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種植技術

一、品種特性

白朮種植技術

白朮爲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狀莖。爲多年生草本,株高30~80釐米。根狀莖肥厚粗大,略呈卷狀,灰黃色。葉互生,莖下部的葉有長柄,葉片3深裂或羽狀5深裂,邊緣具刺狀齒;莖上部葉柄漸短,葉片不分裂,呈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管狀花,花冠紫色。瘦果長圓狀橢圓形,稍扁,表面被絨毛,冠毛羽狀。花期7~9月。白朮喜涼爽氣候,怕高溫多溼,根莖生長適宜溫度爲26-28℃,8月中旬至9月下旬爲根莖膨大最快時期。種子容易萌發,發芽適溫爲20℃左右,且需較多水分,一般吸水量爲種子重量的3-4倍。種子壽命爲1年。

二、高產栽培技術

1、整地施肥

育苗地應選擇肥力中等、排水良好、通風涼爽的微酸性沙壤土,667平方米施農家肥2000千克,深翻耕,耙平整細,作1.2米寬的畦。大田宜選擇5年未種過白朮的肥沃、通風、涼爽、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前作以禾本科作物爲好,前作收穫後,667平方米施農家肥3000千克,配施50千克過磷酸鈣作基肥,深翻20釐米,作成1-1.5米的畦。

2、繁殖方法

用種子繁殖。生產上主要採用育苗移栽法。

(1)育苗 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的溫水中浸泡1天后,撈出催芽播種。條播或撒播。條播者,在播種前,按行距15釐米開溝,溝深4-6釐米,溝內灌水,將種子播於溝內,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溼,然後再澆1次水。每667平方米用種5-7千克。播後7-10天出苗,出苗後揭掉蓋草,加強田間管理。至冬季移栽前,667平方米可培育出400-600千克鮮術栽。

(2)移栽 當年冬季至次年春季即可移植。以當年不抽葉開花,主芽健壯,根莖小而整齊,杏核大者爲佳。移栽時剪去鬚根,按行距25釐米開深10釐米的溝,按株距15釐米左右將苗放入溝內,牙尖朝上,並與地面相平。栽後兩側稍加鎮壓,栽後澆水。一般667平方米需鮮白朮50-60千克。

3、田間管理

(1)術栽地的`管理 幼苗出土後要及時除草並按株距4-6釐米間苗。如天氣乾旱,可在株間除草,以減少水分蒸發。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早晚澆水抗旱。生長後期如發現抽薹,應及時摘除。

(2)大田管理

①中耕除草:幼苗出土至5月份,田間雜草衆多,中耕除草要勤,頭幾次中耕可深些,以後應淺鋤。5月中旬後,植株進入生長旺期,一般不再中耕,株間如有雜草,可用手拔除。

②施肥 : 現蕾前後,可追肥一次,667平方米於行間溝施尿素20千克和複合肥30千克,施後覆土、澆水。摘蕾後一週,可在追肥一次。

③灌水排水:白朮生長時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根莖膨大時期更需要水分,若遇乾旱應及時澆水灌溉。如雨後積水應及時排水。

④摘蕾: 6月中旬植株開始現蕾,一般7月上、中旬在現蕾後至開花前分批將蕾摘除。摘蕾有利於提高白朮根莖的產量和質量。應該注意的是除草、施肥、摘蕾等田間操作,均應在露水乾後進行。

⑤蓋草:7月高溫季節可在地表撒一層樹葉、麥糠等覆蓋,調節地溫,使白朮安全越夏。

(3)病蟲害 常見的有立枯病、葉枯病、白絹病(根莖腐爛)、根腐病、鏽病、術籽蟲、菌核病、花葉病、粘蟲、蚜蟲、根結線蟲、小地老虎、南方菟絲子等。

三、採收與加工

術栽種植當年,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白朮莖葉開始枯萎時爲採收適期。採收時,挖出根莖,剪去莖稈 ,運回加工。烘乾時,開初用猛火,溫度可掌握在90-100℃之間,出現水汽時降溫至60-70℃,2-3小時上下翻動一次,鬚根乾燥時取出悶堆“發汗”7-10天,再烘至全乾,並將殘莖和鬚根搓去。產品以個大肉厚、無高腳莖、無須根、堅固不空心、斷面色黃白、香氣濃郁者爲佳。一般667平方米產乾貨200-400千克,折幹率30%。

四、種植前景

白朮是一種常用重要的大宗中藥材,具補脾健胃、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等功能。現代研究表明,白朮根莖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爲蒼朮酮、蒼朮醇、白朮內酯等,對治療肝硬化腹水、原發性肝癌、美尼爾氏綜合症、慢性腰痛、急性腸炎及白細胞減少症等有一定療效。白朮用途廣泛,除了醫療配方用藥外,又是40多種中成藥製劑的重要原料。目前市場價爲8-30元/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