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該何愛你

有一天坐在班車上,只見一位同事無可奈何地向政教主任訴苦。原來她的班裏有一位女生,她父親幾年前因出車禍離開了人世,該生天天找她,要她安慰她,這位老師認爲該生頭腦有病,建議該生休學。休學對於高一新生來說,意味着毀了她一生的前途。我當時否定了這一做法,以我親身的經驗幫助她解決。

孩子我該何愛你

這讓我想起了剛畢業的學生小云。我剛接班主任工作時,小云就找到我講了她的家庭背景。她的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已去世,爲了把她養大成人,母親又爲她找了一個繼父,繼父有一個女兒,就這樣組成了一個新家。繼父的女兒比她小兩歲,但不幹活,天天好吃懶做,因而家裏時時戰火不斷。她天天找我問我她該怎麼辦。

我告訴她:你快成年了,以後的路靠你自己走,你不能也沒有必要一直生活在家庭悲劇的陰影中,況且那是大人的事,你想關心他們你也無能爲力,現在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你現在的職責是把書讀好,考一個好大學,到時找一個好工作,再好好回報母親,這是對你母親最好的報答。我經常把她帶回家來改善生活,還給她買衣服。時間一長,我發現我濃濃的愛,沒有喚醒她的麻木心靈,學習沒一點動力,沒一點上進心,天天找我只是爲了少一點時間學習。於是我改變了策略,把對她的愛稍稍隱藏了一些。接連幾天她要麼遲到一兩分鐘,要麼儀表不合格,要麼上課睡覺,要麼不打掃衛生等等,反正給我惹一點小事。事小批評她吧,又怕傷她的自尊。我沒有指責她,只要求她對自己嚴格一點。但出乎意料,有一天年級組長悄悄告訴我,說我班出大事了,我當時有點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說有學生向校長反映情況,校長正在調查,我有點莫名的驚詫,除沉默外,還是沉默。

沒過多久,被叫去調查的學生氣沖沖地找我:“老師,小云,誣陷你,她寫信給校長,說你不配當班主任,班裏什麼都不聞不問,能力差。我們對這種小人應給她一點顏色看看,好好收拾這個班裏的敗類。”我當做沒事一樣,叫學生不要聲張此事,我也像往常一樣工作。下午放學後,小云一直跟在我身後,而且是聲淚俱下,泣不成聲:“老師,你原諒我吧,我錯了,我這樣做,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讓校長批評你,你會批評我,你怎麼不說我?”我接着問她做了什麼大事,我怎麼什麼都不知道,她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而且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於這件事,我沒有作任何處罰,只是說知道就行了,老師會原諒你,希望步入社會後不要撒小聰明,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後她比較平穩的度過了高中生活。

面對這位吃硬不吃軟的學生,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下面分析原因,以供同行參考:

第一個原因是不知感恩。他們認爲老師父母及關心他的人,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就像他習慣了陽光和空氣一樣,必須時時處處洋溢在他的身邊。以至他根本沒有考慮假如沒有我們的幫助他該怎麼辦,當一切變爲一種習慣,他早已忘記了如何感恩。爲什麼會這樣,首先,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溺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單親家庭表現往往更明顯。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鍊,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其次,情感暗示過多。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爲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長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在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父母親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很大。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陪伴並不影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孩子失去了辨別好壞的能力。

第二個原因是缺少自立,依賴性強。在不和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

馬卡連柯說:“培養人,就是培養他對前途的希望。”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擡起頭來走路。“擡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裏有諸多的潛臺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國小生、中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成爲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那麼,教師對這些孩子犯錯誤該怎麼辦。

第一,實行寬容政策。寬容決不是說對孩子的缺點或失誤放縱不管或聽之任之,而是在嚴格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其教育的藝術。他要求對孩子該嚴則嚴,該寬則儘量寬,目的在於給犯了過錯或有了失誤的孩子改正的機會,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能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儘快努力加以改正。然而,如何把握寬容的藝術呢?具體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態度上要寬容。千萬不能

對孩子生硬、粗暴,應冷靜地幫助孩子分析原因,使孩子更好地接受批評教育。二是時間上要寬容。孩子有了過錯或做了不應該做的事,不必馬上就讓孩子承認並加以處理,要給孩子留有思考的時間和改正錯誤的機會。三是處理上要寬容。孩子只要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的危害性,並有決心改正,也拿出了行動,就不要批評了。

第二,要使這些學生走上正軌,不能從他的問題入手,而應挖掘其閃光點和潛在動力,要對他們傾注滿腔的愛心。馬卡連柯說過:“教師的心應該充滿對每一個他要打交道的具體的孩子的愛,儘管這個孩子的品質已非常壞,儘管他可能會給教師帶來許多不愉快的'事情。”我們也常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只有真正地關注他們,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用心與他們交流,才能充分激發他們內心前進的動力,逐步克服自身的弱點與不足,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

第三,對待學生,首要的基礎是瞭解他們。古今中外許多的教育家都有共同的認識:蘇霍母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就是人學。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的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從各個方面去教育一個人,那麼,他就應當從各個方面瞭解這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瞭解他的一切優點,他平常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學記》說:“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應辨證的看待,有些學生並不是天生就差,他們之所以出現問題,都有各自的原因。比如,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心理等等。下功夫瞭解癥結所在、事半功倍。

我們常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對待問題學生,我們尤其要付出真心、愛心、恆心,教育他們,感化他們,使他們與同齡人一樣健康而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