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工藝品作文

民間工藝品作文1

在我的書桌上放着一條工藝品—遊艇。這條遊艇造型別致、結構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風格。

民間工藝品作文

這條富麗堂皇的遊艇是由塑料製成的,長40釐米,寬10釐米,高15釐米。由船身和底座兩部分構成。底座呈圓錐狀,紅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紋。上部與船底相接。船底爲黑色,船身爲金黃色,船頭是尖的。在船艙和船頭之間的部分有一個可以裝卸的小燈。這個燈是夜晚照明用的。因爲這是一件工藝品,所以燈內沒有真的燈泡。在船艙前有個底託,底託上的小孔有一個跳舞的小人。這個小人別看樣子小,可是製造精細,她上身穿一件銀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條紅色的舞裙,腰上還繫着一條藍色腰帶。她雙手上舉,呈跳舞姿勢。她的上身與兩腿是用兩個銅環相連的。兩腿直垂下來,懸空。船艙是船的主體部分,爲立體梯形,頂篷呈半圓形,前後左右的牆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花紋。其中有的呈魚形,有的像花朵……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魚兒在水中嬉戲,馬兒在草原上奔騰,花兒在花叢中開放,這個玲瓏的小船艙還可以打開呢!在後部兩個棱架的基部各有一個活動的螺絲,能把船艙的整個蓋子掀起。我想這就是船艙中門的裝置吧。掀開蓋後,可以看到內部有一個小盒了,盒內有一排排小椅子,這樣遊就可以坐在艙內來觀賞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艙蓋的背面還吊着八個小燈泡,就像一個個倒掛着的酒瓶子,有紅、黃、藍、綠四種顏色。在船尾還有一位船伕站着,他頭戴黃色小禮帽,身穿白色衣褲,領子上有藍色飄帶,腰間繫一條紅腰帶,風度翩翩,雙手拿着一個船槳,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槳划水,看起來,他划船的技術還十分高超呢。

這條金碧輝煌的小船不但可以當工藝品還可以當玩具。在船的底座上連有插頭,把船身、小人等裝好後,接通電源,船就可以轉起圈來,跳舞的小人也開始轉着圈地跳起舞來。艙內壁燈也跟着亮起來了,隨之又響起了優美的音樂。看着,聽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爲一位貴賓坐在這富麗豪華的遊艇上,有人在爲我跳舞,船伕在爲我划船,帶我去遊覽威尼斯這神奇的水上世界;讓我觀賞碧波盪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橋;讓我領略威尼斯古老燦爛的文化……這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音樂,使人陶醉了,就像作夢一般。

這艘金光燦爛的遊艇小巧玲瓏,別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每當我看到那一件件製作精美的工藝品時,我總是萬分羨慕,總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雙手,製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驕傲的作品。

民間工藝品作文2

星期六,我和媽媽吃完中午飯,決定去公園玩玩。

公園裏的東西琳琅滿目,吃的`,玩的,等等。看得我眼花繚亂。正當我“一籌莫展”時,一個別有新意的東西吸引了我的眼球。咚咚咚,我迫不及待地跑過去看,一位老人拿着十幾大片象西瓜皮的樹葉折來扳去,編來拴去,不一會兒的工夫,一隻活靈活現的螞蚱在他手中誕生了。旁邊的路人個個讚不絕口,我也瞪大了眼皮。

接下來,老人把一隻做到一半的青蛙拿出來,繼續編。“西瓜葉”往下,又往上,往左,往右。我的眼皮開始打架,根本不知道是多久做好的。這時,我發現了做這種的原材料,但不知道叫什麼,還是叫“西瓜皮”順口。

回過神來,老人又開始做一種象拉花的東西,它的手法和做拉花的手法一樣,幾分鐘後,三個拉花就重疊在一起。老人的動作嫺熟,幾個做下來之後,手沒有一點兒問題,真神!“拉花”那種東西是什麼呀?我帶着這個問題去問老人,他說是燈籠,我看了看,不象。他又把拉花打開,噢!三個燈籠維妙惟俏的展現在大家眼前。

我手腳開始癢癢,拿了三元錢買了一隻青蛙,美滋滋地走了!

民間工藝品作文3

泱泱華夏,盛開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我們身邊不乏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品,紫砂壺就是其中一個。

紫砂壺是中國陶瓷藝術中的瑰寶,它“色不豔,質不膩”,給人以美的享受。用它來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而且茶不變色,即使是盛夏也不容易壞。紫砂壺身的雕刻彙集了金石、繪畫、詩詞等傳統藝術,壺身的造型取材於神話傳說或現實生活。經過精心保養的紫砂壺,形體豐滿,光潤亮澤。因爲紫砂壺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高超的工藝性和優雅的藝術性,所以歷朝歷代都是人們收藏的對象,特別是對一些製作精良的紫砂壺,更是呈現“泥土與黃金等價”的現象。我爺爺也是其中的一位。我回新疆時,爺爺給我看了他的“藏品”,慢慢擺滿了一個櫃子,就連爺爺平時喝茶用的也是紫砂壺。爺爺給我泡了一壺茶,說:“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爲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燒成後的紫砂壺保溫性和透氣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呢!砂質茶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後空壺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而且便於洗滌,日久不用有異味,但用水泡燙兩三遍,然後把水倒掉,再泡茶原味也不變。”哦!怪不得爺爺喜歡拿紫砂壺泡茶呢!爺爺還說,紫砂壺對於冷熱急變適應性強,在新疆冬天這麼冷,注入沸水,都不會脹裂;而且砂質傳熱慢,就不會不燙到手了。當年蘇東坡用紫砂壺烹茶都說“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可見紫砂壺的高妙之處。我邊喝茶,邊愜意的聽爺爺的介紹………。

紫砂壺僅僅是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的冰山一角。這些精美的民間工藝品都是我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多麼偉大啊!

民間工藝品作文4

刺繡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繡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爲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仿真繡”,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爲“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繡衣、戲衣、臺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臺屏、掛軸、屏風等。

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繡《金魚》、《小貓》是蘇繡的代表作。蘇繡先後有80多次作爲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繡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盃獎,雙面繡《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繡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繡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仕女圖》《三馬圖》等。

民間工藝品作文5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閒暇製作, 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羣衆的審美愛好,並含蘊着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 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作爲中國本源哲學的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 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20xx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6月8日,上海市李守白剪紙大師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我 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國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 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 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爲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 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爲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 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幕羣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 料紙,都是摺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爲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關於剪紙手工藝術的歷史,即真正意義上的剪紙,應該從紙的出現開 始。漢代紙的發明促使了剪紙的出現、發展與普及。紙張是一種很容易黴爛的材料,在我國東南部地區氣候溼潤,再加上當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時間一長紙張 製品就黴爛,而民間剪紙又是一種大衆化的東西,人們不會象珍寶一樣保存起來,搞壞了自己還可以再剪。而在我國西北地區天干少雨,氣候乾燥,紙張也不易黴 爛,這也可能是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現北朝剪紙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紙——紙花唐代剪紙已處於 大發展時期,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於大英博物 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 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製作的漏版印花板,人 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爲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爲民間禮品 的“禮花”,貼於窗上的“窗花”,或用於燈綵、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 剪紙的運用範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爲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製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採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 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製作的鏤花製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採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明、 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並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範圍更爲廣泛,舉凡民間燈綵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 利用剪紙作爲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爲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櫃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 間的剪紙。除南宋以後出現的紙紮花樣工匠外,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的最基本的隊伍,還是那些農村婦女。女紅是我國傳統女性完美的一個重要標誌,作爲女紅的必 修技巧——剪紙,也就成了女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的手工藝。她們從前輩或姐妹那裏要來學習剪紙的花樣,通過臨剪、重 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而熱愛的自然景物,魚蟲鳥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信手剪出新的花樣來。

中國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猶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長青,它特有的普及性、實用性、審美性成爲了符合民衆心理需要的象徵意義。

民間工藝品作文6

我家有好幾件工藝品,但我最喜歡的是套娃。套娃是一個裝一個的,它們的形狀一樣,而大小不一。今天聽老師說了,套娃有五個的、七個的、十個的、十二個的,最多的還有十五個的。我的套娃只有五個。

製作套娃要在春天的時候,把樹砍下,把皮剝掉,然後放好長時間,有的甚至要放一兩年,把水分蒸發掉才能做。如果要做十五個的,必須需要非常薄的木料。

我的套娃外形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張色櫻桃小嘴,笑得合不攏。她頭戴着一個沙巾,穿着一條金黃色的裙子,裏面還有一條粉色的小紗裙,上面有紫色的小花,好看極了。套娃就像媽媽和她的孩子,她們一個套一個,所以叫套娃。

套娃象徵着快樂,幸福,所以我很喜歡套娃。套娃是一個裝着記憶的小娃娃,只要一打開這個套娃,我就會想起一些美好的事情。我的套娃是一個小公主,又像一個小天使。

民間工藝品作文7

我們家的書架上,擺放着爸爸收藏的一些陶瓷工藝品,還有一些是我在幼兒園做的笨拙的陶瓷小玩意。看着這些,常常使我回想起我學陶藝的點點滴滴。

三歲那年開始,媽媽就給我報了幼兒園的陶藝興趣班。印象中,有一堂課我的收穫最大。那一次老師讓我個人做一條魚,並且發揮想象給魚身上做一些裝飾。大家很快都做好了魚的形狀,我沒有跟其他小朋友一樣千篇一律地用牙籤在魚身上刻畫魚鱗,而是張開五指,在魚身上按下一個小手印。因爲我的設計獨一無二,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誇讚。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藝術要想得到觀賞者的讚歎,作者一定要想別人想不到的,不斷創新。這,或許就是藝術的真諦吧!

上國小後,我對陶藝的興趣不減,報名了陶藝班。但是這次老師對我們做各種動物、植物的要求是“要像”,爲了把作品做得逼真,要不斷地觀察細節,不斷地把做得不像的作品毀掉重來。漸漸地,這種枯燥的模仿讓我興趣大減。但是老師說:“逼真的模仿是創作的基礎。”在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我做出的作品越來越栩栩如生,自己看了也不由得喜歡。偶爾有一些奇思妙想,手裏做出來的東西也更能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通過學陶藝,我明白了:踏踏實實打好基礎與不斷創新同樣重要,缺一不可,而且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做陶藝是這樣,做人更是這樣。