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對寶寶有何影響

看電視對寶寶的影響

看電視對寶寶有何影響

“我的寶寶一歲半,很喜歡看電視,只要打開了電視就停不下來,看了還要看。要是把電視關掉,他就會又哭又鬧。現在他每天要看兩三個小時的電視,而且什麼電視節目都看,尤其喜歡看廣告,我知道看太久電視不好,我能讓他看電視嗎?應該挑選些什麼節目給他看呢?”一位媽媽說。

其實,一歲半的寶寶並不適合長時間看電視。

看電視過久的寶寶容易出現眯眼睛、斜視、近視等問題。如果寶寶已經喜歡看電視了,應該逐漸減少他看的時間,同時在他看電視的時候,也要採取一些措施:

1.場地佈置上,電視機的位置不能太近太偏太高、房間不能太暗,要讓寶寶看得舒服。

2.內容選擇上,以片段短、速度慢、色彩明朗爲宜,適合寶寶的感知能力。

其次,一歲半寶寶也正處於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兒童的詞語數量大約從一歲半起出現驟然增長,這個階段寶寶應該得到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電視裏的人物對話也是吸引寶寶的因素之一,但是電視只能看,不能跟寶寶對話、給寶寶反饋,所以看一般的電視節目並不能起到教育寶寶、開發智力的作用,如果寶寶習慣了電視裏說話的聲音,他會對現實當中的語言對話喪失興趣,久而久之,會影響語言功能和個性的發展。父母應爲寶寶語言發展提供機會:

1.父母和寶寶一起看。看電視時父母要陪在身邊,把看電視作爲親子活動,多跟寶寶進行語言交流,觀察寶寶看節目的反應。

2.節目中如有語言,以語言簡單、語速慢、語句重複率高爲宜,使寶寶能更多的進行語句模仿並學到一些知識。

此外,一歲多寶寶已經能夠爬、能夠走,此時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時間來鍛鍊他們新學到的技能。而看電視的時候,寶寶往往坐着一動不動,十分不利於寶寶動作技能的發展。一歲後孩子的動作技能發展很快,從爬到走到跑跳,他們會很樂意用這些新學會的技能來探索身邊環境,能運用更高的動作技能會讓寶寶感覺到自己在不斷長大。因此,在減少寶寶看電視時間的同時,建議父母:

1.鼓勵寶寶進行其他活動,逐漸轉移對電視的注意力;2.平時不要宅在家裏,多帶寶寶去社區走走,看看動物植物,看看汽車高樓,見見其他寶寶;3.參加親子活動,比如多跟寶寶說話,一起玩積木、看圖片、聽音樂等,還能增強寶寶語言、手眼協調等多方面的能力。

4.讓寶寶停止看電視時運用一些技巧,比如看電視前跟寶寶約好:“等天線寶寶說再見了,我們也跟他們再見,好不好?”徵得孩子同意以後開始看,該結束時就結束。時間逐漸縮短,一歲半最好一週看一次,每次10分鐘,培養寶寶形成習慣。

寶寶健康成長的注意事項

一、自然環境:增添智慧與靈性

中國的家庭缺少庭院,但爲孩子準備一個模擬的小自然環境是可取的,有陽光、星空、清潔的水、植物、自然的風與晨露,傢俱多用自然的材料,如木、棉麻、沙石等。孩子在孕育的時候,母親的子宮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但母親的心態、情緒、思想、行爲、飲食或許已經完全社會化或者人文化了,作爲對自然信息的補償,一個懷孕的準媽媽可以多親近大自然,閒暇的時候到郊外呼吸一下泥土與青草的芬芳,沐浴一下陽光與輕風,感受一下被自然懷抱的舒適是非常必要的。

懷孕的母親保持一種輕度愉悅的心態,不是喜悅與高興,是一種吻玫瑰花般,深呼吸後的恬淡、舒展、滿足的感覺。因爲母親的心跳是孩子生命的律動,興奮與悲傷這樣過大的情緒都會讓胎兒不安。生命與自然是一體的,在生命誕生與形成的初期階段,嬰幼兒的知覺與大自然是互相開放與連接的。所以,孕育中的母親、3歲以下的孩子多與自然接觸會給孩子增添智慧與靈性。

二、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基本內心結構

家庭的`人際關係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大環境,首先是母嬰關係,母親與孩子親密互動的行爲方式決定孩子成年後的基本內心結構,很多心理與情緒的問題可能根植於早年孩子與母親關係中的挫敗、創傷與缺失,無條件地接納、溫暖、關懷、照料是重要的。母親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正是孩子與外部世界建立良好關係的心理基礎。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足夠的相處時間乘以相處時投入的情感,兩者缺一不可。2歲以下的孩子母親需要更多時間陪伴在他的身邊,除了愛與無微不至的關照,感恩孩子的到來也是重要的。

中國社會與中國的企業缺乏對養育孩子的女性足夠的關懷與福利,想想母親是在爲社會養育未來的接班人,那麼全社會都應該竭盡可能地保障她們的福利以回報她們爲此付出的艱辛。讓生育的女性休更長的假,或者在家上班,或者每天工作部分時間是可取的。對2歲以後的孩子來說,好的家庭關係會爲家庭營造美好的氣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人際感受決定了他成年後在社會人際關係中的心態。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家庭的關係,而非市面上流行的教育思想與技術,沒有良好的家庭關係什麼美好的教育都是空談。

三、循序漸進的教育:發展知識與思維

第三大理想的環境是循序漸進的教育,孩子的心智具有一種發展序列,首先是觸覺,然後是嗅覺、味覺、視覺、聽覺……孩子知覺外部世界是以感受的積累慢慢展開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每個生命都蘊含着全部的自然信息,孩子的很多知覺信息是從內部喚醒並獲得,不是從外部學習而來。新生兒的第一年,這些知覺能力是否飽滿關鍵在於合適的時間得到適度的信息刺激,每一種信息刺激都會喚起孩子的知覺,由此發展出知識與思維。皮膚是生命最具靈性的部分,除了母親的撫觸,讓孩子的皮膚可以儘早親近大自然的陽光、風、草石、溪水……是必須的。自然蘊含的信息是豐富且生動的,人類建造的環境單調且呆板,兒童的知覺需要足夠的刺激,只有自然的聲、光、色、味、型、體才能滿足兒童知覺發展的需要。知覺的深度與飽滿度是生命智慧的土壤,孩子的心智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塊土壤是否肥沃和寬廣。兒童的知覺能力遠大於成年人對世界的感知,在沒有言語、理性、秩序、價值感以前,兒童的知覺與大自然同質,是一種未知的、動態的、複雜的、以差異爲中心建立的多樣性結構。在接受人類文化與言語教育後,知覺逐漸變爲靜態、分類與簡單,並接受共性、統一性爲中心的認知方式。

科學研究證明,天才都是保留着部分兒童知覺能力的人,考慮到這一點,父母是否可以儘可能地延緩言語與理性教育,讓孩子可以像孩子那樣感知世界的時間長久一些。急功近利地促使孩子在理性與言語學習中展現能力,這很像中國成語中的拔苗助長,其實茁壯的心智才能創造學習上的遠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