來了。(二)遵循德育的規律實施德育人的每一種品德都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爲四要素構成。在幼兒的品德形成過程中,四要素的發展不是同步的,幼兒的道德認識、道德意志等發展較差,因此,幼兒德育必須從情感人手,重點放在道德行爲的形成上。

中班第二學期德育計劃三:幼兒園上半年中班德育工作計劃(793字)

一、樹立強烈的滲透意識:

幼兒園一日生活及各個環節都滲透德育因素,幼兒園中“時時有德育,處處有德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要樹立德育滲透意識,不僅注重給予幼兒發現的機會,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幫助幼兒掌握學科學的技能和方法等,而且還關注幼兒積極情感和良好學習習慣和態度的培養。因爲積極的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能使整個認識過程積極化,沒有情感色彩的認知,便是僵死的,沒有生命力的,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更是失敗的。因此,在掌握本學科教育要求的同時,熟悉理解德育大綱的精神實質,使德育大綱所提出的目標要求,結合各科大綱的目標和要求分解、滲透到學期、月、日及各個活動的具體計劃中去,並根據這些要求來設計活動,佈置環境,使之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

二、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愛模仿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常常會聽到幼兒爲自己的言行辯解道因此,我們除了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物質環境外,還注重爲幼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我們的幼教工作人中時時處處爲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包括幼兒園全體工作人員集體的團結、協作,教師的言語行動以及幼兒中間的好人好事,都成爲幼兒的良好榜樣。

對於我們的教師來說要做到:

第一, 有愛心,充滿感情地去愛每個幼兒,尊重班上那些淘氣、各種能力顯露較遲、膽小懦弱幼兒的要求和心理;

第二, 師生共同參加活動,以教師的積極性、興趣性誘發幼兒的愉快情緒,

第三,凡是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兒的表率。

我班幼兒須達到的德育目標是:

1、對人有禮貌,會使用禮貌用語,會說普通話;

2、能與同伴合作完成工作,合作時不爭搶、不排擠,學會謙讓;

3、能判斷日常事件的對與錯,有初步的是非觀;

4、懂得尊重勞動者,尊重長輩,尊重同伴;

5、熱愛集體,有初步的集體榮譽感;

6、愛護花草,愛護公共財物,在公共場合不喧譁;

7、參加活動時不怕困難,勝不驕,敗不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