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精選5篇)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1

吳賢忠同志,現年42歲,大方縣大方鎮關井村動物防疫員,負責關井村的動物防疫及協助全鎮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幾年來,吳賢忠同志積極宣傳畜牧獸醫法律法規,推廣畜禽養殖和疫病防治新技術,帶動養殖戶致富。他爲養殖戶留下了一串串閃光足跡,人雖不老,卻被大家稱爲“老吳”。吳賢忠同志是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優秀代表,2007年、2009年、2010年被大方縣畜牧獸醫局推薦到地區進行表彰,被評爲地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防疫員”。

一、刻苦鑽研技術,傾心服務羣衆

吳賢忠同志雖是國中畢業,但積極參加縣畜牧獸醫局、縣扶貧辦舉辦的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學習,1986年獲大方縣畜牧局獸醫技術培訓班結業證書,2008年取得縣職業中學頒發的畜牧獸醫技術結業證書。吳賢忠同志平時虛心好學,遇到問題向縣鄉技術幹部請教,並注重實踐,積累了獸醫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吳賢忠同志從1986年被縣畜牧局聘爲村級動物防疫員以來,可以說是爲他提供了更好學習和施展才華的平臺,使他與養殖戶走得更近,更方便服務養殖戶。他積極參加、縣鄉組織的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知識和專業技術培訓,較系統地掌握了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業務技能。1991年獲貴州省農委頒發的“農民技術員”職稱證書,1995年獲“助理獸醫師”職稱資格證書。

關井村處於大方縣城邊緣,人多地少,許多農戶以從事養殖爲業,但卻沒有認識到動物疫病防治的重要性,搞不懂什麼是病,什麼是疫,爲什麼要依法防疫等等。吳賢忠同志在縣城所在地的街道上租了一間房屋,自己出資,配備了冷藏設備和診療器械,辦起了獸醫門診。除服務於所負責的關井村外,還經常爲周邊村寨的羣衆和縣城寵物養殖戶服務,向他們傳授畜禽養殖防疫技術,宣傳動物防疫法律法規知識及畜禽疫病的危害性,回答養殖戶的各種疑難諮詢。吳賢忠同志在開展諮詢服務時,發現大多數養殖戶素質低,對防病防疫不能接受,就深入農戶家中傳授技術,並鑽進豬舍牛欄雞舍鴨場,手把手地傳授畜禽養殖飼料配方、育雛技術及疫病防治技術。多年來,吳賢忠同志跑遍了全鎮的村村寨寨的所有畜禽養殖戶和養殖場,受到所有養殖戶的歡迎和信任。

二、搞好動物防檢,保障畜禽健康

動物防疫事關廣大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事關全縣畜牧業發展大局。吳賢忠同志牢固樹立“防疫無小事”和“養殖成敗在防疫”的意識,結合責任片區的實際情況,採取有力措施,推進防疫工作的開展。按照《動物防疫法》和村級動物防疫員的要求,制定了春秋兩季重點防疫期以及月月補針的詳細防疫計劃,儲備好疫苗和治療藥品。大方鎮的兩路口、對江市場每逢趕集日,都有上百頭仔豬、500多羽家禽、10多頭畜肉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流通,吳賢忠同志都積極協助鎮畜牧獸醫站進行檢疫。

對防疫工作吳賢忠同志絲毫不含糊,嚴格按技術操作規程,開展畜禽防疫注射。主要是進行豬瘟、W病、禽流感、豬高致病性藍耳病、雞新城疫等疫苗注射和卡耳標,做到“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畜不漏針”,採取一戶一針頭,防止交叉感染,對不在家農戶的畜禽進行登記補針。建立畜禽免疫檔案,並做好檔案記錄,及時向上級畜牧部門彙報責任片區畜禽生產及疫情動態,積極參加縣、鄉組織的動物疫病普查、動物疫病監測採血、疫情調查等工作。大方鎮每年飼養家畜1.6萬多頭、家禽5萬多羽,吳賢忠同志每年春、秋兩季都帶頭按國家規定,強制對畜禽進行禽流感疫苗、豬蘭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口蹄疫疫苗注射。在他的帶動下,全鎮實現重大動物疫情在大方鎮得到有效控制,確保安全、健康的畜牧業發展環境

三、提供優質服務,促進農民增收

吳賢忠同志常年肩背保溫箱,手拿注射器、耳標鉗,在春秋重點疫情期,風裏來、雨裏去,早出晚歸,除爲養殖戶注射疫苗,還主動做好養殖和防疫技術服務,消除他們各種思想疙瘩和技術難題。吳賢忠同志依法給養殖戶的豬打防疫針、掛耳標,但養殖戶不理解,認爲打了針就可不掛耳標,給動物防疫員工作帶來阻力。吳賢忠同志仔細做好養殖戶的思想工作,拿出隨身帶的《動物防疫法》、《畜牧法》及各種宣傳資料給養殖戶學習,邊學邊溝通,終於讓養殖戶明白了道理,他們在吳賢忠同志的優質服務下接受了依法防疫。

“哪裏養殖戶有困難,他就到哪裏去,就是除夕之夜或正月七年級,只要養殖戶一個電話,他就起步上路。”這是養殖戶對吳賢忠同志的評價。 關井村養殖戶姜招虎每年養豬500多頭,今年第一批養的150頭豬,一直長勢不好,吳賢忠同志得知後主動上門診療解難,通過診斷,採取“驅蟲、配飼料添加劑、發送飼養環境衛生”的辦法,使得這批豬也能按正常生長時間出欄,沒有造成損失。

由於吳賢忠同志技術過硬,實際經驗豐富,被遠隔50公里的長石鎮山壩村新興養殖場和六龍鎮頭塘村李x養豬場聘爲獸醫技術。吳賢忠同志從技術、引種、防疫、治療、飼料配方等方面開展服務,使這些養殖場的豬長得快、不得病,他們都說有吳賢忠同志的技術支持,明年還要擴大養殖場規模。

爲促進豬的品種改良,吳賢忠同志參加了2008年地區和縣組織的豬人工授精技術培訓,技術學成後,在大方鎮進行推廣,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到目前爲止,已經開展豬人工授精800餘頭,產仔上萬頭,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說起吳賢忠同志的不怕苦不怕累,真心爲養殖戶排憂解難,鎮裏幹部都說:“他乾的都是義務勞動,但辛苦沒有白花,確實發揮了農村動物防疫員的作用,他是全鎮動物防疫員的優秀代表。”

吳賢忠同志克服村級級動物防疫員待遇低、工作艱辛、勞動量大等困難,盡心盡力,服務於養殖農戶,服從業務安排,積極完成下達的各項任務,爲全縣的村級動物防疫員作出了表帥。透過一頭頭(羽)畜禽,一座座畜禽舍,養殖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作爲一位普通的村級動物防疫員,吳賢忠同志心裏踏實,我們但願吳賢忠同志未來的“動物防疫員”之旅更加輝煌。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2

37年間,山西靜樂縣雙路鄉衛生防疫員王元林爲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都馬虎不得。

見到王元林那天,是6月30日。呂梁山東麓的雙路鄉迎來一場久違的細雨,靜謐山鄉透着陣陣涼意。

王元林正準備出門,張亮傑的孩子3歲了,該加強接種流腦疫苗了,半月前娃兒發燒不能注射,今兒得再去一趟。他小心翼翼地把疫苗和冰塊從冰箱移入隨身背的疫苗箱,邊穿那件出門才穿的中山裝邊說,針眼上的是天大的事,件件馬虎不得。

他要去的是15裏外的蘭家山,從河灘下去,再沿着陡坡爬上去。

61歲的王元林已經這樣走了37年。37年中,他爲全鄉15個村的孩子接種疫苗,接種疫苗達20萬人次,實現了規範接種、安全接種,100%完成國家強制免疫。其間,沒發生一起基礎免疫傳染病,沒發生一起接種糾紛。

王元林先後獲得省級計劃免疫先進個人、法定傳染病報告先進個人、免疫規劃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日前,山西省衛生廳授予他衛生防疫楷模榮譽稱號。

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山西省靜樂縣是國家級扶貧工作重點縣,在王元林童年記憶裏,就有天花、脊髓灰質炎、流腦等疾病流行。他親眼看到這些傳染病奪去很多孩子的健康和幸福。

國中畢業後,王元林選擇了在縣衛校讀書。1973年畢業返鄉後,他成了全縣第一代鄉村防疫員,那時候,因爲知道怕,就更懂得自己身上的責任有多重!

起初,大山裏的人不大明白,自家孩子沒病,爲啥要挨那一針,還吃那些紅紅綠綠的藥丸丸?王元林只能一趟趟地找上門,一家家地做工作。蘭家山村的趙桃娥是個聾啞人,家裏3個孩子都到了接種疫苗的年齡。王元林幾次上門,任憑怎麼說、怎麼比劃都不行。好不容易請人幫忙用啞語把道理說清了,可趙家又拿不出錢來接種。王元林二話沒說,自己墊錢給3個孩子打上了疫苗。

王元林每到一村,總要打聽誰家快生孩子了,誰家剛生了孩子。一有新生兒的消息,他就立即上門,爲孩子建起健康檔案。春去秋來,看着王元林一趟趟地跑,聽着王元林一回回地說,鄉親們明白了:這疫苗,誰打上,對誰好。

爲了不漏掉一個孩子,王元林走遍山鄉,風雨無阻。去年春節剛過,大雪紛飛,正好李天亮家的新生兒到了接種期。王元林背起藥箱,深一腳淺一腳地直奔10多裏外的南黃葦村。兩個多小時後,當滿身是雪的王元林撩開李家土窯洞的門簾時,李天亮驚詫地說:這麼大的雪你還來?王元林卻答:這麼大的事,我怎能不來?

一次出診的路上,天忽降大雨。坡陡路滑,王元林左膝蓋重重磕在石頭上。他掙扎着爬起來,一瘸一拐堅持走到大山深處完成接種。他的左腿從此落下毛病,不能彎、蹲不下,天一涼就疼。跑山路最費的是鞋,王元林每年要穿壞老伴親手做的七八雙布鞋,布膠鞋一年也得兩三雙。他說:苦點累點不怕,就怕誤了娃娃。

爲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那天,在張亮傑家,王元林仔細給孩子測過體溫後,纔給孩子接種了流腦A+C疫苗。張亮傑有些不好意思,打一針害你跑兩趟,還下着雨!王元林認真地說:發燒是典型的接種禁忌,帶病接種是害了娃。爲了娃,多跑幾個來回算個啥?

如今,雙路鄉的許多老鄉都能說出接種疫苗的禁忌常識:感冒、發燒不能打;吃雞蛋過敏不能打;糖丸必須用涼開水調成糊狀服下,水溫千萬不能高這都是王元林走家串戶宣傳的結果。

爲保證疫苗安全有效,王元林常年養成兩個習慣:不管多遠的路,他從不在外過夜,以保證便攜式疫苗箱維持正常的低溫;一進家門,不管白天黑夜,首先要按一下房燈開關,看是否停電。一旦停電,他就立即將冰模板一個個挪到冰箱冷藏室,以確保疫苗質量。王元林說:一個細節把握不好,就會出大事。

王元林出門喜歡穿4個兜的中山裝,兜裏總裝着幾個64開大小的本子。在他家一個紙箱裏,這樣的小本本有幾十個。小本本上詳細記錄着孩子的名字、所在村莊、父母姓名、出生年月日,曾經接種的時間、疫苗名稱,還有每次疫苗的批號、日期、產地和生產日期。每個月,王元林都要根據小本本自行設計一張疫苗接種行程表,哪天去哪幾個村、哪個村有幾個孩子需要接種,都做了標註,一個都不漏。

王元林生活中,一切都圍着疫苗轉。一次,王元林高燒39攝氏度,人躺在牀上,心裏卻想着10裏外的硯灣村,那裏有個孩子等着接種。接種疫苗有規程,不能錯過週期,他給自己打了退燒針,就頭頂烈日出門了。今年春節,狼兒溝村老趙帶着1歲多的孫子回鄉過年,正月初八就要返城。初七一大早,王元林冒着刺骨的寒風來到18裏外的狼兒溝村。看到王元林凍得發僵,老趙心疼地說,晚打一針不要緊!王元林卻說:接種晚了,惹上些病,我可就害了你們了!

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王元林生活的'神家村,是雙路鄉政府所在地。這些年,村裏蓋新房、建小樓的人越來越多,有的還開回了小汽車,王元林的日子卻過得緊巴巴的。住了20多年的兩間老屋漏雨走風,老伴說,要翻修得四五萬元,修不起呵!現在老兩口借住在同村的二女兒家,家裏除了公家配給的電冰箱和一個文件櫃外,沒什麼值錢的傢什。

在王元林心裏,覺得最虧欠的就是自己老伴和兩個女兒。王元林的工資起初只有26。5元,到上世紀80年代,漲到每月60多元,至今,他的工資也只有370元。30多年,王元林沒給家裏掙回什麼家當,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家裏的6畝責任田。因經濟拮据,大女兒只上到國小六年級就輟學,二女兒國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去了。由於王元林常年奔走在山鄉,家裏的農活全靠老伴一個人操持。提到老伴,王元林有些哽咽:她懂得我,我感謝她!

王元林也有不少開心事。我管的轄區,我管的事,娃娃們沒一個耽誤,都健健康康的。還有許多事,也讓王元林感到欣慰。前年,在外打工的女兒、女婿回村蓋房。動工那天,沒有打招呼,前村後鄰的鄉親們都來了,大工、小工全都不要工錢;地裏的農活老伴一個人忙不過來,總有鄉親過來幫把手;走在山間,誰開車或騎車碰上了,都會毫不猶豫地停下車,捎他一程

想想這些溫馨事,王元林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鄉親們待見咱,比啥都強!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3

今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動,地球上來了羣不速之客,擾得大家都不安寧。

許多人因爲它們而和自己的親人分離,甚至遠去,承受着痛苦。但也有不少人,去準備“戰鬥”。

我的媽媽,她也不例外。她是一位網格員,平時都很忙,經常要去管理村內的大小事務。不久前,她管理的村部,發現疑似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人,導致她經常出門,解決問題。一開始問題並不嚴重,但她還是決定住在那個村裏。在她準備離開家的那個晚上,我問她:“媽媽,你爲什麼又要回去?那裏存在着危險呀!還有你什麼時候回來呀?”她搖了搖頭,沒有回答我。

後來我每天晚上都打電話給她,可她沒有接聽。我在網上看了很多關於病毒的消息,說這個可惡的病毒會傳染,接觸一下就很有可能患病。因此,我越來越擔心她了……

一天,她回來了,我站在房間的.窗邊,遠遠的看着,她和爸爸在樓下交談,可能是在說病情的嚴重性,也可能是在說關於我們的事情,具體講了什麼,我也不知道。

等她和爸爸聊完,我和弟弟趕忙拉她到屋裏,我正要說話時,媽媽就開口了:“這幾天,你們沒有出門吧?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們能做的就只有保護好自己,所以你們不要亂出門,知道了嗎?”我點了點頭。“媽媽,你能回答我上次的問題嗎?”我久久地凝望着她。“好。”她說到,“我作爲一名網格員,管理村子的事情,是理所應當的,至於有沒有危險,我自己知道,你們不要太擔心。”

我沒有再說什麼,因爲我明白——她去工作是爲了幫助這個社會,能幫上一點算一點,不求多。在我眼裏,媽媽一直是個普通的人,但在這一刻,我看見了她的“美麗”。

雖然這場疫情很嚴重,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努力,有許多人願意爲了國家而去奮鬥。比如醫護人員,他們每日每夜廢寢忘食的研究藥物,救治病人;還有警察和志願者,他們爲了防止人們接觸到感染者,連夜去封鎖各個道路;還有好多普通人也參與了這場戰鬥,有的人捐錢,有的人捐物資,也有的人像我媽媽一樣,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疫情的控制。

如今,這場可惡的疫情,已經有了些好轉。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度過這場難關,迎接新的開始。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4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爲你負重前行”。在疫情襲來最危險的第一線,是駐守鄉村的村醫,堅守崗位,勇敢逆行,用平凡之軀,守護你我的安危。就是這些平凡的村醫,爲我們撐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屏障,守護着我們的生命健康安全。三口塘鎮兩位年過七十的老村醫,原本應該退休在家頤享天年,但毅然選擇了成爲一名抗“疫”戰士,在重病纏身的情況下,仍不顧自身安危,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的事蹟,感動了鄉親們。

鄭新選是三口塘鎮石湖塘村的村醫,今年73歲,身患肝病,體質很差。爲了抗擊疫情,積極響應縣防冠指揮部的工作要求,每天堅持上門爲湖北返鄉人員、密切接觸者測量體溫。其中有一位密切接觸者極不配合,且體溫反覆,每次測量體溫鄭新選都不厭其煩地耐心解釋,反覆宣傳,風裏雨裏從未間斷,積極爲該密切接觸者聯繫上級會診,並安排了4次轉診檢查,成功排除了患有新冠肺炎的可能。

莫朝雄是三口塘鎮豪山口村的村醫,今年71歲,身患高血壓、糖尿病,腿腳行動不便。接到疫情防控命令後,從未抱怨,堅持爲武漢返鄉人員監測體溫,宣傳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相關政策。一開始也受到了武漢返鄉人員的冷諷和口頭謾罵,但是通過不斷的解釋宣傳,最後得到了他們的認同及配合。因工作勞累,在2月9日發生低血糖反應導致昏迷不醒,及時送往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依然不忘安排其女兒莫金梅(本鎮另一個村的鄉村醫師)繼續給豪山口村的醫學觀察人員測量體溫,自己身體略好就堅持要出院回來工作,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給村民帶去一份安心。

七旬抗“疫”戰士鄭新選、莫朝雄,就是我們身邊平凡英雄,是防控一線“最可愛的人”。我們之所以能健康、幸福、平安,正是有許許多多像鄭新選、莫朝雄一樣的人,在危難面前堅守崗位,無私奉獻,他們平凡而偉大。作爲被這些平凡英雄默默守護的普通人,爲鄉村醫生鄭新選、莫朝雄點讚的同時,也應該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助力早日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農村防疫工作先進事蹟5

郜家店鎮富春村面對疫情防控近兩千人的排查和宣傳的艱鉅任務,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下,迅速組織力量由村兩委牽頭帶領黨員、青年,積極上門摸排每個村民組的農戶家庭和人口集中的區塊,在農曆大年三十用半天的時間全部完成摸排。針對口罩緊缺的問題,村書記趙闖聯繫商家多渠道購得口罩100個,優先用於排查防護人員、流動羣衆等,在村兩委的宣傳動員下,熱心村民王志庫得知村裏口罩緊缺,將自家蠶種廠經營時購買的口罩2000多個無償捐助給村裏併發放到農戶手中。與此同時,婦女主任宋海俠將自家診所的消毒液捐贈出來用於公共場所消毒。通過村兩委成員,包村、駐村幹部,小組長及其他黨員同志,熱心羣衆的共同努力,順利完成了前期疫情排查、口罩發放、消毒防控的任務。

針對村裏的流動人口,堅持每天實時跟進,做好實時統計,真正做到不瞞報、不漏報,並通過微信羣、線下勸解的方式動員村民、外地親戚朋友不要流動。2月1日,鎮裏又送來消毒液、口罩、防護服等,村兩委每天組織專人到道口、商店、垃圾堆放點及其他人員流動性大的地方進行消毒和向農戶發放宣傳冊, 2月4日,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富春村按照上級組織的要求,實行封村封路管理,禁止外來車輛、人員進入本村,成立了志願服務隊,在村兩委的號召下,廣大黨員和村民自願加入到服務隊中來,通過輪班的方式做到24小時有人站崗,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的村口道路管制,徹底杜絕了疫情傳染源流入本村的可能性。志願者無私奉獻服務的精神也感動了村民,不少村民朋友踊躍向志願者提供禦寒大衣、食品、開水、口罩等,以及協助志願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爲寒冷的季節增溫,溫暖了在防控一線的每一位“戰士”!

爲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快速落實,避免大規模人員聚集,原定的黨員動員大會由線下改成線上,直接在黨員羣完成動員,通過視頻宣傳帶口罩的正確方式,在羣裏明確任務指令,科普防護知識,動態更新數據和任務,微信羣反饋摸排結果。不會使用微信的老黨員由支部組織委員電話通知動員,減少人員接觸,科學防控。與此同時,村委會通過大喇叭每天進行循環廣播,向廣大村民進行宣傳教育、普及防控知識和組織黨員到屯裏村路附近懸掛條幅、張貼宣傳標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